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1
孩子的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课外班也不上了,回家后空余时间增加,家长带着孩子做什么呢?培养习惯啊,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阅读习惯等等,扎实过好日常每一天,为孩子的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教会孩子用筷子吃饭一样,只要学会了用筷子,他就能自己吃各种饭了。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自己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了。
一、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语文可以把每一课的要点看一看,生字词语记一记,不懂得词语查查词典,积累下来。还可以大声朗读课文,坚持写写日记。数学可以提前看看知识点,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课堂上专心听。英语可以听一听录音,磨磨耳朵,提前了解一下内容。
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把当天的学习内容给家长讲一遍,或者自己再看一遍,进行归类复习。把课堂笔记看一看,该背诵的及时背下来。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养成及时订错的习惯。纠错是老师们批改作业的一大难点,有的孩子就是不习惯及时订正错误,每天的错题都累积着,等着老师去找他。家长可以每天晚上让孩子把作业啊试卷啊拿出来看一看,自己错过的题及时订正一下,看看能不能做正确。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最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每天坚持写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回复总结一天的学习生活,疏解心情,鼓励自己第二天做得更好。
其让他的学习习惯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养成,比如积累古诗词,举一反三钻研数学题等等。
二、陪伴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而且丰富知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极大。现在的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学科素养的考察,题目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受益较大。不仅是文科考试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理科学习也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都促进思考,据观察,阅读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都好。
可以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也可以每周开一场家庭读书会,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演一演书里的故事……用各种形式带动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三、陪伴孩子参加劳动,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在家的时间充足,可以教会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如物品如何摆放,卫生怎样打扫,怎样美化自己的房间……将这些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都熟练掌握,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家里的物品坏了如何进行维修,劳动工具怎样使用,都可以教一教。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养小动物,种一些绿植美化家庭环境。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学习几样家常菜的做法,学会使用厨房电器,为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让孩子在家里有一个劳动岗位,家里有一样事情是归他管理的,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帮助孩子将兴趣爱好转化成个人特长
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需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家长要想尽办法点燃这颗火药,让孩子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专注练习,鼓励不断发展,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逐渐形成个人特长。
五、督促孩子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运动可以促进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坚持每天下班后带着孩子进行半小时的运动,既能融洽亲子关系,又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每天可以坚持跑步、跳绳、游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锻炼。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改变孩子也会改变。“双减”政策之后,家长角色回归,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我要求,培养出和谐全面发展的孩子。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2
前几天值班时遇到的一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妈妈送完孩子后还不愿意离开,在校门口徘徊,我和保安师傅都提醒了她“家长不能在学校门口逗留,请你放心,孩子自己能行。”可是家长依然无动于衷,稍微离得远些,趁我们不注意又凑到校门口。后来又来了一位年纪大的女士,两个人都守在校门口,劝说她们还不听,年轻的女士还直朝孩子排队的地方招手,嘴里不停地叮嘱。因为要组织南北路队的学生有序进校,就没有顾得上再和她们交涉。等到学生都进的差不多啦,年级大的女士和我说要见校长,我说有什么事直接和我说,由我来转告。她就说:“自己是一四班一个女孩的奶奶,孩子年龄太小每天不愿意来学校上学,总是哭着找妈妈,能不能让老师多关照?下午不参加延时服务了?”我一听肯定有原因,就多问了一句:“咋回事?”奶奶说:“孩子在学校了学习一天,回到家妈妈还要布置孩子做100口算题,读半个小时的书。孩子太累啦!”“这样下去孩子对学习会越来越抵触的。”“***妈不愿意,说是‘双减’了孩子回家没有作业,我再不管成绩怎么好?必须要加强练习!”
