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很荣幸,也很激动在这里为大家汇报我这次赴成都新课堂培训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我个人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还望和大家做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这次的培训在成都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举行,通过观摩著名特级教师的现场讲课来助力教师成长。在这些观摩课中,有效践行了高效课堂等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专家还依托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分析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加强素养落地的教学有效性:依托主题研讨进行了解析,解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问题。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肖东培老师的两堂观摩课《美丽的颜色》和《秋叶》。
12日上午,肖培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的观摩课,他的课朴素家常,始终坚守着不掺杂质的本真语文课堂。没有华丽的影像幻灯片,没有热闹有余失效不足的活动,却有精妙的课堂构思,绵密的语文逻辑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美丽的颜色》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用猜读的方式来解决自读,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展开,既检查了学生在自学时“一望而知的东西”,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文本,为后面教学生“一望半知或未知的东西”做铺垫。接着分析体裁,找句子,品人物传记之美丽读法,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的诵读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
在《秋叶》的诗歌教学中,“坡上,坡下,,散落一地”。老师故意隐去了第三句,让学生补写。所有的学生,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在秋天的诗意中,。这样的方法唤醒了孩子们的思绪,从“秋天的落叶”到“未尽的乐曲、岁月的足迹……”整个过程充斥着肖老师对孩子们创作诗歌的鼓励和引导,真正体现了肖老师所说的:“诗歌写作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兴趣动笔写,而不是必须写好。”
在随后的讲座中,肖老师还毫不吝啬的为我们分享了如何备课。备课时,应当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
4.这是怎样写的文章?
5.为什么放进这个单元?
6.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一个?
7.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8.学生自己能读懂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
9.教材(文本)提供了怎样的教学资源?
以上,便是大家俗称的“肖九条”,为我们备课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我还有幸听到了黄厚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这一讲座。他强调,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让学生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
3.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都让我对阅读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这次听课学习,还有非常多的名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和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能感受到每一位老师的独具匠心,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探索和学习语文。
以上便是我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2
新课改在我校实行近一年了,也曾经到外地参观学习,但这次到兴华学校参加全国典型课改经验交流会,真的受益匪浅,新课改参观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又到班级听了几节随堂课,使我对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课之后,我发现兴华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是多么负责与关注,关注他们学习的需要,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未来的需要。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
从学生那自信的言谈举止、阳光般笑容,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中,我感到了兴华学校学生人格的独特魅力。走进每一个教室, 你都会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对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执著,他们犹如春天的小草对旺盛生命的追求。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建立了学习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机制,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营建了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都让合作学习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使学生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这种不断积累一定会产生的良性循环。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
课堂上学生高举右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同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实行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最后还要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
4、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学外最多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既理想又成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就是在班级里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表示鼓励与尊重。
5、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
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在我所听的课上,无论是哪一个班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最少的,学生根本不给教师什么发言的机会,只是下课时听到了老师那三言两语鼓励性的评价。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6、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对班级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由于"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兴华学校的新课堂就是"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当然将会终生难忘。兴华学校课改的成功经验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新课改,帮助和指导我积极地搞好新课改。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3
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信仰。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在中国教师报自己的教育学里,可以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新教师应该是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建构者、学习和生长开发者、信念传播者;新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同时也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可以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新学校需要平等、和谐地包容、接纳、尊重每一个学生;新学生首先应身心健康,其次要敢于担当,再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等基本能力。
“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可能成就“新课堂”;只有“新课堂”才可能成就“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可能培养“新学生”。
“新教师”标准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四个“者”:一是教育专业者,二是学校生态建构者,三是学习和生长开发者;四是信念传播者。具体来说:
1、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一个责任和使命的担当者。
2、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信仰: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
3、教师的专业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的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还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与高度。
4、必须认识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原则都应该“从儿童出发”,对儿童的研究应该是教师毕生追求的课程。
5、教学的全部艺术都应该体现为营造学、策动学、满足学。
6、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对学生的生活、生命负责。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为成长做奠基”,因此要善于营造生活和成长环境——班级即社会、课堂即生态。
7、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发展者,终身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明白教师的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自己、成就学生。
8、教师不要控制,而要点燃;不要囚禁,而要开发;不要逞强,而要示弱——敢于让学生超越自己。
