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主义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高三主义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主义日记 篇1
写日志的习惯似乎在恶心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生疏。 我不记得很久以前有多久了。我不记得很长一段时间了。 当时,日志上到处都是极度夸张的文字,总是喊着世界是怎么回事,总有一段时间以为这个战争会跟着我一辈子。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挥之不去。 但一切都是因为我必须在这样一个异常的时刻做一些我认为不寻常的事情。 字行间留下的泪水和墨水的无情喧嚣被稀释了,然后所有的东西都慢慢地沉淀在寂静中,埋葬了纯粹的高三主义。 据说大三学生往往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记住过去,另一种是期待未来。
我不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但最终我选择了。 纯洁-高三主义。 只是继续用这个词把我的支离串起来。 有人问我大三的颜色是什么,我当时骂了一顿:你的上帝,一点点。 事实上,我自己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答案。我只是偶尔看着我父母苍白的脸,仿佛它是苍白的。 就在这时,我在下午的教室里看着那些破碎的话。 你可以。
高三主义日记 篇2
某大学要求学生进行农场劳动挣学分,导致学生雨夜种油菜。虽然校长称学生只有碰泥巴才会明白什么是奋斗,看似用心良苦,但笔者看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形式主义。
厘清概念、定性分析何谓形式主义?走形而不走心之举就可称为形式主义。这些行为表面上看似妥当甚至行之有理,可实际上却无法深入人心。当事人事后无感,行为的目的往往无法达成。而要求学生种菜的大学,期末时出现学生雨夜种菜,这和希望学生明白何谓奋斗的初衷有所偏离。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挣学分罢了,他们哪里有空思考奋斗的意义?由此,学生们干农活成了不走心的形式主义。
一分为二地分析笔者不否认校长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学子们明白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可为什么如此美好的初衷,最后却演变为形式主义的发令枪?笔者认为,是缺少因材施教的态度与过于古板的奋斗理念使得事情走向形式主义。
指出对方的误区,阐明自己的理由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型、学术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尤为重要。这能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大大减弱教育效果。这就好比是鱼就让它好好游泳。是鸟就让它好好飞翔一样,既然是打算往专业方面发展的大学生,不必要也不可能从干农活中受益多少。
继续指出对方的.误区,往深处去,合情合理另外,笔者建议校长该转变一下对奋斗的理解。决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才可谓为奋斗与劳动,我国是由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不久的国家,当今社会,更需的是技术型、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当今时代的学生,当他们在书海中奋斗,在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时,谁能说他们不在努力?谁能说他们不在劳动?谁能说他们不懂奋斗?他们脑力劳动所耕耘出的成果,远远会比种油菜来得有意义、有价值。
提出措施或期许形式主义下有学生的无奈与不得已。为避免和拒绝此类情况再度出现,校领导们应该采取更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更贴切的校规。
谢幕拒绝形式主义,才能让美好的初衷演化为美好的现实,才能让我们的一行一动尽量避免成为无意义的付出。
猜你喜欢1:高三日记300字
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说我很幸福,有亲情的呵护,友情的陪伴,爱情的滋润,我倍感幸福,有人说幸福遥不可及,又有人说幸福就在身边,其实幸福真正的归宿还是你自己,一切由你操控,说准了就是态度,此刻你若快乐那便是幸福。
父母眼里,孩子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或许这是人之常情吧,当一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全部心血就是孩子,从此孩子左右着他们的情绪,欢乐,幼稚,难过,,等等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这就是不可更改的现实,说准了应该算是一种规律吧。
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就是一种幸福,有人这样曾赞美他们,老师是台阶,支撑着我们攀爬的脚步,老师是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老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确实,老师的爱也是无私的,学生的进步,就是他们的安慰。