听了孩子奶奶的话,我真的没有话可说。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两代人对于问题的看法肯定存在分歧。而对于国家从孩子健康成长、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终身发展着想制定的双减政策,家长因为惯性思维还是不能接受,还是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学校不布置作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给学生减负,我可不能放松对孩子的管教。于是乎,之前是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周六周日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之间。没有辅导班了,学校又不布置作业了,我们家长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给孩子加码,该练的还得练,该写的还得写。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刚入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生活,对家人和幼儿园还有一种依恋的情绪。适应能力弱些的孩子还不时的哭上一阵子,适应能力强的还不能在40分钟内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再者六七岁的孩子还很喜欢玩耍嬉戏,在学校里呆了10个多小时,肯定是很疲惫。回到家里是不是该彻底放松一下,我们的家长可不可以陪着孩子散散步、玩玩,或者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让孩子休息休息。这也是教育部制定“双减”政策的初衷,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享受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
刚刚入学的孩子学习兴趣还需要慢慢培养,而不是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放任不管,交给老师就完事,甚至还说自己拿孩子美办法。要么是矫枉过正,过度的焦虑而让孩子刚开始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兴趣的培养应该放在第一位,做什么事情兴趣第一,而被强迫着去做超出孩子精力和能力范围的事,结果有可能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所以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培训也应该跟得上,如此方能做到家校携手,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各司其职,而不是一个劲儿互相指责与推诿。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亲身示范为孩子做出榜样,而不是要求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却沉溺于手机或游戏,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双减”政策下我们的家长既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能让孩子在家庭氛围中收到有益的熏陶,还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做到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得到适当的锻炼。比如学会做家务,学会走进社区,学会自主阅读,学会培养兴趣爱好等等。给孩子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童年,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3
双减政策对于学生减负和推动教育公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内提升”+“校外减负”这两个中心思想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要求家长乃至社会将更多的注意放在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之上,将教育回归到作为主角的孩子身上,回归教育本身。
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操心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以前辈的身份来规划着孩子们的未来。给他们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辅导班,想让孩子优秀、更优秀、超级优秀。但是却忘了问孩子是否愿意。
不可否认我们都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但其实我们更需要接受孩子们的平凡。不是所有人都是爱因斯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鲁迅,不是吗?
所以,别让孩子成为没有思想的“优秀楷模”,有趣的灵魂,活跃的思维更重要。
想要做到让孩子真正成长、真正优秀,做到真正的减负,就需要做到让孩子自发学习,而不是一直被推着赶着学习。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且能够自我驱动去了解、去学习。家长的职责则是引导,而非干预。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摒弃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努力”和“优秀”,学会放手。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自我驱动下去高效学习。
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人,让教育回归本真。这应该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向。
可以确定的是,校外减负的同时,是校内教育做加法,学校只有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服务,帮家长管好孩子的学习,以此减轻家长的负担。只有校内加上去,孩子能カ加上去,校外オ能真的减下来。哪怕没有学科补习班,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基本功打扎实,学习习惯养成,那孩子未来的竟争力也有了。
生命不止一种精彩,不要让孩子走我们安排的路,而要让孩子成为孩子,拥有珍贵的童年、灿烂的少年时光,不畏未来,勇往直前。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4
“双减”,不是减父母的责任
这两天,北京教委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双减政策决心之大。
很多家长都已经陆陆续续接到了报过课的培训机构的通知,原本排在双休的学科培训课都换到了周中,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孩子平时作业很快,晚上再去上一节课没什么问题,有些孩子本来作业就慢,做完回家作业都不知道几点了,哪里还有时间再出去上课。也有些孩子因为培训机构离家比较远,吃完饭再去上课的可能性不大,就索性不再报班。
双减之下,家长们有选择继续鸡娃的,有选择让孩子放松放松的,当然更多的是观望的,想看看接下来学校会有怎么样的措施,想看看大多数家长的选择。
作为家长,我们都在等待,等待学校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比如说晚托,比如说解决孩子的回家作业,又比如说暑托。学习回归学校,这原本就是应该的事,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统一教学下也有差异,养育也不仅仅等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无论学校承担多少责任,无论孩子在学校里学多久,哪怕孩子在学校里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但是孩子和孩子之间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老师讲一遍就懂了,有些孩子老师讲了两遍还是迷迷糊糊,有些孩子今天生字写两遍就会了,有些孩子就是今天学了明天忘了,有些孩子早就会自主看书了,有些孩子回家只会捧着手机,如果我们因为双减而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那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尤其是孩子还在小学的时候,正是培养习惯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多一点关心也许就能帮孩子越过一道坎。有时候,养成一个习惯很难,背一篇课文很难,那你是不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呢?解不出题目没关系,拿去问老师就行,可是孩子该有的良好的习惯都没有,难道老师要管到孩子上床睡觉为止吗?
