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19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朗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在培训中,有经验的前辈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各位前辈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多听课,多学习

有位师兄在一年里听了400多节课,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做任何事难在坚持。他告诉我们要多去观察、聆听优秀老师他们是怎么去上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听的同时还要去学会思考,思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学会反思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坚持每节课写反思小结

给我们指点经验的学长告诉我们,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案和课堂,这样进步会很快。邹老师也提到坚持每天写反思小结,无意中你的教学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听课后的体会

1、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2、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3、教师要有好口才,口齿清晰,说话抑扬顿挫。

其实好教师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他能够把他的听众深深地吸引,让听众随着你而高兴,伤心。好口才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平时锻炼的,正如肖老师说的,每天到池塘边朗诵课文半小时。幽默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晶,所以每天得去留心听听其他老师上课哪些地方使学生哈哈大笑了。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使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而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二、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读中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自觉地把个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

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传授知识与提高审美情趣相统一的特点。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从中不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正确地朗读不仅能突现作品的思想、立意,而且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艺术风格,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忽视朗读,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正确地朗读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我想孩子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写不符合人物性格,是不是与朗读不好有关系呢?

以上是我感悟到的关于朗读重要性点滴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能不能容朗读指导于阅读指导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主题地朗读,有主题地诵读,让朗读成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让朗读成为读好书的最佳途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4

这次有幸参加国学朗读培训学习,听了华农的教授上了一节精彩国学朗读课,使我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能改造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写有古人智慧的书,有古人精神的书,我读完之后,感受颇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让人学习的古人的精神的书!

国学朗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在这本书中,有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给我学习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这本书蕴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诗向我描绘出一幅幅古老的图画,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总之,我要与孩子们一道走近朗读,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参加学校的朗读培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4、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参加学校的朗读培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教师培训的开设与参与学习是我能更稳健地踏上神圣的三尺讲台的起始点。通过培训,我们慢慢的适应了环境、适应了工作。因此,我们也由初来时的浮躁,在经过领导的教导和同事的沟通交流,慢慢变的求实、务实起来。我们的品质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亦得到步步提升,我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加强。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这里孕育着文明,传承着经典,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章犹如一颗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弥久不散的幽香。从古至今那些文学经典被人们代代相传,在书写和吟诵中滋润了无数心灵,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得到升华。

我,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学校开展朗读活动以来,我从一个惧怕语文课、作文能力烂得一塌糊涂的后进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欢语文,挚爱文学的优等生,而在朗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也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

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了朗读活动,要求各个年级根据同学的不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习和诵读的经典内容,利用早读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学习诵读。老师为我们找来《论语》《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从中节选通俗易懂的内容教我们诵读。一开始同学们对这个活动还蛮有兴趣,能够认真跟着老师抑扬顿挫地朗诵,然而几天下来后,整天都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开始整齐划一的琅琅读书声变得稀稀沥沥、松松散散,诵读时我们的思想开始游离于经典之外了。

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特地组织大家召开了一个特别的班会,主题就叫“我爱朗读”。在班会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让我们懂得了诵读经典的意义,并为我们展示了全国各地小学生进行朗读的优秀视频,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古代的学者用尽毕生的精力完成的,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有很深的含意,只有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才会品味出它的意蕴,读到妙处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却并不理解其中含义,又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对朗读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只有用心去读,认真揣摩,才会领会经典中的精髓。

从那开始,琅琅的诵读声又开始响彻教室,而这次我们不仅限于无意义地机械记忆,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小小智囊团”,通过图书查阅和网络搜寻,专门负责帮助同学们查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成立了“诗韵小舞台”,由班里的文艺骨干带领大家把古诗词用演唱和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大家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们还成立了“新芽”文学小组,经常开展同题作文、作文互评、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大家把朗读的感受写出来,共同分享。从此朗读不再是枯燥的功课,而是我们最喜爱的学习活动,我们在朝阳初升的清晨里用清脆的声音朗读那悠长的韵律;我们在操场的树荫下共同分享那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诗词赏析》,我们在课外活动的兴趣小组里自由交流与探讨朗读的精妙,我们在学校组织的朗读展示舞台上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作文水平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我自从成为“新芽”文学小组的组长后,每天负责收集同学们的上报稿件,组织同学开展作文比赛和作文评析,我们还把好的作品打印成电子稿上传到博客里和全国各地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试着向各种刊物投稿。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荣誉:参加全国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征文评选,我的作品《美丽的语言,神奇的文字》荣获二等奖,参加全市国防征文比赛,我的'征文《心中那一抹生命之绿》荣获一等奖,在学校组织的国防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班里很多同学的作文也都陆续在各种报刊发表。朗读活动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学识,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美德、优秀文化的熏陶,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则。现在我在班里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人人称赞的好孩子,这一切都来自于朗读。

感谢朗读让我的少年时光如此丰盈,感谢朗读让我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我爱朗读!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

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9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掌握不了读与不读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范读出最佳的效果?今天经过杨修宝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朗读及朗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培训时杨老师就朗读的方法和朗读教学十二种策略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没提到一种策略时,杨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竟然多了几分怯意。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的尝试着。等听过杨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实践去检验,不过通过这一下午的培训到使我对朗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不同的形式也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愿借这一次的培训,提高自己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这里孕育着文明,传承着经典,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章犹如一颗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弥久不散的幽香。从古至今那些文学经典被人们代代相传,在书写和吟诵中滋润了无数心灵,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得到升华。

我,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学校开展朗读活动以来,我从一个惧怕语文课、作文能力烂得一塌糊涂的后进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欢语文,挚爱文学的优等生,而在朗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也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

