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2024/06/07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上周,我浏览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粗略浏览。纵然如此,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爱,对亲友都很真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那群少年进行精神说话。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作为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甚至超过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不但是爱优生,也爱差生。例如,学生生日时他给学生送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级中学生轮流家访等。

李老师在书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爱能给人力量,给人温馨。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4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通过学习他的《用爱心谱写教育诗篇》,使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爱”是通向师生两岸的桥梁,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把金钥匙,更是编织与加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热爱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转变后进生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打开后进生的心灵深处的秘密。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爱护与关怀,尤其是后进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爱。作为班主任的我,坚持用一个“爱”字贯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多一点信任与尊重

一些学生之所以有过失行为或不良习惯,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矫正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我班的后进生小严,学习马虎,经常欠交作业,迟到,有时趁同学不在场,把同学的文具据为所有,贪小便宜。经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一次,小严的老毛病又犯了,上数学兴趣课时,他把一位同学的遗留在座位上的表拿走了,同学们一时议论纷纷。我想:过去批评教育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此时再用严厉的批评方法教育他,只能适得其反。于是我从维护他的自尊心出发,没有当众揭他的短,而是把他叫到一边说:“也许你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吧!快把表还给别人,那同学正着急呢。”他听了我的话,当即把表还给别人,我便及时表扬他。对于小李,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为了进一步引导他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我时时关心他,多次找他谈心,同时启发他正视自己的缺点,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引导他,教育他应该怎样做人。我采用了考验锻炼的方法,让他保管班上的棋类、书籍扥。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把工作做得很出色。我又根据他爱好足球运动的特点,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由于我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给了他改正缺点的勇气。他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也努力刻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严有明显的进步,在级的数学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学习自觉了,思想上也进步了,他终于改掉了自己不良的毛病。

二、多一点引导与鼓励

一般来说,学生都喜欢表扬,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表扬他们,哪怕是不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增强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难勇气。我班的刘伟业、杨远航、陈冉基础差,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我首先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围绕授课内容,有目的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多让他们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先由优生回答后再让他们复述,堂上的黑板练习也让他们多做,即使做错了也从不批评,还表扬他们勇于进行实践的精神,并因势引导教育他们,这次写错了,要找出错的原因,以后就不会再错了。经常鼓励他们要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导上下功夫。他们有时不依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是用一般的批评方法来解决,而是先询问他们对完成作业有什么困难?再利用课余撕间辅导他们,替他们拾遗补缺。我还买了些学习用品、书籍和有关的练习题册送给他们,他们手捧着老师送给自己的学习用品,非常感激,觉得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老师。现在他们在学习上都较自觉、刻苦,能依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而且声言响亮,对此我都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学习更加努力。

三、多一点关怀与温暖

对于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从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去关心他们,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形成的原因,然后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开展转化教育工作。我班的马榛,父母把孩子当包袱似的推来推去,你不接送、我也不管,放任自流,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和温暖,更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该生形成特殊的性格,打人、骂人、捣乱是常事,更重要的是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捣乱课堂纪律,连值日生都敢打,老师们都说他无药可救了。

我也觉得该生不一般,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碰到的最棘手的`一个。开始我想来个下马威,先镇住他,然后再教育。可我的想法错了,他根本不吃我的这一套,顶撞我的声音更大,他依然我行我素,想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不但影响了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班的集体,弄得班级不得安宁。怎么办呢?我非常苦恼,有人劝我放弃他,一气之下,我也这样想过。但冷静考虑,如果放弃他,他又会怎样发展呢?我还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吗?思前想后,我终于决定,改变做法,从关心他入手。先与他交朋友,找他聊天。经过与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一个有上进心、关心集体、不甘落后的学生,在他很多缺点的外表下,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当谈到家庭情况时,他的泪如雨下。其实他是一个家庭的受害者!见他落泪,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深深地同情他。自从谈话以后,他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听我的话了。