有人在网上大肆叫嚣,当老师的不能给孩子补课,这样有失公平。其实,教育绝不止步于课本,父母和老师同样重要。一个晚上看书的家庭和一个晚上围着电视看泡沫剧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会一样吗?一对双休只会躺沙发刷剧的父母和一对会带孩子去博物馆、去亲近大自然的家长,养出来的孩子会一样吗?
孩子学业上松绑了,会有更多属于他自己的时间,这其实是对父母极大的考验,如果孩子没有更好的选择,大概率会和电子产品纠缠不清,这不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想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如果我们指望双减政策可以让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的话,我想你是误解这份文件了。
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作为家长,我们始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5
观看双减政策落地的讲座视频后,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生的家长感慨万千。
一个曾经在教培行业工作过的我,曾经有一个学生,每一周只有周三下午放学是没有课的,其余时间都在课外班度过,周六休日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只是我们千千万万学生中一个缩影。好像不上辅导班周六周日就浪费了一样。大多家长的心声也是一样的,你不上别人孩子都在上,也是变相的落后呀。
可是有真真正正的为孩子考虑过?他到底需要不需要去额外的补课?我相信大多数家长是没有的,大多数家长会认为补补总归是好的,比不补强,教育焦虑导致了大家对于家庭教育都寄托在辅导班身上。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我是赞成的。不是不让额外学习,而是如何真正把有效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在校的'老师也都辛苦了肩负起课后延时的工作,让孩子在学校集中精神完成作业,回家后把时间放在阅读,复习和课外活动上。
就拿自己的孩子来说,周一延时回来基本就不需要再做作业了,他可以打打篮球,看看课外书。周二有排球社团,周三周四学习管乐,在学校不但学习了而且也锻炼了身体,每天孩子回来也是很开心,这样才是正常的小学生活,在学校把学校的任务完成,放学后可以多元的发展。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尚未萌芽的素质,我们要想办法看到这些特质,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特长,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我相信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更多的不是只会读书的接班人,而是更多元发展的全面的接班人。
很多人在想,周末不学习了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们应该干什么?家庭不但是养育孩子的地方,更多的我们要学习心灵的养育。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书中的故事,我们也要为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陪伴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桌,打扫家中的卫生,学习自己洗袜子内裤等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为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双减政策的落地,家长角色的回归,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有人调侃这是拼爹的时代,拼的不是家长的财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养。
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更好的肩负起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重任。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6
前几天值班时遇到的一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妈妈送完孩子后还不愿意离开,在校门口徘徊,我和保安师傅都提醒了她“家长不能在学校门口逗留,请你放心,孩子自己能行。”可是家长依然无动于衷,稍微离得远些,趁我们不注意又凑到校门口。后来又来了一位年纪大的女士,两个人都守在校门口,劝说她们还不听,年轻的女士还直朝孩子排队的地方招手,嘴里不停地叮嘱。因为要组织南北路队的学生有序进校,就没有顾得上再和她们交涉。等到学生都进的差不多啦,年级大的女士和我说要见校长,我说有什么事直接和我说,由我来转告。她就说:“自己是一四班一个女孩的奶奶,孩子年龄太小每天不愿意来学校上学,总是哭着找妈妈,能不能让老师多关照?下午不参加延时服务了?”我一听肯定有原因,就多问了一句:“咋回事?”奶奶说:“孩子在学校了学习一天,回到家妈妈还要布置孩子做100口算题,读半个小时的书。孩子太累啦!”“这样下去孩子对学习会越来越抵触的。”“***妈不愿意,说是‘双减’了孩子回家没有作业,我再不管成绩怎么好?必须要加强练习!”
