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9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你的付出,宛如那蹦跳在草尖树叶上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你激动的泪花,美丽足下的每一寸沃土。三尺讲台,表述了您的虔诚,水晶般的情愫,源于您心中的那一轮日出。老师啊,敬爱的老师,我多想画一幅彩锦献给您,献给您的不眠之夜,我多想画一个微笑的太阳,挂在您亮着烛光的窗前,伴着您迎接灿烂的明天。”我用这首小诗开始今天的演讲。可能你们听了之后未必有所感想,而我当时读完感动得泪花闪闪。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班小李同学上学期开学第一篇日记的内容,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突然发现,这个张老师也不错,我给张老师写首小诗,希望老师能够喜欢。这个学生是我到三小遇到的第一个令我头疼的学生。他公然在老师的课堂上大声说笑,公然出入校长办公室告状,专门挑老师的毛病,造谣说老师坏话,故意违纪给班级减分,等等等等。可以说我为了这个学生付出了很多很多。五年级上个学期我是在与他的较量中一路走过来的,这其中的艰辛与苦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教师的责任,想到家长期盼的目光,我就为自己加油,我常常这样想,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再难转化也不能轻言放手,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

无数次的谈话,无数次的感化教育,无数次的爱的付出,终于唤醒了迷途中的他。清楚地记得,他在课间拿了别人贵重的东西,学生找时他不承认,后来经过调查他最终承认了,事后为了维护他的自尊,我与那个同学轻描淡写地说,他只是想拿来玩儿,没有其他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也根本不知此事。学生也没有因此对他另眼相看。事后我教育了他,让他明白不告诉别人一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就是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他。那天他痛哭流涕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做那傻事了,老师我对不起你,然后他一五一十地将他做的错事都和盘托出,包括曾经与老师作对,故意气老师等事情。那以后他上课居然举手发言了,虽然成绩不算好,也偶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但毕竟进步了,可以说对他的教育我已成功地迈出了一小步,以后还需一步步地扎实地走下去,我相信他会越来越进步的。

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付出。为了别人的孩子,有时就要忽略自己的孩子。我在初中教学时,孩子还没上学,我每天要上晚自习,有时家里没人看孩子,没办法就得把孩子带到学校,孩子晚上睡在课堂上是常有的事。孩子上了学,有时不得不把他锁在家里。下了晚自习,九点多钟回到家一看孩子早趴在炕上睡着了,旁边放着作业,边上一张字条:妈妈,回来给我检查作业,我太困了。说实在的,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那个时候我一边抱着熟睡的孩子,一边说,孩子,妈妈去上晚自习,是去辅导学生,妈妈对不住你,但你要理解妈妈,因为妈妈是老师,那么多孩子在等妈妈,妈妈只好委屈你了。

孩子,长大你就会明白的。当老师就要时刻为学生负责呀。就是这么困难,我也没有耽误过一次晚自习。因为我理解农村孩子,要想跳出农村,只有通过学习这条路。既然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将信任统统交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尽心尽力呢?所以再苦再累,只要一想到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我就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的.付出很值得。是啊,当夜晚读着毕业生的一封封来信,我便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快乐,为我的三尺讲台的默默耕耘而自豪。而今,我已从教整整十八年了,如果有人问我:“你爱自己的职业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选择,便意味着负责。不仅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负责就是对爱的最好表达。”行走在学生的世界,我倍感骄傲与自豪,选择教师,我就选择了一份责任,同时也收获了感动与幸福。

选择教师,就选择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我们可以没有安徒生、格林兄弟的才华,但我们可以拥有他们一样的爱心,和孩子们一起嬉戏、学习,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中的一员,让他们感到我们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两片相同的叶子,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

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努力实践着。对天资聪颖的孩子,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品格意志;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我用爱心、耐心铸成一把钥匙,寻找他的自信,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对生病的孩子,我更是少不了关怀、探望......我刚接手五年一班时,一个不声不响的小男孩走进了我的视野。他总是在学生面前沉默寡言,上课也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缺少了同龄孩子的朝气。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孩子怎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呢?通过悉心观察,我发现他很少在学生面前表现自我,也很少说话,有一种天生的胆怯与羞涩。所以我找了一个机会,悄悄来到他的身边,为了消除他的畏惧心理,我拍拍他的头说,老师知道你是个优秀的孩子,希望你每天进步。

此后为了在学生面前让他拥有自信,我有意在学生面前表扬他,比如表扬他上课听得最认真,值日最负责任,自习课表现最好,作业做得最工整,做操动作最规范等等。下课后主动与他交谈,看他不爱说话,就每天给他布置说话交流的任务。并对他说老师就喜欢听你说话;见他不与学生往来,我就让他每天下课给同桌讲一个小笑话,并神秘地告诉他,你知道吗,咱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你纯正的口音,更喜欢你说话的神情。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课间能看到他与同学交流的情景,也发现他看老师的表情变了,脸上露出了孩子的朝气,变得更爱学习了。面对鼓励,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了,说话的语气也壮了,现在的这个男孩公开课上还敢举手发言了!是什么力量使他转变的呢?让我大声地告诉你们吧!那是爱的力量,责任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在工作中,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正是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一天天地长大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了如何去爱,懂得了怎样做人;孩子们进步了,当得到同行、家长的一致认可时;当听到孩子们说:“我最喜欢张老师时”,我好感动,我好快乐!

如果孩子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孩子是花朵呢?我一定做好护花的绿叶;如果孩子是卫星,我一定当好把他们送上万里征程的火箭;如果孩子是火箭呢?我一定当好一名火箭兵,用我瘦弱的肩膀,顶着他们踏上辉煌的前程。我们的工作是辛苦的,我们的工作是快乐的,让我们用我们的责任心迎来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用我们的爱心之船载送着孩子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今天真是“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从十年前就用课件上课到现在,我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直在低水平运行,今天听了这节课,真是茅塞顿开,平时看得很精彩的画面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在当今这个“疯狂信息化”的计算机时代,信息技术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志。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自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在电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对电脑的应用应该更加精通。才能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学了这些新知识,给我以后教学上带来了很多收获,多媒体教学中要经常出示一些课件,和课上用的相关图片,我都能自己动手制做。有了这些新鲜的画面,学生很愿意学,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脑制做图片,可动可以静,生动活泼,能获得手工绘制的投影片无法产生的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学生也很高兴。电脑,让社会变成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要不断的实践,掌握电脑的技巧,就会觉得这些并不困难。

学习信息技术,我深切的体会到,要正视自我,完善自我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以后在工作中要学生满意,要社会满意,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去学习,探索新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此次培训,使我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各类校园,无声的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我,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的交融和充斥。通过近期的培训,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学习形式,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学生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

3、通过讨论练习进一步明确了“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4、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5、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

(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

(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

(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6、让我们明白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

(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

(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

(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研究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程度。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术的需要

实践是研究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研究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研究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研究,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研究,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 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 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 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 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 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 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 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 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 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 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 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 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 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 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 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 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 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 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 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 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 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 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 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 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 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 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 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 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 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 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 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 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 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 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 进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 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 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 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 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 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 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 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各类校园,无声的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我,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的交融和充斥。通过近期的培训,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学习形式,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学生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

3、通过讨论练习进一步明确了“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4、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5、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

(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

(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6、让我们明白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

(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

(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

(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