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这种活动家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寻觅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有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提到企业管理,我们首先要讲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类型等等。
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盈盈亏,独立核算,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和外资企业等等。
因此,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总称。
谁是管理者?什么样的人能称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会问:什么是总经理,总经理是总(揽大局),经(始大业),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谓的一些企业的经理,董事或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一些政府部门的处长、部长、厅长等等。而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样定义管理者,根据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者应该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应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具体到生活,一些经营的小部市门,或一个几个人组成的商店的老板,又或是一个家庭的决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经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达到几种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话说:理念为"体",能力为"用","用"不足可找人帮忙,无"体"则为无头苍蝇。企业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经》中有一种说法:生生之谓易,易是指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即是指变化,天地万物随时随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规律下不断变化的,在这些规律下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学派,管理学也随之诞生(管理学是在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过程中孕育出来的)。
人类活动的一切表明"变化"的重要,缺少了"变化"世界、人类的发展将寸步难行。那么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能否缺乏"变化"这一因素呢?回答响亮而肯定:这是不行的,企业管理宛若一条大河,而变化就是其流动的动力,河流缺乏了动力就变为一潭死水,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了变化,那么企业管理将无法正常,那么,变化在企业管理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即一个企业围绕着一个基本的企业理念、文化为中心不变,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内,适当的改变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即企业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根据国际格局、形式,世界经济变化或国家的政策、法令调整,适当的改变自己的营销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经济效益);或者在同一对象下,为达到企业的盈利目的,在法律范围内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例如:有一个以销售梳子作为盈利的企业要求自己的销售员去一个和尚庙里推销梳子,开始第一个推销员认为和尚怎么可能买梳子呢?于是他怀着疑惑去了庙里,而和尚没有头发拒绝了他,结果一把也没卖出;第二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见到和尚,说没有头发也可以梳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止痒,于是和尚们买了十多把;第三个推销员去了,见到了和尚,他便对和尚说:你看香客们那么虔诚的叩拜以至于把头发弄乱和香灰落在发上,为了表示寺庙对香客的关心,应该在桌上摆放些梳子,结果卖出几十把;第四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说明来意后又说寺庙都有很多虔诚的香客,他们烧香敬佛,寺庙应该有所回赠,特别是在梳子上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结果一次卖出一千多把,还达成了长期供货的协议。这一例子告诉我们: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赚取利润。
可见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中心不变,规律不变,但方式发生变化,现象发生变化),即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管理学新的发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结晶。
在古代的`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比较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认为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而道家学派提出的是"以道为中心,以德治国,无为而治",老子是怎样阐述这个理念的呢?他极力反对"有为",他认为国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贫困;政府规定越多,社会越混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谓"管理"。而他认为"无为"就是:不任意妄为,"无不为"就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而法家则认为管理应"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其理念衍发了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种种说法不一,众说纷纭。在当今中国注重的是一种"和谐"、"含蓄"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一个以情感为基调的传统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与中国颇为相似的观点——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即:"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不断提高效率。"该理论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质出发,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梅奥与泰罗(以效率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余增加之上,不重视人,把人看为工具、经济人)的观点。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发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结晶、整合和发展。管理学的新的发展在于创新。法约尔提出的观点:把工业、企业,全部的活动做了科学的分类(技术工作、财务工作、会计工作、安全工作、管理工作),从而将管理活动从企业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并贯穿其中。继而世界上较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驻中国区总裁曾提出五力学说,即:学习力、创造力、发展力、执行力、竞争力。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一旦企业的创造力得以提高,企业就能更好的在市场站住脚,以至于更好的发展。企业发展了,执行力自然会提升,如果上述的各种都得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提高,从而进行五力循环。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它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述或只是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实践,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积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伟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教学管理工作在使学校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搞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特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教学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努力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
二、人员素质要求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倡导敬业奉献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基本工作要求
教学管理工作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科学地利用和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精心计划、合理调度、严密运行、监控保证,使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均能正常运转,顺利进行。
四、规范化要求
实现教学工作规范化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应对教学中的各项工作,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提出明确的规范化要求,做每一项工作时均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工作要求、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便于检查、评价的质量标准。
五、制度化、程序化要求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加强目标管理,又要重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提出了工作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而过程管理是实现目标管理采取的必要措施和保证。为使过程管理按时、有序、提高效率,应使教学管理中的常规工作制度化,按时有序进行,以形成各项工作主动按期开展的良性循环。
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使教学有稳定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严格管理和考核,是最重要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七、建立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建立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制订科学的,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和改进各项教学工作,规划学校、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建设。