听了孩子奶奶的话,我真的没有话可说。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两代人对于问题的看法肯定存在分歧。而对于国家从孩子健康成长、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终身发展着想制定的双减政策,家长因为惯性思维还是不能接受,还是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学校不布置作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给学生减负,我可不能放松对孩子的管教。于是乎,之前是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周六周日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之间。没有辅导班了,学校又不布置作业了,我们家长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给孩子加码,该练的还得练,该写的还得写。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刚入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生活,对家人和幼儿园还有一种依恋的情绪。适应能力弱些的孩子还不时的哭上一阵子,适应能力强的还不能在40分钟内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再者六七岁的孩子还很喜欢玩耍嬉戏,在学校里呆了10个多小时,肯定是很疲惫。回到家里是不是该彻底放松一下,我们的家长可不可以陪着孩子散散步、玩玩,或者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让孩子休息休息。这也是教育部制定“双减”政策的初衷,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享受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
刚刚入学的孩子学习兴趣还需要慢慢培养,而不是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放任不管,交给老师就完事,甚至还说自己拿孩子美办法。要么是矫枉过正,过度的焦虑而让孩子刚开始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兴趣的培养应该放在第一位,做什么事情兴趣第一,而被强迫着去做超出孩子精力和能力范围的事,结果有可能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所以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培训也应该跟得上,如此方能做到家校携手,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各司其职,而不是一个劲儿互相指责与推诿。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亲身示范为孩子做出榜样,而不是要求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却沉溺于手机或游戏,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双减”政策下我们的家长既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能让孩子在家庭氛围中收到有益的熏陶,还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做到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得到适当的锻炼。比如学会做家务,学会走进社区,学会自主阅读,学会培养兴趣爱好等等。给孩子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童年,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7
最近的“双减”政策落地,这次国家出手,动了真格,影响不可谓不大。
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和一个初二学生的姨妈,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一对一辅导都无法实现了。
外甥女在我们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培训圈,被家长们称为“妖学圈”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进行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因为“双减”政策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培训,机构将时间调整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因为上课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另外外甥女喜欢的任课老师都被裁员,最后放弃了培训,申请了退费。所幸没多久退款就到帐了,据说全国各地好多家长屯了课,结果无法拿到退款,损失惨重。
我闺女初三了,中考即将到来,课程多作业多,百分之五十的普高录取率让家长焦虑,学校是很负责的,安排了免费的晚自习和周末辅导,原本打算周末请人查漏补缺辅导一下的,也因为没有时间只好放弃。
这些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心态确实有影响,连我这么淡定的都有点迷茫了,可是,无意中在省图书馆看到的这本书让我释然了。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博士,有二十年多年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她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的经历和收获,我深感认同,摘录如下。
我们有没有教孩子更重要的生活教训,如挫折承受力,如何处理焦虑,如何感恩?
我们有没有讨论过,每个人都各有恩赐,拿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是合逻辑的?
我们有没有让孩子看到,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谦虚地待人接物,比代数方程式和经济理论还重要?
我们有没有帮孩子学以致用,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为一生旺盛的求知欲打下基础?
我们成长的过程谁没有一路坎坷?谁是出生到现在学业一帆,事业、家庭、健康全都是一路绿灯一路凯歌?
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他们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孩子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有机会经历失败,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只有这样,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不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应对。事实证明,走得最远的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一学就会的学生,而是那些智力中上但遇到困难不放弃、最有恒心的学生。
智力,归根结底是综合自己所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因素大多数是智力测试显示不出来的。每位孩子的天分需要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帮他们去发掘,千万别把责任寄托在任何考试上。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不必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去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一一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青少年在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幻想、尝试和错误,很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发现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成功”就根本不存在。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后,他们摸索着如何去平衡,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兴趣、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情绪调控力强的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发生冲突时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更快乐。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情绪还常常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学生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等,但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
