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此次培训,旨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技能,鼓舞大家勇担教师重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以下学习体会:
一、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清楚地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知识能力,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书育人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作为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以积极恰当的引导,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中的公平性,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要懂得倾听与尊重,让学生愿意信任你,让学生学会自立,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的新的技能,丰富自身技能。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更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新的理念更加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对工作有了新认识。
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体会到对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清晰的认识。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教育事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明确具体目标
首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课程设置——学科权重变化,课时再分配;
课程开发——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考验课程开发能力;
走班选课——走班或成为必然,满足多样化成才升学需求;
发展规划——教会选择,学生职业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必须;
师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对学生指导能力是否具备。
再次,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崇拜、不跟风、不过分追求时尚。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3
通过专题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六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好功夫啊。耳功,嘴功,眼功,手功,脑功以及身功。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尤其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二、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教师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于老师明确怎么教学生知识,其实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明白怎么有效地学习更重要。未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去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径等。如果我们要为他们终身奠基,就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教师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一方面靠经验,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懂得大数据分析。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去掌握大数据的话,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教学水平就跟不上。教师们不能只停留在做PPT教案的水平上,而要更多地使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4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在本次核心素养培训中,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标准以及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我认为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具有推动教学改革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独到之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严密的教育理论、细致的教育措施和全面的教育成果,以便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我总结了以下三点研究体会:
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为了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应该切实为学生服务,正确对待“少教”现象,给学生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要将学生由“听懂了”转变为“学懂了”、“学会了”。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改观了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研究状态,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式和开放式的主动研究状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自信,并更愿意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演。
其次,要领悟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运用和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倾听学生的思想,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我认真研究并思考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最后,要注重教育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实践的支持和推动。教师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实践中提高。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推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本次核心素养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9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xx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平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习、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分享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平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平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习”经验,无论是新授的后随堂练习、单元复习、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还是每堂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习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绘本与教学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平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习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
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xx月xx日我在大庆路小学参加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培训,听了@@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和@老师的“数与形”,使我受益匪浅。@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先是要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来求小房子的侧面积。同学们将图形化整为零,把图形进行分割,通过合作交流共有6种不同的分割方法。程老师在同学们都汇报了分割方法后,鼓励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房子侧面和面积。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的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张老师的数与形,使我深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结束后的微课,带着音乐展示了小学阶段学习中遇到的数形结合,从一年级的小棒,到高年级的植树、相遇问题、勾股定理,最后由华罗庚的诗结束全节课,真是太精彩了。
通过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与实践分析与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理论、时事资料的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和方法
道德与法治思想是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的认识,分析其关系、作用、实践应用等。是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行为、事情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实践运用、感悟它的实际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引自己为人处世,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要求。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例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道德与法治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例与人的道德与法治水平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明确具体目标
首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课程设置——学科权重变化,课时再分配;
课程开发——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考验课程开发能力;
走班选课——走班或成为必然,满足多样化成才升学需求;
发展规划——教会选择,学生职业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必须;
师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对学生指导能力是否具备。
再次,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崇拜、不跟风、不过分追求时尚。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