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2024/07/31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

这次福州市骨干班主任培训,我有幸聆听了刘晓明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讲座。首先是教师的讲座非常的生动有趣;其次就是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在我心中奠定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特殊的地位。使我对“健康”有了重新认识,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已的身体健康,事实上除了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心理专家认为,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又是这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

心理的健康不仅影响我们教师的个人生活,还会影响我们周围人的生活,也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时刻保存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常规性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1、注重课堂实效,加强全面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由于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教材,因此在备课上比起其他学科的老师要多一个环节: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在选材上就要考虑注重实效性,一方面是根据年级特点,另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选材。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既没有教材,也不考试,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要让本学科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课堂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在选材上注重实效性,在教学形式设计方面更需要多样性。为此,通过故事呈现、角色扮演、情景小品、辩论等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

2、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健康意识。

首先是根据校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工作,每个月出一期黑板报,发动所有学生收集材料后报心理老师审核即可设计排版。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选读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小故事,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趣味性中蕴含丰富的哲理。

3、加强个别辅导,做好咨询工作。

本学期只要有学生有什么心理发方面的问题,我都会积极主动的和他们进行交流,并一一作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跟踪,积极反馈,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

二、积极创新,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为复杂、琐碎,仅仅靠上课和咨询是不够的,还需要多

渠道、多方位进行。为了多方位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本学期设计了班级心理晴雨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周班级最突出的问题,最需要老师给予关注的同学及其表现,我根据晴雨表上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对需要交流的一些问题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家长,对突出的现象和个别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护。这样一方面能弥补家长没有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跟踪了解。

三、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摸索和研究,我们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3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象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这是好的),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4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11月24-26日,20xx年江西省中学数学教师优质课比赛和观摩活动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举行,我有幸参加此次观摩活动。 本次评比活动分农村组、城市组、中年组三个大组,共有41位老师参加比赛。其中萍乡有3位老师参加比赛。比赛中,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教材的课都有展示。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接触了全省各地市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让我自己在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上收获不少、见识不小。我感觉到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幸福。下面谈几点收获:

一、课前准备充分,熟悉吃透和深研教材

这次比赛的一大特点是学生的类型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的版本没有限制,要参加比赛的老师首先要熟悉几种教材,了解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怎样的。因此相对以前我听过的优质课有很大的区别,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反比例函数》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完了反比函数,而组委会要求选手要按新授课来讲,也没有限制讲哪个版本。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南昌第二十八中学的李巧莉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与众不同的概念课,整堂课从情境引出数的特征,其实数学就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的。合作探究概念从哪里来,概念如何学,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让学过了学生们对反比例函数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我想李老师能上出这么新颖,正是因为她课前准备充分,熟悉吃透和深研教材。

二、课件新颖、有特色、有亮点、贴切

本次比赛参赛教师的课件做的有新颖、有特色、有亮点且贴近于学生平时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宜春实验中学王宇新老师讲的尺规作图,整堂课从三个生活中的情境剧引出要学的内容。情境剧一:生活中贝贝过生日,四个同学为庆祝生日怎么切成4块一样大的生日蛋糕引出如何将圆四等份;情境剧二:如何加工一面尽可能大的境子给贝贝引出如何作三角形的内切圆;情境剧三:境子不小心打破了。如何使它破镜重圆,引出如何作一个圆。他由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得到升华。还有很多参赛教师的课件美观大方实用,内含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听课的老师不觉得累。

三、语言精炼准确,肢体语言艺术性强,课堂形象好

这次讲课的教师语言都非常准确,提问的意图指向明确。对学生的引导自然、评价中肯,言语中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我们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学生更是如此,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发展非常重要。XX市文清实验中学的赖大吉老师作为中年组的一位参赛教师,他一身笔挺的西装,大方得体,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课上语言精炼,简单,南昌的刘冰老师,她的语言亲切,让人有美的享受。他们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赞扬鼓励,肢体语言配合的恰到好处,及时的纠正、引导,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对学生都能够给予的适时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次比赛中各位参赛教师都准备了导学稿,章源中学许萍老师讲《从月历到数陈初步》综合与实践课,引导学生在猜一猜,框一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五、注重团队意识

