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
“起来,起来,快起来,你可别忘了,今日要和应乐天一齐去博物馆参观。”妈妈象只大闹钟大声喊道。我朦朦胧胧的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从床上坐了起来。“快点,快点,时间不等人,不要像只小蜗牛。”妈妈催促道。我立刻从床上跳了下来,飞奔到卫生间洗漱,很快就洗濑好了。我跑到妈妈面前,幽默的对妈妈说:“报告妈妈,张慧燕洗漱完毕,特来报告。”
我和妈妈乘公交车,首先来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应乐天一家会合。会合后,我们领取了“第二课堂学习竞赛场馆实践活动通关卡”和“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闯关卡”后,我们直奔三楼参观并答题。
我们首先来到第三展区—————巧夺天工的织绣工艺,王文瑛的双面异色异物异景《雷锋今昔》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们来到了第四展厅—————经天纬地的编织工艺,赵锡祥的特重工万缕丝全雕镶边床罩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是由一个挑绣能手花费4年半时间,用1500万针精心绣织820朵形态各异的.花朵而成的,荣获20xx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参观完展厅我们开始答题,耶!我们两个都得了一百分。
我们接下来去参观了运河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看起来很神秘的样貌,里面藏着许许多多我们不明白的秘密。里面共分五个展厅,全方位地反映京杭大运河开凿、变迁的历史和重要作用,沿运河主要城市的历史风貌,以及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参观完运河博物馆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古代,运河边的经济异常繁荣昌盛,运河是经过好几个朝代的人才修筑完成。工程浩大,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最终,我们又去参观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溪湿地博物馆。大门入口种着各种各样的荷花。进入一楼大厅,到处都是介绍湿地的相关知识的液晶屏和简介牌。里边还有两只可爱而又很逼真的大恐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争着坐上去照相。在通往二楼的通道两则,有全世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鸟类图片和简介。二楼有许多介绍湿地的通关游戏,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经过对三个博物馆的参观,以及三个场馆的通关答题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以前我不了解的知识。我下次还要去更多的博物馆,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
我的寒假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但是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去博物馆参观。
那天早上,天气很糟糕,我们坐上公共汽车,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两座高大而又坚固的建筑物出现在我眼前,一个是关于地理的博物馆,而另一个是关于古代的博物馆。因为我特别喜欢恐龙,所以便走进了地理博物馆。
一到里面,立刻便传来了几声“嗷嗷”的`恐龙叫声,我不由地打了个哆嗦。我轻轻地走着猫步,偷偷摸摸地走进一个玻璃房间,几只高大的恐龙出现在我眼前,其中一只恐龙的名字叫做“山西山西鳄”,它的骨头和石头连在一起,有两米多长,牙齿又粗又壮,其实和现在的鳄鱼没有多大区别。
旁边有两个大块头恐龙,都有十几米长,七八米高,脖子微微上扬,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听妈妈说,恐龙很久以前也是生活在海洋里,后来才慢慢转移至陆地生活。
走到博物馆的四层,里面有很多的宝石,还有一些金、银、铜和成千上万不知名的玉石。五颜六色的宝石,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射出各种颜色的光芒。但是当把周围的灯关闭以后,原先那些发着七彩光芒的宝石,一瞬间便好像没有了光彩,变得和普通的石头差不多。
再往上走,到了五层,这里有很多关于铁和煤的形成方法的介绍,这让我大开眼界。
此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原本我以为我的知识已经很渊博了,但现在才知道,我其实就像是刚上小学,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一样。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多读书,多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3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4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5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6
晚上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
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或“Have a nice day”,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这次的实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正如王老师说的,全国只有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来兵马俑实习。兵马俑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通过实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改变了对英语的认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英语不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学几个语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学好的。它是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发挥其作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后我要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口语,争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怎样开始一段谈话也许很容易,但如何继续谈话就是一门艺术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碰到了一群江苏老乡,很容易打开了话匣。我请他们作了几分调查表,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发觉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了。不知说什么,我只能低头做问卷。直到他们要走,我才和他们说了句“再见”。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今后要多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在后来与人谈话中,我注意多谈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很好地继续了我们的谈话。
3.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法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试着揣摩她的意思,并用英语向她证实。这样一来,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4.开阔了眼界。西安不愧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数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传说中杨贵妃的沐浴场所华清池、巧夺天工的大唐芙蓉园、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这些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还有着现代的一面。在比较繁华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长沙都是没有的。此外,我还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参观了一番,认识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与中南相比,文化底蕴更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历史不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作为中南学子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学子的新形象!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7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10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8
海南省博物馆展出了以“国家宝藏”命名的国宝精华。带着几乎可以说是“企盼”和“虔诚”的心情,我们走进了设立在一楼两个展厅的“国家宝藏”展厅
这个展览所陈列的文物,从被称作“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堪称中华文化极至的甲骨文、“青铜时代”最为显赫的四羊方尊,还有金缕玉衣、编钟、编磬、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个展览被称作“国家宝藏”,确然名副其实!