八、建立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工作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以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九、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应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应广泛应用在学生成绩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调度,教师业务档案,教师教学评估统计分析,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教学管理工作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学生素质。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杜局长的讲话,我了解了我市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今后我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同时,受益匪浅,身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小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根基,他担负着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全面打好基础。如果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注重公德意识、群体意识、人文意识的培养和思维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孩子的性格从小就会发展成长为“畸形”。一个孩子牵动着无数个家庭的神经,寄托着无数个家长的希望,孩子的每一步的背后,都引来无数个人的注目。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快速、和谐发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殊荣。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明确,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高人师,身正为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增强教书
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时刻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切实抓好学生德育教育。古人云:先立人后立学。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孩子空白的大脑,描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应该给孩子神奇的心田土地,播种下思想的种子,让他将来收获行为;应该给孩子播下行为的种子,让他将来收获习惯的种子;应该给他播下习惯的种子,让他将来收获命运的种子。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爱祖国、知行统一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让他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突出德育重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狠抓文明礼仪教育和养成性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特别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呵护。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要想搞好德育教育,教师的楷模示范至关重要。高尚的品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搞好自身师德素养,认真落实“五扬五弃”,倡树“四种精神”,珍惜工作,热爱工作,规范自身从教行为,发扬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和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严格落实“严细实恒新”,争创一流业绩。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之学,而教育管理是管理教育的专门化活动或对教育进行管理的专门性活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能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两者混为一谈。
一、教育管理的含义一些研咳嗽比衔“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对有关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为人类自身再生产从而使教育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一种实践活动。”由此看出,教育管理强调了管理的本质———协调。结合管理的本质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要全面理解教育管理的含义,有必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是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人决定着在教育管理中,由谁来协调,协调谁,它是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指向于协调教育组织与管理者、教师、学生、其他被管理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协调教育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教育管理的过程与方式,这是协调活动的关键所在。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进行协调。协调是按照管理职能运行的规律,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就是教育管理的协调活动过程,而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促进协调。
三是教育管理的目标。“教育管理对社会的适应和满足,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来实现。这样便于与教育管理相区别。当前教育领导的提法也比较流行,但其含义实际上已经被教育管理所包含。教育领导关注的是组织创新和变革,关注的是组织战略问题,而教育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和组织日常运作的维持,关注的是教育组织中的具体活动。
二、教育管理学的溯源与进展!"世纪末教育管理学的诞生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得益于教育学迅速的发展。伴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教育活动以相对独立的姿态活跃于社会舞台,教育概念从简单到多样的跳跃式发展,教育学中的德育教育(教育管理隐含其中)发展到教育过程学、教育实体学、教育系统学,并逐步挣脱教育学的束缚,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学交叉学科、教育学子学科和教育亚学科。此时,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化与习俗时代、哲学时代,步入了科学的时代。在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实证哲学、社会学的帮助之下,教育学者们在“科学”的旗帜下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他们主张按照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建立“教育科学”,形成了教育学科群,出现了多学科的合作,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出版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和刊物。
可以说,思辨哲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和文化教育学等流派的'产生,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管理活动也逐步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由此带动了管理科学的繁荣。随着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和多样,脱胎于经济学而侧重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管理学逐步形成体系,并以一门独立学科的身份跻身于科学大家庭。管理学依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延伸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管理学,如教育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等等。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支脉,教育管理学起源于美国的企业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的本质属性———学科性在本世纪以前,各门学科基本是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学科,每一门学科均专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互之间壁垒森严。本世纪之初,学科边界渐次开放,研究两种对象之间关系的二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教育管理学的出现恰逢其时,弥补了其上位学科(管理学和教育学)之间的裂隙和空洞。随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补充,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理论体系。进入$%世纪中期,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标准的教育管理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涵盖若干教育管理现象的统一理论体系的学科,甚至包容了古典管理和人本管理、现代管理和后现代管理、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这样多流派、多观点并列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就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来说,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借着杨老师的教育管理课程,我有幸拜读了陈孝彬老师主编的《教育管理学》,觉得受益匪浅,让我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接下来就谈谈我对教育管理的一些浅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不断的提高。教育管理学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和特征。陈孝彬老师主编的这版《教育管理学》就是在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保留其精华,更新过时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