朋友眼里,朋友的在乎,关心也是一种幸福,友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为有它所以我们倍加快乐,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听众,有悲有喜可以向他们倾诉,即便不能得到好的安慰,可是依旧放松了好多。
幸福,其实很简单,别忘了,其实生活原本就是一种幸福,别奢求会出现奇迹,其实奇迹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而已,爱生活,享受生活,我们会很幸福。
猜你喜欢2:高三青春日记
"青春是道明媚的伤。"郭敬明如是说。当他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横空出世,在《萌芽》上崭露头角之时,他的身后就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拥护者。
初读郭敬明的《幻城》时,我被他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征服了。郭敬明的文字苍凉动人到近乎华丽,这种风格对于一大批喜爱文学但是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具有致命的诱惑力。所以彼时,我立即把郭敬明列入了我最喜欢的作家行列。
的确,郭敬明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在这里你可以嗅到阳光中飞扬的 潮湿,感觉到微笑的脸庞背后让人心疼的忧伤。空灵的声音,绝美的意境,包围错觉,淹没感动。文字中处处发散着与我们生活完全不同的陌生气息,跳跃着青春的 张力。而文中随处可见的叠词、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写作手法更是让文字带出地动山摇的震撼力。在看过了平铺直叙的故事和空洞乏味的议论之后,那 些数理化中空洞的符号作为闪光点丰富了文章的质感。这样的文字得到众人的惊艳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潮流。追波逐流,时尚诱惑,大片的孩子义无返顾地掉 入文字陷阱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字对人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这毋庸置疑。一方面,郭敬明文字中所运用的技巧 被吸收,成为许多同学中"拿来"增加文章亮点的必备武器。另一方面,文章中忧伤阴郁的风格也悄悄改变了一些人的性格。曾几何时,郭敬明就是时尚的先锋,与 他所说的相悖,那你就自然被周围的人划归为"土包子"一列,许多人也学他以45°角看天空,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无非是告诉别人:我是潮人,我没有 落后于时代。说白了,就是装深沉。
青春期的少年总带有些愤青的刺头儿,觉得世界总是不公,生活并不美好,加上郭敬 明长久以来推崇的忧伤基调,不少孩子变得有些忧郁也就是正常的了。这种小忧伤自古以来就有,辛弃疾就曾在《丑奴儿》中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 说愁。"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忧伤会逐渐消失,这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在特定的时间所做出的特殊的反应而已。
80后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大家也就更 容易接受。但是除了正常状态下的忧伤外,郭敬明的忧伤阴霾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他的笔下,每个故事中都有家庭是破损的,主人公是必死的,配角是被欺凌 的,人心总陷恶的。对社会的黑暗确实要批判,但郭敬明显然已把阴暗的一面过度地放大,在忧伤的幌子下,把发生在少数个体上的不幸播洒到大众身上。或许有的 人看他的书只是为了消遣,获得放松,但他把这个社会描绘得薄凉与残酷,让许多原本阳光的心灵变得阴郁。当他笔下不幸的世界与我们记忆与想象中的世界格格不 入时,我们会怀疑世界的美好与善良。一些本不该在我们这个年纪所出现的忧伤也出现了,并迅速覆盖了大片人群。
我们不能否认郭敬明的才气,但他身上的弊处也是如此明显。为了市场和知名度,他 策划出版了诸多著作,不可避免粗制滥造。一本投入了极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的著作,语言是紊乱的,情感是空洞的,思想是浅薄的。不把文字顶礼膜拜,做出来的 看似忧伤的文字只能是无病呻吟。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虚伪情感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人有喜怒哀乐,忧伤只是人所有情感的一部分,把忧伤大张旗鼓地作为一个口号,本来就是不妥帖的。青春是美好的,当然不可避免的有挫折和困难。但晴天总归多于雨天,快乐和积极向上才该是青春的主旋律。
郭敬明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相当成功的,却不是可取的。标榜图书成功的标准不只是销量,更重要的是立意与思想。确如他所说"青春是道明媚的伤",但下笔的着力点应该在"明媚",而不是在"伤".
收起那些无谓的忧伤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天空,世界都一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