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0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初读第一部分,没有读懂,一直到结尾,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纪的人,其心路历程一般外人无从得知,顶多也就是口述,别人记录,难得杨绛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般笔法。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闺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几十载风雨相伴,却落得孤家寡人,仅撰一文,以慰思念。

时局动荡,思想更迭,在乱世中只想专心读书做学问,却被外界所左右,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书立说,翻译外文,无愧于心。才华横溢,世事弄人,身处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风雨携手,同喜悦共患难,身隔两世,心系一身。聚散无常,唯此般情谊,长存人世之间,任后人凭吊,却又在不知某处,悄然上演。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有所感触。

我想,她以及钱钟书钱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机会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工作,尔后总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当然,其中的很多困难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赏。

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因为他们一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风。拿学位似乎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浪费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随后有所领悟,多么快乐与享受的过程!

对我们这帮耳聪目明的小鬼来说,该做什么,就显得很清楚了——真诚地面对自己,多习文化,充分地丰富、完善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对人。亦要真诚,无须世俗地批判无所谓的感觉、地位、长相。能够精神相通,有共识即可。生活有时候是一种熟悉与扶持。

人,一定要有点知识与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感受其独特,发现其不同。

玩世不恭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乐就好。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xx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

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也对他们的坎坷人生唏嘘不已;欣慰他们的患难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为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即使现在我无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细细品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当我看到全文的最后这里,情绪彻底崩塌。若是说之前全文都是在诉说着几十年来的生活琐事,那便是幸福的。凡人的生活无不是在林林种种的琐事中絮絮叨叨走完了这一辈子。可当生活就剩下最后一人在回忆,等着走完最后的归途,那是怎样一种残忍啊!

忽然想起某段时间有句浪漫的话是这样说:“我让你先走,剩我一人在世上回忆你的美好。”

可若真到那时,唯恐谁也不舍得谁先走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若还拥有,各自珍重。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20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雹”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8

20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也对他们的坎坷人生唏嘘不已;欣慰他们的患难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为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即使现在我无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细细品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雹”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xx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泛黄的封面、潇洒写下的书名,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文人别样的雅致风韵。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抽出一些时间,欣赏娓娓道来的故事,好好咀嚼,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思念带来无边无际的伤痛,痛定之后剩下洞彻生死世事的达观。书中没有心碎的词句,丝毫不显露悲痛的内心,然而纸张满溢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无尽思念,虽然只剩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但她活在甜美的回忆之中也满脸幸福。所有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看来都是淡定超脱,但内心只有冷暖自知了。

一个长达万年的梦开始出现,杨绛先生与家人一起在一条古驿道上离离合合、聚聚散散,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些事一家人在最后一段人生路的真实写照。作者笔法细腻,十分注重细节,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被串成一条朴实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风项链。没有直抒胸臆,没有直接议论人事,只是细致从容地叙述,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看文字的我们,她所想表达的想法和主题也就这样慢慢、慢慢浮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全书以这样简单的三句话结尾,一阵心酸涌来,愿那份温馨的回忆能陪伴者杨绛先生寻觅到回家的路,与日夜牵挂的亲人相聚。

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一页,但是却包含着对故人的满满怀念;我们失散了文字里描绘出的梦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走上古驿道,相聚再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最着墨描写的一个章节,几十年来普通平凡家庭里的一个个日子,对于专注于做学问的.夫妻俩,生活更是简单,尽管风雨兼程,依旧相互搀扶前行。伤心处,我会心酸,受到撼动;开心处,我会不自觉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欢笑;亲人离散时,我跟着一起悲痛。跟着作者喜怒哀乐,也赞同着一些价值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回忆录,更像是人世间的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剧本,灵动细致的笔下角色鲜活。

从窗户纸的孔隙中,看到了一户书香门第的故事,即便有主角已驾鹤西去,但依旧动人心弦。再多的赞美评价在不真真翻看这本书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现今作者还站在这座书桥上寻找着知音。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我们仨》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了,可能是前年暑假。

书中记录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国留学,有了孩子,回国之后。我真的从内心向往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之间单纯美好诚挚的感情,没有更妙的词来形容。一生与书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既是工作也是爱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象不到。

他们都能平静淡泊地面对人生,却又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即使再低调也无法让人忽视的才华。三人的相处即使亲人又是朋友,让人羡慕不已。虽是那个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却在字里话里感到情深爱浓。看到杨绛、钱锺书时,不免感叹:这就是遇到对的人的样子吧。

书香家庭,相敬如宾;却在对方面前又像个小孩子。三人相失于古驿道时,我内心悲恸。杨绛先生的内心是该有多么强大啊!她对人生的体悟是该有多彻底啊!一辈子相依相亲的二人都走了,将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世上,从此她便不再有家,随到处,只是客栈。

他们的女儿钱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断,但她都能顺利度过。她与父母的相处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子。

全书语言平静,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情节设计;完全是纪实。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思念,越是记得详细,便越是思念。她没有想要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只是平静且深情地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杨绛先生起先不会做什么好吃的'饭菜,钱锺书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锺书先生身体不好,几夜不眠,杨绛先生便陪着他不眠;钱瑗在去世前几天的病床上,不可以讲话,在信中依然牵挂这妈妈吃不好饭…

我深觉自己不像个成年人,却也不像个孩子。

在这个被娱乐充斥的年代,老一辈人的品质更值得被发扬,相比那些没有营养的娱乐人、娱乐事;这些骨子里优雅坚毅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