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2024/05/29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学习期间,我们从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们完成了48学时的课程计划,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

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连招的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护士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丰富的课程内容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中医学习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医院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广泛的宣传学习活动,使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和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把王万青同志的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动力和思想保证。

我被王万青克服种种困难,献身基层卫生事业,全心权益为藏区群众百姓送医送药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王万青身上,我感到了坚守的强大力量,甘于奉献优秀的品格,感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我要以王万青为榜样,在工作中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为患者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 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总结心的体会,培养我大公二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王万青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万青的报道,深受感动,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样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为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践行王万青那种爱岗精神,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王万青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一个外乡客到草原人的转变,他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尊重。王万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人生坐标的设定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只有在基层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工作经验,汲取成长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地区创造条件、艰苦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位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权益为他们服务,得到了当地的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王万青的实际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王万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这些平凡的是能坚持做42年,的确很不容易。我们身处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身份。年轻知识分子有时候会对环境和条件有不满的情绪,可是王万青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够甘于清贫、耐得起寂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甘于为之奉献。多年来王万青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一边是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一边是缺医少药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万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辗转反侧,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向王万青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尊尚品质,学习他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王万青同志是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献身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杰出典范,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平凡中折射伟大,细微处体现崇高,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3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吗,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一、什么是死的东西呢?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当然也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八纲、八法、治则、辨证论治等,中医著作浩如烟海,中医宝藏尽在其中,初学中医的同学确实感到眼花缭乱,无从着手。我认为首先要对中医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下决心把它学好。我年轻时抱负很大,想当书法家、文学家……,后来因头上长满疙瘩,本地医生治疗无效,才立志下决习学医,于是对中医涉猎成趣,迷上了中医。我的世医强调学习阴阳学说的重要性,他作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外国人吃东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们中国人只要掌握好两根筷子(左为阳、右为阴)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净利落。诚然,我在临床上每遇病症,总要辨别疾病的性质,是阳症抑或阴症,确实得心应手。比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一次我诊治一个病人:高烧不退已两月。各种抗生素(毒霉素、链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热早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认为是“阴虚内热”,以青蒿必甲汤加白薇,仅服三剂热就退了。又治一阳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苁蓉、仙茅、鹿茸、熟地之类药,效果不明显,古代名医张景岳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后用六味地黄汤(补肾阴),加入淫羊霍、仙茅、锁阳、汤超石(补肾阳)数剂而阳举矣。记得当时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请我吃烧饼,边吃边以稀饭送下,烙饼(属阳),稀饭(属阴)不仅吃起来齿频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觉口干,十分适口,这叫做“水火相济”吧。

死的东西,诸如古文、四大经典,药性赋、汤头歌、百症赋之类,必熟读成诵,要反复吟哦,日后方见其妙,当然理解与熟诵是不可偏废的,必须把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苦读必精思”,背诵有助于理解经—文,扎实地学好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搞好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书背百遍,其义自见”书不熟则理不明,学医最重要的是懂得医理,医理不明,临症犹豫不决,只有把理、法、方、药的一些基本问题背诵牢记,才不致临症茫然,背诵必须择句择段,如《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仅十个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虚实(虚症实症)的重要关键和发生疾病的决定因素明确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无病诗:“得神面色润而明,目光精采语言清,神思不乱肌充实,呼吸调匀二便平”,概括了一个人健康无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态。雷公药性赋:前句:犀角解乎心热,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药性新编:前句:菊花逢枸杞,养肝明目多功。下句:桑叶得芝麻,除湿宽中可准。这一类赋体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难想出下一句来。君不见演员在台上二重唱嘛,男的声调铿锵和谐,女的抑扬有韵,令人听了心临神怡。至于背诵歌诀,除了要了解它的内容主治作用之外,还须抓住它的平仄韵律的特点,如当归补血汤歌诀是:“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倍,真阴濡希主之阳”这首歌诀,是用“七阳”韵,是属于平起平受的诗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歌诀就好背诵记忆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东西,在临床上有哪些指导意义呢?我在年轻时刚跟师临症,却遇上一个口眼唱斜病人,老师看完人问我针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龙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喝左泻右依师正,唱右泻左莫令斜”,于是说针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合谷,老师点头称是。

