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书法的文章

2023/01/11好文章

关于书法的文章(精选16篇)

我的微幸福

文/王易

在老人聊天时,有好心的老年朋友见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就对我说:“辛苦了一辈子啦,该享受享受生活,歇一歇啦!”我笑着回答说“咱就是个劳碌命,闲着就难受。”

老伴去世后,我从痛苦中逐渐恢复过来。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总要有一个人会先走。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也无法逃避。面对现实,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强打起精神,在儿孙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下,开始新的旅程。

老伴在世时担心我日后不会料理自己,独立生活困难,预先就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换洗衣服、做饭做菜,现在的我为上班忙碌的儿子儿媳当起了家里的后勤。每天买菜做饭,成了家里的一把手。看着让他们下班后马上就能吃上热饭,我特别满足。很多时候我外出有事,也总会在饭前一小时尽量赶回来,为儿孙做饭。在饭桌边守着他们吃饭,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听他们说饭菜可口的话语,我心里美滋滋的,心中无比快乐。老了老了还能做一个大家都需要的人,这是一件多么欣慰的事啊!

我从小热爱书法,退休后有了空闲时间,又重新拿起笔来临帖练字。每天聚精会神写一个小时,对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经过几年的苦练,我书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过年时自己撰写春联,自得其乐;学校和社区搞书法展览,我就送上自己的作品;学校颁发奖状邀上我在奖状上写字,我来者不拒,能发挥余热,让我倍感充实。

读书和写作是我不离不弃的伙伴,能修身养性、健康身心,让我受益匪浅。家中多年积累的几千册书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的影响下,儿孙后辈都养成了读书写作的好习惯。我坚持20余年向报刊投稿,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小品、通讯、散文、游记,有时也写快板、顺口溜,自得其乐。写作使我成为一个脑勤、手勤、体勤的人。有几回,激情和灵感来了,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奋笔疾书。记得和老孙头采访一位92岁的老革命前辈,白天采访完毕,连夜就写成了2000字的文章。我将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剪贴在册,已有20余本。我还自费出版了三本书,既为教育儿孙后代,也和老年朋友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

现在,我每天早晨目送儿孙上班,午间操持一桌美味佳肴。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感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看似微小的幸福,让我心中快乐无比、让我精气神十足,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细节也有大美

文/少微山散人

暑假的一天,儿子跟我说他想学书法,我问他想学那种字体,儿子说学颜体,他喜爱颜体的端庄浑厚、沉稳遒劲。于是我给他找了个书法老师。

刚开始时,儿子学得挺快,这一来是老师教导有方,二来也得益于他学中国画打下的基础。经过一个月的书法基础学习,他基本能做到运笔顺畅,写的字已颇有几分颜体的味道。

开学后,我问儿子课外要学什么,小家伙不假思索地说学书法,原来书法之于他已由最初的心血来潮上升为兴趣爱好了。于是,我继续让他学书法。

但有一段时间,儿子书法却停滞不前,原来他对颜体的认知存有偏见,以为颜体的端庄浑厚、沉稳遒劲是因其笔画粗壮,而忽视了对细节的处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对书法略知皮毛的我跟儿子说,颜体楷书固然竖画笔力粗壮,仿佛壮士兀立,捺画笔力遒劲,犹如大刀横扫,有极强的感染力,给人以震撼之美。但横画笔力较轻,甚至一线孤悬,特别是在横竖相交处,往往一线相连,细若游丝,甚至笔断意连,却有一种深沉之力萦绕其中,令人有不尽之联想,给人以含蓄之美。我告诉儿子,颜字体大神憨,而时时细筋入骨;柳体骨峻如削,而字字朗畅有姿,这就是所谓的颜筋柳骨。倘若一个字全是粗笔,而无细笔细筋,写的字就不会遒劲有力,浑厚沉稳;反显得臃肿无力,病态十足。你的问题就出在细节处理不够细腻上,须知细节也有大美。

经过点拨,儿子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书法又上了一个台阶。

有一次,学校别出心裁,把教学楼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原来的画像都撤了下来,重新做了许多空框,代之以从学生中征集的字画,这一来可以展示学生风采,二来可以装点墙壁风光。我不失时机地对儿子说,这是检验你书法成果的好机会,千万别错过。这下,小家伙来劲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作品顺利入选,看着自己书写的“道德诚明”四个大字悬挂在楼梯的墙壁上,他第一时间告诉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充满了成就感。为了进一步鼓励儿子,我又跟他约定,今年过年咱家和外公家的大门春联就交给你了,你要继续努力,不可松懈。于是在完成作业之后,他常常就会练习书法。

经过半年的学习,儿子的书法已大有进步。寒假第一天,农历十二月廿一中午,我陪他到丽阳门公园南侧的罗马步行街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赠春联活动。到了现场,只见沿街一字摆着六张乒乓球桌,后面挂着“欢天喜地迎新年,实验学子赠春联”的横幅。活动刚开始,现场就挤满了人,人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这些小学生,当看到孩子们个个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时,人们先是惊讶,继而发出一片赞叹声,接着纷纷抢订起春联来。再看儿子这边,只见他早已铺开红纸,浓墨饱蘸,拉开架势写起了春联。尽管球桌旁满是围观者,乱哄哄的,小家伙却不为所动,气不喘,手不抖,凝神贯注,金钩铁划。这不由地令我想起今年早些时候我在同学会现场写对联因围观者众而手微颤的情景,心中暗自惭愧。此时虽是中午时分,阴冷的寒风已把他稚嫩的脸蛋吹得红通通的,他正应索求者的要求在春联上签名,俨然一个小书法家的模样。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为亲戚写了二十多副门联和斗方,咱家和他外公家的大门春联更不必说都是他的“杰作”了。

书法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源远流长,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门面。我并不奢望儿子长大后要成为书法家,只是我认为对一位学子而言,学会欣赏书法、能写一手漂亮字是很有必要的,仅此而已。

儿子学书法这件事让我深感细节之重要,字画如是,文章亦然,做人做事莫不如此。《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一件事,无论它有多难、多大,都要从细处着手,它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记得台湾校长高震东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一个故事片断:在一次体育公园文艺活动中,歌海人潮,有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玩,兴高采烈的稚童,把吃完冰淇淋的空纸盒随手一扔,妈妈见状弯身把它捡起,放在前方的垃圾箱里。这个片断很短、很平常,却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个小小的细节很美,这位年轻的妈妈很美,她的行为为我们增添了一分优雅,一抹风采。

细节常常是具体的、琐碎的、不经意间的,它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你或许不屑一顾,或许不以为意。然而,若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细节,它就会绽放出细节之美。千万谨记,细节也有大美。

人生百味 圆我一个梦

文/王家宏

俗语说:人过五十不学艺!我恰好相 反,五十那年才开始学艺——书法,以前也有过几次想学的冲动,都因种种原故而放弃,这次狠下心来提笔,是缘于阎麒羽老师!

童年的印记中,母亲经常说道我有个舅姥爷是乡里有名的秀才,上世纪三十年代当过教书先生,因不愿为日寇当差,告老还乡;在我蒙眬的记忆中,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样子,清瘦而慈祥,我没有见过他写字的样子,但见过他挂在屋子里的中堂,因年幼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有个偶然的机会到阎老师家,见过其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时,忽然感到就是这个样子!据我母亲讲,舅姥爷写的正楷字跟贴上的一模一样!多一点点不中,少一点点不行,哪可是真功夫!