综上,我的感悟是,初中像分水岭,是孩子通往独立最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因此应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智商、情商、逆商,还可以加上财商,成绩和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名牌大学也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多陪伴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8
“双减”政策实行,孩子在家的时间充裕了,怎么安排?“双减”政策后,怎样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双减”政策后,对家长有什么影响?充分思考之后,我竟心生欢喜,其实,这样的政策让家长的角色回归,家长更像家长了。但同时,也需要家长做一些调整。
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虽说现在有课后延迟服务,但是下班后就要全心全意照顾好孩子了。不像以前有课外班的时候,孩子下课就七八点钟了,有些家长把孩子送进课外班继续忙工作了,或者去见见好友,逛逛商场。现在不仅没有课外班了,家庭作业负担也减轻了,回家后孩子基本没有家庭作业了,空余时间变多了。这段时间怎样学习?做些什么呢?尤其是小学生自律性还不是很强,还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更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了。这就要求家长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社交,留出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二、学点教育理论
培养孩子和谐全面发展,不只是关注学习成绩,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沟通,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既听从家长的教导又有自己的主见。建议家长多读一些教育书籍,像《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育儿能力。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
三、建设学习型的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家长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处事方式都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底色。家长要重视学习型家庭建设,陪孩子一起解锁生活新技能,陪孩子一起阅读,引导孩子参加到家庭建设中来,让孩子感觉到整个家庭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力量。家长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言传身教,让学习能力在生活中落地生根。
四、跟老师联系更加紧密
以往,家长通过看孩子的试卷和辅导作业,可以了解到更多孩子的学习情况反馈,“双减”政策之后,孩子的作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家长了解孩子学习上问题的机会减少了。哪部分的知识点暂时还没有掌握?还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只有跟老师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老师一起制定帮扶方案,才可以在家里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指导。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9
孩子的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课外班也不上了,回家后空余时间增加,家长带着孩子做什么呢?培养习惯啊,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阅读习惯等等,扎实过好日常每一天,为孩子的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教会孩子用筷子吃饭一样,只要学会了用筷子,他就能自己吃各种饭了。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自己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了。
一、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语文可以把每一课的要点看一看,生字词语记一记,不懂得词语查查词典,积累下来。还可以大声朗读课文,坚持写写日记。数学可以提前看看知识点,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课堂上专心听。英语可以听一听录音,磨磨耳朵,提前了解一下内容。
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把当天的学习内容给家长讲一遍,或者自己再看一遍,进行归类复习。把课堂笔记看一看,该背诵的及时背下来。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养成及时订错的习惯。纠错是老师们批改作业的一大难点,有的孩子就是不习惯及时订正错误,每天的错题都累积着,等着老师去找他。家长可以每天晚上让孩子把作业啊试卷啊拿出来看一看,自己错过的题及时订正一下,看看能不能做正确。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最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每天坚持写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回复总结一天的学习生活,疏解心情,鼓励自己第二天做得更好。
其让他的学习习惯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养成,比如积累古诗词,举一反三钻研数学题等等。
二、陪伴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而且丰富知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极大。现在的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学科素养的考察,题目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受益较大。不仅是文科考试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理科学习也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都促进思考,据观察,阅读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都好。
可以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也可以每周开一场家庭读书会,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演一演书里的故事……用各种形式带动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三、陪伴孩子参加劳动,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在家的时间充足,可以教会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如物品如何摆放,卫生怎样打扫,怎样美化自己的房间……将这些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都熟练掌握,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家里的物品坏了如何进行维修,劳动工具怎样使用,都可以教一教。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养小动物,种一些绿植美化家庭环境。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学习几样家常菜的做法,学会使用厨房电器,为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让孩子在家里有一个劳动岗位,家里有一样事情是归他管理的,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帮助孩子将兴趣爱好转化成个人特长
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需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家长要想尽办法点燃这颗火药,让孩子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专注练习,鼓励不断发展,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逐渐形成个人特长。
五、督促孩子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运动可以促进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坚持每天下班后带着孩子进行半小时的运动,既能融洽亲子关系,又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每天可以坚持跑步、跳绳、游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锻炼。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改变孩子也会改变。“双减”政策之后,家长角色回归,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我要求,培养出和谐全面发展的孩子。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10