9、教师要敢于放手——师退生进,捍卫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10、一切教学都应基于能力和情感,而不仅是知识。会学比学会重要,想学、乐学也比学会重要。
11、学生的生命是由多个45分钟组成的,现阶段教育的“底线”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
“新教师”与一般教师有什么不同呢?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并不急于对学生作出简单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反思、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2、了解学生学情,提供反馈或辅导。一般教师更关注课堂纪律或学生注意力等问题,但新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积极表现并给予充分肯定。
3、一般教师容易墨守成规、亦步亦趋,更多靠分数和学生档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趋势,新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和进度。
4、一般教师的教学往往囿于事先拟定的内容,较少能根据学习进程来调整计划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新教师与此不同,会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5、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似乎没什么兴趣,新教师则对学生了如指掌,会基于学生的“已知”实施教学。
6、一般教师较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关注自我,对于改进教学方法常常顾虑重重。新教师绝少以自我为中心,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承认自己的错误,随时对评价作出调整和修改。
解读:“新教师”显然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实际上,新教师的概念和教师的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是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所谓“三观”,我们的解读是:
1、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
2、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
3、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新课堂”标准
对人本主义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塑教学这一概念。“新课堂”对这一概念的重塑提供了可能性,并为优秀卓越的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实质上,人本主义对教师和课堂的思考永远是:道德和人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谁能完全厘清并找到一个最理想的评估方案,只能相对较好地表述出来。
新课改推进10多年,有些教师和学校至今还不肯接受。同时,当很多人习惯于炫耀自己的课改成就时,我们必须有另一种警惕——防止应试教育在变换一种形式演绎它的“僵而不死”。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有些学校有导案、学案、训练案,但依然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靠控制学习、强制训练来提升所谓的教学成绩。再比如,有些学校分了小组,并且组织学生合作,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走过场”,而真正控制课堂的依然是教师。这些现象都令人忧心,虽然我们要学会包容一切改革,甚至允许在改革中犯一些错误,但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伪课改和假课改,反对它们就是在反对应试教育。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显然不同,“新课堂”可以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还可以用10个显著特性来阐述新课堂:
1、知识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通过“超市”形式,任由学生选择。“知识的超市”表明课堂要具有3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
2、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飞跃。“生命的狂欢”表明课堂要具有3个自主特质: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3、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或者以学为中心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以教为中心的课。
4、课堂是一种生生、师生相互作用的合作过程,应该是一个“工作场”。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一方池塘”的时候,课堂也应该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生态场”。
5、对个体学生而言,课堂满足“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甚至将学习描述成“一件个体的隐私”,教师要敢于“捍卫学习隐私”。
6、课堂终究是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应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倾听、接纳。
7、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对子、小组、班级)的健康、持久、良性发展,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明确“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观。
8、拥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9、符合“先学后‘交’”思想: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条件的创设上;所谓课堂主导,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点化、点拨上;课堂应遵循“先学后‘交’”的思想,这个“交”就是“主导”,而不是单纯的“教”。
10、动静结合的课。好课堂是生命的体现,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
解读:当我们在表达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时,实际上还必须着重强调一句——以学为主体。
在过去的50年间,研究者过分重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研究。其实,我们一直在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真正的考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以及这种思想和认知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呈现。
显然,学生最主要的生命成长是通过学习或者说是通过课堂活动来呈现的。因此,教学的研究恐怕要回归到“学生”和“学习”本身,才会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新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模式来实现,而这个模式不是基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框定,而是必须体现出学习者真实的实践体验和他们的认知规律。这种被很多人认为是“激进的教学理论”,恰恰体现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者对基于人学的教育的全部表达。
“新学校”标准
1、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2、以儿童为课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有一名从来不自诩为“教育家”的校长和一支热爱学生的教师团队。
4、不是应试名校,甚至不一定有很高的升学率;不是硬件名校,甚至不一定是重点学校。
5、有文化,但文化一定不是控制和专政;尊重差异、注重过程,淡化竞争、崇尚合作。
6、不抢生源、不挖名师,善待每一名师生,维护教育公平。
7、崇尚学生主体和自然成长,准许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8、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学校生活。
9、是一个让师生在精神及身体上感到安全而愉悦的场所。
10、有良好的教学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更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解读:好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升学率高、大楼林立、绿草如茵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吗?我们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如前所述,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相对传统名校,这里的“池塘”,是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学校首先是平等、和谐地包容、接纳、尊重每一个学生。这很不简单,当传统的教育学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学校评价的几级指标时,我们有可能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学校教育必须对生命负责,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
“新学生”标准
“新学生”的标准是基于对教育目和期望的判断。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那么,“新学生”就代表着“新人类”,他们的“族群”和数量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性质和品质。
新学生的标准如下:
1、具有终极使命感,是“地球村”里的公民。
2、敢于担当,对国家和人类负责,对社会和家人负责,对自己和自然负责。
3、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善于学习,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有自信、有毅力、有意志。
6、会反思、敢质疑、善沟通。
7、具有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8、有契约精神。
9、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10、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解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好学生定义为成绩优秀、循规蹈矩、遵守纪律、老实听话时,教育就离“人”越来越远了。如果回到人本价值观上思考,首先,学生是一个独立于一切目的之外的人,工具教育显然是“反人性”的;其次,传统的以控制为手段的教育,显然是对个性的摧残;再其次,学生是“个体”,他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学校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则又需要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担当。