二、活的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及某些采风的民间经验。

(1)辨证论治的经验:所谓辨证论治,简单的说,就是认清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辨证求因、审因说治。比方说,一病人在臀部生疮,疮如鸡蛋大,局部(红、脏、热、痛,舌质红,苔蒲黄,脉滑数。根据这些症状分析,属于热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处方以降痛活命汤加减。用银花、当归、黄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疗,疗效颇好。

(2)方剂化裁的经验:如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感冒的经验。方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荆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一般感冒,灵活加减,确实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风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风热,加入银花、连翘;虚入感冒,加入黄芪、白术、防风;按小柴胡汤为解少肠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热,生姜和胃克呕,均为外药,半夏和胃降逆,黄芩透邪清热,都是降药,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视书本以外的偏方验方:有些病症统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验方确能解决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医以及不少名医治疗都没见效,于是发布诏令,说谁能治好太宗的病,将得到重赏,长安城里有个民间医生叫张宝庄看到诏令,送上单方一张,用牛乳煎荜拨内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泻很快就止住了。“一张偏方气死名医”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肿很厉害,久治不愈,我开了防风30克,荆芥30克,艾叶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几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认为一个大夫,知识面要广,向名医学习固然重要,向群众学习更不可忽视,要虚心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医学术流派很多,各个医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别人的经验和长处,以补充自己空虚的大脑,不要骄傲自满,治好一个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学习上的拦路虎,叶天士十年间从师17人,故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习切忌带有色眼镜,不要认为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就满意,同主治医生或普通大夫就皱眉,其实我穿是主任医师的白大衣,可我的医学细胞远远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国医籍文古意奥,因此加强古汉语的学习也很必要。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方法多包含有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还要加强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才能加深理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4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慢慢地,在药房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要数每天匆匆的过客们。他们大多面带焦虑,或面带病容。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断地变换着,药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剧情。虽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时间很漫长,甚至有时站到腿一阵一阵的酸痛,但是只要听到顾客不经意间对我态度的赞扬,一切的隐忍都烟消云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5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慢慢地,在药房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要数每天匆匆的过客们。他们大多面带焦虑,或面带病容。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断地变换着,药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剧情。虽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时间很漫长,甚至有时站到腿一阵一阵的酸痛,但是只要听到顾客不经意间对我态度的赞扬,一切的隐忍都烟消云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6

为进一步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的优势与作用,推进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技术、中医药服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促进我院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工作顺利开展,xxxx年我院计划将加大力度,继续组织实施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项目,全面提高我院医师运用传统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基本达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培养建设出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乐于奉献、临床实践技能较强、适才适用的(中医)医生队伍。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现特制定本工作计划如下:

一、培训组织管理

由我院科教科负责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统一实施,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督查考核;并组织省级中医药专家及桐乡市中医学会专家强化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业务指导。按计划具体实施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结合开展的头针、铍针的应用,中草药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科学统筹基层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活动,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深入发展、全面提高我院的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

二、培训项目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院的在职医师。xxxx年新招聘的医生将参加下半年的培训。

三、培训内容要求

培训内容分三块:

一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

二是国家中医药局编印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的内容;

三是海宁市中医院推广的适宜中医药技术项目;xxxx年培训工作重点围绕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乡村医生应知应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强化培训中医诊疗技能和适宜技术项目,达到学以致用要求,确保每个在编医师均达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

四、培训工作实施

培训形式以讲座和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根据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求,制订培训措施,4月底前将培训活动计划上报桐乡市卫生局。培训实施中严格自学考核制度,全年不少于150学时;并在医院集中安排辅导(每周4学时、共40学时)。12月15日前全面完成培训任务。12月底由科教科组织对培训人员进行抽考和检查,并将培训考核结果列入每位医生年度工作考核中。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7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

