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2024/08/13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2

也许有人认为,和其他人相比,我的演讲不太严肃,并且实质性的内容并不多。特别是我的“昨天”那个部分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这其中有我自身的考虑,阅读过《老人与海》之后,我被老人的品格所折服。老人从来不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同时,当大家收获很多而自己一无所获时,老人也不为所动。同时,老人也忌讳讨论自己接下来的计划,“梦想一旦说出来,就不会实现。”然而谈论自己德育提升,相比于谈论自己过去和将来实在是沉重了不少。因此我决定在展示时说说理想,深层次的想法,还是写在这篇论文里面吧。

一、德育答辩

我在德育答辩中一个的困惑是我做的演讲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德育是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理解,这里做些解释。

首先,回忆过去时,很多同学的线索是时间或者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情。我演讲时,并没有用事件作为线索,而是用了三个自我评价。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而言,这三个评价恰恰对应了我的本我(ID,普通青年)、自我(Eg,文艺青年)与超我(Supereg,二13青年)。并且我找的例子确实生动,并没有泛泛而谈。

其次,展望将来时,我提出“命”也没有跑题,因为“命”简单说就是客观因素。虽然周院长说“共产党员不信命”,但那个“命”是封建迷信,并且显然共产党员决策时还是会考虑客观因素的,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演讲中也说了,就是“英语不好想出国”,如果把这些精力投入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将会远远快于投入英语上。但我终究还是想获得全面提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得不去做这件我不擅长的事情。

二、德育再理解

我的另一大困惑是德育答辩中真正讨论道德的人并不多,而仅有的几个却着实感人肺腑,比如我们班团支书的。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就是首先,德育是在讨论道德问题,因此直入主题的人恰能切入要害。其次,德育并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上,或者说道德在我们汇报的日常学习中无处不在,否则这一次得到老师、院领导高度评价的答辩就是一次跑题的答辩。

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元素,道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德育中介绍自己做了什么令自己骄傲或者懊恼的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承认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并非将成功与道德划等号,只是说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道德。我们谈论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复旦登山队的队员,在救援人员失去生命后却在盘算着“注意危机公关,登山队就是你的了”,尽管有人辩解他们非常优秀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很有爱心,但仍然无法阻止人们的谴责、声讨。我们谈论自己的未来打算,因为一个不关注自己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

道德来自于反思。我的答辩中,有一本书我没有提到,因为我只读了一半,然后在杨凌——就是我中秋去的地方,交给了我未来的另一半,让她读。那本书叫《公正》,就是目前网上最火公开课ustice的演讲稿。书中关于灾后重建、舍己为人等辩题的辩论,简单命题的背后,公共道德对抗经济利益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国家、社会缺乏这种声音。我们并非没有反思,只是这种反思由于失去了冷静与理性而毫无意义。从我个人而言,这两年做了太多错事,无论是狂妄、懒惰、还是欠缺思考。错误无法挽回,我能做的,就是弄清前因后果,不断提示自己一个错误决策影响有多么恶劣。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德育的理解,已经不是两年前开题论文“文化+身体=综合发展”那么简单了。

三、收获

我觉得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仍然是内心的收获——“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当然,我对心学的理解仅仅是入门级,自身很多地方并不完善。

上次德育论文,充满激情,却空洞无物。这正如大一时的我,在所有事情上都疯狂投入,却鲜有成效。事情的转机是大二我决定全力投入物理竞赛复习(这是非常不沾边的东西,但确实如此),结束后由于对物理的想法确实很多,物理论文我写的非常认真投入,并且我从中发现了乐趣——做到完美的乐趣。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要做最好自己。

然而我一如既往的并不是好学生,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只在上学期得过“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则一次没拿过。进入大学后我想做改变,提出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状况看,实在是积重难返,这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提出,利用我过于发达、过于二13的supereg,做有特色的自己。在全面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创新。不求“全面发展”,什么都可以让步,但认定要做好并且“命中注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必须做第一。

