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民长期创新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精确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围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确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确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培训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盛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当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培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赐予劝慰,置之不抱负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怀太少了。
从校内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头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奇怪,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埋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埋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连续追寻生活的奇怪。生活在回忆里,苦痛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布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特殊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示自己应当如何连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期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四周的伴侣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期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中国常与人交往中要中国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中国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
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_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9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xxx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xxx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xxx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xxx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xxx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xxx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xxx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xxx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一、工作的总体概述
我们开展这么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了解古文化的的内涵;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让学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在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字经》《幼学琼林》《山海经》《孔子语录》《孟子格言》的经典篇目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对祖国热爱之情不断增加,也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的收获
本学期,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取理解文意进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把每一课的文意解释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熟练记忆文章。并且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小组学习、同位之间比赛、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
由于课时较少,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感觉课堂教学很仓促,不能够仔细揣摩每句诗文的意思,也不能认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知识的学习只限于表面的学习。大多的背诵时间也只能放在课后。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细致学习,制定好可行的学期计划,注意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
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
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为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的理解,还有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吗我会爱吗这次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爱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在学校的教育中是实施者,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说:“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本身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的经验,问题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往往有礼有节,如果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倒会激起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心理都有症结,每个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深入,关心生活,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和才能建立信任,自然会喜欢这样的,会听这样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而又坚苦的工作,要《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