少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我本家的二大爷,有“快手”之称,时值“文革”末期的“批林批孔”,他代写过不少的大字报,半天的工夫就把我们学校的整个一面墙贴满,连教室和老师的宿舍门都糊得严严实实,想来那时整天玩,不大上课,因政治因素没有人敢撕的,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就悄悄地将大字报中间的缝隙拨开钻到老师的宿舍里玩,后来被老师发现,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老师也从大字报的缝隙中穿来穿去!当时刚上学,还认不了几个字,二大爷写的字对我来说就像天书,小伙伴们说:竟是连笔字不认的!遇到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经常给人写账本和对联,父亲道,二哥的字越来越滑堂、越来越好看!现在想来那就是行草了。

年轻的回忆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数学的刘老师,他仪表风度俱佳,高挑的个子,一副大背头,中山装的风纪扣始终紧紧的,裤子熨得直达“莫斯科”,尤其是他写的板书非常板正、均匀,不要格子,一写到头,竟连汉字、数学符号都是那么的匀称,像印刷在黑板上!为此,不顾高考的紧张,课上课下讨教过几笔,现在想来,还能一板一眼写钢笔字,直至跟阎老师学习后,又敢写、又顺手,还受到阎老师提笔落款,成为上墙最多的隶书习作,想来功底在刘老师,提高在阎老师不算为过!

参加工作后,曾遇到过影响至今的人,是我们科的潘科长,上海人,知青到过新疆,后随夫回鲁,她的速记很好,好像是受过训练,领导的讲话,记得准且全,那字秀气、流畅、简约,我们的领导评价道,潘科是眼快、手快、脑子快,写的字是龙飞凤舞,‘胡跺打’还挺好看!有点狂草的味道!因一个科的缘故,我经常拿她的字来模仿、练习,虽没有章法,也没有人指点,就是一个“练”字,终成现在的模样!

人到中年,有时闲来干点啥?心里一直在琢磨,当遇到了阎老师时,仿佛命中注定,就是他了!初闻阎老师大名,是在我到街道工作时,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引起我的好奇和兴趣,同事见状,便将阎老师的书法才华,娓娓道来,说其儿子正拜其门下,自此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象;真正认识是在某年的创城值班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阎老师(曾用名志方,我猜可能受那个年代的影响,有好男儿志在四方之意吧),欣喜之余,表达了敬仰之意,阎老师也表达了欢迎和期盼之情。

正式接触是在我五十周岁那年的离春节只有几天时,盘点多年的心结,暮然发现自己当初喜欢的心还在冲动,于是与我的一位同事一拍即合,随即找出当年的明片,与阎老师进行了联系,受到阎老师欢迎!又是看教室、写春联,参加同学联谊会等,便成了其门下一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我来说学习书法最大的感受是起伏不定、力不从心,越想把字练好,越是想写好却越写不好,甚至很难看,不敢给老师看,每次阎老师都是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一遍遍指导、示范,反复讲,要读贴、看帖、临帖,摒弃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每个字至少写二遍;虽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我还是养成每周五去学书法的习惯,哪周没去学就会浑身不舒服;阎老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认真负责,教室布置的文化气息浓郁,教学中伴有悠扬的音乐,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友善,同学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懈的坚持,我的书法也是越写越爱写,越写越喜欢,心地越来越清净,字体也越来越靠贴!

每周练字的圣地——松月轩已经成为我的心灵家园,每周朝拜的阎麒羽老师就是圆我梦的那个人!

大美书法

文/司马武当

书法是大美之艺术。

近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极富灵性的抽象艺术。书法之美,美在它的线条、墨色、节奏、韵律等所表达出来的生命感;书法之美,美在它的诗意、影像、情景、故事等所渲染出来的意境;书法之美,美在它的性情、哲学、宗教、自然等所渗透出来的人生感悟。

书法之美是全方位的。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烛照心灵的艺术,更是以形感人、以美化人的艺术。

书者,心手双畅,逸情达性;观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书法以羊毫的柔美、狼毫的阳刚,杂糅出东方之性情,在一方端砚中研磨松烟,在一张白纸上抒写人生,在线条的飞动游弋中完成形与神的统一,在墨香四溢中与灵魂对话,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一张白纸,一杆瘦笔,一丝墨香,黑与白的交汇,绵延出华夏五千年的文字艺术。黑与白是永恒色,黑与白是阴阳观,黑与白是本源,黑与白是辩证法……书法在黑墨与白纸间幻化着风丝云片,它有变化,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有气势,有神采,它遵循“天人合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

书法在黑白两极之间调和出五色,笔墨上的浓淡、干湿、润燥,纵横挥洒,迸溅起斑斑点点,表达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点如高山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乃万岁枯藤,起笔如龙点头,收笔似凤展翅,飞白在点画间,布阵如八阵图,波磔一波三折,挑逗在使转间,给人以无限向往和遐想。在挥毫泼墨间,饱蘸浓情,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或屏息敛神,笔笔凝重,把一腔情愫淋漓尽致地挥洒在尺素之上,演绎着自然之大美、人生之至美。

人生,需要精气神的不断提升。古人云:“写字者,写志也。”“人无志则不立。”书法不过一技尔,如能通过书法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那才叫“不白活一回”。

磨墨写字,从表面上看磨掉的是时间,实则是在打磨性格,磨炼意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人成为“艰难不变向上志,曲折不改前进心”的勇者,成为“方圆有度,藏露适时,收放自如”的智者。以智勇为双桨,还有什么彼岸不能抵达?

父亲的书法人生

文/杨丛

回乡下老家,见村里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到家后也不见父亲。我知道,他一定是给人家帮忙去了。

父亲10年前退休。退休前,父亲是市工会宣传干部,因为工作需要,他对书法颇为看重,一有空便临摹名家字帖,用心钻研。一年年下来,父亲的书法大有长进,软硬笔字都写得苍劲自如、质朴方正,还在市里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有一次,一户人家办喜事,到集市没买到喜联,邻居急得团团转。刚退休的父亲听说后,主动揽起写喜联的活计。没想到,喜联一贴出,大家赞不绝口。从此,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就找父亲写对联。

一到春节,邻居们都带着大红纸找上门来,请父亲给写春联,父亲也来者不拒。碰上有村民需要“私人定制”,他就即兴创作。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废寝忘食。母亲心疼地劝他歇歇,可父亲很有成就感地说:“书法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要人家看得起,就不能愧对人家呀!”

后来,父亲迷上书法装帧,在家里悬挂。串门的村人见了,毫不客气地讨要,父亲爽快地取下送人。一来二去,要字的亲朋多了起来,父亲尽力满足,还不收分文。见父亲出力又出钱,母亲颇有意见:“你收点成本费吧。”父亲不以为然:“他们要的是信任,我送的是情义。一收钱,都变味了!”

这几年,村里很多孩子也学书法,邻居找上门来,请父亲辅导孩子书法,他也笑呵呵地答应。于是一到周末,我家小院又成了书法课课堂,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练习基本部首,学习间架结构,临摹颜体字帖,个个写得有模有样。邻居感激地送来了辅导费,父亲一口拒绝:“乡里乡亲,这么点事还讲钱,就当我和孩子们一道找点乐趣吧!”