但这种事情毕竟是少数,生命中顺风顺水只是过眼烟云,最起码,对我而言德育答辩就不在其列。面对这种情形,就去做出与众不同而符合大纲的东西,彰显个性,出奇制胜。

心学给我的启发,就是找出出奇制胜、杠杆撬动地球的支点——人的内心。举例而言,我预料到中期答辩的气氛肯定很沉重——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梦想都是沉重的——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幽默细胞多的优势,调节气氛;而如果是一个课堂文献汇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生物化学的ppt展示,我的演讲更加强调了逻辑关系,以体现科学的严密性。

心学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杜绝空洞无物。这一条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我的德育中期ppt展示,还是这篇论文,任何一个论述都跟着一个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力求自然、简单。

当然,心学并不主张投机取巧。当我策划“出奇制胜”时,我会确保我的奇谋中融入了真的智慧真的努力,是否合适。比如询问舍友我这么做对不对,如果强烈反对的话我就会老老实实的做。

最后,可以把我这篇“二论”和我的“一论”对照下。“二论”的成长显而易见,因为如果我还是那时候的我,我肯定会写出我这两年拿的所有奖学金、参加的所有社会实践、取得的所有奖状来证明自己德育可以得高分,而不去关注内心的收获。相信“三论”时,我的论文将会伴随着我的人生观完全成熟。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3

暑假的德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德育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德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4

也许有人认为,和其他人相比,我的演讲不太严肃,并且实质性的内容并不多。特别是我的“昨天”那个部分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这其中有我自身的考虑,阅读过《老人与海》之后,我被老人的品格所折服。老人从来不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同时,当大家收获很多而自己一无所获时,老人也不为所动。同时,老人也忌讳讨论自己接下来的计划,“梦想一旦说出来,就不会实现。”然而谈论自己德育提升,相比于谈论自己过去和将来实在是沉重了不少。因此我决定在展示时说说理想,深层次的想法,还是写在这篇论文里面吧。

一、德育答辩

我在德育答辩中一个的困惑是我做的演讲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德育是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理解,这里做些解释。

首先,回忆过去时,很多同学的线索是时间或者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情。我演讲时,并没有用事件作为线索,而是用了三个自我评价。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而言,这三个评价恰恰对应了我的本我(ID,普通青年)、自我(Eg,文艺青年)与超我(Supereg,二13青年)。并且我找的例子确实生动,并没有泛泛而谈。

其次,展望将来时,我提出“命”也没有跑题,因为“命”简单说就是客观因素。虽然周院长说“共产党员不信命”,但那个“命”是封建迷信,并且显然共产党员决策时还是会考虑客观因素的,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演讲中也说了,就是“英语不好想出国”,如果把这些精力投入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将会远远快于投入英语上。但我终究还是想获得全面提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得不去做这件我不擅长的事情。

二、德育再理解

我的另一大困惑是德育答辩中真正讨论道德的人并不多,而仅有的几个却着实感人肺腑,比如我们班团支书的。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就是首先,德育是在讨论道德问题,因此直入主题的人恰能切入要害。其次,德育并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上,或者说道德在我们汇报的日常学习中无处不在,否则这一次得到老师、院领导高度评价的答辩就是一次跑题的答辩。

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元素,道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德育中介绍自己做了什么令自己骄傲或者懊恼的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承认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并非将成功与道德划等号,只是说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道德。我们谈论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复旦登山队的队员,在救援人员失去生命后却在盘算着“注意危机公关,登山队就是你的了”,尽管有人辩解他们非常优秀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很有爱心,但仍然无法阻止人们的谴责、声讨。我们谈论自己的未来打算,因为一个不关注自己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

道德来自于反思。我的答辩中,有一本书我没有提到,因为我只读了一半,然后在杨凌——就是我中秋去的地方,交给了我未来的另一半,让她读。那本书叫《公正》,就是目前网上最火公开课ustice的演讲稿。书中关于灾后重建、舍己为人等辩题的辩论,简单命题的背后,公共道德对抗经济利益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国家、社会缺乏这种声音。我们并非没有反思,只是这种反思由于失去了冷静与理性而毫无意义。从我个人而言,这两年做了太多错事,无论是狂妄、懒惰、还是欠缺思考。错误无法挽回,我能做的,就是弄清前因后果,不断提示自己一个错误决策影响有多么恶劣。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德育的理解,已经不是两年前开题论文“文化+身体=综合发展”那么简单了。

