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2024/05/2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

前些时日,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学园路小学听课,本次培训的内容是新课标中的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每次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作文设计理念陈旧也是其中之一。单一的形式,重复的题材,统一的要求,扑灭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扼杀了他们想象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觉得作文难、作文烦,渐渐地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二、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的相关表述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不再强调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教学基本型文体。可见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不再拘泥于用哪种文件来进行写作,他们所要做的是只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写出最想说的'话就行了。这样无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激发了学习的写作欲望。

新课标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并在每一个学段做出强调。如第一学段要求“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要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内容”;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

4、改进评价体系,焕发个性光彩。

为了保证学生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得到发展,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的评价建议,强调“语言表达水平是重点”。可以说,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左右着作文教学的方向。随着作文教学评价标准的转换,学生作文定会一改内容、题材大同小异的弊端,而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三、新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探索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爱上写作。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可以采用给漫画配文、故事续说、我的悄悄话、出版《我的文集》等活动,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欲望。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让学生首先爱上写作,乐于写,这样还愁以后写不出好文章吗?

(二)开放习作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下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

(三)鼓励放胆表达,让学生自由驰骋。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脉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从写好“两记”入手,让学生积累语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3

课程的新改革,这无疑是教育的一个飞跃吧!听资深历久的老师说,新课程中加入了许多关于社会实践性的问题,这为学生们在以后社会交际与沟通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在许多老师与学生们看来美足不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教育的方式不知从何着手,按老路子来走又怕跟不上潮流,要想开辟“新航路”,却又没有“圣经”可取,所以就只能过着“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凄惨生活了……

第二,就说我们高二呢,现在又是搞什么新课程水平测试,没过关的听说还拿不到毕业证,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不允许参加高考。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将新课搁一边,去为这所谓的水平测试作准备,弄得如同高三一般,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第三……

但奇迹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如何去合理安排时间与功课,让自己“新旧”两不误;如何让自己学习与娱乐有机结合……

生活在这“水深火热”的学子们:让我们为自己创造出奇迹,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吧!!!!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4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课堂上每一位学员听得都很认真,杨老师及授课老师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细雨如丝,我们如小草般贪婪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从两个方面阐述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

我所任科目是七年级语文、思品。说实在的,在没有参加培训以前,学校虽然让我教思品,但是我始终都没有好好的上过,没有认真的去对待它,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听了杨老师的讲课以后,我现在非常自责,我觉得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上好思品课是多么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思品教师,我们肩上的胆子太沉重了,正向课上老师所说的我们得自己把思品当回事,我们必须把它上好。

其次是理念的转变。

1.教材的变化

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们的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

2.课堂的变化

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太陈旧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3.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几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一点肤浅的体会,希望杨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杨老师!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5

7月21日上午,聆听由北京晓羊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圣贤教育集团总校长刘鸣放做的题为《新高考体系下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讲座。刘校长由“钱学森之问”这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引入,从新高考改革历程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经历,分析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诠释了“选择性”是新高考的核心诉求,对什么是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规划如何助力新高考选科、如何借力生涯规划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三方面对生涯规划进行全面解读,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助力。通过聆听使参训的每位成员的眼界得以拓宽,对新高考体系下的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午,江苏通州金沙中学高级教师邱磊老师做了题为《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转型与教师发展》的讲座。邱老师从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转型的立足点和教师发展的着力点两方面出发,从核心素养说起,立足未来,通过对上海模式和浙江模式这两种选科模式进行反思,结合本埠学校选科经验,解析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有效选科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全面呈现新课标下的新高考改革目标的新理念。使参训成员对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转型和教师发展有了清晰的了解。

通过第二天的培训,使我们对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学转型和教师发展有了新的认知,收获颇多,更加期待下来的培训。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6

一、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通过培训发现,音乐课若仅依靠每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是很难达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合唱团、舞蹈队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课堂教学,仅仅是引起学生喜欢,亲近音乐的动机,使此动机更积极地加以升华。而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更应该让音乐走出教室,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促成更多的音乐氛围环境,寓教于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灵活而自然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爱乐风,增加爱乐人口。让音乐走进各班教室。走进每个家庭。甚至走进社会。与生活结合,从而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创作的空间,并赋予更多更大的弹性,让学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长,懂得关怀自己。包容别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7

12月14日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了新标准出台的背景,区别实验稿与新课标在性质、理论、内容、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内容上的区别,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基于儿童发展的编写理念,对教师的指导更准确明了。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2、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品德与生活》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3、《品德与生活》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交流和领悟。综上所述,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理解。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门学科不够被重视。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锐意创新,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8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无论是选择休闲娱乐,还是继续充电,或者是为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假期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那么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小教部给我们林区教师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林区的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十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分别从师德修养、教育叙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导论、数学课题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南、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这十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不断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标,我深入了解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跨的不仅是学科,还有学校和社会,跨区域学习,语文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只是语文课堂,而是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实践学习。

重视学科整体育人优势,精心组织主题,策划多样活动,拓展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生活场景,提供跨学习学习的.场所与时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可见,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跨学科学习”必然要根植于生活。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2

在研读20xx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xx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1-2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为第二学段,6-7为第三学段,8-9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二、情景素材建议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20xx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xx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xx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3

1、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3、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4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霍山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数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总之,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大胆的创新,才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5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无论是选择休闲娱乐,还是继续充电,或者是为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

准备。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假期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那么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小教部给我们林区教师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林区的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十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分别从师德修养、教育叙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导论、数学课题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南、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这十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不断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

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6

一: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通过培训发现,音乐课若仅依靠每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是很难达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合唱团、舞蹈队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课堂教学,仅仅是引起学生喜欢,亲近音乐的动机,使此动机更积极地加以升华。而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更应该让音乐走出教室,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促成更多的音乐氛围环境,寓教于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灵活而自然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爱乐风,增加爱乐人口。让音乐走进各班教室。走进每个家庭。甚至走进社会。与生活结合,从而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创作的空间,并赋予更多更大的弹性,让学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长,懂得关怀自己。包容别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7

1: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3: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8

1: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3: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