当然,父亲无私慷慨,乡邻也情深义重。每逢家里有事,邻居不请自来尽心尽力。父亲没种地,一有新菜上市,邻居便给他送来;村里老人多,我家常有人来访,屋里欢笑声不断。

父亲的书法特长写出了乡邻关系的和谐,也写出了晚年生活的快乐。

做一些耗费时间的事

文/李想

当初一起学习书法,很多小伙伴都说,之所以学习书法,是想以后过年时能把自己的字贴在大门上,我也不例外。然而,多年以后,自己的字还是没能被贴上去。商家送的春联,从街上买回来的春联,大多是印刷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无风无骨的字形,真又撩拨起自己想写的心思。

写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写它干嘛?写完,再买,再写……成卷成卷的练习用纸买回家,写完又一叠一叠地堆放着,扔也舍不得。中断练习差不多有一两年了,因为遇到瓶颈,总觉得自己是在瞎写。

曾结识一些书法家,听过他们的故事,他们学习练习的刻苦程度是我所达不到的,当然,我也没想过要成为书法家。同样,我喜欢跑步,也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专业的长跑运动员。

不论是书法还是跑步,对我而言,都只是爱好。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耗费时间。想想你即便跑5公里,一般情况下也要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多,因为你不是专业运动员,你无法只用10分钟左右去跑完。书法好在还有变化,同一个字,在同一副字帖中,同样的笔画,在不同的字上,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写法,而跑步,却是两条腿不断地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就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数个小时地跑下去。然而至今,我还没能完成一场全程马拉松,而半程马拉松成绩也没能达到2小时以内。那么,是否要放弃呢?

即便书法写得很糟糕,那也应该去练;即便永远都无法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那也应该去跑;即便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也应该去写。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也比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浪费在焦虑上、浪费在烦躁中更有意义。谁说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本书的内容统统记下来?虽然无法记住,但这本书的影响却可能已经产生,在你的某一个念头里,某一个行为上,某一句言语中。同样,书法是,跑步是,写作也是,它们都是让人一旦做了就能安静下来的事,能让时间沉淀,能让时间变得有意义,而这才是最需要和最应该去做的。

眼下,又是一年春光好,而这一年很快也会过去。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诸如要珍惜时间这样的话时,是否真的已经放下了手机、推掉了无意义的社交、克服了懒惰,认认真真地去计算自己每天的时间都用在了何处,自己每天是否真的有珍惜时间?心慌的感觉,可能来自于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可能是因为感到自己无法做到控制。那些看似浪费了时间的事,却能让你找到这种控制感,学会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是多么纷乱,但有一份控制,便会有一份专注,有一份平静。

静静

文/胡楚文

静静是我的小外孙女的乳名,八斤八两的体重刚一呱呱坠地,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便东张西望,手脚不停地乱抓乱踢,振耳欲聋的哭声在产房内外回荡,连医生和护士们也感到十分惊讶。喜出望外的奶奶欣喜之余,便慎重其事地将乳名取作“静静”,意思是“能安安静静不受外界干扰,也不干扰别人”地成长!

光阴荏苒,一眨眼,十年过去了。别看她今年才10岁,但在学校和小区内却是小有名气的“小才女”。自从3岁进幼儿园小班到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红孩子”“ 三好学生”“ 朗诵小状元”…… 桂冠一大堆、奖状一大摞。2013年11月与2014年5月先后两次荣获过“创作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作文大赛的优秀奖和金奖,2014年度还被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授予 “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耳闻左邻右舍的赞扬,目睹她稚嫩的小手饱蘸浓墨挥写自如的洒脱、龙飞凤舞的灵动,让我这个在讲台上摇唇鼓舌四十余载的数学老师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心池深处泛起阵阵情感的涟漪。小外孙女过眼云烟的往事又浮现在面前……

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2008年春节,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声声入耳!人们都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海洋中。刚进幼儿园一学期的小外孙女静静,一个人趴在三楼的小书桌上,旁若无人般地低头展纸写写画画。我们都感到十分纳闷和新奇:如此好动的年龄怎么会如此的心静如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真是起名的原因?看到小外孙女如此的情形,职业的敏感让我心头掠过一丝惊喜:是块学书画的料!于是便滔滔不绝给她讲了一个《小兔子练书法》的故事:小兔子长着两个大耳朵,一对红红的小眼睛,很可爱。有一天,它看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在写字,写得可好了,点是点,横是横,竖是竖,端端正正,漂漂亮亮。突然,它有个梦想,也要学写字,不,练书法。老爷爷翘起大拇指夸张:好样的,加油!……小外孙女静静闪动着两只机灵的眼睛,听得十分认真和仔细。不知不觉中,便对书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刘姓书法爱好者发现她天资聪颖,孺子可教,便收其为徒。从此,如虎添翼,她对书法更加情有独钟。在聆听了晋代名人王羲之《竹扇题字》《入木三分》《书成换白鹅》《错把墨汁当酱》等勤奋练书法的故事后,她更加刻苦努力了。不管是刮风、下雨、落雪、冰冻等种种恶劣天气或遇到什么特殊原因,她都会克服重重困难。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如今,小外孙女静静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全面发展。目睹健康成长的新一代,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坚信:国人们梦寐已久的“中国梦”一定会在他们这一代实现!

人生如“如”

文/刘荒田

为文,直接描写难以尽意,便乞灵于譬喻。作为修辞之法,譬喻是人造的。但一个不小心,像机器人居然驾驭人一般,人也会反主为客,当了譬喻的奴隶。

古老的例子见于陶渊明的《闲情赋》,他为了讨心爱的女人的欢心,连人也不做了,专心做物:要当她衣服上的领子,围绕她芳香的脖颈;当腰带,束于窈窕的腰身;当她鬓边的秀发,当让她安卧的竹席,当她足上的绣鞋,当她白天的影子……这些可名为“车轮战法”的排比,实际上是高级比喻,比如,“愿在昼而为影”,“愿在夜而为烛”,笨拙一点的表述便是明喻:我多么希望像她白天的影子,像夜晚照耀她的蜡烛。

自然,所有譬喻都是“瘸子”,总夹带着不合用、不适切的一面。当“常依形而西东”的影子够亲密了吧?还是不行——有树荫处就不见了(“悲高树之多荫”);当蜡烛呢,太阳出来就没戏了。

刚才读书,看到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的警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个“如”字,提纲挈领。书法寄托着人的学问、才华、志向。书法是表,“人”是里。原来,文人一辈子,就活成“如”这一个笔画简单的字。同理,读一个人的作品,可以知道其品格,即文“如”其人。

这个“如”字,放在现代的语境考察,是否成立?换个说法,写得一手好字的,是不是必然饱学,高才,品性端正?答案该是否定的。在分工趋细,专业化严密的现代社会,写字和刻图章,写软件程式,画设计图一样,是一种技术,一般的,并不具备自身以外的价值判断。工书者,当然有优势,如: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和对书法及相关艺术的品位。但是,如果没有背景,人事部门不会单凭书法作品,就轻率认定作者道德高尚,或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连文化馆长也未必让他当。