三、收获

我觉得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仍然是内心的收获——“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当然,我对心学的理解仅仅是入门级,自身很多地方并不完善。

上次德育论文,充满激情,却空洞无物。这正如大一时的我,在所有事情上都疯狂投入,却鲜有成效。事情的转机是大二我决定全力投入物理竞赛复习(这是非常不沾边的东西,但确实如此),结束后由于对物理的想法确实很多,物理论文我写的非常认真投入,并且我从中发现了乐趣——做到完美的乐趣。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要做最好自己。

然而我一如既往的并不是好学生,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只在上学期得过“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则一次没拿过。进入大学后我想做改变,提出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状况看,实在是积重难返,这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提出,利用我过于发达、过于二13的supereg,做有特色的自己。在全面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创新。不求“全面发展”,什么都可以让步,但认定要做好并且“命中注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必须做第一。

但这种事情毕竟是少数,生命中顺风顺水只是过眼烟云,最起码,对我而言德育答辩就不在其列。面对这种情形,就去做出与众不同而符合大纲的东西,彰显个性,出奇制胜。

心学给我的启发,就是找出出奇制胜、杠杆撬动地球的支点——人的内心。举例而言,我预料到中期答辩的气氛肯定很沉重——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梦想都是沉重的——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幽默细胞多的优势,调节气氛;而如果是一个课堂文献汇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生物化学的ppt展示,我的演讲更加强调了逻辑关系,以体现科学的严密性。

心学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杜绝空洞无物。这一条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我的德育中期ppt展示,还是这篇论文,任何一个论述都跟着一个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力求自然、简单。

当然,心学并不主张投机取巧。当我策划“出奇制胜”时,我会确保我的奇谋中融入了真的智慧真的努力,是否合适。比如询问舍友我这么做对不对,如果强烈反对的话我就会老老实实的做。

最后,可以把我这篇“二论”和我的“一论”对照下。“二论”的成长显而易见,因为如果我还是那时候的我,我肯定会写出我这两年拿的所有奖学金、参加的所有社会实践、取得的所有奖状来证明自己德育可以得高分,而不去关注内心的收获。相信“三论”时,我的论文将会伴随着我的人生观完全成熟。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5

同样是谈能力提升与德育的关系,这是本人四年中写出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最终完成版。的主题仍然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次的思想,都有着更深层次的沉淀。

对于德育,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第一版我的答案是“文化+身体”,第二版我的答案是“道德”,最后一版,我希望谈谈“观念”。

一、德育不能离开个人发展的土壤

德育离不开我们生活的社会之现实。同一行为,在某些时期天经地义,而在另一时期却离经叛道,比如古人父母亡故必会回乡丁忧三载,今人守孝至出殡已然完成任务。因此,德育决不能抛开我们所处的时代空谈。

下面就简单谈下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身边有两条主线。第一,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极多的维度,如互联网、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也或者是各种交通工具。科技进步增加的高维度空间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种种需求。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带来的高维度空间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高维度的空间里,由于高维空间更大,人们更容易被分的更开,变得更加无助,变得更加不相信友情,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基于这两点模糊的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应该对别人感恩;相反,被别人苛责、刁难,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此大动肝火,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这是我做人的一条准则,在此基础上,与人为善,哪怕只是在细节上这样做,对于其他人同样这么认为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温暖。其次,关于做事,务求亲历亲为,切忌盲目相信其他人,哪怕其他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是在全力帮助自己,都不可以盲目相信,因为别人好心也会办错事,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仍然是处事,要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如果说我们的生活在高考之前只有分数一个维度,在大学中是分数为主、辅以科研工作这样的少数几个维度的话,进入社会后,我们将会被信息爆炸的气浪卷着,飘向不同的方向,进入不同的维度,其中会有几次决定方向的机会,也许抓住了会改变一生,也许错过后抱憾终身。