我几乎是忘我地投入了对这些文物的速写记录当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一件无论是在考古发现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人类文化奇迹”的史前艺术作品。作品的纹饰是用黑色描绘的,作为用来盛殓儿童尸身的容器,上面的人面应当是殓葬的主人;丰富的鱼饰纹,应当是祈福和富足的象征。
从作品的器物上看,这种通过就地取材、低温烧制的粗陶制品,时至今日还可以在我省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陵水、琼中、三亚的黎村仍有制陶传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产生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制陶艺术,相比较于海南的民间传承艺人,居然也是以女性为主。
我国素有“水之精为玉、士之精为羊”的说法,羊是德政和善良的象征;民间常把“三羊开泰”比作为福祉和政通人和。这件用四个羊头组合而成的重要礼器,不但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堪和《司马戊大方鼎》相比肩的伟大作品,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四羊方尊》无疑更胜一筹。这个展览的青铜器较多,其中对书法爱好者特别有意义的几件国宝文物,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虢季子白盘》高:39.5cm、口长:137.2cm、重达4百多斤,是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的巨构。“盘”是盥器,有8行111个字,记录了虢季子的战功。
《让瞂其来》是一件全甲刻有“卜辞”文字的龟甲作品,这对有爱好古文字的读者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河南出土的《“作册般”铜鼋》,“鼋”就是大龟。就记载在龟背的“金文”来看,这是件古代勇士连发四箭射杀巨鼋的纪念性作品;难得的是在我国国宝档案中,这也是仅见的'一件以鼋为造型的青铜艺术品,堪称奇迹。
一路匆匆走过、画过……眼见还有大量的国宝艺术品还来不及记录,深感遗憾……
我多么希望这样的国宝展览也会如我在国外的巴黎、罗马,国内的北京、上海看到的类似展览那样——一票难求、庄严静穆!这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国宝展览、是真正的‘国家宝藏’展览。如果一件金缕玉衣还不足以说明展览的价值,这些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精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9
为使党校培训活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育与增强学员的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我们历史系组织的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在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八个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有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瓷器等,通过参观这些服饰、居室、生活用品、战争用品及丧葬用品,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优秀古代文明,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们的伟大智慧。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淮北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这些陈列品,我们知道了淮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尔后,春秋宋国的别都,秦之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设于相城。现已在相城地区发现、清理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数百处,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世人所瞩目。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的开挖,淮北柳孜成为我国当时沟通南北经济的重镇。这都是通过这些实物我所了解到的'。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实物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领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激发我的爱国热情。也可以看出,党的优良作风是在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直观的实践和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此次实践让我的到了一定的锻炼。我很高兴能够在这次实践中获得在专业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和创新的宝贵机会。
我认为此次博物馆实践对于历史学专业的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此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感,我们一定要继承先人们的精神,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0
星期四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到博物馆去参观。我们在路上行走了二十分钟,便到达了地。
站在博物馆前,发现博物馆的样子像一顶帽子,又似一个粮仓。随着队伍我走进了博物馆,我先看到地底下有许多小人、船、房子……它们个个栩栩如生,让我跨越时间的长河,回到了古代听解员的一番讲解我才知到太仓原本是皇家的粮仓,在古代打仗是来储存食。
