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四月二十四日我校组织初一初二全体老师到古城正定六中观摩学习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我感到心灵受到了震撼,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太落伍,老师们再不能抱着老本吃饭,教育不改不行,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打一场教育改革的战争。
一、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听别人说完。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以上是我本人在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其实,在以前,我在班级里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落于形式,小组长不知道怎么组织组员讨论,全班交流的担子总是落到优生的头上,一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并没有到达老师想要的效果,小组评价只能激起学生一时的'兴趣,时间长了,组员们也不在乎小组评价。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这次我们学校这样有针对性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给大家带来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应该怎样自主学习,小组应该怎样合作分工,在组内交流时,应该如何交流,小组长在组内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全班交流时,讲的小组应该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小组听又该如何听。这些问题都在学生课堂行为规范里面,为学生们一一解答。
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小组的建设就是一个小集体的建设,如何建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如何建立他们的风格,如何将他们的风格引导向更积极的方向,如何评价他们的合作结果,这些都大有道理。
在这其中,小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训,小组长可以帮助老师管理课下纪律,发现分析学生问题,帮助老师指导后进生,帮助学生检查学习结果,鼓励小组竞争等等。
小组的特色不一,所以合作和展示成果的风格和方式也大可不一样。同时,学科不同,学习方式也千差万别。所以小组合作要想运用的好,要依靠各科教师对自己学科的深入认识,各位班主任对学生的深入培训和引导,还有小组长积极有效的引导。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要把握好时机,踊跃参与到这次轰轰烈烈的革新中来。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尝试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届学即将毕业,虽然收效甚微,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回顾我个人在实验这个工作过程中的感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时期:1.心灵的震撼 2.激情投入 3.迷茫而不知所措。
记得第一次在双槐学校接触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看的那充满激情的课堂,.我的心灵受到巨大了震撼。我暗自许诺,一定要将学会,教给我的学生。回来以后我在学生中轰轰烈烈开张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刚开始那会儿,的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也动起来了,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仿佛都爱学习了。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当这种新鲜感过去,学生热情随之一天天退去,一切又回到从前。对学习无动于衷,缺乏纪律观念,各种陋习也逐渐又暴露出来。合作学习在这里仿佛水土不服,走到了尽头。我一度在心里产生困惑: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合搞“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成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前一阵子有幸参加培训学习,才使自己醒悟过来,“不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适合自己的学生,而是自己在推行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迄今为止,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知之都是知之甚少,何谈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反思自己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所做的主要工作不外乎做了两件事情:
一、简单分了学习小组。二、制定简单评价规则。只停留在表面,至于还需要做的其它一系列详细工作,自己是一头雾水。
小组合作学习理念.组长科学培训.组员分工.规定制度该怎样制定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怎么能取得效益。通过这次尝试,让我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一门学问,能否取得成功与我们教师素养有很大关系。教师要要想取得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首先转化观念,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已改变,那种教师一言堂 ,“学生苦着学,教师苦着教”低效的课堂已经过时。新课改要求我们提高课堂质效。而这种 “师生共乐”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二、教师要学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行过程中必然回遇到许多意想不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逐步认识它。
三、教师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着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可以采用向书本、网络、同仁、进修等多种方式学习,从中寻找方法。
四、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编导学案.学生要真正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必须要有适合学生学情道学案.别人的学案不能生搬,否则容易脱离学情.教师应该加强学习,钻研教材、大纲、结合学情,编写出校本学案。
五、教师要敢于投身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成长法则告诉:只有真正投身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学会它。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索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探索过程中,能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小组合作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它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促使学生间的交往,促使学生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竟争;在辩论过程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做法:
1、 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报告者、总结者、记录者、检查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教师作为总设计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跟教师的设计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巡视于各组之间,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3、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知能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生活中“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在理解许多物体也可以看做单位“1”时,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我利用课件,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课一开始,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同学们高兴的回答喜欢,我马上打开课件,编制“唐僧师徒分桃”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有一天路过花果山,他们4个人合伙摘桃,4个人一共摘了48个,摘完桃后师傅让悟空把桃子平均分成4份,八戒看着桃子口水直流,悟空对着八戒说:“八戒你拿其中的四分之一”八戒摸着头脑不知该怎么拿,哪位同学能帮一帮八戒?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主动地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开始动手拿出手中的学具平均分、讨论、争论……一起去寻找答案。我想通过这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许多物体也可以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若干份后,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是透切的,印象是深刻的。
4、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共同讨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我让每个小组分别测量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师用计算器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学生观察板书发现共同点:“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接着小组交换学具再探究验证,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引发了学生深入地思考,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尺子本身有误差”;有的说“我们测量的绳子拉得不直”;有的说:“绳子环绕圆的周长时,接头处我把握得不很准”……。我把这些原因一一板在黑板上,学生心中的疑问揭开之后,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严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且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的科学的艰辛历程,引发了学生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高涨,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5、内化合作需要,提高合作效率。
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那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有合作的需要。例如:组织一些游戏,如:开火车比赛,小组计算接力赛,让学生发现需要和别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也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到社会环境中去收集数据、量量算算、调查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一种体验,感觉到合作是一种富有乐趣、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一组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一组测量舞台的长和宽;一组测量砂坑的长、宽、深;一组测量花埔的长和宽;任务一公布孩子们各尽所能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
6、注重合作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例如,在“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中,我让学生一起合作回忆探究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操作中更深刻地理解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他们明确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课后,布置学生给学校绿化带、舞台铺地砖,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收集数据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都是以“如果是我做……”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这些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数学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采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几何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我还注意抓住时机,让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是也出现许多困惑,比如:
(1)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分工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2)在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恰当把握得不好;
(3)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我们学校有的班级有56个学生)个别好动的学生趁机捣乱;
(4)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去总结,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与度,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下,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处于群体的中心位置。小组内处于劣势的学生,由于能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了更好的转化条件,学生们积极投入学习,课堂教学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主动思考的局面,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同时,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和完成分配的任务过程中,相互鼓励。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在争辩中使错误得到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想和方法,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方式,明显提出了学习本体的参与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3、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4、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培育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以下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而组织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线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课堂教学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了很多问题,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把小组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位成员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建设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当学困生遇到问题时,优等生帮忙解决。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从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二、注意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有次上课时,我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组装正方体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我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动手的机会多,差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
三、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次“分类”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我向每组提供了一大包物品(水果、玩具、学习用品等),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分类,看哪一组分得有快又好,个别学生把物品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或者你争我夺,打来打去。我想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注意小组合作的时间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发现,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我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后来我反思后觉得我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精心组织,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新潜能和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是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的!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一、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二、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一、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二、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听了几位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以后,我受益非浅,这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讲解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认为以下这几点很重要。
鼓励学生多思考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教师要多引导。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要多用激励的言语。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当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总之,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与度,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下,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处于群体的中心位置。小组内处于劣势的学生,由于能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了更好的转化条件,学生们积极投入学习,课堂教学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主动思考的局面,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同时,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和完成分配的任务过程中,相互鼓励。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在争辩中使错误得到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想和方法,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方式,明显提出了学习本体的参与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3.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4.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一、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二、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