以上几条,是我在第二版完稿后的一年里,陆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准则。基于这几条,才有了我这一年多以来观念上的诸多改变。

二、观念的改变与本人的发展

大一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良乡的空气。经常一个人自习到十点多,从北校区的综教回宿舍,呼吸着带着一丝凉意的空气。良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空气,每次呼吸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体会着一个人的孤独。良乡时期的我,一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市里玩,没有合群的必要。那时候的想法也非常简单,非常单纯,我也从来没有像那时候一样关注过自己的学习,或者说,分数。

我常常想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那样单纯的走下去,但是大一暑假时的实验室经历改变了我。我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我都错误的理解了生物这门学科。我惊讶地发现,生命科学的科研,每天都在和大量做不完的“琐碎问题”纠缠,并且面对着无数的失败可能,以及失败后的无从下手。相比而言,两小时写写画画的考试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发现”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在大二大三的阶段,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英语、物理、计算机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尝试着去实验室学习。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个人发展。大二时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拿了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托福考了90分,大三时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了“化工网络虚拟实验”“生物信息学实验”这样的计算机相关课程。这些杂七杂八的经历帮助我在大三暑期顺利被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录取直博,虽然我成绩并不突出,同时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奖项,无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大一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观念。

三、困惑

我的德育论文最奇怪的地方在于,第一版里我没有发现德育存在什么问题,完全是一根筋的想法,到了第二版则发现似乎有很多问题没回答,于是就糊弄说到“三论”时就能回答。然后到了“三论”时,却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最大的困惑是,我发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己了。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之前自己的很多行为准则,都开始被新的观念牵着走,而我新观念的核心,则比以前浅薄的多。以往被各种高调、教条建立的道德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十分简单、短时的观点——“有没有用?”。在“二论”那篇中,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影响了我的生活,从那时的文字来看,我当时还算是“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已经开始感觉到这种观点的不良后果了。

生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如果总是被一些短期的目标牵着走,反而会偏离最后的方向。这一点随着生活的多元化、多维化,变得愈加明显,不断袭来的短期的收益,常常会把我们从追求的真正的快乐的道路上一步步带走,把我们的个性一步步消磨,于是浑然不觉中,我们也就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

回顾本山大叔二十多年来的小品,这种感觉也愈发强烈。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被认为反映了百姓们内心的声音,早期作品类似“领导来了,村里鸡也不听喝了,猪也不让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里的王八也吓休克了,都怕轮到自己上桌了”这样辛辣的讽刺再也没有出现过,刘老根第一部中尚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胡作非为的“胡科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逐步被看上去更好笑却没有意义的包袱取代了。类似的,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都止步于九十年代初,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自己之前的作品……艺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站在“成功”的角度而言,赵、张、陈三人现在无疑比九十年代更加成功,但无疑他们最好的作品诞生于那个时代。至于他们喜欢的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之前的自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品尝出来。

对我自己而言,这种感觉同样存在。去研究生单位实习时,常常希望自己能安静的坐下来,钻进一个问题里,看很多书,然后一步一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奈工作完成和自我提升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成工作是不一定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的。脱离了工作的自我提升有用吗?又被带到了“有没有用”的问题上。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不要想这种明明无解的问题,给自己徒增烦恼。而实际上,一切荣誉与烦恼,最终都会成为过去。暂时成功的结果可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短期失败的结果同样也可能是为成功积累了充分的势能。一切烦恼的,其实都来自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因此其实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也无非两条,要么拼命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放低自己的理想。

四、智慧

最后想谈的一点,是关于智慧的,做人的智慧。

随着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自己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同样是书中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初中时期看,多半是结合其他人的生活体验,而现在则或多或少的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往认为极为关键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影响,比如高考“中奖”来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当初如果去了其他学校,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成长路线总归会差别不大。相反,以往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反而会左右个人的发展,比如我受高中学到的皮毛的影响,就认为自己以后必须弄生物,于是就这么一路走了下来。又比如我们班的同学们,特别是阿曼、董之威、李雷这几位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室友。没有人上大学前会转码考虑室友问题,因为这确实是完全看运气,而我则凭借着比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还要好的运气遇见了你们。阿曼的母语不是汉语,却在他矫正发音时顺便把我多年难改的错误发音也给矫正了,不仅如此,阿曼在谈论事情时的直率,发现自己不对就批评自己,发现别人不对时同样批评别人,让很多事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简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董之威举重若轻的几句话总能抓住要害,同时李雷出的主意肯定是最省事的。

