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2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3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4
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5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6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 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7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8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9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15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0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1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2
某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某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某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3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4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5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6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7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8
时光向来刻薄,像吹散一朵蒲公英似的,把我们吹往不同的地方。大抵人生总是这样,充满一场场盛大的邂逅与别离。
——苑子文《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因为自我打小入学开始,每个阶段我都会遇到一位让我感恩戴德、学会成长的老师。而暑假这两个月,又遇到了一位能让我真正领悟到中医魅力的老师,那便是黄仕营老师。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相信每一位中医学子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按理说我现在不过读方五年,理应处于天下无病可治的阶段,可我在实习时遇到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背方三百余首,却仍觉无方可用。
刚考完研不久的我,满脑子都是教科书的内容,没错,方子我都背了,理论我都学了,可一上临床就懵了,半天想不出开什么方,现在的病人又有多少会按照课本生病,教科书只授我们以鱼,而疾病却有鲽、鳓、鲐、鲔、鲕、鲼、鳕、鳢、鳟、鲻、鲋、鳙…如此之多。我知道,我仍深深处于中国式教育的“毒害”中(好吧,不推脱责任了,我承认是因为我笨…)。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学医这么多年了,却仍只会点皮毛,甚至连三脚猫功夫都不如?我我想改变这个局面!是的,如同我当初想考上研的决心一样强烈。
我想找个厉害的老师跟诊,我想学点真本事,我第一个想到了黄仕营老师。黄仕营老师是我的温病学老师,大四第一学期上《温病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传闻老师在念大学期间,就已经看遍了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可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且仅在三十而立的年纪,门诊病人量就多得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也不夸张,且疗效很好。早就想亲眼看看我们这位“雪藏”在南医大的中医大家,恰好黄老师今年6月份刚转至南方医院中医科出诊,于是和舍友一拍即合,决定暑假留下来跟诊学习。
在跟诊之前,我对黄老师并不了解,我只在上课的时候了解到,黄老师是陈宝田老教授的博士后,陈教授是我们学院的镇院之宝,虽然早已白发苍苍但依旧精力充沛,80多岁仍在南方医院出诊,当之无愧的名老中医。我是打心底里敬佩像宝爷爷这样能把自己的毕竟精力都奉献给医学事业的人!
“既然黄老师是宝爷爷的学生,那我是不是也算宝爷爷的半个徒孙?”啧啧,心中暗自窃喜。
初次跟诊的时候,老师很客气地让我们坐在身旁观摩。来就诊的第一位病人小王,男性,62岁,因体检做胃镜时发现胃部糜烂半个月前来就诊,无其余不适。老师很快开好了方,待病人离开后,老师说道:“像这种胃炎的病人,吃几剂荆芥连翘汤就好了,荆芥连翘汤是首后世经验方,最早记载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上世纪初期日本医家森道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黄连、黄柏、薄荷、生地,依然名荆芥连翘汤,成为日本汉方流派贯一堂医学的经验方。宝爷爷特别爱用荆芥连翘汤,老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调整了方药和剂量,所以才有了现在南方医院的协定方,效果特别好。很多胃部不舒服的病人,其实不需要按照胃病来治,这些人往往伴有焦虑,你按照焦虑来治,一下子就好了。”(原话本宝宝早就不记得了()“…”都是按照回忆大致瞎编的~下同)就这样,每每有空闲之余,老师便会激情澎湃地跟我们畅谈自己学医之路的收获,对理法方药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我对老师所说的很多理论都不太理解,可能是自己行道太浅,还达不到一点就通的地步,只能似懂非懂的记在小本本上。
一天跟诊下来,我发现老师开方用药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药多,用量大;二是经方少,合方多。还没等我开口问,老师便早已知晓我的小心思,坦言道:“现在人的病症早已不像古人的病那般简单,现代人的病都特别复杂,而且现在的中药材也不如以前的药材药效好,在几代人不断的对比摸索中,才有了现在的合方。宝爷爷也是花了大半辈子才摸索出来的,我很感恩老师能把他的经验方传授于我,才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自己后面也摸索了很久才有了现在的`思路,你们想学是好事,我也没什么秘密可留,只要你们以后出去不要做坏事就行了。”我非常感恩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是带着一片空白的大脑过去,却装满了知识回来,心中无比感恩,“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暑假,一定要认真学!”我在心中暗暗起誓。
几次跟诊下来,我发现老师确实是博览群书,对各种疾病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不敢再夸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免得你们觉得我太浮夸,可老师确实是学贯中西医,大至人体解剖,小至基因细胞,几乎对各类事物都知晓一二。