令我印象最深的在其它几楼,第一楼我们是站在一条船上参观了全景,里面讲了在当时我们太仓的粮食要运到北京,为了当时的海运竟然选了两名海盗来管理。我想肯定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什么海路的人才,而他们对海路又很熟悉只好选他们来管。之后我们又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到了第三层。突然,解说员要选四名学生,我看了旁边才知道原来是选他们去按三D影片的按钮,虽然我刚才也举了,但还是没被选中。看完这个影片后,我知道了在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打谷机,都用一个木盒子在一个面是空没有的,用手抓了一把稻谷用力的在那个盒子上甩,谷子就掉在木盒子里了,之后还要经过晒麦等好多工程,才能为粮食可想而知,一粒粮食得来是多么地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接着我们看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线图,才明白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他们都一一克服了。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对太仓的历史又有了很多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自豪感,我要为太仓明天的美丽而学习。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2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首批4A旅游景点,馆内,从远古社会到清代各种文物一应俱全,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由于为了增强人们的爱国精神,博物馆开展了免费参观活动,领票窗口前排起了两条长队,每队至少有300米长,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拿到票。爸爸说:“要不是今天天气热,排队的人还要多一倍。”看来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的确很高。
进了馆,在进门处不远是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器和骨器,做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固然有些粗糙,但看的出来非常实用。再往前,有年龄战国时期的礼器、武器。各朝代的金银珠宝首饰,弯弓利剑长矛,还有直径一米多的大鼎……一直到清代的青花瓷器。物品奇多,内容丰富。
今天我参观了一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就仿佛从猿人时代出发一直走,走过历史,到了现在,知道了各朝代的礼节,懂得了一些千奇百怪的物品的用处……
当时的人们,用自己聪明造就出了一个个创举,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呢?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给世界作出贡献打好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3
今天太阳伯伯依旧很热情,艳阳高照。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我期待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馆。来到博物馆时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在排队等待之余,妈妈还给我拍照留影。
进入大门便看见一座雄伟的建筑物,这就是博物馆的主馆,整个建筑既壮观又具古典风韵。整个博物馆分为3层,里面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有陶、瓷、青铜器、兵器、古乐器等,还有一些对古代英雄先烈的介绍。首先我们来到了郧县人头骨化石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从古至今的进化过程,还有各种各样的化石,形态也很逼真。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各个朝代的陶瓷器,有:粉彩九子图转颈瓶、红彩龙纹高足盖碗和青花四爱图梅瓶,它们各个都色彩鲜艳绘画精美。妈妈还给我读了青花四爱瓶的介绍:“它的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足部饰仰腹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绵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最后,我们来到了曾候乙墓厅,在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曾候乙编钟了,它铸造于2500年前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整个编钟分为三层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架上都刻着精美的花纹。每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能够敲击出精美的乐曲,令人陶醉。
此次的博物馆之行,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的珍贵文物,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还教给了许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临走前爸爸还给我买了一个博物馆的纪念币让我留作纪念,我很开心。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4
记得去年记得就读预科这时下午考试起,和班团委以及其他同学一起去一起观摩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感觉很无聊,很乏味,现在细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新奇与渴望。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与自然接触外在的机会,使我们能更方便的学习自然,学习相当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回往了我们该校的建校史。首先走进门看到的是民族布染挂在一进大门的正面民族墙上。体验到民族风俗富有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
往左右走急追看到的是介绍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校史馆采用图文讲解、实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别展示了我校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看着图片展示,看着学校长大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心中感慨颇盛。进入校史馆,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纪念章以及反应学校各个时期历史风貌的老照片,都让我们深切体会更清晰地切身感受了长大的历史。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口号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学校的校徽由一个牛号角时生加上几片正在杨帆的帆片看起来蓬勃生气。
看到很多奖杯,就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是一个很优秀的学校,那些奖杯即便是荣誉的象征,代表着我们学校一步步成功的'标志。作为凯里学院的一名,此刻的我觉得好幸运能进入到这里来和这些优秀的人一起学习。