继续回来谈智慧。固然有我们通过规划、努力做到的东西,但同时也有许多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带来的收益未必低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同时偶然也是摧毁我们梦想的一大元凶,这就回到了第二版论文说的“命”的问题了。当时我说,面对天命我们毫无办法。而当我们的生活逐步走进高维度空间时,我们要有理由相信,充分利用我们的可以到达的维度,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可以绕过去,这些技巧,是为小聪明。而想清楚以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则需要真正的智慧。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中,比如“我追求快乐”,“上研究生没意思”,“还是要考研,不然没出路”。事实上,以上三条放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对一般人而言,哪条都是真理,而打破这一矛盾,关键就是打破观念。比如可以“不追求快乐”,进而“追求全人类的幸福甘愿牺牲”,那“读研没意思”就没意思了。或者是认为“上研究生有意思、很快乐”,抑或是“考研干嘛出路多的是”。这三条哪一条都和客观实际有所差别,但这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却可以带来快乐,所谓大智慧,就是不去计较某一细节的得失,将错就错,理清楚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然后顺利的走下去。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6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与学生频繁的接触中,稍有一些体会。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无处不在的,不只是在学习上、思想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在学校,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关心他们的饮食、卫生、安全。我深知,只有不断接近与学生的距离,闯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学生纯净的灵魂。有一些在学习上或思想上比较落后的同学也就是很多人称之为“差生”、“后进生”。这些特殊群体,往往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和我的感情最为融洽。因为,我在他们身上所发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注入的关心和爱最多。我的脑海中深深记着陶行知老先生的告诫——“人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当然,对学生的爱也不能是溺爱,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较好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候一些同学不能很好的珍惜,有一种优越感,甚至于轻视其它同学,对这些同学流露的点滴不好的倾向,我并没有简单处理,听之任之,网开一面。“教不严,师之惰”,我不时会对这些现象敲一敲警钟,以慈父般的爱来严格要求,使他们克服自身弱点,不断进步。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7

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少“说教”。不防结合学科的内容,在课堂上抓住点滴的德育契机。

比如说在学生说到哪里的花漂亮,她采了一朵做标本时就该及时指出:花是给大家看的,你摘一朵我摘一朵,那么后来的人就没有花看了。也可以使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具有育人的价值。我们班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团结力量大》、《该先爱国还是先爱家》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拔河、跳绳、小制作等活动,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找到集体合作的最佳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每人每周至少看一本书,开展读书沙龙,好书推荐,读书经验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中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加强,自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处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更是使日常生活成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演练场。

而对于不同年龄、年纪、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性、兴趣、学习习惯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对说教、批评非常反感,严格的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总是先和他开开玩笑,放松他的心理防范意识,让他知道老师是来帮助他的,让他把老师当作朋友,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比如我们班上有名学生李某,他性格孤僻,上进心不强,逆反心理重,学习成绩不好,缺少家庭的温暖。

我初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制定了应该先从心理疏导开始的教育方法,尽量让他取得小的进步,循序渐进的转化。具体的教育方法是:先通过班级师生交流,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学生交心,还通过集体活动,为该生参加集体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另外,帮助其与养父建立起和谐的父子关系,改变自我审视角度,淡化自我怨恨意识。最后,帮助他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以上的工作,学生黄某的行为习惯大有改变,进步比较大,学习上也开始努力,初步收到成效。相信他能转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好学生。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都是从小到大,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和感受,逐渐形成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想到这里,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许多。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8

同样是谈能力提升与德育的关系,这是本人四年中写出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最终完成版。的主题仍然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次的思想,都有着更深层次的沉淀。