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了朗读活动,要求各个年级根据同学的不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习和诵读的经典内容,利用早读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学习诵读。老师为我们找来《论语》《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从中节选通俗易懂的内容教我们诵读。一开始同学们对这个活动还蛮有兴趣,能够认真跟着老师抑扬顿挫地朗诵,然而几天下来后,整天都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开始整齐划一的琅琅读书声变得稀稀沥沥、松松散散,诵读时我们的思想开始游离于经典之外了。

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特地组织大家召开了一个特别的班会,主题就叫“我爱朗读”。在班会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让我们懂得了诵读经典的意义,并为我们展示了全国各地小学生进行朗读的优秀视频,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古代的学者用尽毕生的精力完成的,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有很深的含意,只有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才会品味出它的意蕴,读到妙处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却并不理解其中含义,又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对朗读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只有用心去读,认真揣摩,才会领会经典中的精髓。

从那开始,琅琅的诵读声又开始响彻教室,而这次我们不仅限于无意义地机械记忆,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小小智囊团”,通过图书查阅和网络搜寻,专门负责帮助同学们查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成立了“诗韵小舞台”,由班里的文艺骨干带领大家把古诗词用演唱和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大家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们还成立了“新芽”文学小组,经常开展同题作文、作文互评、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大家把朗读的感受写出来,共同分享。从此朗读不再是枯燥的功课,而是我们最喜爱的学习活动,我们在朝阳初升的清晨里用清脆的声音朗读那悠长的韵律;我们在操场的树荫下共同分享那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诗词赏析》,我们在课外活动的兴趣小组里自由交流与探讨朗读的精妙,我们在学校组织的朗读展示舞台上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作文水平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我自从成为“新芽”文学小组的组长后,每天负责收集同学们的上报稿件,组织同学开展作文比赛和作文评析,我们还把好的作品打印成电子稿上传到博客里和全国各地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试着向各种刊物投稿。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荣誉:参加全国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征文评选,我的作品《美丽的语言,神奇的文字》荣获二等奖,参加全市国防征文比赛,我的征文《心中那一抹生命之绿》荣获一等奖,在学校组织的国防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班里很多同学的作文也都陆续在各种报刊发表。朗读活动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学识,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美德、优秀文化的熏陶,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则。现在我在班里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人人称赞的好孩子,这一切都来自于朗读。

感谢朗读让我的少年时光如此丰盈,感谢朗读让我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我爱朗读!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

《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先自己深情地范读:“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读,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上更有不少学生红着眼睛在哽咽。此时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一直在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把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陪伴”——走进文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技巧要不要进行训练?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戏,话糙理不糙,不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就构成了不同的文章,这就是文法。所以学生要想朗读好文章就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握语速,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要有语势,要有节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里的“陪伴”(指导、示范、陪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法。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参加朗读培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下面是我培训后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朗读也称颂读,是把静止的文字语言变成活的有声语言,也是通过读者的艺术加工的有声语言活动。做到把作品清晰地响亮地读出来,绘声绘色,入情入理,朗读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朗读者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

上午通过培训让我们了解到了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以及读音错误与缺陷的常见类型,比如:癖好,压轴线等词语的读音。

下午冯亮老师给老师们做了精彩的朗读师范,针对老师们的朗读进行了点评,讲解了如何做好朗读。

朗读时,应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和背景、语句特点,注重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那些字应该重读,那些应该轻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

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间的记忆或思维来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

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也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所以,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

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在朗读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技巧——要“读出韵脚,读出音步,读出意思,读出言语关系,读出意境”。

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语文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加深并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朗读本身又是一种创作,朗读者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朗读因而成为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创作行为,而这正是朗读的魅力所在。

而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能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朗读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它还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讲究涵咏,讲究体悟。

语文学时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升人的文化修养。

而朗读正是一条通向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路,是我们与古今圣贤精神对话的桥梁。

因而在工作中,我会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走进朗读的天地,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因为怕学生的朗读课文占用时间,把该讲的重点内容讲不完,所以忽略让学生去朗读、自己去理解,而是老师一味地讲、去灌输、去讲解,让学生机械的来听,来接受。这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虽然该讲的都讲了,但效果甚微。9月份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介平院长一行的朗读培训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不但自己可以把一些内容简单的地方理解清楚,还可以把整篇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作系统的了解。然后老师把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影响,这样教师教得轻松的,学生学的也容易。

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初读的要求概括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一定要读正确,读准确文章当中的生字、新词的发音,再读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样就能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当了解主要内容后,老师在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色彩加深了理解,这样读起来就会有感情,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

如果忽视朗读,强化字、词与课文分析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学生永远禁锢在字、词、句阶段,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组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难以提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而多数时间是老师分析、学生听,这样讲的内容肯定不是很全面,学生在理解上也就不是很完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多读,是很有必要的。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给学生提供较多读的机会,训练其朗读能力,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

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朗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因为怕学生的朗读课文占用时间,把该讲的重点内容讲不完,所以忽略让学生去朗读、自己去理解,而是老师一味地讲、去灌输、去讲解,让学生机械的来听,来接受。这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虽然该讲的都讲了,但效果甚微。9月份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介平院长一行的朗读培训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不但自己可以把一些内容简单的地方理解清楚,还可以把整篇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作系统的了解。然后老师把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影响,这样教师教得轻松的,学生学的也容易。

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初读的要求概括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一定要读正确,读准确文章当中的生字、新词的发音,再读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样就能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当了解主要内容后,老师在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色彩加深了理解,这样读起来就会有感情,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

如果忽视朗读,强化字、词与课文分析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学生永远禁锢在字、词、句阶段,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组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难以提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而多数时间是老师分析、学生听,这样讲的内容肯定不是很全面,学生在理解上也就不是很完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多读,是很有必要的。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给学生提供较多读的机会,训练其朗读能力,从而提高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