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23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很久没有如此激动的感觉了——看着孩子们读国学后的点滴进步,我深深地感到:山高方知路远,水激才感源深。

国学,这是孩子们人生中收集的第一滴露珠,心灵沐浴的第一缕阳光!在这些欣欣然张开眼睛看世界的孩子身上,人类无尽的潜力充分显示了出来。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向我们展现了国学对他们的潜移默化。这潜在的内化过程,对于孩子们即将展开的花样人生,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展开的书本,相伴的经典,并不能将这些孩子与社会绝缘,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去面对人生与社会。但是,在每一日的诵读声里,孩子们用天然的纯净和圣贤进行交流,获得“学与思”的力量,这力量将为他们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前行时免于流俗的平庸和卑微。在孩子们日常践行对经典最纯朴的理解里,我们分明能感到一种久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力量,在激荡着他们纯净的心灵。

今天的每一个小小改变,都会影响孩子们漫长的人生之旅。为了明日的远行,孩子们需要这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我们庆幸:人生之初的关键几步,有国学的精华,滋养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在感慨传统的丧失,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相信我们这些读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念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长大的孩子,终将释放巨大的人格与精神的魅力。

所以,我们为之欣喜,为之惊奇,为之激动……

他们的成长,记录在文字里。成长的背后,是知远国学与我们共同的坚持与努力。

感谢知远国学的奉献与支持!感谢李老师的一路陪伴与引领!深深感谢!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是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中孕育。

我国最著名的国学经典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主要讲述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做人的准则与学识的方法;《孟子》主要讲了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争辩和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大学》主要讲了弘扬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讲了怎样修养人性;《诗经》中主要记载了各种诗词曲乐;《尚书》是一本历史典籍;《礼记》是一本门类杂多的典章制度书籍;《周易》主要讲了古时的八卦之术;《春秋》主要记载了鲁国的编年史。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不仅仅要学习现代的文学,更应该继续领略和发扬古代的经典文学,使华夏的精髓得以保存。国学经典用记叙语言的`方式引导着华夏人民做人处事的方法与历史的传承,让人们学会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说将“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文学宝典一一记之,但你心中也必须存有一盏指引你向往社会与生活的“明灯”,如果你没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进的徒行者。所以无论你性质如何也应该拥有一盏“明灯”。

而“明灯”出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探索国学经典的奥秘与神奇,并发扬它,使它得以保存。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深刻领悟人生哲理,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必须认真学习国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助力林业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就要广泛的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自身道德修养得以提升,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才能实现伟大的人生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也要首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不会越积越多,矛盾才不会增加,工作才能更加和谐顺利,人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待由困难的人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待犯错的人要去包容理解他们……国学思想给我们启发,实现精神上的救赎,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曾经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因此,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之道。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一定要思考,要感悟,把国学经典的内涵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修正和完善理论思想,使国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工作效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助力林业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

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我把字写得很好;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