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作者佐滕学先生称之为“宁静的课堂革命”。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做?
一、从备课做起
我们可以在“备”上下功夫,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备详案,也要有简案。在相对具体、详尽的标准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练就驾驭课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对开放、简明的教案中尝试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思考,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寻求无招胜有招的真谛。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课前要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并具备不以一堂课的成败论英雄的超脱心态,才能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
二、在与学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学先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指出,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三、从关注“边缘化的儿童”入手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自动探究。佐滕学先生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边缘化的儿童”,无论哪个课堂上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丑”,结果只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以至于学好学坏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内心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内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对他们都将无济于事。佐滕学先生认为“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会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学通过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因为家有小妹在幼儿园,有一天在去接妹妹的时候,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还加了书名号。通过题目我敏感的捕捉到这可能是她们今天的培训内容,于是,迫不及待的从手机上去搜索,原来,还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__,是讲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样是老师,平时很少接触幼师这个行业,也是看了之后才之知道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很爱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前几天去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长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意,才意识到,我对我们班的孩子所谓的那种爱,是那么的少,那么的浅,完全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孩子我在班里甚至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是她却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啊,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那还会有什么工作上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反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的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看到作者的话,很是感慨。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天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情感是最少的投资,收益却是巨大的,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正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高地阔;让爱成为习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
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宣言,也不仅仅是一份承诺,它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细腻的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让自己更有耐心,更宽容,孩子父母的眼神,不仅盯在学生的身上,对我也有深深的触动,只要我对孩子没有那样的眼神,那我就做的还不够。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作者佐滕学先生称之为“宁静的课堂革命”。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做?
一、从备课做起
我们可以在“备”上下功夫,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备详案,也要有简案。在相对具体、详尽的标准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练就驾驭课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对开放、简明的教案中尝试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思考,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寻求无招胜有招的真谛。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课前要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并具备不以一堂课的成败论英雄的超脱心态,才能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
二、在与学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学先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指出,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三、从关注“边缘化的儿童”入手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自动探究。佐滕学先生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边缘化的儿童”,无论哪个课堂上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丑”,结果只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以至于学好学坏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内心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内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对他们都将无济于事。佐滕学先生认为“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会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学通过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起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可以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起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起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现在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现在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运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让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因为家有小妹在幼儿园,有一天在去接妹妹的时候,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还加了书名号。通过题目我敏感的捕捉到这可能是她们今天的培训内容,于是,迫不及待的从手机上去搜索,原来,还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文章,是讲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样是老师,平时很少接触幼师这个行业,也是看了之后才之知道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很爱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前几天去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长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意,才意识到,我对我们班的孩子所谓的那种爱,是那么的少,那么的浅,完全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孩子我在班里甚至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是她却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啊,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那还会有什么工作上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反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的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看到作者的话,很是感慨。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天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情感是最少的投资,收益却是巨大的,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正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高地阔;让爱成为习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
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宣言,也不仅仅是一份承诺,它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细腻的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让自己更有耐心,更宽容,孩子父母的眼神,不仅盯在学生的身上,对我也有深深的触动,只要我对孩子没有那样的眼神,那我就做的还不够。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贴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此刻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好处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个性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潜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潜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潜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
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潜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潜力;
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构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理解新知识,增长专业潜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题记
因为家有小妹在幼儿园,有一天在去接妹妹的时候,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还加了书名号。通过题目我敏感的捕捉到这可能是她们今天的培训内容,于是,迫不及待的从手机上去搜索,原来,还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文章,是讲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样是老师,平时很少接触幼师这个行业,也是看了之后才之知道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很爱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前几天去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长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意,才意识到,我对我们班的孩子所谓的那种爱,是那么的少,那么的浅,完全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孩子我在班里甚至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是她却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啊,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那还会有什么工作上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反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的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看到作者的话,很是感慨。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天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情感是最少的投资,收益却是巨大的,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正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高地阔;让爱成为习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
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宣言,也不仅仅是一份承诺,它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细腻的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让自己更有耐心,更宽容,孩子父母的眼神,不仅盯在学生的身上,对我也有深深的触动,只要我对孩子没有那样的眼神,那我就做的还不够。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作者佐滕学先生称之为“宁静的课堂革命”。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做?
一、从备课做起
我们可以在“备”上下功夫,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备详案,也要有简案。在相对具体、详尽的标准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练就驾驭课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对开放、简明的教案中尝试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思考,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寻求无招胜有招的真谛。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课前要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并具备不以一堂课的成败论英雄的超脱心态,才能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
二、在与学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学先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指出,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三、从关注“边缘化的儿童”入手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自动探究。佐滕学先生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边缘化的儿童”,无论哪个课堂上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丑”,结果只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以至于学好学坏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内心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内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对他们都将无济于事。佐滕学先生认为“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会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学通过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教师学期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