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摔跤乐日记

2024/07/28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摔跤乐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摔跤乐日记 篇1

双休日,阳光明媚。我在小区里学骑自行车。

我坐上自行车,自信满满地开始骑,谁知我的脚刚离地,只听见“啪”的一声,我摔了个大跟头,刚巧旁边一只小狗经过,它吓了一大跳,窜到一边,汪汪汪冲我直叫。这时,我倒忘了疼,傻呵呵地冲着它直乐!

不是我吹,学骑车难不倒我。不过一会儿,车子就听我的使唤了。我目视前方,双手稳稳地握着车把,双脚上下交替着蹬着踏板,要它往哪儿它就往哪儿。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时,“啪”我又摔了一个跟头。这时,我听到了一阵笑声,我抬头一看,看见金颖在我前面哈哈大笑。

原来金颖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我要骑自行车的路上。我下车追着金颖就是挠痒痒:“看你还弄不弄恶作剧。”金颖摆着一副投降的样子,说:“不敢了,你饶了我吧。”我们俩都开心地笑了。

摔跤乐日记 篇2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过一本书《汤姆。索亚历险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

这本书里一个小男孩叫汤姆.索亚。他是一个有趣而又调皮的孩子。他的妈妈和爸爸很早就去世了。现在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有他的'姨妈和弟弟。每当汤姆表现好的时候姨妈就会很开心的表扬他,但他要是敢犯错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一次,她罚汤姆刷墙。对于别人来说刷墙就是一件普通的工作,但对于汤姆来说却让他烦透了。

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一个小男孩说,这刷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想刷就刷的,只有个别人有资格刷这面墙。于是小男孩越听越有兴趣,说:“能让我刷一下吗?”“不行,除非你用什么东西来换。”于是这个小孩用苹果和他换刷墙的机会。后来越来越多的小孩用自己的宝贝换取了刷墙的机会。汤姆什么也没做,而那些小孩辛苦刷墙,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被汤姆骗了。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但有趣,而且还告诉我一些哲理。它让我明白了工作是被逼着做的事情,而玩是自由自在不会被逼着做的事。有时候这两种事,其实就是同一件事。比如,书中的刷墙这件事。

猜你喜欢1:我的作家梦日记600字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我的理想一直是成为一名作家。

我喜欢在课外写作,写完后再拿去和同学们交流。我曾经写了一篇《新校区,我来啦》的作文,自己觉得写得还不错,就拿给同学们看着玩,没想到王嘉琪、赖纪妃她们几个竟然看着看着抢起来了。她们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嚼,仿佛不是在看文章,而是沉浸在一种愉悦的享受之中。像王嘉琪当时没抢到作文的,下课后会问我要去看,看完后,还说我想象中的新校区很有意思,看了以后仿佛已经住进了新校区一样,说我写了一篇“verygood”的作文。赖纪妃也整天求着我说:“还写一篇,再写一篇嘛!你简直就是我身边的‘小作家’啊!”说得我不由得脸红得像一朵红云,同时也有点动心了,是呀,所有的大作家们,不都是在不停地创作当中,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神食粮。我不一直都在梦想以后当个作家吗?对,我可以的。于是我一鼓作气就忍不住又写了好几篇,还把我的几个好朋友都写了进去,都是幻想新校区的。我给这几篇作文命名《秋秋的梦想日记》。

现在除了我写,龚钰涵、王嘉琪、周惠霖她们也跟着我掀起的“写作浪潮”写了新校区续集。就这样,我写得开心,她们写得开心,大家都看得开心,我也更加爱上了写作。在写作时,我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约束,我可以将心里想的一一从我笔尖下流淌出来,我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感觉。写作文变成了我和同学们另一种交流的方式,我也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作家。

现在想想,当一名作家是多么好。我坚信我可以的!

猜你喜欢2:高考语文日记

俄国作家高尔基在信中曾给儿子以告诫:“施比受更快乐。”中华民族的美德中也有让我们施恩于他人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不顾及受予者尊严的给予行为,是谓之“慈善暴力”。慈善暴力扭曲了与人为善的本质,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认为,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才最有利于被施予者,也最为他们所接受。

对接受者而言,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不至于伤害他们的品格,践踏他们的自尊。尽管贫穷,但在道理上,贫穷者和施予者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施予都不应该打破这一平衡,否则就会演变成慈善暴力,践踏他人的尊严。

中国古代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来表明受施者尊严的重要。()曾在报刊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也在强调同一问题。一位盲人乞讨者在别人往他的碗里扔钱时只是点头致意,而在一位女士弯腰施舍的时候会起身鞠躬。乞讨者说:“每次路过的人给钱的时候碗里都会‘哐当’一声,只有这位女士给钱时是轻微的‘叮当’声,这让我感觉到我有尊严,我还是一个人。”

这个故事对于施予者有启迪作用。施予应该是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是带有爱心和帮助的施予,而不仅仅是施舍;合适的施舍甚至可以考虑让受施者付出一点“代价”,以便他们在接受时有“心安理得”之感。在这一点上,美国修建胡佛大坝的例子可供借鉴。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数十万人面临无饭可吃的困境,时任总统的罗斯福提出“以工代赈”的政策,召集众多失业者进行胡佛水坝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施以高工资的福利,最终使千万失业者受益,美国也安然度过经济危机。适当地给予带来的积极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当今中国,暴力慈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说陈光标亲赴日本当街派钱的恶劣行为,光是官员们扶贫派送慰问金时,让穷困百姓生活全面曝光,以至于受施者感觉颜面无存的做法就足以让人诟病了,就连中国低保制度在审查上也有侵犯贫困家庭隐私之嫌,审查可以延伸到好几代人的生活背景,这样的慈善怎会让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