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2024/09/04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拿着枕边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翻看着。突然,我对“合作是竞争的归宿”中的“第12条:在过去的一年中,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引起了我的无限思绪。回想在本校工作以来的三年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发现自己好象已经不止一年没有参与理论学习了。对一些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观念都还停留在原有的理论知识水平线上,这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认为在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理论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条,可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只有学习专家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正确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如何借鉴和运用,才能提高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尤其能帮助我把工作的点滴积累起来,归纳成为精炼简洁的理论知识体系。理论有深有浅,而作为在一线工作不久的我,应该从最浅显的做起,结合自己的实际实践,不断努力提炼自己,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赢得孩子们的喜欢和家长们的信任。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一、来自自身的感受

记得每次写案例时,我在叙述事件的过程都轻而易举的一气呵成,不含糊,同时脑子里也依稀的觉得这件事情隐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讲解案例所对别人的教育和启示时,我都觉得内容、条理不清不楚,阐述混乱,主次不分。这种种困惑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应间断,而应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像现今科学技术非速地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让我不得不为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的提高而担忧。

二、来自家长的感受

每当家长向我虚心请教时,我都深有感触。

在和每位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我感觉到有很多家长都会带着问题来交流,他们谦虚地向我问道:“郑老师,我呀,现在是拿孩子越来越没办法了,哎,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脾气也犟的很,我真想他天天上幼儿园呀。”是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经常被一大家人宠着、溺着、骄着、贯着,什么事都依着他,由着他的性子来,孩子能不倔强吗?其实,“不应骄贯孩子”这个道理家长也明白。可现在因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因此,在事情发生是,由于经验的不足,一时间没有想到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办法,反正为了“息事宁人”,只有满足孩子的愿望。当然,同样的事情会再上演,每次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变的倔强吗?所以,为了孩子们明天美好的未来,家长要学习,做为老师的我,更应该学习?因为,老师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也有义务帮助和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养育孩子!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2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很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身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那就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身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因此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身,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朋友,让我们读书吧!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得到了很大启发。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前行。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就要切实负责。而且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总之,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4

借着读书活动的契机,前几天,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内容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一位教师在他所教的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些教学常识,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读过这本书,深刻反省一下自身,真是惭愧至极。我的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和看微信上了。我想我应该有所改变:走进图书馆,去翻阅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我还应该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5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老师的建议》,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阅读——思考的源泉

阅读这个词在书中的出现频率颇高,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那么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对于学习困难的事学生来说,阅读能能教会他们思考,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能够开阔视野并且产生新的疑惑。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今天,也许可以改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促思也。”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在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其次,对于教师,阅读对其发展也是同样重要。教师给予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也必须要有一桶水。但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的素养,使自己的知识视野要比教学大纲宽阔的多。

既然阅读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呢?

1.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阅读科普读物,阅读科普书籍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大师在书中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所以要依靠阅读科学书籍来使学生发现这些知识。一般的科普书籍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层次相对较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许多疑惑,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这些疑惑就是学习的动力。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

2.对于教师,大师给我们的建议是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课堂教学——善于思考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纪律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书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方法: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确实,犹如书中开篇就提到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样,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层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同一套教育方法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总结起来也非常简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材施教。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是一头雾水,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无非是把所写的教案通过课堂的方式展现出来,又怎么能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呢?但是书中却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看到这里我有些明悟,回想自己上课时的情境,自己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教案的回忆以及教学进度上,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思考确实没有注意。究其原因还是备课不够充分,对于教材把握不够清晰。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进行脑力活动,更不用说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所以我今后的努力努力方向就是在课堂上发挥自己所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思考的氛围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自己也培养成思考者。教师要给学生带去思考,自己首先也应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教材,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使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高屋建瓴;然后要善于思考学生,“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你的学生折服于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课堂效率。

最后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实在有太多的不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想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中升华,体会思考的力量,让学校成为他们思考的乐园。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6