本书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追根溯源,论述了教育管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以及在当前背景下教育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理论流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从教育管理的两个组成部分——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阐述了教育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教育行政部分着重阐述了教育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学校管理部分则从微观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学校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公共关系的管理的意义、工作和成果。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管理理论。相较于之前的版本,第三版增加了影响教育管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解说,主要是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介绍。此外,还增加了对教育信息的管理和公开和学校建筑管理两个章节,力求反映教育管理学在这些领域的进展,体现其"在实践中完善、在改革中创新"的特色。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与其他学科也有广泛联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以一定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现代科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管理、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粗略地通览了这本书,作为一线教师以及学校管理的中层班子的一名成员,笔者和学校管理这一方面接触得较多。笔者根据书中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出发,结合本人在平日参与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现象,发现了我校(甚至说可以代表我区的一大部分的学校)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育管理者理念的落后
从管理智能来看,做好一个学校管理者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做到与时俱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是对教育管理理念长期都不更新,对教育管理理念没有创新思想,都怀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几乎没有改变的思想。对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现象也无动于衷。
2、教育管理中教师管理模式落后
(1)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过于重视制度的刚性,缺乏人性化关怀。这些规章制度通常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意志体现,从一开始就没有给组织成员以主人翁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评价考核制度上过于注重绩效和量化的指标。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可以被量化,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和绩效,可能会扭曲教师本身的首要工作,而将其关注的重点放在量化指标的完成,而不是自身教学质量上的改进等。
(3)由于教师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形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挑战,加之人事管理改革滞后,使教师流失、浪费等问题突出。同时,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职业的魅力下降,也成为妨碍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教育管理中质量管理观念陈旧
当前有一部分管理者对于教育指导的质量管理思想较为陈旧,不清楚国内教育管理的变化。有部分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主要是以学业升学为主,往往对学生的体质、思想品德以及综合素质等没有相当的重视。这样的教育可能符合前几十年前的教育质量观,但是已经抛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偏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
阅读了《教育管理学》之后,笔者似乎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和解决的思路。书中认为现代的学校想要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当前的学校应该以现代教育管理知识武装自己,所以依笔者拙见,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变:
一、更新管理者的思想,以权变思想为指导,实现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智能结构。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能大致有五方面:
(1)概念的管理。学校管理者无论处理任何事件和人的问题,都能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2)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沟通和协调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和教职工沟通,也要和自己的上级沟通。
(4)组织实施能力。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常规工作都心中有数。
(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就是通过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来人事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时还要重塑自我。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智能和管理理念,才能准确抓住学校事物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预测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对其进行控制提供依据。
权变就是权衡应变的意思。它要求我们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灵活地选择管理方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校本身的优点、弱势、机遇和挑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管理方案,从而强化学校的环境适应意识,提高发展的能动性,扩大服务的能力和空间,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挖掘组织内外资源,提升学校内在素质。
二、以人为本,形成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的管理模式
现代教育管理把教职工视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管理的中心应该是赋予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管理者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我追求工作完善,由外边激励深化为内部激励。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因此,在教师管理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并不是说放弃规章制度,放弃制度的约束功能,而是在制度的设计、选择和实施中,增加适度的弹性,尊重教职工的需要,以对人性的全面把握建立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使之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有机统一在一起。
如果学校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其独立人格,能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努力,那么学校将获得一股强大的发展力量。同时教师本身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对于考评等传统激励手段就会退居次要地位,而这也更能刺激教师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让教师体会到幸福感。
三、改进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质量管理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习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但是学校的质量不仅仅是狭隘的学业成绩质量,还包括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等。然而在一线教师队伍不乏只认学业质量的教师,这就让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教学工作中日渐狭隘甚至于扭曲。这种现状让一些教育工作者难免心寒。因此我们要科学引导教育质量观。
由于学校育人的质量目标归根结底是学校公众利益要求的结果。而学校米阿队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校的质量管理应该是一点多面的,这个质量基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性素质,这也是教育事业对高科技时代社会要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对人的未来命运的`真正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我们可以从改变评价机制开始。
(1)关注形成性评价。
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所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揭示问题、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评价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的约束和保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限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范围比较狭隘。现代教育评价充分注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各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管理。
以上就是本人对教育管理的一些看法和心得,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敬请批评指正。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我们这一届兄弟姐妹们多是80后,在很多人眼中,80后背负着很大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内心总是徘徨与挣扎,我们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消逝以及我们心理的成熟,我们不得不深思,教育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是什么?我们又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记得小时候,自己义无反顾的参加学校为响应党的号召而举办的游行,自豪而天真的认为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冒着细雨喊着响亮的口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现在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实现像政策说的那样,但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教育投入仍旧徘徊不前,中国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的教育停滞于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仍是一个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究竟教育把我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想,作为被试者都相当的清楚,我们可以说在考试能力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在中国占了多年止风的“应试教育”也渐渐的被人们认为是“坏教育”的代名词,我们一直在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可以说,我们是应试教育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兼有夸赞与批评的教育呢?