别说当今,即便古代,你说得出多少杰出书法家为优秀文士、官吏、良将、慈善家;也不难找出同样的反证——好字和好人不能画等号。鲁迅说过,挽联写得好无非就是挽联写得好。撰写挽联,寄托哀思和炫耀文采,哪种成分居多,一时难以甄别。但联上“前世典范,后人楷模”之类,并非盖棺论定,对此我们是心照的。

由此类推,“文如其人”一说,对之勉强地附和,也只是部分,如:文章好意味着学问好或有才气,有血性,但多数状况下,是中性。文章和品格二者,存在巨大的距离。有鉴于此,钱锺书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指出:“‘文如其人’,这话靠不住,许多人作起文章来,尤其是政论或硬性的学术文字,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文如其女人’,似乎更切些;只希望女人千万别像这类文章。”(《杂言》)

男性作者以“文”去追女人,并不是杀人越货一般的黑箱作业,尽可光明正大地进行。此“追”有几途径,一曰歌颂“其女人”之美,沉鱼落雁,罗敷洛神,无所不用其极。二曰表达对“其女人”的忠贞,海枯石烂,缠绵悱恻,声泪俱丰。三曰铺陈爱之憧憬。鲁迅笔下的大老粗,愿天下人都死光,只剩下他和情人,还有一个卖大饼的。文人岂会如此低级?生花妙笔所到,尽是鲜花、祥云、天使的歌唱、花园的下午茶、芙蓉帐里的春色。当然,大团圆之前不能没有磨难,决斗,鲜血,阴谋,挫折乃至死亡,写在悲剧之中,但指归是爱的神圣。

文人为“其女人”呈献了尽可能繁缛的文采,尽可能纯洁的情怀,尽可能伟大的抱负。所以,文人之文所能到达的高度,以写“其女人”为基准。文不能如其人,却能从他为女人所耗费的全部心血中,洞见“他的女人”的诸多细节,从面貌、个性到心情。

文如其女人,搞得好,可成文人不朽的爱情佳话;搞不好,也为文人在特定写作阶段(如少年维特时期,乃至梁实秋称为“老房子失火”的老年寻偶时期)留下较为本真和热烈的记录。

一句话,男文人为女人写的剧本,以女人之“形”,赋男文人自身之“神”。女人不要上台照本演戏。从剧本中读懂男人,便算大功告成。

一个“如”字,就这样一代代写下去。

风中的回忆之荪草湖

文/风中的回忆

荪草湖是我初中三年语文老师苏苗院的网名,他是我几十年读书生涯中最为钦佩的老师之一。

我有幸成为他师范毕业后初登三尺讲台的第一届学生,在我的印象里,那时的苏老师很腼腆,不太爱说话,但是却是一个受同事羡慕和同学称赞的“大才子”。

苏老师的字秀气飘逸,让我们这群向往王羲之龙飞凤舞的懵懂少年目瞪口呆,惊叹老师的字真是潇洒漂亮。于是我们班男同学以及少部分女同学轰轰烈烈进行“书法培训”包括我在内,每节语文课老师黑板上秀气的字变成我们临摹的字帖,以至于我们班同学开学刚几天,语文书上空白处上已经写满了苍头小楷。后来整理书籍的时候我发现我临摹的字比起整本书的内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和他清秀的字迹一样深刻的印在脑海里。苏老师也常常夸奖我们班同学聪明,不仅成绩好,而且字写得漂亮,我知道他在夸奖我们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一份欣喜。苏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做人要和写字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得人。”如今,我也已为人师表,我依然用老师的话勉励我的学生。虽然我从来没有正式的跟老师学书法,但是我心里认定是苏老师让我的字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懒散,在中师时没有认真的上过书法课,以至于毕业出来写的字还停留在初中毕业的水平。记得有一次学区到我们学校调研,主任听了我一节课,评价完毕之后,悄悄的问了我一句是否有学过书法,我就对他说是跟苏老师学得,他听后称赞苏老师的字写得真好。

苏老师不仅是我们全校公认的“书法家”,还是我们心中的“大作家”。以前的作文课,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写,而且还给我们读了许多他自己发表的文章,其中有忠厚老实让我们深深动容的《驼爷》;凄美的黄昏下一断令人心碎的《默恋》……都在我们心底深深的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每当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都会在心底默默的感谢苏老师,他对文学的执着与热忱至今仍深深感动着我。

苏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并且讲解课文时很深入,常常用他自己独特的讲解深深的拨动我们内心的琴弦,让人痴迷,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特别女生对苏老师更是奉为偶像。下课时,我们经常帮老师拔白头发,这时调皮的我们就会问老师,头发是否为女生而白,每每这时他腼腆的脸上总是会掠过一丝羞涩的笑容,然后一本正经的对我们说:“小孩子不要胡言乱语。”而后我们继续的拔并且喃喃自语“一根,两根,三根……”有一次,学校调来了一位英语教师,很苗条,也很漂亮。于是一些胆大的女生在一个晚自习,和老师开起了玩笑“老师那个英语老师很漂亮,和你很配,你要加油啊,我们全班同学做你后盾。”老师听完这句话,脸上的红晕在灯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炫目。过了不久这位英语老师调走了,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老师给我的另一大惊喜是像他这样优秀得“才子”还竟然有一副令人嫉妒得好嗓子。听他第一次唱歌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刚好那天上余光中的《乡愁》,老师不经意间说有人为这首诗谱了曲,我们硬要老师唱给我们听,老师推辞了一番,还是拗不过我们,酝酿了一下,突然他那和“老狼”极其相似得磁性的声音震慑了我们,听着老师深情地演唱,渐渐得晶莹的泪滴不知不觉润湿了我们的眼眶,当他唱完之后,班级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那时候对自己说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后来我们缠着老师给我们唱歌,他都没有答应。直到毕业晚会上,老师为我们唱了一首郑少秋的《摘下满天星》,我们静静的聆听,仿佛明天我们手捧星星而后串连成一个美丽星环献给我们钦佩的语文老师,让他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可是…… ,事与愿违,那一年的夏天,那一年的中考是老天最残忍的安排。我们辜负了老师的希望。时至今日,对于苏老师我仍有一份深深的自责,深深的愧疚,自责当时自己的失常,愧疚于老师知道成绩后那一脸的彷徨。

虽然和老师经常见面,但是每次面对他时,我总是茫然,太多的话想对老师说,却又欲言又止。好想能够和老师面对面的诉说,解开心中的沉沉枷锁。好想再一次为老师拔去那头上印刻着岁月的发丝。

或许正如老师所说的,岁月如风,逝去的日子如梦,青春从我们的指尖悄然地滑落,我们都已不再年轻,就让这淡淡的回忆伴随着夏天的风一起吹过我们曾经的纯真年代。

静水深流

文/万乔书

静水深流是苏福龙老先生书给我的一幅书法,我非但喜欢其字,更喜字之内涵。

字如其人,苏老先生就具有静水深流的内涵,他常对我讲,人啊,不能学浮浅的小溪,浮躁得响个不停,即便你著作等身,即便你有所建树,即便你获过什么奖项,也不能沾沾自喜,更狂不得,傲不得。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连琴棋书画以及诗词歌赋造诣很深的苏东波,也谦虚得说自己只是沧海中之一粟。