很多人都误以为我们学中医的,大部分都是书呆子,只会照着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书开方,对人体结构、细胞组胚等西医知识一窍不通。亲~敢问以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不学,我们中医专业的孩子们也要学各种西医的课程的好嘛~~“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局解系解,不得正解;分生细生,考死学生;诊断局解,学到吐血;微生物,为何物?寄生虫,何生人?”(ー_ー)!!以上这些,我们通通都要学!只是我们和黄老师的区别是,老师能把看过的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通过基因、神经等机制解释向来玄乎的中医中药,而我,依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我自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凡事我都不信绝对。我虽喜欢中医,但我并不是狂热的中医迷,我会客观评价中西医的疗效,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极度怀疑我学了几年的中医是否真有神效。所以,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疗效。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效果,病人一吃就知道了。
为了能见识到更多奇奇怪怪的病,我们决定去中西医结合医院跟诊,去看看老师的成名之地。早上坐校车7:45就到了医院,发现门诊外面已候满了病人,而老师已经开始坐诊了。果然这边的病人是真的多,一个上午都没停歇过,除去复诊和开药的病人,我最后记录了将近30个医案,记录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开药的速度,幸亏我是个有手机的人呐。很多病人见到我们来跟诊学习,都夸黄博士医术高超,让我们好好学。每每这时,老师都自谦道:“我也不是什么神仙,你们不要把我神化了,有的病我也还没攻破。但哪些病看的好看不好我心中有数,看不好的病我也很自责很愧疚。”
我喜欢这里的医患关系,这是一种超越契约关系的信任之交。这里的病人有的身染怪病,有的恶疾缠身,有的癌症晚期,到处求医而不得,直到在黄老师这里才找到了解救的方法,所以大家对老师都是极为尊敬的。我终于见证了中药的神奇,这里每一位病人都在告诉我,他们相信老师,相信中医,那是一种不用言语表达就能看透的疗效。
很多病人都习惯了找老师看病,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便成了朋友,没有啥交集的久而久之也成了熟人。“医生和病人之间也讲究一种缘分,我们称之为‘医缘’,有医缘的病人很好相处,没有医缘的病人我也没办法,有时候我想救他们,但就是很无奈。”老师说。由此我想起上次在南方医院找老师看口干的一个病人,这位患者自述已有口干数年,辗转很多医生都看不好,这次也是碰碰运气才挂了老师的号,或许是看到老师太年轻,没有传统“老中医”的样貌,仅仅问了几句话就直接扭头走了,连方都没开,我们都很无奈的相视一番,“也许吃了老师的药,他的病就好了。”舍友说道。这大概就是没有医缘吧!
说实在话,我之前是不相信这些因缘关系的,作为一个从小受到社会主义九年义务教育熏陶的无神论者,我觉得神佛之说太悬幻了,平时口中所谓的“随缘随缘”,也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直到老师推荐我看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我才渐渐感受到佛学的奥妙。当时我正巧处于对某件事物苦求而不得的苦恼之中,深夜中的数次惊醒,才让我明白原来“可望而不可即”真的是一种很痛的领悟。老师拿了几本书给我们看,我随机挑了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在看的过程中,我真的感受到佛教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无欲无求的平和心境。看完之后豁然开朗,曾经我苦苦追寻的不可得之事,也一并看淡了,也顺带理清了很多曾经的“无缘”之事,心态变得格外平和,这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没有相同的经历就不会有感同身受,现在我体会到了,于是我开始相信缘分之说。老师说我们这次暑假能有跟诊之缘,也许就是上辈子的交集产生之果。大概就应了那句话吧:“佛说:前世的500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想我和老师最有缘分的一件事,莫过于我终于在老师这里弄清楚了我的胃病缘由。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从小就有慢性胃炎的病史,尤其是去年考研前后,胃疼得厉害,而且这种疼痛很奇怪,与体位有关,只要站着便会烧心疼,但是一躺下就啥事没有。所以考完研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照了个胃镜,结果却只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医生也只是建议我注意饮食就好,我其实倒真希望照出点什么溃疡出来,好让我明白为啥老是疼,可最终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直到数周前某次跟诊期间,我的胃病又犯了,一番问诊后,老师当即让同学下去买药给我止疼,说我这是因为焦虑引起的胃疼,并为我开了专门治根的中药方。“焦虑引起的胃疼?”我开始在脑海里思索,我记得第一天来跟诊老师就说过这个问题,8月12号去参加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会议里,李凌江教授和张璐璐主任有提到焦虑引起胃病的神经生理机制,再回想我去年胃疼大部分时候都在考研前,照完胃镜得知无碍之后便再无发作,如此一串一串联系起来,解释得在合理不过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亲身经历,又让我不得不再次佩服老师对中医理论竟如此参透。
老师是相信因果报应的,所以老师做事向来光明磊落,损人利己的事老师一概不做,不义之财一概不要。也是,依老师这一身本领,到哪都可以发财,所幸老师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一心只求提升自己的医术。很多人都觉得老师的运气很好,总是能遇到各种达官贵人相助,其实我想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的。老师不断告诫我们,以后出去了要多好事,要有大格局,不能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我看啊,你们以后还是要经常回来被我骂一骂才行。”嗯,我会谨遵医嘱的!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假期余额不足,我的跟诊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一人对另一人造成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予以强烈的冲击,其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黄老师是两者兼有的,跟诊之时是中医的碰撞使我们大开眼界,工作之余是良好的修养散发人格魅力。在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接下来才要更加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