“双减”政策落地一段时间了,教育部门与大众家长也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我本人感觉应该是利大于弊。
首先,现在孩子虽然生活条件比之前的优渥,但是,要学习的课程太多,这使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是压力山大,以致繁多枯燥的作业,让孩子丢失了天性,长期的学习、背诵等等,使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目光呆滞,不灵光,最后,孩子在高压或者是半威胁的状态下敷衍学习,结果却是事倍功半,达不到我们教育部门及家长理想的心愿。
其次,纵观古今中外,很多对人类进步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文学巨匠等,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甚至离经叛道,做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并不是我们口中说的乖宝宝。所以,双减政策能够实施,就会释放孩子天性,不同程度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正常的学习时间外,发现自己特长,扬长避短,让孩子在爱好与兴趣的影响下,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当然,对于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为家长,也不能盲目的说好,一味的迎合,毕竟,知识都是积累起来的,特别语文、英文等功课都需要博闻强记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正常的学习时间内,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案,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及我们家长共同努力。
作为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更希望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在物流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术在工作生存、在教育孩子、在想办法改善生活,往往也是心力憔悴。
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不能及时的辅导作业,如今,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多陪孩子学习、参加户外活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早点认识社会,早点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充满热情与正能量,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培养孩子,就是培养祖国的未来,也是培养我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双减政策的落地,虽然减轻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单凡事都有双面性的,另一方面,对于自律不好的孩子,容易产生惰性,这需要老师与家长都负起责任,认真监管、监督,鞠躬尽瘁,让国家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使祖国的明天繁花似锦,繁荣昌盛!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11
观看双减政策落地的讲座视频后,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生的家长感慨万千。
一个曾经在教培行业工作过的我,曾经有一个学生,每一周只有周三下午放学是没有课的,其余时间都在课外班度过,周六休日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只是我们千千万万学生中一个缩影。好像不上辅导班周六周日就浪费了一样。大多家长的心声也是一样的,你不上别人孩子都在上,也是变相的落后呀。
可是有真真正正的为孩子考虑过?他到底需要不需要去额外的补课?我相信大多数家长是没有的,大多数家长会认为补补总归是好的,比不补强,教育焦虑导致了大家对于家庭教育都寄托在辅导班身上。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我是赞成的。不是不让额外学习,而是如何真正把有效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在校的老师也都辛苦了肩负起课后延时的工作,让孩子在学校集中精神完成作业,回家后把时间放在阅读,复习和课外活动上。
就拿自己的孩子来说,周一延时回来基本就不需要再做作业了,他可以打打篮球,看看课外书。周二有排球社团,周三周四学习管乐,在学校不但学习了而且也锻炼了身体,每天孩子回来也是很开心,这样才是正常的小学生活,在学校把学校的任务完成,放学后可以多元的发展。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尚未萌芽的素质,我们要想办法看到这些特质,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特长,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我相信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更多的不是只会读书的接班人,而是更多元发展的全面的接班人。
很多人在想,周末不学习了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们应该干什么?家庭不但是养育孩子的地方,更多的我们要学习心灵的养育。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书中的.故事,我们也要为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陪伴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桌,打扫家中的卫生,学习自己洗袜子内裤等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为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双减政策的落地,家长角色的回归,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有人调侃这是拼爹的时代,拼的不是家长的财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养。
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更好的肩负起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重任。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12
双减政策对于学生减负和推动教育公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内提升”+“校外减负”这两个中心思想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要求家长乃至社会将更多的注意放在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之上,将教育回归到作为主角的孩子身上,回归教育本身。
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操心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以前辈的身份来规划着孩子们的未来。给他们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辅导班,想让孩子优秀、更优秀、超级优秀。但是却忘了问孩子是否愿意。
不可否认我们都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但其实我们更需要接受孩子们的平凡。不是所有人都是爱因斯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鲁迅,不是吗?
所以,别让孩子成为没有思想的“优秀楷模”,有趣的灵魂,活跃的思维更重要。
想要做到让孩子真正成长、真正优秀,做到真正的减负,就需要做到让孩子自发学习,而不是一直被推着赶着学习。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且能够自我驱动去了解、去学习。家长的职责则是引导,而非干预。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摒弃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努力”和“优秀”,学会放手。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自我驱动下去高效学习。
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人,让教育回归本真。这应该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向。
可以确定的是,校外减负的同时,是校内教育做加法,学校只有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服务,帮家长管好孩子的学习,以此减轻家长的负担。只有校内加上去,孩子能カ加上去,校外オ能真的减下来。哪怕没有学科补习班,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基本功打扎实,学习习惯养成,那孩子未来的竟争力也有了。
生命不止一种精彩,不要让孩子走我们安排的路,而要让孩子成为孩子,拥有珍贵的童年、灿烂的少年时光,不畏未来,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