我是有意结交苏老先生的,记得,在十号楼宾馆召开的笔会上,见人们蜂拥在苏老先生周围,观赏他潇洒地泼墨挥毫时,我就心生想写写这位老先生的传记人生。但采访了苏老先生至今已有七八年之久,却迟迟不敢妄动拙笔,其原因为:此人太高深莫测,人生太曲折坎坷,内容太丰富饱满,性格太特立独行,不知从其书法下手为好,还是从其性格开头为妙,抑或是从其诗词楹联着笔为佳?尚不确定,就不忙动笔,继续相处深入再说。

对苏老先生,人们大多只知其书法艺术妙不可言,再熟知一些的,会知其音乐绘画艺术也精湛得不得了,但苏老先生的诗词楹联,知者便寥寥。

苏老的诗词楹联,我可以这么说,曹植七步能诗,苏老撒泡尿功夫能出联。看官不信的话,在下举例佐证。

其一:在老厂中学教书时,有外来教授到其校,曾在讲坛上说,苏东坡有一上联,是他和秦少游在西湖泛舟游耍中,侍女倒茶时失手把装茶水的锡壶落入湖中,苏东坡见景生出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可半天却也对不出下联来,回去冥思苦想终无果,因而下联成了无人能对出的绝对。教授讲完后,还把上联抄写在黑板上。苏老尿急,一边方便一边想,尿没撒完,下联便有了。他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坛,拿起粉笔,在下面写到:敲铜锣,逛同乐,铜锣响同乐,妙哉,铜锣。满教室的人都愣傻了眼,恍惚过后,掌声爆响。得知他也姓苏,外来教授并称他不愧是苏东坡的后人。

其二,在餐馆就餐时,外号为张神仙的友人见餐桌上有一盘竹笋,出联道:竹筷挟笋笋挟笋,老笋挟嫩笋,苏老眨眼功夫便对道:嘴皮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此例在下在《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有详述,在此只简述一下,《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另有两例可佐证苏老诗才的敏捷,一例是配对全是宝盖头的“寂寞寒窗空守寡”的绝对,另一例是配对在下回文联“绿水河绿河水绿”的对子,在此不在重复细说,有兴趣的看官可去找看。

下面想说的是苏老鲜为人知的诗联故事。一次,赵德怀和我一同在苏老的书法工作室里聊文化,当说到宝华山寺大门两侧应置一副对联时,苏老便从烟筒上抬起头来,咏出一副令德怀和我赞叹不已的佳联:青松依恋宝华山,锡城常念赵天爵。我私下想,苏老是不是自己定错位了,怎么不把精力用在文学上。苏老曾对我说: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会放弃。音乐、绘画、文学便是他主动放弃的。我曾听苏老感叹过:周善甫在时,我还能和他在一起交流讨论国学,他走后,就没有交流讨论的人了!书法,其实是我最弱的一项!画家孙光宗“走”,没高人交流,他便放弃了绘画;国学大师周善甫赴昆,没人讨论国学,他便放弃了文学;古乐高人宣科离开个旧,苏老便又放弃了音乐。无奈之下,他这才选择了研习书法。

放弃,不等于全丢,兴来之时,苏老也为之。2000年底,个旧建市50周年,苏老抒怀道:其一:欣然命笔颂南滇,锡城装点喜空前。迎接元旦歌盛世,又逢跨入新纪元。彩旗招展织锦绣,城乡处处尽欢颜。五十华诞经风雨,回首方知创业艰。其二:个旧锡业光天下,云锡产品四海香。锡都有锡更有情,商贾游客远方来。千丛焰火冲天笑,万只孔雀金湖开。迈步再创新辉煌,一颗明珠耀南疆。这两首古体诗,我不仅赞赏诗之内涵,更赞赏的是苏老的心态,须知,苏老含冤坐牢多年,竟没丝毫的牢骚,有的依然是对故土满腔的热爱情怀。2005年1月12日,苏老为自己的一副渴望春天的老牛摄影作品配诗道:残冬的土地,一片沉寂。寒风吹拂着酣睡的原野,老牛感受着阳光的温馨。诚实敦厚,临风而立,期盼着久违的春雨,凝听着天际的惊雷。蓝天,白云,大地,在抒发大自然轮回的独白。勤劳的人们生长出殷实的希冀,诉说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返青的思绪,总是划动在甜美的心灵。依恋着脚下的沃土,领受休闲而又充满乡情的呼吸。

这首新体诗可谓上乘佳作,不仅把一头在荒野中临风而立的老牛写活,并借牛抒发了自己和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渴望。苏老写古体诗我并不感惊奇,奇的是放弃文学多年的苏老竟能把新体诗也写得这么棒。

三年前,在贾沙温泉召开的笔会上,苏老看到笔会主持者凉泉充满激情的身影,便吟诗道:凉泉到温泉,泉里泡泉;热情更激情,情外生情。寥寥数语,就把充满激情且一生喜水爱诗的凉泉写得如此生动鲜活。就连出过几本诗集的凉泉自己也认为很精妙。

前些时,个旧新建硔王殿,需要一批楹联和书法,负责人找到苏老时,苏老便自己撰书,对联为:锡银铜铅,千秋功名动人心;苦勤精进,一片慈悲感天地。佳联!人们无不击掌惊叹。在22字中,就把个旧的特色,以及矿老板们的杰出代表赵天爵一生写尽,这种高度概括的能力,舍苏老孰谁?原副州长苏维凡看后评价道:硔王殿众联中,数这联最妙!

在书这联时,苏老有些为难,主办方对对联的高度和宽度有严格限制,处理不好,就像面条似的高挂在那儿了。苏老先是采用厚重尊严的楷书挥毫,看后极不满意,杨大庆和孙天赐劝他采用自己擅长的板桥体书写,苏老回道,板桥体大大小小的,狗肉上不了餐桌。大庆说:郑板桥都属狗肉,那众多书家算什么?最后,苏老还是用了板桥体,只不过自成一格,没大大小小地书写。

我真希望,具有国学深厚功底的苏老在书法上有建树的同时,在文学方面多花上一些精力,让我们能更多地欣赏到如上精妙绝伦的诗联。

世界上最大的展厅

文/高志华

我不是要介绍世界上顶级的豪华展厅如凡尔赛宫之类,但确实是想推荐大家去欣赏在世界上最大展厅里举办的书法展览。一个气温38摄氏度的傍晚,我去小区散步,见树下长椅上坐一位白发老者,气定神闲,摇着写有毛笔字的折扇,忙凑过去坐下,冒昧地问:“老先生,让我看看你扇子上的字行不?”

“你是熟人嘛,爱书法的老师嘛,同道嘛!”

噢!一个月前的清晨,在小区的湖边,我看到他写地书(用特制笔蘸水在地上写字),便聊了几句,还用他的一米多长的地书笔写了“闲云野鹤”四字,老先生马上说:“飘逸!但用笔应根除浮滑!”

我一时惊诧:如今的书坛,很难听到这种初次见面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而且,只一句,就能从地书推知纸书,点到了我书作的命门穴上了;而且,书论也能用于地书?!

细聊才知道,他年逾八旬,退休前是市局一中层干部,四五岁就跟爷爷学写毛笔字,退休后带学生也十几年了,现在临帖仍是日课,平日求字者络绎不绝!

不想今晚碰见,又惊诧于他记忆力如此之好!

双手接过老先生的折扇,上书王维《山居秋暝》,颜楷骨架,又透魏碑风神,我连声说:“真佩服您!坚守传统又谋创新,愉悦自己又服务社会。您老给当今书坛不少启示啊!”