我个人认为,“应试教育”主要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上,“应试教育”违背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以考试分数作为人的全部评价结论。在教学上,“应试教育”的重点是解题步骤的训练,以固定的解题程序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以记忆和背诵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可以说,“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尽管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看到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教育的手段被当成目的。同时,由于考试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如由于现行高考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查,高考试题多记忆性题目,多选择题等,能力测验、分析型题不多。尽管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但它与人的多方面潜能,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相比,则显得非常次要。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盛行。“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座大山,使一些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据报载,2000年1月17日,当许多人脸上还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时,在浙江却发生了一起值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深刻反思的事情: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打死其母亲。这件事情发生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少人,把它归之为学生的负担太重。当然,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负担太重,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竟会干出如此的暴行呢?难道只有负担太重?这些问题不能不使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也必然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教育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近年来,由“学生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司空见惯,有不堪重负而患精神病的,有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的,有不堪重负而沦丧堕落的,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都以我们把教育目的看成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有关。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7
自从事教育行业以后一直都有这种说法: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心想:不是你当老师,直接面对学生,脱离实际。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我们有什么办法,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前些天,学校的校长和主任一起给我们80后的年轻老师做了一下交流。听了田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中的技巧》后,我觉得有些地方确实是很实用的,他能让我们能更好的加强课堂管理和更好地解决师生间在课堂上的矛盾。就学习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感受:
1.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这一学科,确实是基于教师没有吸引力。有一天中午,我没有回家,在办公室时发现有个学生在办公室,就随便和她聊聊,得知她是很乐于学物理,问其原因,她说:"物理要是学不好就觉得对不起田老师"一句话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田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学习的话,还怕学不好吗?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
2、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那么他就会对这个老师产生抵抗心理,进而就会影响学习。我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在中学的时候物理可以说是学的比较不错的,经常研究一些题目的新解法或者是较为简单的解法,我也经常找物理老师去探讨,有时经常和老师争论。后来上课时老师总说自己讲的是最笨的方法。后来我经常是他讲课的时候,我不听讲。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愚蠢。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某某同学,你回答一下我我的`这个问题。"明明知道他没有听讲还故意让他回答,这样做可以说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如果再跟上一句:"我刚讲过的问题怎么就不会呢?"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师生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下去。
4、如果课堂过于死板,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做excel中的用公式法和函数法计算的时候,刚开始是我也是按照教材中练习开始的,我发现,有的学生始终都是用函数法进行计算的,用公式法计算只知道"求和"的利用,简单操作后,学生的操作兴趣明显下降了,尤其是利用公式法。我灵机一动,把某单位工资表格给学生让他们计算每个成员的工资,很明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因为这个练习既讲明了公式法的好处,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还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必须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练习;还有就是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穿插法、停顿休整法、个别提醒法以及幽默调侃法都值得借鉴的。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为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在肯定中才会的更快、更好的成长。
只有努力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教育教学想必应该不算是件难事了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即将结束教育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在内心历经百般锤炼破茧成蝶洋溢着喜悦的同时,亦感到有一丝不舍。欣喜的是孙绵涛教授的每一堂课,所讲授的每一分钟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忧伤的是孙绵涛教授在我们研究生三年学习过程中所主讲的两门课程——《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管理学》也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还记得孙绵涛教授在一年级伊始的学术论坛上讲过研究生学习要“上得来,下得去”,我想如果没有孙绵涛教授谆谆不悔的悉心教诲我们这些“入室弟子”是断不会取得学术研究上的成绩的。孙绵涛教授三十余载如一日,孜孜不倦耕耘在三尺杏坛,细语琼浆教导自己的门生,在老迈花甲之年仍笔耕不缀,时常工作到深夜。正是孙绵涛教授的勤勉劳苦,身教重于言传,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磁场吸引着络绎不绝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孙绵涛教授卓越深厚的学识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时而如涓涓溪水流淌滋润心田,时而又如同万丈瀑布应声而落给人以心灵震撼。此般学习了《教育管理学》课程后,使我在思维品质提升、智慧人格养成上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个人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孙绵涛教授的《教育政策学》到现如今的《教育管理学》,在经过一年的蜕变的疼痛后,我逐步有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孙绵涛教授每上一堂课总会指定一些参考书,正是从这些参考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反刍孙绵涛教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反思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尝试独立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特别是孙绵涛教授课堂上别具特色的课堂复述环节,一方面使自己掌握了课堂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我内在的逻辑思维以及学术言语表达能力。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看似将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凝练为教育管理学科论、活动论、体制论、机制论、观念论以及人论,然而孙绵涛教授的六论恰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透过教育管理学六论,社会其他现象也能一一呈现其中,我们通过孙绵涛教授的相关理论也能找寻出社会现象的诸多理论范畴。
