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10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做出关键的指导后,可以先让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之后,对表现优秀的组提出表扬,并对表现一般的组提出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使小组成员在每次讨论之后得到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不仅使学生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课堂氛围浓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每次讲新课之前,可以想让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这样不仅能使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也可以使成绩中等的学生受激励,竭尽全力去思考,以便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也可以使成绩困难的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与思考上。

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如果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课堂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思考与钻研的成果。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上习题课之前可以把习题先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出各种问题不同的解题办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这时,有的平常不怎么与人交流或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勇敢地站起来代表自己的小组上台发言。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上台发言与讨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课堂和课后各环节的带动,通过小组不断地交流、讨论以及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环节,很容易地向老师暴露了自己的困惑,从而,给老师讲课的重点提供了方向。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应该适当地对其进行点拨,努力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当然,教师也应该定期给小组布置合理的任务,以便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应该合理地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任务,也可以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辨别任务和分析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害羞或者情感敏感的时期,对很多问题他们多怯于表达,以至于老师在上课时无法弄清哪里是学生会的,哪里是学生不会的,课堂没有了针对性的重点,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率与效果。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综上所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聪明与否,都可以参与到激烈地小组讨论中,都可以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找回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多的趣味,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增强班里的凝聚力,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做出关键的指导后,可以先让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之后,对表现优秀的组提出表扬,并对表现一般的组提出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使小组成员在每次讨论之后得到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不仅使学生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课堂氛围浓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每次讲新课之前,可以想让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这样不仅能使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也可以使成绩中等的学生受激励,竭尽全力去思考,以便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也可以使成绩困难的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与思考上。

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如果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课堂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思考与钻研的成果。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上习题课之前可以把习题先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出各种问题不同的解题办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这时,有的平常不怎么与人交流或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勇敢地站起来代表自己的小组上台发言。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上台发言与讨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课堂和课后各环节的带动,通过小组不断地交流、讨论以及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环节,很容易地向老师暴露了自己的困惑,从而,给老师讲课的重点提供了方向。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应该适当地对其进行点拨,努力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当然,教师也应该定期给小组布置合理的任务,以便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应该合理地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任务,也可以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辨别任务和分析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害羞或者情感敏感的时期,对很多问题他们多怯于表达,以至于老师在上课时无法弄清哪里是学生会的,哪里是学生不会的,课堂没有了针对性的重点,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率与效果。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综上所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聪明与否,都可以参与到激烈地小组讨论中,都可以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找回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多的趣味,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增强班里的凝聚力,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

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培育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 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以下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而组织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线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教学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