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10/17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历史课程改革已走进课堂。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教材难度降低淡化知识体系

每课的导入新课环节都将源于学生生活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十分有益。这种切入点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如设计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时就以美国新一届总统选举为切入点,这是课堂教学的激发环节。学生在掌握、体验环节按课标要求,而教师则围绕课标和探究主题精讲史实,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线索的方法。同时,师生要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

而合作探究环节是通过全班或围绕主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适时启发引导,把握整个教学活动节奏。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对知识点小结。在教第二单元第1课时,实施分组合作研讨教学。让学生置身历史,去搜集有关鸦片战争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表现,从而自己归结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与智慧。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对历史课的兴趣也上来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开始乐于上历史课。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课标中规定的有些题目过大,如历史必修一中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类的题目,对于教师把问题讲透以及让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必修一中有关“罗马法”的内容,也是历来的高中教材里从未出现的内容。因而教学过程中,又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新方法、新理念,还要重新学习历史知识。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教师更是挑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10月23日至24日,汉中市“名师大篷车”学科培训在佛坪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美术学科的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获益良多,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训体会。

美术学科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历来是农村学校的薄弱学科,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基本都属于兼职,美术功底和教学基本功都亟待提高。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美术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更好的、准确的把握新教材,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怎样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课。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课堂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教学任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时代在前进,教材在更新,理念在转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放下身子去学习,及时、虚心、坚持学习。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提升、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在新一轮课改实施中,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脉搏,争当课改的排头兵,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开始新一轮改革,至今已经十年了。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研室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美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年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年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年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年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年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矗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XX 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急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将新课标落实到常规教学之中,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优化音乐课堂。

通过学习,首先我感受到新课标更为重视整体性,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教学内容整合为“艺术课程标准”,在这种整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尝试运用多方向的知识技能,来更好的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多元化,“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大类涵盖了14向学习内容,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内容,以多种学习任务的方式组合起来,将课程内容和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相联系。

最后,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目标,教师自己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按照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音乐学科的综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正面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立德树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将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运用的实际教学中,为培养有理想、有信仰、有价值的创新人才尽一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5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