第二,智慧人格的养成。孙绵涛教授认为智慧人格是人在智慧形成发展过程当中,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智慧人格的核心就是个体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感到自由、愉快、幸福,而不是被他人左右,孙绵涛教授就是典型的学术和谐发展的人。通过智慧人格的学习,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同时也明白了人活着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不断追求智慧人格,在智慧人格中保持自我和发展自我。一段时间我曾经遭遇到一些挫折,是孙绵涛教授在关键时刻提醒我,告诫我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想正是有舍才有得吧,选择自身也是一种智慧人格的具体展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求知和践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智慧人格的升华,丰富和完满自我的人生境界。
最后,我还想说在孙绵涛教授的课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孙绵涛教授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陶行知有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最真挚、最朴实、最可亲可敬可爱的学者形象。一方面他是大学者,有着令人敬畏的一面,然而却又有诸多与常人一般质朴、真挚的情感倾注其中。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得博士招生权后的喜极而泣,每当讲课讲到精彩激动之处不禁吟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有与同学作诗吟唱的雅趣,还有讲到某种不好的现象也会当头棒喝予以严厉的斥责……,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世界,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感情以及远见卓识的学者,思维逻辑深邃而又风趣幽默,却也谈笑风生皆学问;孙绵涛教授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在他的学术世界里学生全然都是他的孩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对于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人生导师,我自是万分欣喜若狂。我爱真理,但吾更爱吾师。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谨祝XXX教授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6月,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组织全县业务领导到东街校,参加了关于教学常规管理----听评课培训。学习中由通化第13中学业务副校长王玉同志。结合13中的常规管理,详细的进行了讲解和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为提高我校的教学管理的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管理:
1 、备课、上课
教师备课要一课一案,不准无教案上课,教案应项目齐全,体现知识性、思想性和能力性的统一。
教师要按时上下课,组织教学严谨并贯穿课堂的始终,对学生严格要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课后与班主任沟通。认真按授课的基本环节去做:
( 1 )导入
( 2 )回忆旧知识
( 3 )呈现有组织的新知识或信息
( 4 )联系新旧知识
(5)迁移与运用。
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等,积极创设环境,激活学生思维。
2 、作业的布置和修改
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度、精选,不能随心所欲,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作业要有层次性。教师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要按时收作业,不得让学生代批作业、试卷等。发现错误要及时在错题集上记录,并及时讲解。
3 、听课、评课的开展
听课坚持学校统一安排与领导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原则,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公开课,教师听课要求以本学科为主,校长、业务主任不得少于60节,教师不得少于15节,组内研讨课要求本组教师必须听;各类校级公开课要求同组教师,同学科教师必须听。其他没有课的'教师必须听。每学期学校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一次,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研讨课、公开课、调研课等课上完后,各教研组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评课,评课要真正指出缺点、发扬优点,切记流于形式,并写出想应的总结。
4 、常规检查落实
教师教案、听课记录、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由教研组长每月检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检查一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评价,同时,把检查结果和教师考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今后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工作和很多,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在检查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下阶段的教学中,我校将紧紧围绕这次培训的精神,按照教育局要求,扎实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力争把我校的教学常规工作买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借着杨老师的教育管理课程,我有幸拜读了陈孝彬老师主编的《教育管理学》,觉得受益匪浅,让我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接下来就谈谈我对教育管理的一些浅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不断的提高。教育管理学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和特征。陈孝彬老师主编的这版《教育管理学》就是在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保留其精华,更新过时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
本书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追根溯源,论述了教育管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以及在当前背景下教育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理论流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从教育管理的两个组成部分——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阐述了教育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教育行政部分着重阐述了教育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学校管理部分则从微观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学校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公共关系的管理的意义、工作和成果。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管理理论。相较于之前的版本,第三版增加了影响教育管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解说,主要是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介绍。此外,还增加了对教育信息的管理和公开和学校建筑管理两个章节,力求反映教育管理学在这些领域的进展,体现其"在实践中完善、在改革中创新"的特色。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与其他学科也有广泛联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以一定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现代科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管理、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粗略地通览了这本书,作为一线教师以及学校管理的中层班子的一名成员,笔者和学校管理这一方面接触得较多。笔者根据书中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出发,结合本人在平日参与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现象,发现了我校(甚至说可以代表我区的一大部分的学校)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育管理者理念的落后
从管理智能来看,做好一个学校管理者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做到与时俱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是对教育管理理念长期都不更新,对教育管理理念没有创新思想,都怀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几乎没有改变的思想。对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现象也无动于衷。
2、教育管理中教师管理模式落后
