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
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
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4、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5、学习形式的转变
6、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7、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10年来家乡长江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
撰写化学小论文。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8、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9、有的学生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10、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魔棒点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95﹪)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2),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
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
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与同学交流;
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
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
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
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
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
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
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
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江苏省新课程培训于10月24日到26日在省常中进行,三场大师级专家讲座,六节教研课,三场专家点评,9节说课。内容丰富精彩。
吴星教授结合高中化学教育现状,从课程改革说起,总结了课程改革成功的地方,也从课程设计,课程教材,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化学学习,课程评价进行了分析,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评价解读了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间的关系;通过整合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课程,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
王教授强调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重新审视化学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弘扬化学学科的价值,指导老师多用正面的案例,正面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王教授指出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的整体,适应新的改革方案,更便于学校实施和兼容。课程内容的修订:认识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无机物主题为例指导老师构建:“无机物”主题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系统模型。
结合专家的讲座,我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知道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选择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学科及其价值的认识。修订后,学生只需要获得4学分,即修习新的必修课程后就有高中毕业资格,无须修习任何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精心选取具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的核心知识,着力解决过去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忽视学生实验等突出问题。除此之外,此次课程标准修订针对每个内容主题增加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我们要提升专业地位,增加专业底气,永远对专业保持不满足的状态,与学生进行有效思辩,将化学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明线,以知识为教学的暗线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反论证的能力。用大师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进行远程新课程培训,有了很大收获,也有很多感触,心里有了改革的冲动,有紧迫感,有危机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通过观看视频我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努力提高学习化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努力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6、追求教学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通过学习,了解到新的教学模式,懂得了学生发展应该怎么做,合理处理考试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学海无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真不容易,让我们为新课程发展尽一份力量,争做一名优秀老师。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6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
(1)开采铝矿的工人
;(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
(3)饮料公司的老板;
(4)售货员;
(5)消费者;
(6)环保局的官员;
(7)回收公司的人员。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强调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感,真正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同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新课程培训即将结束,我认真的听了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观念应发生改变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
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发生了改变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现行和原有课程相比
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是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教材采取模块式教学,分选修和必修两类,采取学分制,因此新课程表现出模块化、多元化和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三条内容线索来支撑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社会,以高视点、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传授知识和方法,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四、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改变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学分的化学课程。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此次新课程培训给我感触很大,对新课程的理解又更深一步。在听取报告的同时,我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理论,重新思考,也得到了很多启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新教材的理念有更好的体现。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
(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
(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
(1)开采铝矿的工人;
(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
(3)饮料公司的老板;
(4)售货员;
(5)消费者;
(6)环保局的官员;
(7)回收公司的人员。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强调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感,真正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同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9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20xx年10月29日20xx年11月7日,我参加了陕西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和观摩等一系列的培训使我对新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更准确而深刻的答案。同时,在心理上也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得这次培训可能比较轻松,但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说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紧张又紧迫!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本次研修学习的主要内容安排。10月29日:我前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报道。
10月30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崇毓楼闻道堂举行了开班典礼,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袁奋光做了主要讲话,随后召开了班会。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马晓雄做了题为现代师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的精彩报告,题中讲到要帮助教师塑造“师道尊严”而非销蚀和损害“师道尊严”,要帮助教师增加个人职业幸福感和实现家庭文化的传承。
10月31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承印教授主讲了化学教学过程设计。他讲到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熟悉学生,着眼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午:我们前往西安市83中学,深入课堂,观摩了83中沙涛老师在他们的春笋班主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
11月1日:他们聘请了陇东学院的胡胜利教授利用全天时间主讲了关于化学对话教学问题的思考。
11月2日:上午:由西工大附中彭晓泉老师做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这节课彭老师讲的非常精彩,因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所以她讲的东西也非常实用,这一块东西我将在我们化学组学科组会议上进行传达。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贵安教授主讲了美国学校课堂情境展示与研讨,这节课资料翔实,对我感触颇多。11月3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胡满成教授主讲了21世纪化学发展战略。其中讲到了21世纪化学发展的四大难题及展望,21世纪化学发展的11个突破口。下午:由陕西师大杨承印教授讲了《校本教学研究:怎么评价化学课堂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录像,边分析边讲解。
11月4日:上午:在陕西师大计算机房学习了网上检索化学资料的方法。下午:由李文盈教授主讲了《化学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11月5日:上午:由陕师大王明珍高级工程师主讲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下午:参观了陕师大化学实验室大型仪器。
11月6日:上午:由西安83中沙涛老师主讲了《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非常系统的讲述了83中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得成功做法,同时也提供他们比较全面的资料。下午:由西安交大附中的沈卫所老师作了《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报告,其中,他讲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1月7日:上午:由班主任对我们所提交的论文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下午,评比了优秀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我被评为本次学习的优秀学员。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观念的转化从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理解并实施新课程理念创新与策略
1、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价值上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来体现。强调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例如:在学习“走进化学科学”这一节时,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特点、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化学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关系。经常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能源、关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由“以师”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
传统教学中,课堂被教师所主宰,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往往是“我听你讲”、“你写我抄”的僵化模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顺畅自然。整个过程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是采用学生已学知识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中,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讨论、归纳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述”向学生“探究”转变传统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倡导课堂内容问题化,由教师提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事、社会、自然的真实情境,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样无论对知识的构建,还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都十分有益。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将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氯气与水反应时,教师先给出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和自来水不可以养鱼的背景,学生马上会有:(1)氯气通入水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如果是化学变化,氯水中可能有哪些物质?如何判断?(3)氯水中的成分又会有哪些性质?带着许多疑问,通过观察氯水,对氯水进行预测和假设可能有的性质,根据实验探究中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氯水与镁条、石蕊溶液、硝酸银溶液、红纸条等实验现象,经教师引导,得出氯水的成分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得以解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明白了我们教学的目的还要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能源、关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使我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得到了升华!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董崇丽,宁晋县东汪三村人。化学教师。曾荣获邢台市探究性实验课三等奖、宁晋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1)开采铝矿的工人;(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3)饮料公司的老板;(4)售货员;(5)消费者;(6)环保局的官员;(7)回收公司的人员。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强调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感,真正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同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4、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5、学习形式的转变
6、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7、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10年来家乡长江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撰写化学小论文。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8、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9、有的学生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10、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进行远程新课程培训,有了很大收获,也有很多感触,心里有了改革的冲动,有紧迫感,有危机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通过观看视频我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努力提高学习化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努力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6、追求教学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通过学习,了解到新的教学模式,懂得了学生发展应该怎么做,合理处理考试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学海无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真不容易,让我们为新课程发展尽一份力量,争做一名优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