每一个参赛教师不是单打独斗,后面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分工明确,对于比赛课的要求进行一初稿,二改稿,三定稿。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摩,我的感触很深,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数学的本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得数学课堂更加有数学的味道。,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既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我也能够达到这些精英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6

学校组织我们听了李老师的心理健康的讲座,听了讲座后,使我感受颇深,在李老师的精彩讲座中,让我知道了关于心理的一些知识。在讲座中,让我知道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老师是极易受压人群。在职业特征中,一般经验认为,在职人员的压力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年龄越大,需要处理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事务越多,责任越重,压力也就越大。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

如果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能及时缓解,教师就会缺乏教学激情,生活热情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教师是心理压力形成的易发人群,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将已有的压力释放舒缓出来,放松心情,调整状态。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

听了李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只有掌握良好的度,控制好自己能够承受的度,同时给自己减压,学会放松、学会宽容、学会减压,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而且这种职业倦怠会逐渐消失,一定会更好地完成工作。

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就要做到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7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象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这是好的),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8

听了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感想深刻。作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重新熟悉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从这些方面去解说了学习这个平时实际我们都天天在做的事情。也通过这个分析,发现我们其实还可以改进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后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知识就是适合讲述,而另外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不能采取讲述的办法。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我又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做到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作为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9

11月6日晚7点,在南院多媒体四楼教室,由心理咨询中心杨元花老师主讲的“心理咨询”知识讲座正式拉开了帷幕。与会人员有:杨元花老师、心协全体成员、各区队心理委员。讲座主要围绕“感恩的心,感受幸福”而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然后重点讲解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原则;心协会员和区队心理委员的职责。

听《感恩的心》通过手语感知无声世界里的爱,看一幅幅图片感受不同意境中的幸福。此次知识讲座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以一首《感恩的心》作为开场白拉开了序幕。大家都沉浸在“感恩”的'氛围中,在杨老师的号召下,心协的全体会员都站起来以手语的方式感爱幸福,原来幸福可以简单到一个微小的动作,感恩的心串联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伴随着音乐的动人旋律,通过图片感受幸福:老年夫妇漫步林间、婴儿天真无邪的酣睡、衣衫褴褛的小孩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幸福来自不经意间,幸福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幸福更是来自对梦想无悔的追求。我相信这一幅幅的图片都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心协会员,也达到了感受幸福这一目的。

接下来,杨老师在讲解之中,力求让会员正确理解“心理咨询”,了解协会章程及心理委员工作注意事项。

识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在这次讲座中,杨老师从常识标准和心理标准两方面介绍心理正常与异常。使广大心协会员和区队心理委员能够简单的识别异常与正常心理。

为了启发大家的心灵,开展了破冰游戏——无家可归。通过这次游戏让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友问题,大家表现积极,也各自发表感言。这样的游戏有利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解和交往、启发大家要积极主动去交往。

此次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图片、音乐、游戏等元素,让每位心协成员既体验到了心理健康的快乐幸福又增长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此次讲座可谓是十分圆满。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0

讲座围绕“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主题,讲座开始,李教授与大家互动做了热身活动“爱的鼓励”,活跃了全场的气氛。讲座中,李教授围绕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何调控情绪等方面,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用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讲座气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李教授耐心回答,引导同学们运用智慧的力量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和谐的人。双方互动良好,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通过听这次讲座我们都从中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要怎么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首先我们知道大学生存在交际困难,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必须学会正确的处理。

学会调控情绪很重要,其实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怎么做情绪的主人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让坏的情绪得以宣泄,比如大喊大叫或者哭出声来;或者是让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慢慢平静下来。听一听音乐看看电影也是不错的。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多交点朋友。

如果有朋友的话,应该多和他们一起玩一下,不管是简单的一起出门逛逛,还是别的,多谈谈心。脾气需要克制,不能想如何就如何。

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

另外要让生活丰富起来,可以挑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做一做,有成就感,就有生活的幸福感了,整个人神采也就不一样了。还有我们要记住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段低迷的时期,要放宽心,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我们都会走出那段时期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要学会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