(1)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过于重视制度的刚性,缺乏人性化关怀。这些规章制度通常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意志体现,从一开始就没有给组织成员以主人翁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评价考核制度上过于注重绩效和量化的指标。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可以被量化,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和绩效,可能会扭曲教师本身的首要工作,而将其关注的重点放在量化指标的完成,而不是自身教学质量上的改进等。
(3)由于教师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形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挑战,加之人事管理改革滞后,使教师流失、浪费等问题突出。同时,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职业的魅力下降,也成为妨碍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教育管理中质量管理观念陈旧
当前有一部分管理者对于教育指导的质量管理思想较为陈旧,不清楚国内教育管理的变化。有部分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主要是以学业升学为主,往往对学生的体质、思想品德以及综合素质等没有相当的重视。这样的教育可能符合前几十年前的教育质量观,但是已经抛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偏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
阅读了《教育管理学》之后,笔者似乎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和解决的思路。书中认为现代的学校想要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当前的学校应该以现代教育管理知识武装自己,所以依笔者拙见,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变:
一、更新管理者的思想,以权变思想为指导,实现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智能结构。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能大致有五方面:
(1)概念的管理。学校管理者无论处理任何事件和人的问题,都能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2)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沟通和协调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和教职工沟通,也要和自己的上级沟通。
(4)组织实施能力。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常规工作都心中有数。
(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就是通过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来人事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时还要重塑自我。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智能和管理理念,才能准确抓住学校事物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预测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对其进行控制提供依据。
权变就是权衡应变的意思。它要求我们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灵活地选择管理方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校本身的优点、弱势、机遇和挑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管理方案,从而强化学校的环境适应意识,提高发展的能动性,扩大服务的能力和空间,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挖掘组织内外资源,提升学校内在素质。
二、以人为本,形成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的管理模式
现代教育管理把教职工视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管理的中心应该是赋予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管理者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我追求工作完善,由外边激励深化为内部激励。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因此,在教师管理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并不是说放弃规章制度,放弃制度的约束功能,而是在制度的设计、选择和实施中,增加适度的弹性,尊重教职工的需要,以对人性的全面把握建立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使之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有机统一在一起。
如果学校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其独立人格,能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努力,那么学校将获得一股强大的发展力量。同时教师本身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对于考评等传统激励手段就会退居次要地位,而这也更能刺激教师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让教师体会到幸福感。
三、改进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质量管理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习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但是学校的质量不仅仅是狭隘的学业成绩质量,还包括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等。然而在一线教师队伍不乏只认学业质量的教师,这就让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教学工作中日渐狭隘甚至于扭曲。这种现状让一些教育工作者难免心寒。因此我们要科学引导教育质量观。
由于学校育人的质量目标归根结底是学校公众利益要求的结果。而学校米阿队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校的质量管理应该是一点多面的,这个质量基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性素质,这也是教育事业对高科技时代社会要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对人的未来命运的真正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我们可以从改变评价机制开始。
(1)关注形成性评价。
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所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揭示问题、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评价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的约束和保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限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范围比较狭隘。现代教育评价充分注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各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管理。
以上就是本人对教育管理的一些看法和心得,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敬请批评指正。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我们这一届兄弟姐妹们多是80后,在很多人眼中,80后背负着很大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内心总是徘徨与挣扎,我们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消逝以及我们心理的成熟,我们不得不深思,教育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是什么?我们又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记得小时候,自己义无反顾的参加学校为响应党的号召而举办的游行,自豪而天真的认为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冒着细雨喊着响亮的口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现在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实现像政策说的那样,但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教育投入仍旧徘徊不前,中国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的教育停滞于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仍是一个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究竟教育把我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想,作为被试者都相当的清楚,我们可以说在考试能力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在中国占了多年止风的“应试教育”也渐渐的被人们认为是“坏教育”的代名词,我们一直在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可以说,我们是应试教育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兼有夸赞与批评的教育呢?