(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8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9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 “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浅尝辄止就能领悟得到,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接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0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世界大国迈入世界强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为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怀着温情和敬意自豪地对待。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国学贯穿到中医药的教育中来,是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国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表达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形态、方式、方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德育与文化应当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和更新,实现德育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发展。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上也存在交互关系和内在契合之处。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以经典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国学中充盈着丰富的、直至如今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还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伦理襄永、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国学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滋养和支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大学生成为德与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实现民族自强,就必须从传统中、历史中找到支撑。从这一意旨上来讲,国学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者统一于化人与育人的要求与实践中。

(二)文化传承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与根本。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华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一般集中体现在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广大中国人接受优良道德道德传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知识的寓所,更是引领文化的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一定要树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民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这些因素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不依靠德育,应该说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和培养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国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贯穿国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接触、理解和接受。换言之,高校德育是国学发挥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国学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要求。

总而言之,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开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德育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检验、选择和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递道德知识、哲学知识等知识形态的文化,也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范形态的文化,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和各种文化心态、社会风尚等多形态的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国学承模式变为院校培养,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国学了大量高等中医药人才。时至今日,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然而国学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国学来的中医药却要摆脱自身的理论基础及其架国学构,追求科学实证,日渐式微的原典理论已经成国学为人们对古典文化神坛的祭品,处处可见的“中国学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光怪陆离的文化标国学旗无论是在中医最高学术机构,还是在人们的国学普通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熟语,在此国学语境下的背离传统、背离经典的任何言论和行国学为都是对当下受众的误导,也是对中医原旨的国学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着力国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应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国学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国学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综国学合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国学成部分

自从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所谓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国学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国学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科学与人文的成功国学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中医药学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国学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国学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国学桑,目前硕果仅存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国学数千年来,中医的实效性作用并没有因年湮代国学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经验积累使国学她超越了时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关键的原因国学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遗传,在于她具有先进文国学化的合理内核。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医国学药文化特色

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国学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学应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各高等学校国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国学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国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9]。因此,大学教育承国学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国学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国学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国学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学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德国学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学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在市场国学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国学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国学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国学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以中医药文化国学丰富中医药学生德育教育。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悟。文化认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大国学的范畴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学习国学对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 7年 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素养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国学素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国学教育,毕天璋提出“我们暂时可以界定为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医学本身和传统文化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学说思想都影响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而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华。而国学中的经典无疑会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例如读《论语》可以让学生知礼、知仁义,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读《孟子》可以提升学生内心的道德感、提高社会责任感;读《庄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豁达洒脱;读唐诗宋词在让学生感受审美愉悦同时诗意的体悟人生,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哲理。

总之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学中包含的精华和优秀资源,能够为中医药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力量。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2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3

我是一名中医大二在校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浓厚的爱好,尤其是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程,特殊想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医看病的全过程。

机会最终来了,经姑姑引荐,趁暑假假期,我怀揣着好奇心从xx来到xxxxx老师的诊所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抱着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跟诊老师一般是铁面无情,严肃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师是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人,师母和爷爷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在这里我就像是个孩子,有家的味道。虽然读了两年基础理论知识,但对于老师有时候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方剂学的300多首方子在学校背的累死要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而老师随便讲出一个没听过的方子,瞬间懵了,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来了个病人如何望闻问切和辩证思路,理法方药等等,老师还是热情毫无保留的教我,渐渐地才觉得理论与临床假如不结合,永恒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应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师经常讲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对症下药,而证才是指导遣方用药的根本,所谓“有其证,用其方。”原来抓药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得会识别称杆,其次如何拿称,药物称重,和分量,讲究高效无误。在其过程中,我还可以亲眼熟悉中药,这和教科书上照片还是有所区别,更加深刻的领悟中药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师讲了许多他行医20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趁还年轻多读经典和背诵方子,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厚基础。

中医讲究灵便变通,每病人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尽管同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老师常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人为本,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在我看来,中医既奥秘,又科学。

中医这条路要想走好,还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医理论知识学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永恒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努力做一个真正能帮患者解决痛苦的好中医。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4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5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

(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6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