一说书坛,老先生问我看不看中央台书画频道,我说“看看看!”先生说“这就对了,咱们还得关注当下书法界的动向啊,不能埋头只是写,咱们不做井底之蛙!”

和老先生聊到十点多,回家的路上,就不断有地书作者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原户县某厂一工人师傅在小区门前广场上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在背写。写完一段,他和我聊欧阳询:“有专家说临欧就把字临死了,怕是偏见吧!我赞同启功老的观点:‘临字结构最要紧,先搭好骨架!欧体可贵就是骨架!’不是讲究转益多师嘛,练好了欧,再二王,再苏黄米蔡……随个人性情和喜好,咋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他还有可贵的独立见解!我点头称是期间,他十几岁的孙子已写下比自己头还大的“珠璧交映,金碧相辉”,让爷爷指教……

原陕南某银行干部对地书工具还有发明创造——自制地书用笔。其笔头用塑料泡沫作心,裹以兔毛、麻丝。我一试,储水多,写起来还有笔锋乃至飞白!

我的一位老同学另有高招——将饮料桶储满水,挂在腰间,用细塑料管链接到笔头,可以写几个小时而不必蘸水。他兴奋地告诉我,一家媒体的记者打电话给他,怂恿他再完善某些细节,申报专利!

在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北侧的空地上,一位陕西乡党书写毛主席诗词,竟引来不少老板帅男、街舞少女啧啧称赞。某晚,我架不住一位热情的地书者递过来的长笔,一时技痒,在灯光昏暗的地砖上写下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心旷神怡间,不料后退时被树根周围的方坑绊到,左前臂被树干蹭破出血,到家时哄家人,说因接电话不小心碰到树上了。

……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脑子里依然翻腾着书坛的一些提法和现象。

地书是书法吗?我基本赞同某教授对书法下的严格定义: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汉字。这就把书法与那些赤膊用头发在纸上乱甩、用笔在女性身上胡抹的杂耍严格区分开来了!但是否也应有广义的书法定义呢?在生活中和艺术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常常比概念复杂得多,而且总是走在概念的前面。古人刻碑前的书丹(用朱砂写在石碑上)、刻在竹片上的汉简,还有传说为曹操所书、刻在褒河山崖上的“衮雪”、刻在石窟的龙门二十品,都是公认的书法;颇有创新意识、三获兰亭奖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屡用朱液书写也得到书界的首肯,凡此种种都说明,为了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书法实践呼唤着一个广义的定义——或者,暂不急于有概念的理性思考,先在现实的书写实践面前,接纳地书为书法之一个品类!广场舞也是舞嘛,且上电视、有比赛,舞蹈家协会和全社会都对此表现出了豁达的胸襟!

目前,书坛有了一个颇具创新意识的提法:中国书法已进入了“展厅时代”(刘洪彪语)。然而,当代各级展厅的每次书展,也都展出有一尺左右的斗方和扇面。更何况,还有老百姓每天不断挂在客厅、书房及卧室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小尺幅的横批、条幅等等,显然,这个伟大的“展厅时代”已经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挂在室内的小幅书作。倡大而不薄小,允朱液而许水写,这不正好能展示出百花齐放的大繁荣局面嘛!

小尺幅可蕴玲珑精致之神韵,大尺幅则能出雄浑壮阔、气吞山河的气势。大书法家的八尺或丈二的鸿篇巨制挂在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大展厅,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心灵为之震撼!尺幅须大,是因为展厅大。然而,倘若气度大一点看,最大的展厅,还是地书作品“展览”的展厅。地书作者无意于展而天天在展,不卖门票、拍照随便;参观者每每成堆围圈,啧啧称赞。地书作者兼大与小、水与墨、临与创、学与教、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忘了过去的地位,不计天气的冷热,沐天风,接地气,不求叫好,环保而原生态……他们的书写状态和精神状态,真的离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传承中创新的追求,有神似之处呢!

近年来,中国书协多次举办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高峰论坛。专家们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总能给书法界以“须抬头看路”的启迪。他们赴山寨、走雪原、下到学校和部队去采风,感人至深。专家们如也能深入到小区和公园,和地书作者们做些深入的交流,也许会得到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不少启示哩!

学书自叙

文/文景明

秉笔自叙,思接千载。煌煌碑帖,耀人心目。不才亦步其式,藉抒胸臆,惟自省自励耳。景明愚鲁,自号贤慧斋主,贤谓家室,愚乃自况。此实吾平生福祉之所系。

一九三九年冬月,吾生于三晋之古邑汾州,幼承庭训,髫龄染翰,启蒙习字而已。及考入大学,幸遇章太炎高足姚先生奠中,先生乃当代著名学者、教授、书法家。言传身教,始识书法之为艺至深矣。步入社会,事务缠身,喜逢张颔、林鹏二位学者、书法家。耳濡目染,不趋高官厚禄,但以无德无才为耻。遂拨冗抽暇,重耕砚田。遵师言,中锋执笔,读碑记帖,临二王,写颜柳,欧苏米黄,魏晋碑版,如饥似渴,攻习研摹。转益多师,广识中华名流学者,博览天下名远古碑。

三晋乃傅青主故里,吾爱其书更仰其人,学作书、先写人字,身无媚骨,袖有清风,身居名企,与世无争,远学先贤,近取同道,含古茹今、入古出新,深追疏密虚实三昧、细究无字处皆其意之神,平平常常写字、正正派派做人,既不采菊东篱下、更不进入桃花源、兴来挥毫,师法自然。博取众长,渐具自己风格。

吾之追求在意境、求其高古自然,苍劲态与书卷气共融,而忌娇柔轻佻;吾之探究在神韵,力积学养,完善人格,望真如高天明月之悬肝胆,大海澄波之漾性情,不慕荣利,不赶时髦,我行我素,我写我字,不觉古稀。

学书虽勤,所得甚浅,达乎未达,差可自慰,时当此际,师友颇多鼓励。张颔先生云:“雨骤风驰,别具意趣。”林鹏兄赞:“一朵奇葩,正在怒放。”柯文辉则称:“摇曳生姿,因势生险,奔腾跳跃,遒劲沉郁。”被尊为二十世纪四大草书家之一的卫俊秀先生,是吾最崇敬的书法家之一,乃云:“颖脱不群,结缘翰墨有所守焉。喜其元气足,笔力健而飞越活泼。一年精于一年,深思熟虑,进乎内在的成熟。故能运笔使转自如而不隔,日新月异,晓道艺之无穷而不惑。”书道酬勤,书城有乐。

愚鲁小子,亦先后忝列山西省三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届理事。近年来,全国及省、市、自治区一些书法展览,约稿参与日频,全国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碑厅、碑廊,求书索字者日增,已有七十余种书法集征稿刊印,还有两本专集行世。誉扬过当,深感汗颜。书道探幽,仰之弥高,大拙大巧,创之何易。而今尽释,宠辱不惊,适性随缘,书伴吾身。人自老而锋颖不颓,苦苦乐乐,一注于斯也。浅陋自叙,观者正谬。

一行字 一辈子

文/张晓峰

上初二时,我的几个玩伴就都不上学了。我也不想上学,可是父亲硬逼着我上。父亲说,你那么丑,咱家这么穷,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不考上大学,怕是连媳妇也难讨上了。我拧不过父亲,只好在学校里混日子。

