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厍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北厍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转眼间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本学期我支教到兵营中心学校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不断研究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上期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学生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本届九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对较弱,且班级两极分化还很严重。到目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多多研究。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备好课。本学期我每一节课前都认真了解学生情况,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好的基础上,及时的补充他们的缺陷,知道应补充哪些知识,怎样才能教会他们。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语言简炼,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准备多媒体资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好潜能生辅导工作。初中阶段的潜能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到了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这一部分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期末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1、尽量让学生多练,加强解题过程训练。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记忆。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我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为预防错误的发生,我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
(1)审题能力差;
(2)分析能力差;
(3)缺少创新思维。
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单独辅导,效果较好。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种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达到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后,课后的讲评我抓住典型加以评述,效果很好。
四、自我提高
本学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了部分材料。
在本学期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岗位练功,在教学中,重视研究新情况下如何教学的问题。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几本教育教学著作并做了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
总之,初三上学期是中考前重要的教学阶段,也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初中数学的一个阶段,是学生成绩迅速伪降低、稳定、提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坚持一个都不放弃,这也是我校十年来所坚持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一半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今年我任教四(2)班的数学,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懂得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对孩子们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 特对本期数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家庭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五、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上查阅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六、存在问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语言平缓,有时有拖堂现象,没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部分学生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学习上就有点困难,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这是没有用耐心辅导学生造成的。
总之,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但是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一部分学生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学习上就有点困难,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新的课程改革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一半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已经和孩子们一起走过了一年级。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
在这一年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口算训练必须坚持。自去年9月份至今,我的孩子们口算训练一直未曾间断过,每每感到家长有些松懈时,我就会及时沟通、督促。一年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和准确率越来越高。我们做数学老师的都知道每次考试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原本会做的题孩子们算错了,而且还常常不是少数学生,我们也常常会埋怨孩子马虎,做题不细心,实际上这都是因为口算基础没打好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坚持。
2、 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的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一个月多一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3、 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一年来的一年级教学真的很累,但收获很大,在一年来的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在教孩子们的同时,我自己也成长了许多,现在回头想想,我感觉认真读教材、教参真的很重要!
这一年是快乐、充实的一年!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测评。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1、 口算训练必须坚持。自去年9月份至今,我的孩子们口算训练一直未曾间断过,每每感到家长有些松懈时,我就会及时沟通、督促。一年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和准确率越来越高。我们做数学老师的都知道每次考试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原本会做的题孩子们算错了,而且还常常不是少数学生,我们也常常会埋怨孩子马虎,做题不细心,实际上这都是因为口算基础没打好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坚持。
2、 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的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一个月多一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
第一次与一年级学生亲密的接触,其中的滋味可真是五味杂陈,既痛苦着又幸福着。一年级是小学的起点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如何启发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关注自己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学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在实际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方式和习惯,初步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因此,一年级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生活,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呢?
1、培养主动的愿望。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学习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的学习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观察他们新的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时,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真正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一半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一半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厍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北厍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第一次与一年级学生亲密的接触,其中的滋味可真是五味杂陈,既痛苦着又幸福着。一年级是小学的起点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如何启发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关注自己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学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在实际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方式和习惯,初步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因此,一年级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生活,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呢?
1、培养主动的愿望。
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学习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的学习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观察他们新的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时,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真正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