接着我找他的父母,先做他们的工作,对马榛在校的表现,我都做好书面记录,并及时与家长交流。通过与他父母互相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他的家长也十分配合。由于他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我就在生活上关心他,当他父母因工作忙,不能来接他时,我就把他带回家,煮饭给他吃,帮他洗衣服,辅导他做作业,把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可是他到我家后,把我家搞得乱七八糟,天翻地覆,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黑色的脚印和手印, 吃饭时搞得满桌子都是饭菜、汤水,又不讲礼貌。这时遭到我孩子反感,他坚决不肯让出床位给他睡,嫌他脏。这时我又耐心地做我孩子的思想工作,对他说:“马榛虽是个后进生,身上脏,如果人人都嫌弃他,看不起他,他不是越来越差吗?你也是一名学生,如果你的老师和同学也嫌弃你,看不起你,都不愿接近你,你的感受又会是如何呢?你是教师的孩子,你应该理解你的妈妈,体谅你的妈妈,支持***妈搞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才是,不应嫌弃他。”孩子又对我说:“你这样做不觉得辛苦吗?”我说:“教师的工作是辛苦了点,但妈妈没有理由放弃转化后进生这项工作!”这时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后来他不但自觉地让出了床位,还主动帮我辅导马榛做作业,帮他找作文参考资料,帮他解数学难题。在我家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和他谈心,谈现在、谈理想、谈未来……鼓励他 改正不良的习惯,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他感受到爱与温暖。在帮助马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的协助与支持。当马榛闹事的时候,学校领导无论工做多忙,都抽空耐心地教育他,和风细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了领导做榜样,我觉得自己更应该耐心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经过大家共同的教育与帮助,马榛的纪律、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捣乱了,还为班做好事呢!作业也自觉地完成,成绩提高得较快,期末考试,语文成绩由平时的七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数学和英语绩也提高了许多。马榛由一个十分顽皮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守纪律、听从教导的好学生。现在打骂同学的现象基本消失,还主动协助老师管理好自习课的纪律。同学们 为他的进步高兴,我更为他的进步高兴。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孩子进步了,父母的心情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家长感激地对我说:“我们很感谢您,您不但挽救了我们的儿子还挽救了我们的家庭。过去为孩子差而吵架,现在儿子进步了,我们再也不吵架了。”过去马榛父母随也不愿接孩子,现在有时两个一起到学校接孩子,顺便查看记录本,了解孩子当天的表现情况,进行配合教育。每当我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牵着手,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时,我感到极大的快慰。

实践证明:作为一个人民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你对学生充满爱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要树立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高,他们的成绩是优秀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做教师的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树立鲜明立场,正确的理想,这就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是教育“优秀学生”保持童心,少年儿童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好,荣誉多、表扬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做教师要让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平等相处,让他们看到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帮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和同学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成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差,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下棋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败而击倒。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养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肯定会有成千个科学家产生,肯定会造就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再次捧起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没有夸夸其谈,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是在大学校园,当时立志做一名教育工作者,为祖国培育花朵。第二次读是当班主任那会,喜欢现学现卖,看到李老教育学生比较共鸣的方法立马为我的班级所用。现在是第三次读,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摄”,每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开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看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读书是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上周,我浏览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粗略浏览。纵然如此,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爱,对亲友都很真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那群少年进行精神说话。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作为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甚至超过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不但是爱优生,也爱差生。例如,学生生日时他给学生送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级中学生轮流家访等。

李老师在书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爱能给人力量,给人温馨。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上周,我浏览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粗略浏览。纵然如此,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爱,对亲友都很真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那群少年进行精神说话。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作为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甚至超过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不但是爱优生,也爱差生。例如,学生生日时他给学生送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级中学生轮流家访等。

李老师在书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爱能给人力量,给人温馨。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读完《爱心与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他与学生交流总是充满无限深情的。最终,他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很爱他。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叮嘱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现在新的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我想我应该学习李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学他们所学,与孩子们共享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