一天下午放学,刘强对我说,晓峰,我们几个商量好要到外地去打工,你去不去?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这天离我们动身的日子还有5天。

第二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沈老师说学校里有个书法比赛,每班选5名同学参加。沈老师是个年轻、美丽、温柔的女老师,大家都听她的话。连最捣蛋的学生都趴在那儿写得很认真,想在她面前表现表现。只有我,想着马上就不是学生了,纹丝不动。沈老师终于发现了我,关切地问,你怎么不写,身体不舒服吗?我摇摇头。她看看我课本上的名字,问,是你写的吧,挺好的啊。我还是第一次被老师夸奖,有点不好意思。沈老师用她美丽的大眼睛看着我说,你一定要写哦,你看全班同学都在写,给老师个面子吧。我拿起了纸和笔。沈老师看我写下了“夜雨寄北李商隐”这一行字才离开。

沈老师离开后,我没有再往下写。我本来并不想把这一行字交上去,可沈老师一再强调,每个同学都要交,我也就交了上去。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和刘强他们一起去打工。可就在我们要动身的前一天,沈老师通知我,让我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沈老师说,你虽然只写了一行字,可是看得出你是练过字的。我的确在上数学课时偷偷地描过庞中华的字帖。我想推掉,可沈老师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这是她教我们之后的第一次比赛,她非常想证明自己是称职的。可学校书法比赛的日期和我们要去打工的日期恰巧在同一天。我恳求刘强他们等我一天。他们说,看情况吧,能等就等你。

参加完学校的书法比赛,我飞快地往刘强家跑。可是,刘强他们已经走了。我哭了整整一夜。书法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我的“书法”拿了班里的第一,年级的第四。班主任第一次对我有了笑脸。沈老师更是多次在班里夸奖我。我不再那么自卑了,上课也开始听讲了。我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后来其他的科目也渐渐赶了上来。我在初三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师范。在师范我读了好多书,并开始了写作。现在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是省作家协会的会员。

书法与坚持

文/赵子墨

一次,我所在的艺术学校组织参观长春市书画展,老师、家长和我们学画画的孩子去了很多人。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令我惊叹不已。这些作品中,既有儿童画,又有名家之作,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令我羡慕不已。从那天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看书画展回来以后,我缠着妈妈要学书法。妈妈听了笑着说:“好啊!你爱学习是好事情,我给你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书法班。”妈妈做事雷厉风行,她立刻打电话给艺术学校,恰好他们正在招收软笔书法第一期学员,于是我第一个报了名。

好期待呀!终于到了周末,书法班开始上课了。老师先给我们做示范,只见他一笔一划地写着,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飘着墨香的大字就在纸上诞生了。好漂亮啊!原来写毛笔字这么容易!我们几个孩子自信满满地拿起笔,蘸满墨汁,心急地往纸上“刷”去,结果横不像横,竖不像竖,点不像点。老师示意我们先停下,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正确的握笔姿势,告诉我们不能像用铅笔那样握笔。然后又教我们怎样顿笔。笔尖微微向前倾斜,向后拉直,轻轻提笔,再顿笔回锋,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横,我们反复练习了无数遍。毛笔好像不在我手中似的,完全不听我的使唤,字迹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老师反复教我写了好多遍,我写的横还是像一条条歪歪扭扭的毛毛虫,趴在纸上。原来这简单的一横都这么难写,我有些灰心。妈妈鼓励我说,“不要气馁,坚持练习就会越写越好”,老师也为我加油。不知道练了多少张纸,我写的横才算有了一点点模样。

从那次课后,我每天一写完作业就练习书法,上课时把写好的字拿给老师看,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哪里运笔不对。就这样,我一直坚持练习了两年多,写出来的字越来越好看了。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像对联、七言诗这样的书法作品,还在区里、市里和全国的少儿书法大赛中获过奖呢。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流过汗水,也流过泪水,曾经灰心失望过,也动过放弃的念头,是妈妈和老师的不断鼓励才让我坚持到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学什么,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进步,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有收获。

我的四十三年坎坷路

文/谢玉荣

上世纪的70年代初,我出生在安远县的一个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的美丽山村--牛角湾。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从来没上过学的祖父,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里去雨里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的在田地里干活,却没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深知没文化苦处,所以不管如何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上学,父亲高中毕业后在我们家乡当了一名民办老师,我 5、6岁时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练习书法,上学后成绩也一直都很优秀,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可是上初中开始到上完高中,我的身体就一直非常的差,一年365天,除了暑假期间帮家里干农活时,身体没有生病,几乎有300天的时间在生病中度过,常年感冒,鼻塞流涕,腹痛拉稀,畏寒怕冷,面黄肌瘦。从来不敢吃肥肉等油腻的食物,一吃就拉稀,所以别人都盼望着过年过节(那时候家乡都很穷,一般的家庭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餐好点的伙食,平时像我们在学校里就是带一坛子萝卜干或酸菜,就这样吃上一个礼拜),而我就最怕过年过节了,因为看着这么多好吃的就不能吃,如果吃了,基本上都没消化,不到半个小时,吃什么,拉什么,哗哗的拉。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走十多公里的路去学校的,星期天下午走路去,星期六中午走路回家。很多时候,顶着中午的烈日行走在路上,别人都已经满身大汗了,我还青黑着嘴唇,嗦嗦发抖。特别是冬天,睡在学校寝室里,寒风从窗户上破烂的洞里和门缝里卷入单薄的被窝,每个晚上都冻得打摆子一样的发抖,早上起床时手脚还是冷的像冰一样……但由于多次求医无果,加上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却只能忍着病痛坚持上学。

曾经好几次想退学 ,因为觉得自己没那念书的命,只能干体力活身体才会好些,特别是看到爷爷奶奶和爸妈顶风冒雨辛苦劳作的时候,心里就想我要是不去上学了,也可以帮他们减轻一下负担的,但他们却坚决要我坚持上学,说如果不好好念书,就会像他们一样辛苦一辈子!

于是,在学校我毛遂自荐担任体育委员,以强迫自己坚持锻炼,并且自学气功,高三时学校运动会田径比赛,还有幸拿了400米短跑和5000米长跑两项第三名,并多次独自从学校步行大约50公里回家,以锻炼自己的胆量和意志。由于那份执着、抗争和坚持,身体慢慢的变得健康了,一年患病的时间减少到两三个月,但身体还是很差。

高中毕业后的这个暑假开始,因为没考上大学(当时考大学非常的难,我们这一届高三3个班近200人,只考上了一个,还是复读生)就呆在家里拼命的练字,除了白天在田里干活,其他时间都在不停的练字,晚上经常在微弱的电灯下(那时一般的人家里为了省电,基本上都是用15W的电灯泡,加上是我们家乡的小水电站发电,电压很低,基本上都是在100多伏,我用手直接拿着火线也一点感觉没有,光线很是昏暗)或点着煤油灯练到一两点钟。那时乡下字帖也不多,除了上学时学校发的几本字帖外,很多时候就是照着报纸的标题去练,报纸的标题什么字体都有,所以学的很杂。就这样,为了多一份生存的能力,除了干农活,我就不停的练字……一张纸先用钢笔写,写完再用毛笔写,先写小字,然后写大些的字,一张纸也要用上好几次,没纸的时候就在地上写,在空中比划,反复揣摩……就这样一晃五年过去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我们家乡,于是就随着波澜壮阔的打工浪潮,和成千上万的打工仔一样来到了广东。