到博物馆二楼,我看到了一些自然界的动物,平常是很少接触到的。比如蛇啊,从没见过的在这里见到了,好奇心带我去看了具体的简介又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的来源。瞬间感觉自己踏入了大自然融入其中,说实话那感觉很美妙,荡漾在新鲜的空气中,只听得见鸟叫声和其它动物的声音。那种安静的感觉十分安逸,让我回味无穷。
博物馆里还有他国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些都是促进情感人与人感情的标志,增加国与国的交流。还有博物馆底下存放了一些以前的物品,让人则一看就回往曾经,也感叹帝国时代的进步。
总而言之,欣赏观看过博物院之后,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小学历史文化的精致灿烂与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学校创始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做使者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使团,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5
20xx年7月份,我参加了旅协赴许昌博物馆社会实践队,在这15天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有了很多的感悟。
我们到达博物馆后就开始进行工作的分工。经过简单的分组,我负责的讲解的展厅是夏都之源,之前我自己也来过博物馆,但再次走进我负责的展厅时,自己用一种更加认真的态度来欣赏和了解这些文物,我们的工作内容也包括写讲解词。所以对博物馆的文物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写我的讲解词,通过查阅资料所以来到博物馆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自己的展厅,对自己的文物进行进一步的熟悉,拿着手里的讲解词,感觉自己的责任很大,因为很担心自己讲解不到位或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而不能准确的解答游客的疑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背稿子的空闲时间,都会进行模拟的讲解,通过彼此间提问各种问题,来使自己的讲解词更加完善和具体。我觉的这是我们在准备期间必须要做好的功课,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正是因为我们在平常的不断努力与练习,所以我们在讲解时才能给游客一个更加深刻的一个感受,通过我们的.讲解,会让他们觉得这是参观的感受很好,而不是说,通过我们的讲解,会让他们觉得这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很失败,我们希望我们的志愿者讲解员的价值就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参观感受,我们是一个媒介,通过我们让一些不了解许昌历史的人们知道,原来许昌是有这么悠久的一个历史,这些感受都只有是参观后才能感受到的,当在给人们讲解的时候,听到他们说的那一句谢谢,我觉的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准备讲解词,修改讲解词,背稿子,熟悉展厅,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因为在博物馆实践的时间很短,所以我们更加注重对时间的把握。经过前几天的准备与训练,我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简单的要求自己能够把博物馆的文物讲出来,而是更加注意以怎样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让游客来更好的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讲解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游客来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文物的内涵和它的历史意义,我觉得这就是讲解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几天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虽然进步很小,或许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当我们静下来回想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从一开始对文物的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到逐渐掌握。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当我们真正努力做一件事情时,很小的进步都会使我们欢呼雀跃很久。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当你真正的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潜力究竟是有多大,所以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各种困难,但是因为你想把它做好,所以你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做好它,或许你从来都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但因为你想做,所以你就会克服你所认为的困难,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的过程。所以在这段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很开心,因为自己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收获了友情与欢乐,我觉得这就是参加活动的价值意义所在。
通过我们的讲解,会让他们觉得这是参观的感受很好,而不是说,通过我们的讲解,会让他们觉得这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很失败,我们希望我们的志愿讲解的价值就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参观感受,我们是一个媒介,通过我们让一些不了解许昌历史的人们知道,原来许昌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些感受都只有是参观后才能感受到的,当在给人们讲解的时候,听到他们说的那一句谢谢,我觉的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所以我也会继续努力,希望能讲的更好。不过看着自己呆了十几天的展厅,还是感觉有一点不舍,不过生活就是这样,有得也会有舍,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欢乐和友情,也付出了汗水和努力,这些都都是对等的,在付出的同时得到回报,可能有时候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但我们还会感到十分的开心与快乐。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