新学生首先应身心健康,其次要敢于担当,再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等基本能力。新学生标准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现实背景下的新任务、新内容。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4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深入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通过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偶有所得。
一、 以学生为本,注重其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二、 为了每一个学生,提高教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 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5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课程它打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7
新课改在我校实行近一年了,也曾经到外地参观学习,但这次到兴华学校参加全国典型课改经验交流会,真的受益匪浅,新课改参观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又到班级听了几节随堂课,使我对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课之后,我发现兴华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是多么负责与关注,关注他们学习的需要,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未来的需要。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
从学生那自信的言谈举止、阳光般笑容,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中,我感到了兴华学校学生人格的独特魅力。走进每一个教室, 你都会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对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执著,他们犹如春天的小草对旺盛生命的追求。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建立了学习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机制,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营建了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都让合作学习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使学生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这种不断积累一定会产生的良性循环。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
课堂上学生高举右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同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实行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最后还要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
4、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
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学外最多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既理想又成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就是在班级里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表示鼓励与尊重。
5、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在我所听的课上,无论是哪一个班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最少的,学生根本不给教师什么发言的机会,只是下课时听到了老师那三言两语鼓励性的评价。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6、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对班级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由于"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兴华学校的新课堂就是"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当然将会终生难忘。兴华学校课改的成功经验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新课改,帮助和指导我积极地搞好新课改。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8
xx年12月27日至28日,我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观摩了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研讨活动。这次活动规格高、质量好、名师多、规模大,让我对一些原来听说过但认识模糊的教学理念变得清晰具体。在活动中,我目睹了阅读教学中正确的语用过程,感受到了积极语用的巨大魅力,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语用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以王老师的《桃花心木》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心灵沟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
王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细让人折服。他通过一个“不确定”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不确定”体现在哪儿,让学生了解种树人浇水与老天下雨的相同之处,从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那些“不确定”,并引出陆、、唐三人生活中的“不确定”,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面对不幸,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态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比一次动情的朗读去内化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为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更让人惊讶的是王崧舟老师竟然能引导一群小学生用他们独特的慧眼,去接触林清玄散文中的现代佛教文化气息,演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与精彩,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二、以读为本,发现问题,直指运用。
这一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时,先以“作者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种树人做法的三次奇怪反应,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写一点都不罗嗦,而且引起了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趣。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习得了“层层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实现了“言、意、法”兼得的效果。
三、深厚功底,传播知识,走进学生。
另外,从观摩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感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要做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要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能诱发、引导学生,丰富其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正如王老师老师所说的,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听了王老师的《桃花心木》,我明白了语用教学不能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能脱离语境进行语用设计,语用设计一定要和内容理解结合,要和情感陶冶结合,要和学法指导结合。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9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0
10月18-20日,我们一行4人来到淄博周村,参加“智慧园地新课堂”小学语文“深度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统编教材课堂解析观摩研讨会。
这次研讨培训,邀请到一些专家进行授课。他们分别是王崧舟、沈玉芬、崔云宏、何捷、何夏寿、王佳佳。
王崧舟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培训”小学语文主讲教师、"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在会上,王崧舟老师执教了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这一堂的学习,我认识到:
1、要深入挖掘文本,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符合年龄段的教学,如王老师讲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说话,以此对比苏轼对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的不平凡的深刻记忆。他能够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比如一个为当官的,为几件官司搞得焦头烂额,怎么有这种心境呢?一个学生为做生意的,生意亏本,郁郁闷闷,又怎么会有心情来夜游呢?还有一个读书人,正为攻读功名而发愁,也没有心情来夜游。
2、多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意境。在理解“知己”这个词语时,结合课前引入时的几句词句,王老师让学生明白:天上明月是知己;人间张怀民是知己。文中哪些字能体现苏适合张怀民是知己呢?学生读课文后找出了“亦”“相与”“遂”“寻”。这几个字(词)很好的印证了苏轼和张怀民互为知己。“亦”的意思是也,说明张怀民见到月亮也和苏轼一样不能入睡,他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遂”的意思是立即、立刻、马上,就是毫不犹豫,说明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张怀民;“相与”就是相约的意思,两个人一拍即合,志趣相投。
