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
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读《教育学》心得。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读后感《读《教育学》心得》。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7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
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一、《教育学》之班主任,个案研究的启示。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二、《教育学》之教师,在角色冲突中寻找平衡点。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众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丛"。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师是"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而当所有的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教师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一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候真的有种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觉。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师有理由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其中两个角色也需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统筹兼顾。
二)、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大凡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教育学》这本书都不会陌生。很多人在就读师范时期就学过,对于我而言,那时学习《教育学》就是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老师要求也低,考试前还给划划重点,所以也没怎么学,到今天很多知识早就忘光了。今天再找来这本书看的时候,竟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一、《教育学》之班主任,个案研究的启示。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二、《教育学》之教师,在角色冲突中寻找平衡点。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众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丛"。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师是"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而当所有的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教师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一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候真的有种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觉。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师有理由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其中两个角色也需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统筹兼顾。
二)、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