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2024/06/07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篇1

位于北京市东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就这样一座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下灰飞烟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把圆明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任意砸毁,为销毁证据,还放火烧了圆明园,有三百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读到那里,我想他们的心难道是铁做的吗,就没有一点人性了吗?我想说你们畜生都辜负了人家畜生。

有一次,教师组织我们去文字博物馆组织学习祖国文化的时候,我们看见同学们在围着看,我很好奇就走过去看了看,当我一看见时气不打一处来——同学们都围在两个老外身旁要签字,我心想:他们是来我国参观我们的文化的,怎样还给他们要起签字来了,难道不明白“丢人”二字怎样写的吗?

圆明园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阁楼,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但这美丽的一切为什么都没有了呢?归根到底是因为清政府的软弱,仅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受到侵略,所以,请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此刻,我们为什么不会受到侵略,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武器,经济,教育……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少年强,则国强。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篇2

繁华三千,衰败三天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语文书的余页已经不多了,望着剩下的课文里,我翻到了第七组第一课——《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曾经辉煌剔透,各式的建筑让人感觉整个世界在进园的一瞬间就缩小了。古色古香的名遗,圆顶富丽的欧式建筑,在这儿随处可见,天涯海角的名胜古迹都搬来至此。直到一群贪婪无比的野兽拿着英法联军的旗帜来到这里,能拿就不放过一点儿小渣,不能拿就毁掉。抢掠完,这群野兽还放火连烧三天三夜,尔后则在中国人民愤怒的哭泣之中一走了之。

看到这里,我的脑子一片混乱,那些可恨至极的英法联军是如此残暴贪婪。竟把中国人民辛苦劳作150年的心血园林,几天就改造成了地狱中的血海火池。读着,我就像置身当时,眼睁睁地看着无数敌人手持燃烧的火柜,不断直冲园内。红光把天染成一片血布……

可是,中国清政府就如此无能还有软弱吗?一查资料,情况比想象的更坏更糟糕。当时不仅有敌军,还有当地无数土匪参与了打劫,剩余的精华都被统统拿走。甚至连小民都操起扫把和簸箕,希望找到埋没于尘土之中的细碎宝物。就连守园的官兵也趁火打劫……

一股愤怒直上心头,要是那时的人们抄起武器反抗,清政府也不退让,英法联军的旗帜还敢如此高昂?可清政府是那样懦弱不堪,愚民是那样贪利求财,英国法国才傲视整个中国大陆。

虽然我们身处不愁衣食无战争的和平年代,可那份国耻却不能遗忘了之,如隐没的蛛丝。那精致的百年古建筑,那千年艺术品精华已无,但那莫大的国耻仍在,不能只追求财利,像曾经那些本土的劫匪和愚民一起争夺伟大祖国的宝藏。更不可无能,如当时的清政府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敌人掀了个底朝天,却无动于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国家建设的更强,让家园更美好。

猜你喜欢1:《古文观止》读后感

今天,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篇篇精华,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欲居功扬名。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歌功颂德,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读完文章,我顿感热血沸腾。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无独有偶,《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而是大放厥词。

抚今追昔,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论好坏,不加甄别,一律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唯恐不及,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猜你喜欢2:傅雷家书初二读后感

要说那本书最适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书》能首当其冲。《傅雷家书》讲述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他孩子傅敏和傅聪成百上千的书信。这些都是傅雷先生呕心沥血,作为一位父亲时时鞭策着孩子的成长。他告诉他们如何去看待艺术人生,还有道德、文化、修养包括情操。数以百计的书信集成了这本人生之书——《傅雷家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傅雷使他们先做人,再做“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观念。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与孩子讨论的多是做人之本,从各方面进行讨论,信中体现出来的父子之情强烈有真挚,句句流露出关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却一直记着自己的孩子,写下一封封书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书信作对话平台可谓是十分罕见,一本厚厚的《傅雷家书》深深的饱含着傅雷对子女开阔前程的期望。在父亲的教育之下,书信的熏陶之下,傅聪和傅敏时刻牢记父亲给他们的话语,努力向上,坚定不移,傅聪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家喻户晓,而傅敏则当上了英语特级教师,才华出众。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础,《傅雷家书》最有力的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缭乱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时刻接受着它们授予的最真挚的人生之课,领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