对于德育,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第一版我的答案是“文化+身体”,第二版我的答案是“道德”,最后一版,我希望谈谈“观念”。

一、德育不能离开个人发展的土壤

德育离不开我们生活的社会之现实。同一行为,在某些时期天经地义,而在另一时期却离经叛道,比如古人父母亡故必会回乡丁忧三载,今人守孝至出殡已然完成任务。因此,德育决不能抛开我们所处的时代空谈。

下面就简单谈下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身边有两条主线。第一,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极多的维度,如互联网、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也或者是各种交通工具。科技进步增加的高维度空间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种种需求。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带来的高维度空间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高维度的空间里,由于高维空间更大,人们更容易被分的更开,变得更加无助,变得更加不相信友情,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基于这两点模糊的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应该对别人感恩;相反,被别人苛责、刁难,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此大动肝火,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这是我做人的一条准则,在此基础上,与人为善,哪怕只是在细节上这样做,对于其他人同样这么认为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温暖。其次,关于做事,务求亲历亲为,切忌盲目相信其他人,哪怕其他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是在全力帮助自己,都不可以盲目相信,因为别人好心也会办错事,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仍然是处事,要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如果说我们的生活在高考之前只有分数一个维度,在大学中是分数为主、辅以科研工作这样的少数几个维度的话,进入社会后,我们将会被信息爆炸的气浪卷着,飘向不同的方向,进入不同的维度,其中会有几次决定方向的机会,也许抓住了会改变一生,也许错过后抱憾终身。

以上几条,是我在第二版完稿后的一年里,陆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准则。基于这几条,才有了我这一年多以来观念上的诸多改变。

二、观念的改变与本人的发展

大一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良乡的空气。经常一个人自习到十点多,从北校区的综教回宿舍,呼吸着带着一丝凉意的空气。良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空气,每次呼吸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体会着一个人的孤独。良乡时期的我,一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市里玩,没有合群的必要。那时候的想法也非常简单,非常单纯,我也从来没有像那时候一样关注过自己的学习,或者说,分数。

我常常想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那样单纯的走下去,但是大一暑假时的实验室经历改变了我。我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我都错误的理解了生物这门学科。我惊讶地发现,生命科学的科研,每天都在和大量做不完的“琐碎问题”纠缠,并且面对着无数的失败可能,以及失败后的无从下手。相比而言,两小时写写画画的考试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发现”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在大二大三的阶段,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英语、物理、计算机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尝试着去实验室学习。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个人发展。大二时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拿了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托福考了90分,大三时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了“化工网络虚拟实验”“生物信息学实验”这样的计算机相关课程。这些杂七杂八的经历帮助我在大三暑期顺利被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录取直博,虽然我成绩并不突出,同时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奖项,无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大一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观念。

三、困惑

我的德育论文最奇怪的地方在于,第一版里我没有发现德育存在什么问题,完全是一根筋的想法,到了第二版则发现似乎有很多问题没回答,于是就糊弄说到“三论”时就能回答。然后到了“三论”时,却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最大的困惑是,我发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己了。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之前自己的很多行为准则,都开始被新的观念牵着走,而我新观念的核心,则比以前浅薄的多。以往被各种高调、教条建立的道德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十分简单、短时的观点——“有没有用?”。在“二论”那篇中,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影响了我的生活,从那时的文字来看,我当时还算是“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已经开始感觉到这种观点的不良后果了。

生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如果总是被一些短期的目标牵着走,反而会偏离最后的方向。这一点随着生活的多元化、多维化,变得愈加明显,不断袭来的短期的收益,常常会把我们从追求的真正的快乐的道路上一步步带走,把我们的个性一步步消磨,于是浑然不觉中,我们也就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

回顾本山大叔二十多年来的小品,这种感觉也愈发强烈。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被认为反映了百姓们内心的声音,早期作品类似“领导来了,村里鸡也不听喝了,猪也不让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里的王八也吓休克了,都怕轮到自己上桌了”这样辛辣的讽刺再也没有出现过,刘老根第一部中尚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胡作非为的“胡科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逐步被看上去更好笑却没有意义的包袱取代了。类似的,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都止步于九十年代初,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自己之前的作品……艺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站在“成功”的角度而言,赵、张、陈三人现在无疑比九十年代更加成功,但无疑他们最好的作品诞生于那个时代。至于他们喜欢的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之前的自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品尝出来。

