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新一轮课改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又一大步。本人作为实施教学的一线亲历者,我想谈几点体会。
1、重视课改
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墨守陈规,拿来主义,在他们身上已过时。他们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过去那种传授式教学已不适合他们,他们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虽然仍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更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课改中的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学习。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选修课程。体现了“人人都能学数学,人人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所有改革,我觉得都应以“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为准则!
4、要让学生重视数学
经常有学生问到:学习数学有什么作用,我又不当数学家,花这么多时间去学数学值吗?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学数学的重要性之一不在于是为了解几个数学题,或是应付考试,而在于它不但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工具和助手,更重要的是,数学在训练人的思维、思想方法以及熏陶人的精神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个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说过:“在美国的西点军校,所有的指挥管都要学数学课,在实践战争中,他们不可能用数学去计算炮弹落在哪里,但是,正是这种平时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让他们具备了优秀指挥官的素质,能很好的应急各种问题。
5、激励为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积极性,,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
6、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7、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新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新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数学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
8、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9、注重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离不开算法的设计,算法原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组成部分,现在把它放到高中数学课本的必修部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重应用、重能力的思想。算法严格地说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然而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经过操作,验证,在计算机上实现,却是受学生欢迎的。于是我通过上网自学一个多月,学会用VB语言真正实现了一些常用算法程序,利用教室投影机演示给同学们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0、好的教学传统不能丢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总的来说,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后我将会继续在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加强合作、经常进行大讨论,集思广益。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 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 ,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 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
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时俱进,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探索,都应付出。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
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
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
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
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
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
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 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
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时俱进,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探索,都应付出。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8月24-25日我们所有高一教师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青年教师,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陈老师的讲解,两位备课组长的经验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
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使复习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6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一、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8月24—25日我们所有高一教师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青年教师,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陈老师的讲解,两位备课组长的经验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
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使复习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8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时俱进,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探索,都应付出。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9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一、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 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
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时俱进,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探索,都应付出。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2
一、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着眼点不同。新课标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在实现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的方面作了一些基本规定。而教学大纲着眼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
2.课程目标不同。新课程标准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完整的目标结构组成。而教学大纲则以知识序列为主。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新课程标准倡导和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具体来讲,有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式学习。
4.教师教学方式不同。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方式。 5.对教师素质要求不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有综合运用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新的教育理念实质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对我们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搞好教学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与学观念
正确观念的指导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它具有主观性,内在性,自然性和稳定性。因此人们的观念一经形成在很长时间内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影响人们对工作的价值判断,目标指向和操作过程。所以改变师生的观念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对数学课程已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合理的,与新课标是吻合的,但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师生必须转变与新课程标准和时代发展相悖的观念。师生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社会、家庭、教育主管部门通力支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才能使师生观念得以彻底的转变。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模式要有大的改变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更离不开好的教学模式。“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教学方法,虽能使知识点得到强化、巩固,但其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缺乏亲身体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问题的完整过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只能形成被动接受的不良学习习惯。而“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师生共探、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不良倾向。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
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四、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如果能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数学,还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各种感官学习数学,改变“耳听口说”的机械学习模式,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自己发现,才能更好地理解,才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主张,即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对学习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思维厘清的过程,就是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第
三、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胜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通过巧妙的方式表扬学生,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无形中也感染了学生注意表达时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总之,新课程是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积累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