起初,在玻璃厂做过喷绘,陶瓷厂做过彩绘,印花厂绘制花稿,这些工作的时间都不久,之后在电影院制作广告,一干就是5、6年。为了多赚些钱,好让家人生活得好些,同时在3、4个电影院做兼职。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蹲着或者站着进行的,经常蹲到两脚发麻站不起来,每天从早到晚大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后来因为受电子行业的冲击,电视机、DVD和电脑的普及,使得电影院出现了行业危机,很多私人的中小型电影院经营不下去了,我们的就业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就决定回到老家开发果园,种植脐橙。

20亩地的脐橙园,600株的脐橙树,从开山辟地,挖沟整带,再把脐橙苗种下去,然后施肥喷药,浇水除草,修剪整枝,扩穴填草,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手上不知磨起了多少血泡,也不知长了多少层老茧,下雨时披蓑戴笠踩着泥泞冒雨给果树施肥,干旱时挥汗如雨顶着烈日给果树浇水灌溉,严寒时顶风冒雪踏着积雪给果树防冻抗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八年的辛劳,投下了我毕生是心血,可换来的就是一次次的失望,连年的霜冻,造成果树无花(冻坏了枝条冻坏了花牙),或有花无果(冻坏了花蕾),或者虫害,或者病害,或者药害,碰上有花有果有了产量,却没有价格,遇上大雪封路,销售不出去……!

这个时候终于明白祖父当年为什么让孩子们都要刻苦读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靠文化靠知识靠科技才能改变命运!

三年前,终于又决定离开家乡,回到曾经挥洒过青春的深圳,希望凭自己的满腔热血能再闯出一片天下。但此时的深圳,已是年轻人的天下,看到一个个人才市场前如潮水般的人流,看到一张张招聘广告上醒目的招工条件:大学本科!此时,我又想起了爷爷和爷爷在世时总对我们说的那句话:孩子,你们一定要好好念书,像我们没文化,多吃亏啊!面对自己那低微的高中文凭和一大把的年龄,最终在一个傍晚时分,在我39岁生日前一天的傍晚时分,我坐上在街头招工的保安公司的车,去了福田某保安公司,做了一个最最普通的保安。但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保安,自我进保安公司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我可以忍受任何耻辱,但千万不可以丧失斗志!要把自己当成15年、20年前的自己,一切从头再来!

于是,工作之余,我便泡在书店,阅览了大量有关养生保健和医药方面的书籍,从中医的刮痧拔罐,点穴推拿,艾灸针刺,拉筋拍打,辟谷食疗,到西医的激素和维生素,结合自身的体质以身试"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3年来没有一次感冒!偶尔拉稀,也当天就好。其他无任何疾玻公司每年都有一次体检,但我只在第一年去体检了一次--身体一切正常!之后两年我都主动放弃,没有去体检,因为我更相信我自己!

身体好了,我真感觉比20年前的自己还有活力。于是,我开始学习电脑,向在前台上班的小妹妹学,向同事学,向老师学,向身边任何人学。只要有疑问有不懂的就问就学,就这样一个多月下来,我从怎么开机都不知道的电脑盲,学会了打字上网写文章,学会了图片编辑视频制作,有了自己的QQ,有了自己博客和网站,而且我的39健康博客一年的点击率就突破10万次,可以与众多的网友们交流健康养生经历。

还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便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因为不是像以前在电影院上班时一样,把它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一种爱好,便有更多探求和更多的乐趣。从边听音乐边写书法的享受中,悟出并创新了一种融音乐与书法于一体的书法与音乐同步的音乐表演艺术,即可以随着音乐的节拍写字,让汉字变成了可以跳跃的音符;从音乐家的指挥棒上,悟出了可以双手同时书写正反字和蒙眼写字的技巧,并成功达到了一边背诵古诗,一边双手同时书写正反字一心三用的境界,创作了独特的书法作品,受

到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称赞,以及《中国保安》杂志多期连续刊登了我的作品,《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也对我的事迹进行了的专版报道。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为了蒙上眼睛可以连续书写,还独创了用饮料瓶装上墨汁当笔写字的瓶笔书法,并以此为特色,申请了《世界上最大的瓶笔榜书书法作品》,获得扛旗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

在做保安的3年多来,除了身体上获得了健康和书法艺术上获得了些许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这低微职业的工作环境中,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领悟了人生。面对十几二十几岁的姑娘小伙冲着我叫"小谢",我感叹自己的低微与渺小!面对我穿着保安制服在练字时旁人不屑一顾眼神和的鄙视的目光,我感叹自己的低微和渺小!面对已经退休的老大爷当面对我的藐视的言语"像你们没文化,只能做一个小小的保安,拿这么一千多块钱,有什么用?!我退休工资都六千多1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是如此不堪的低微和渺小!

但我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让我懂得了尊重,懂得了包容;感谢他们让我学会了拿起,学会了放下。他们的话语、他们的形影将永远烙在我记忆的深处,时刻提醒着我感恩,激励着我上进,鞭策着我诚实做人!

柳骨

文/佟晨绪

我自小就练习书法。这一爱好源于父亲,他当时为了让我有一技之长,就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没想到这一选择一直延续到今天。不敢说时间有多么长,写的字有多么好,但总算还是坚持下来。

初学书法,最先接触到的便是柳体。刚开始时,只觉得柳体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书体,但时间一长,竟然从中读出了许多东西。

唐代楷书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有名的书法家便有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颜体的形成时间最早,其后便是欧体,柳体的形成已至唐末。柳公权创作柳体时,曾借鉴过颜体与欧体。我认为,颜体字形质朴大方,浑厚有力,较为圆润,却显出一点不能轻易察觉出的呆板;欧体字形险峻,写来字体看似摇摇欲坠,最后一笔却又使整个字趋于平稳,可谓是有惊无险,但在笔画功夫上却稍有欠缺。

柳体有集二者大成的感觉。笔画有力,藏锋得当,字形不平不险,却透出一股难言的秀气。不过于圆润平直,也不过于铤而走险,只觉得字中露出铮铮骨气。常说“颜筋柳骨”,这四个字的比喻简练而得体,正体现出柳体独到的特点:虽然骨硬,却不脆,柔韧的那一部分默默支撑着整个骨骼,使字体变得刚柔相济,质硬结实。我惊叹于如此柔软的手笔,竟能写出如此阳刚的字体。或许就是因为它的阴柔才能让字变得坚硬而灵活。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觉得,在自然情况下写出的字,不仅能反映人的外在风貌,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品德与修养。古代文人对于书法十分崇敬。若一个人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并且人格端正、谦逊,定会成为一代宗师。我想,柳公权一定是一个谦虚好学,坦荡大方,品格端正的人。不然,他的书法未必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品格体现在字中,“柳骨”的美称便由此得名。

当初与我一同学习书法的朋友大都练习行书。当他们问我为什么不转练行书时,我并未想出答案。我也曾尝试过练行书,但写时总觉得心烦气躁。改写楷书,顿觉舒畅。我想,也许柳体能磨练人的心吧。我练字并不是单纯为了字好看,而是,将“柳骨”立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