对我自己而言,这种感觉同样存在。去研究生单位实习时,常常希望自己能安静的坐下来,钻进一个问题里,看很多书,然后一步一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奈工作完成和自我提升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成工作是不一定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的。脱离了工作的自我提升有用吗?又被带到了“有没有用”的问题上。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不要想这种明明无解的问题,给自己徒增烦恼。而实际上,一切荣誉与烦恼,最终都会成为过去。暂时成功的结果可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短期失败的结果同样也可能是为成功积累了充分的势能。一切烦恼的,其实都来自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因此其实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也无非两条,要么拼命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放低自己的理想。

四、智慧

最后想谈的一点,是关于智慧的,做人的智慧。

随着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自己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同样是书中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初中时期看,多半是结合其他人的生活体验,而现在则或多或少的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往认为极为关键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影响,比如高考“中奖”来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当初如果去了其他学校,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成长路线总归会差别不大。相反,以往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反而会左右个人的发展,比如我受高中学到的皮毛的影响,就认为自己以后必须弄生物,于是就这么一路走了下来。又比如我们班的同学们,特别是阿曼、董之威、李雷这几位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室友。没有人上大学前会转码考虑室友问题,因为这确实是完全看运气,而我则凭借着比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还要好的运气遇见了你们。阿曼的母语不是汉语,却在他矫正发音时顺便把我多年难改的错误发音也给矫正了,不仅如此,阿曼在谈论事情时的直率,发现自己不对就批评自己,发现别人不对时同样批评别人,让很多事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简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董之威举重若轻的几句话总能抓住要害,同时李雷出的主意肯定是最省事的。

继续回来谈智慧。固然有我们通过规划、努力做到的东西,但同时也有许多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带来的收益未必低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同时偶然也是摧毁我们梦想的一大元凶,这就回到了第二版论文说的“命”的问题了。当时我说,面对天命我们毫无办法。而当我们的生活逐步走进高维度空间时,我们要有理由相信,充分利用我们的可以到达的维度,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可以绕过去,这些技巧,是为小聪明。而想清楚以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则需要真正的智慧。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中,比如“我追求快乐”,“上研究生没意思”,“还是要考研,不然没出路”。事实上,以上三条放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对一般人而言,哪条都是真理,而打破这一矛盾,关键就是打破观念。比如可以“不追求快乐”,进而“追求全人类的幸福甘愿牺牲”,那“读研没意思”就没意思了。或者是认为“上研究生有意思、很快乐”,抑或是“考研干嘛出路多的是”。这三条哪一条都和客观实际有所差别,但这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却可以带来快乐,所谓大智慧,就是不去计较某一细节的得失,将错就错,理清楚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然后顺利的走下去。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9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0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今年有幸参加了培训焦作市师德。自培训以来,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顺利地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培训。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对于刚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的我,培训是及时的,收获是丰厚的,意义是重大的!学习完了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下面就谈谈我参加本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认为,“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成绩好,考得高分就好”等等。其实不然,因为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取得成功。因为要培养出能遵纪守法、有礼貌有道德而又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我们应该走出误区,既要重视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我想,我们要抓好德育教育,下功夫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内容。面对不断发展而又缤纷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这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倾注爱的心血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1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咨询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

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咨询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咨询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2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3

本人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深知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难度很大。德育工作难,难在其长期性和隐性,难在其常常不被重视,难在其方法陈旧无创意,难在其能否真的让孩子们入脑入心铭记终生。当然,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之一,学校德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大道理要讲,小道理更要谈。但是,如果认为向孩子们讲讲道理就能解决问题,肯定未免天真了一些。解决思想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主要靠不断的实践,靠养成教育,靠引导进而内化为孩子们的品格和素质。德育应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融合,在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细节,即从微小处着眼着手着力。实践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经验,德育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开始,而德育教育的力量又是在交叉整合、融会贯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并生效。比如作文育人方面,先从"我和爸爸或妈妈"开始,然后再"我与老师"、"我与学校",最后"我与社会"、"我与祖国"、"我与世界"……再如环保教育方面,先从不起眼的小事,从自我开始,再从改变习以为常的陋习做起,从班级、校园再扩至社会、国家、地球家园等。