不管任教哪个班,总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优秀生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兴趣,有着非常好的学习;那些后进生对学习缺少热情,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于是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解,家长用物质奖励做诱饵,但都无济于事。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不讲学习,他什么都好,爱劳动,礼貌好等,说起学习,让人头痛。其实,每个孩子在入学前,都是羡慕着哥哥姐姐能背着书包上学,自己也会背着小书包学哥哥姐姐的样子,非常想进入学校读书。那为什么有孩子会从一开始的无限向往学习到后来开始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呢?我觉得除了孩子的自身、家庭原因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恐怕也要找找问题。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五十三条建议——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使我受到了不少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动因就是产生动力动机的原因,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的动力原因,最重要是来自于他自身的愿望和兴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学目标之第三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对“情调”理解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起点,学生已有经验中就激发他自身的愿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自然而然产生想亲近想投入的愿望。我们数学课要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课堂中要让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养成聆听别人的回答。我在课堂上给孩子“智慧论战”的机会,我始终把握的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任何一种表现,都要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肯定他。对孩子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个常常有挫败感的孩子,基本上不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自信得不到满足,内心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活动产生不了自然而然想亲近的愿望。其实,就算一个大人也大多如此,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一些些小成功,而更用心的向上伸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是这样做的。我总是会把难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在我心里一直这样认为反正后进学生不会的,叫他们回答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让后进学生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我还一直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我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扣上一顶无形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美丽,每一个绿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特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自己。有时候,不用老师说,周围的环境,已经让孩子们无形中感受到了这顶帽子的存在。作为老师,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要消除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建立班级平等的同学观,让每个孩子都自信轻松的环境中进步、成长。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离不开激情的课堂,关爱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肯定的表扬和。但要解除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寒冰”自然也不是一日之事,这可能需要所有老师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7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老师的建议》,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阅读——思考的源泉

阅读这个词在书中的出现频率颇高,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那么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对于学习困难的事学生来说,阅读能能教会他们思考,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能够开阔视野并且产生新的疑惑。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今天,也许可以改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促思也。”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在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其次,对于教师,阅读对其发展也是同样重要。教师给予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也必须要有一桶水。但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的素养,使自己的知识视野要比教学大纲宽阔的多。

既然阅读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呢?

1. 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阅读科普读物,阅读科普书籍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大师在书中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所以要依靠阅读科学书籍来使学生发现这些知识。一般的科普书籍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层次相对较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许多疑惑,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这些疑惑就是学习的动力。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

2. 对于教师,大师给我们的建议是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课堂教学——善于思考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纪律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书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方法: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确实,犹如书中开篇就提到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样,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层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同一套教育方法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总结起来也非常简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材施教。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是一头雾水,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无非是把所写的教案通过课堂的方式展现出来,又怎么能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呢?但是书中却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看到这里我有些明悟,回想自己上课时的情境,自己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教案的回忆以及教学进度上,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思考确实没有注意。究其原因还是备课不够充分,对于教材把握不够清晰。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进行脑力活动,更不用说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所以我今后的努力努力方向就是在课堂上发挥自己所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思考的氛围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自己也培养成思考者。教师要给学生带去思考,自己首先也应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教材,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使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高屋建瓴;然后要善于思考学生,“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你的学生折服于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课堂效率。

最后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实在有太多的不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想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中升华,体会思考的力量,让学校成为他们思考的乐园。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8

在阅读教育书籍时,我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并看到文章中引用的他的经典名言。但他从未真正安定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最近,我碰巧遇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书——《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读、再读。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求。

看了《老师的时间从何而来》后,我真的感动了很多。我也经常抱怨我没有时间而且很忙。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更换作业、课外辅导和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都变得有些不知所措,还忙于生活中的琐事。就在我看不到方向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答案——老师的时间来自阅读。“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一个人才能与书籍形成一生的友谊,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一条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它可以被描述为“另一个幕后拥有光明未来的村庄”。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足智多谋和娴熟。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意外事件,他们都能熟练地引导和让教室焕发光彩。想想你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环节是相通的,但课堂总觉得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学难。我突然意识到优秀的老师平时一点一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练习,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一生备课。然而,我只在上课前几个小时备课,“当书被使用时,仇恨就少了”。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经说过:“一个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学参考)的老师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教育、爱和社会良知。这是成为“真正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有些人说他们没有时间看书,但关键是他们不想看书……”我完全同意这样一条阅读格言,也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他的灵魂中有一个精神财富,那就是喜欢阅读的精神。”

阅读书籍和苏霍姆林斯基,你会觉得教育可以伴随你一生。老师们,你们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你怎么能不看书就让你的学生成为朋友呢?阅读!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学习这本著名的教育书籍,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概念和方法,我正在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它们运用到我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运用到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在学校,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因此,教育者应该从被服务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在要求什么,他们期望什么,他们期望什么,消除成长的烦恼,做好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这本书的第22条谈到“努力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当学生喜欢某个科目时,这些学生才能在这个科目上努力学习,他们的自然素质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天赋、才能和抱负才能自愿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书籍和报纸的事实中看到,一个人的最终研究或发展方向可能与他小时候所爱的主题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学生自然希望喜欢他们所教的科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科目?这需要太多的条件。老师以其高尚的品格、积极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像你这样的学生,自然会喜欢吴和房子,因此他们喜欢你教的科目。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他希望你能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与你的同事、其他学科的老师竞争。我们学校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时首先做的作业显示了他们最喜欢的作业。根据我的调查,学生们真的把他们最喜欢的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进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作业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位,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最令人苦恼和担忧的是这种冷漠的心理状态。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有一百章,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我们教师是如何读书的呢,我们教师读了多少本教育名著,仅靠书本,实践证明,如果教育仅局限于书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不读书,已是教育发展的严重瓶劲。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教师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收获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其实一百条建议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充实、和发展!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1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老师的建议》,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阅读——思考的源泉

