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这段时间在电脑上读了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感觉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每个人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所以就必须的学习,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终身的学习,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认在其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也是人类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接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习”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习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习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成人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让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6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8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9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