只有实践才能育人,在德育实践中让孩子们去内化显得非常非常重要。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对孩子终生负责的精神,千万不要将德育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花架子,形同虚设或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应付差事,有这样一句真话:德育为先,"先成人后成才"!很有道理。有才而无德为坏才,是可怕的!德育工作者应专业化,要有专业水准,要有理论支撑,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盲人摸象,效果想必也不会太理想。搞德育活动,必须要精心设计,系统研究,锁定目标,有可行的预案,让孩子们从"生物人到社会人"(马克思语)。记得曾有位大教育家说过:"儿童是感情的王子",所以德育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理感人服人,形成难忘的教育,收到让孩子们终生难忘的效果。细微之处见精神。我想,影响孩子的除了知识,更有道德与文化。在人的一生中,到最后能想起来的才是最珍贵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必须使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要注重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以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德育工作者应主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掌握规律,使孩子们从感情的变化引发行为习惯的转化,促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做孩子们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4

这是自己第一次观摩德育实践课,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加深了自己对于德育实践课的理解。高老师的实践课环环相扣,适应了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基本上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

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作为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以最直接的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以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虚伪,他们可以直言“我和他有仇”,不愿意而且是坚决不愿意和解。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他们的心单纯到你忍心去伤害他们,想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

他们有着他们自己对人和事的感知,不要试图以为他们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单纯,但以此同时,他们也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有着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感知。课堂上有一位女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朋友会说你都喝了多少了。”每个人知道这句话,听过这句话或许很简单,但是能灵活的运用的“关于朋友的定义”上却是一种智慧,所以说孩子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我们的课堂,哪怕他仅仅是一个小学生!

备课堂,备学生,老师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构建并不容易,它不是老师的孤掌难鸣,它是依托学生的“生命化课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是说说,不是传说,是要落实!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5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优秀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来才能成为对企业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校中专学生由于生源层次问题,存在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如厌学队伍日渐扩大,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理论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实习成绩就可找到工作。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脏话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学校周边住户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及网络的影响等。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当代学生缺乏道德教育,他们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俗话说,人必自尊而人尊之,德育教育的开展很有必要。

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各班主任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总结的主要工作有这几方面:

1、加强日常规范,进行德育渗透

日常规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日常规范是准绳,学生必须遵照执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仅仅强行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而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日常规范必然形同虚设。教师在此德育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老师都以校规校纪约束自己,学生就会照做,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中的德育,进行德育普及

在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性强。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而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些看来不相关的方方面面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还可以培养集体观念,又由于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生们可以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学生间的思想和情感的平等交流。在活动中学生锻炼、表现了自己,教师在这时进行教育,形式比平时苦口婆心的讲述要生动的多,效果自然也要好的多。更重要的是活动开展多了学生就会信赖教师,就会自然打开接受教师和教育的闸门,学生有心理话就能向班主任倾吐,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开展。

3、放开班委权力,培养自制能力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活动交往的位置和对象,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向心力。实践证明:实行班委轮职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条件,教师教给他们开展轮职的方法,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轮流执勤,让每名学生知道了班委工作的内容,能让学生更好的互相配合,提高自制能力,久而久之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4、德育始于课堂,最终融于生活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德育与智育并举,并且要做到德育先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与学习意愿所决定的,而这些都属于我们德育工作的范畴。

另外德育工作不像理论教学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上听懂记住了。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与“生活”这两块德育阵地,尤其是生活这个真正的德育大课堂。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德育内容,须要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检验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品质均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他掌握的技术越高明,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我们都知道,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言传身教,做到有的放矢,并持之以恒。以上只是我当班主任以来的一些体会,希望随着班级工作经验的积累,今后能胜任班主任的本职工作。

学生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16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