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讲座中有一节内容使我感触很深,题目是《别让家庭生病,孩子吃药》,说的是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人格形成的关系,并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生活。书中的一首小诗特别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性格、个性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象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这是好的),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2

12月19日我听了韩学荣教授的心理健康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韩老师从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述,感觉老师讲的这些都很贴切实际,很实用,尤其对于我们老师工作压力大,听完讲座心里感觉轻松了很多,感觉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并且在课上听的`很轻松没有感觉累,一天时间觉着过得很快。并且在以后教育学生上和自己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会有万能的、普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怎么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让孩子们喜欢你。学生在喜欢你的基础上,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因为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二、在我的心里上,老师的讲座让我释放了很多压力。首先让我知道生活是五颜六色的,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有压力时,我们要学会把心思放下来把担子放下来,学会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码的独立性。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我们要试着适应环境。

总之,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该怎么过怎么过,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呢?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对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我应该对自己有个的规划了,让没有梦想的日子远离!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

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常规性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1、注重课堂实效,加强全面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由于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教材,因此在备课上比起其他学科的老师要多一个环节: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在选材上就要考虑注重实效性,一方面是根据年级特点,另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选材。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既没有教材,也不考试,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要让本学科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课堂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在选材上注重实效性,在教学形式设计方面更需要多样性。为此,通过故事呈现、角色扮演、情景小品、辩论等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

2、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健康意识。

首先是根据校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工作,每个月出一期黑板报,发动所有学生收集材料后报心理老师审核即可设计排版。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选读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小故事,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趣味性中蕴含丰富的哲理。

3、加强个别辅导,做好咨询工作。

本学期只要有学生有什么心理发方面的问题,我都会积极主动的和他们进行交流,并一一作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跟踪,积极反馈,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

二、积极创新,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为复杂、琐碎,仅仅靠上课和咨询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渠道、多方位进行。为了多方位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本学期设计了班级心理晴雨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周班级最突出的问题,最需要老师给予关注的同学及其表现,我根据晴雨表上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对需要交流的一些问题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家长,对突出的现象和个别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护。这样一方面能弥补家长没有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跟踪了解。

三、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摸索和研究,我们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5

11月6日晚7点,在南院多媒体四楼教室,由心理咨询中心杨元花老师主讲的“心理咨询”知识讲座正式拉开了帷幕。与会人员有:杨元花老师、心协全体成员、各区队心理委员。讲座主要围绕“感恩的心,感受幸福”而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然后重点讲解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原则;心协会员和区队心理委员的职责。

听《感恩的心》通过手语感知无声世界里的爱,看一幅幅图片感受不同意境中的幸福。此次知识讲座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以一首《感恩的心》作为开场白拉开了序幕。大家都沉浸在“感恩”的氛围中,在杨老师的号召下,心协的全体会员都站起来以手语的方式感爱幸福,原来幸福可以简单到一个微小的动作,感恩的心串联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伴随着音乐的`动人旋律,通过图片感受幸福:老年夫妇漫步林间、婴儿天真无邪的酣睡、衣衫褴褛的小孩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幸福来自不经意间,幸福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幸福更是来自对梦想无悔的追求。我相信这一幅幅的图片都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心协会员,也达到了感受幸福这一目的。

接下来,杨老师在讲解之中,力求让会员正确理解“心理咨询”,了解协会章程及心理委员工作注意事项。

识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在这次讲座中,杨老师从常识标准和心理标准两方面介绍心理正常与异常。使广大心协会员和区队心理委员能够简单的识别异常与正常心理。

为了启发大家的心灵,开展了破冰游戏——无家可归。通过这次游戏让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友问题,大家表现积极,也各自发表感言。这样的游戏有利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解和交往、启发大家要积极主动去交往。

此次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图片、音乐、游戏等元素,让每位心协成员既体验到了心理健康的快乐幸福又增长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此次讲座可谓是十分圆满。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象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这是好的),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