3、读说写结合。视频介绍了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遭遇的所有坎坷,再结合他被贬后的豁达乐观,让学生了解苏轼所受的冤屈,理解苏轼的心情。悲愤、悲痛、沉重、难过、同情、愤慨、庆幸、打抱不平等,这是学生体会到的心情。王老师让学生联系乌台诗案,联系苏轼生平,联系苏轼对月亮的特殊感情,以苏轼的身份写几句话。再读文对比,写话,使主题得以升华——拥有一颗平和心的人,才称得上闲人。王老师能够指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一个读字贯穿始终,一个“悟”字尽显本色。王老师的课程充满诗意,彰显文化。不温不火,王老师抓住关键字,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悟,吃透文本,挖出意蕴。王老师的配乐朗读,可谓是经典示范,声情并茂,感染人心。
何捷老师福建省福州市语文教研员、全国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专家。被孩子们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游戏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在会上何捷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商量》。上课伊始,师生就被何老师的幽默所吸引。课堂,也从一个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快让河马走开》起航,由故事及问题,由问题及思考,由思考及策略,由策略及道理。整堂课,深入浅出,在轻松愉悦的练说交际中,孩子们明白了:学会与人商量;商量,就是有话“好好说”;商量,一切都“说不定”;商量来,商量去,不如两横一竖一个“干”。何老师的课,大道无痕,润物无声,境界至高,令人叹服。紧接着,何捷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口语交际“雷区”的回避》。他详细阐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指出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两大“雷区”:一是交际中“身份”的丢失;二是交际困难的预计不足。他结合具体的案例,并为我们提供了“排雷”的具体方略:明确交际中的“身份”;编排生活中的“状况”;放归生活中的“场景”。让老师们对于平时被忽略的口语交际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崔云宏老师是山西省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特级教师,小语会会员。崔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司马光》。司马光》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部编版教材第一篇古文。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是中年级教学目标难把握,把握不住古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他在教学过程中以落实三个教学目标为抓手进行教学,一是跟着老师读;二是借助注释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三是比较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异同。通过教学实例让老师们明白,要在语文课堂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关注语用,强化并落实语文实践。崔老师还为做了题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建议》的讲座。讲座内容指出,语文课堂要做实学习,从始到终做“语文”的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用语用经验,丰富言语实践,发现语用密码,习得语用规则,构建语用模型,语文是一个整体,教师教学时要加强板块,要素之间的联系。
总而言之,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享受到了优质课的丰富营养,更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标准,探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精心打造“生本课堂”,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1
xx年12月27日至28日,我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观摩了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研讨活动。这次活动规格高、质量好、名师多、规模大,让我对一些原来听说过但认识模糊的教学理念变得清晰具体。在活动中,我目睹了阅读教学中正确的语用过程,感受到了积极语用的巨大魅力,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语用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以王老师的《桃花心木》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心灵沟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
王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细让人折服。他通过一个“不确定”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不确定”体现在哪儿,让学生了解种树人浇水与老天下雨的相同之处,从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那些“不确定”,并引出陆、、唐三人生活中的“不确定”,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面对不幸,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态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比一次动情的朗读去内化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为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更让人惊讶的是王崧舟老师竟然能引导一群小学生用他们独特的慧眼,去接触林清玄散文中的现代佛教文化气息,演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与精彩,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二、以读为本,发现问题,直指运用。
这一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时,先以“作者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种树人做法的三次奇怪反应,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写一点都不罗嗦,而且引起了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趣。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习得了“层层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实现了“言、意、法”兼得的效果。
三、深厚功底,传播知识,走进学生。
另外,从观摩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感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要做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要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能诱发、引导学生,丰富其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正如王老师老师所说的,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听了王老师的《桃花心木》,我明白了语用教学不能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能脱离语境进行语用设计,语用设计一定要和内容理解结合,要和情感陶冶结合,要和学法指导结合。
新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2
年12月27日至28日,我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观摩了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研讨活动。这次活动规格高、质量好、名师多、规模大,让我对一些原来听说过但认识模糊的教学理念变得清晰具体。在活动中,我目睹了阅读教学中正确的语用过程,感受到了积极语用的巨大魅力,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语用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以王老师的《桃花心木》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心灵沟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
王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细让人折服。他通过一个“不确定”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不确定”体现在哪儿,让学生了解种树人浇水与老天下雨的相同之处,从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那些“不确定”,并引出陆、、唐三人生活中的“不确定”,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面对不幸,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态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比一次动情的朗读去内化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为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更让人惊讶的是王崧舟老师竟然能引导一群小学生用他们独特的慧眼,去接触林清玄散文中的现代佛教文化气息,演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与精彩,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二、以读为本,发现问题,直指运用。
这一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时,先以“作者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种树人做法的三次奇怪反应,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写一点都不罗嗦,而且引起了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趣。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习得了“层层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实现了“言、意、法”兼得的效果。
三、深厚功底,传播知识,走进学生。
另外,从观摩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感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要做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要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能诱发、引导学生,丰富其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正如王老师老师所说的,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听了王老师的《桃花心木》,我明白了语用教学不能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能脱离语境进行语用设计,语用设计一定要和内容理解结合,要和情感陶冶结合,要和学法指导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