阅读这个词在书中的出现频率颇高,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那么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对于学习困难的事学生来说,阅读能能教会他们思考,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能够开阔视野并且产生新的疑惑。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今天,也许可以改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促思也。”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在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其次,对于教师,阅读对其发展也是同样重要。教师给予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也必须要有一桶水。但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的素养,使自己的知识视野要比教学大纲宽阔的多。

既然阅读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呢?

1、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阅读科普读物,阅读科普书籍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大师在书中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所以要依靠阅读科学书籍来使学生发现这些知识。一般的科普书籍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层次相对较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许多疑惑,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这些疑惑就是学习的动力。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

2、对于教师,大师给我们的建议是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课堂教学——善于思考

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你的学生折服于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课堂效率。

最后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实在有太多的不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想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中升华,体会思考的力量,让学校成为他们思考的乐园。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2

近期读了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自己感触很深。自从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忙忙碌碌近20载。前几年听过教育家魏书生的报告,再回顾师专时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才知光有教学经验是不够的我们更要有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这样才不会偏离教育的实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书四个部分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用"加法"不奏效时,为什么不试一试"减法"呢?

三、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熊文杰同学,脾气大,易怒,爱和同学动手,我想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但是那次的运动会,他却咬紧牙关为我们班赢得了两个第一名,在表扬他时,他收起了平时听到批评时那副不屑一顾的面孔,露出了羞涩的笑容。我想,也许他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也许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4

半年的忙碌,半年的辛勤耕耘,即将迎来的快乐的暑假,在这个假期当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懂了很多的东西,他摒除了较为空洞的理论,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娓娓道来。让人读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书中的第2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吸引了我的眼球。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一天过得非常紧张,总是觉得没有其他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教师这个行业好似一架永远干不完的机器,甚至有时还感觉某些工作没做好,让人心力交瘁。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呀,只有多读书,充实了自己,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教起书来才能游刃有余,才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讲课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由苏霍姆林斯基举的这个例子,我明白了: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自己毕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一直坚持不懈,最终做到讲课游刃有余,其实,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寒暑假及节假日,应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学习时间,不断为大脑补充营养,增强知识储备,到教学用到时就不必再去现学了,这就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正如那位上课的教师,对课题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其实课题的内容早已存在他的脑海里。我一定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节约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到上课时就应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了,再也不会感到天天忙忙碌碌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上会受益无穷。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熊文杰同学,脾气大,易怒,爱和同学动手,我想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但是那次的运动会,他却咬紧牙关为我们班赢得了两个第一名,在表扬他时,他收起了平时听到批评时那副不屑一顾的面孔,露出了羞涩的笑容。我想,也许他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也许

他爱动手只是太好动,且精力旺盛,于是,我只要一抓住机会就表扬他,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他从小练习书法和绘画,是我们班书法最好的学生。还有我们班陈子萱,虽然学习上并不突出,他却优一颗热心肠,什么事都抢着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能手。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篇16

在刚来实验小学参加的第一次校会的时候,校长就给我们新来的青年教师推荐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从网站上下载并打印下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的品味,只是大体的通读了下,但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虽然这本书里面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高调的谈论,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去快乐的做一名教师,把快乐传染给孩子,幸福的做一名教师,把幸福留给孩子,永不放弃。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学到得就是赞美,赞美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降低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涵养,赏识他人的过程本身就在矫正着自身的狭隘与自私。因而赞美他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培养及张扬大家风范的过程。面对“赞美他人”的丰富内涵,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如果我们可以把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解为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话,那么,赞美他人,理应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其次我学到的就是要征服孩子的心。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领导者,应兼具真、善、美的人类精神气质。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打扮时尚,思想前卫,因为我们无法赶上他们的步伐,超越他们的理想。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更完美的精神气质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为学生做一个真、善、美的标杆。再者教师要人性化。人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便来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再是平庸无奇的教师,有个性的老师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能领导学生,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当然,有个性必须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做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使课堂教学适合于所教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风格。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征服学孩子们的心。所以,征服学生的心,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每一个孩子。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果不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那就像在漆黑的中过的没有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应当发现孩子们的世界,触摸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将差异视为财富,因材施教,只有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和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出自己珍贵的智慧宝藏。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的精读这本书,慢慢领略这本书中的奥妙,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终生学习观念。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以此为目标,不断地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