我个人认为,“应试教育”主要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上,“应试教育”违背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以考试分数作为人的全部评价结论。在教学上,“应试教育”的重点是解题步骤的训练,以固定的解题程序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以记忆和背诵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可以说,“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尽管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看到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教育的手段被当成目的。同时,由于考试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如由于现行高考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查,高考试题多记忆性题目,多选择题等,能力测验、分析型题不多。尽管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但它与人的多方面潜能,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相比,则显得非常次要。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盛行。“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座大山,使一些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据报载,20xx年1月17日,当许多人脸上还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时,在浙江却发生了一起值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深刻反思的事情: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打死其母亲。这件事情发生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少人,把它归之为学生的负担太重。当然,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负担太重,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竟会干出如此的暴行呢?难道只有负担太重?这些问题不能不使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也必然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教育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近年来,由“学生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司空见惯,有不堪重负而患精神病的,有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的,有不堪重负而沦丧堕落的,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都以我们把教育目的看成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有关。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之学,而教育管理是管理教育的专门化活动或对教育进行管理的专门性活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能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两者混为一谈。
一、教育管理的含义一些研咳嗽比衔“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对有关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为人类自身再生产从而使教育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一种实践活动。”由此看出,教育管理强调了管理的本质———协调。结合管理的本质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要全面理解教育管理的含义,有必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是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人决定着在教育管理中,由谁来协调,协调谁,它是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指向于协调教育组织与管理者、教师、学生、其他被管理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协调教育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教育管理的过程与方式,这是协调活动的关键所在。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进行协调。协调是按照管理职能运行的规律,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就是教育管理的协调活动过程,而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促进协调。
三是教育管理的.目标。“教育管理对社会的适应和满足,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来实现。这样便于与教育管理相区别。当前教育领导的提法也比较流行,但其含义实际上已经被教育管理所包含。教育领导关注的是组织创新和变革,关注的是组织战略问题,而教育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和组织日常运作的维持,关注的是教育组织中的具体活动。
二、教育管理学的溯源与进展!"世纪末教育管理学的诞生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得益于教育学迅速的发展。伴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教育活动以相对独立的姿态活跃于社会舞台,教育概念从简单到多样的跳跃式发展,教育学中的德育教育(教育管理隐含其中)发展到教育过程学、教育实体学、教育系统学,并逐步挣脱教育学的束缚,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学交叉学科、教育学子学科和教育亚学科。此时,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化与习俗时代、哲学时代,步入了科学的时代。在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实证哲学、社会学的帮助之下,教育学者们在“科学”的旗帜下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他们主张按照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建立“教育科学”,形成了教育学科群,出现了多学科的合作,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出版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和刊物。
可以说,思辨哲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和文化教育学等流派的产生,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管理活动也逐步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由此带动了管理科学的繁荣。随着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和多样,脱胎于经济学而侧重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管理学逐步形成体系,并以一门独立学科的身份跻身于科学大家庭。管理学依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延伸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管理学,如教育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等等。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支脉,教育管理学起源于美国的企业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的本质属性———学科性在本世纪以前,各门学科基本是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学科,每一门学科均专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互之间壁垒森严。本世纪之初,学科边界渐次开放,研究两种对象之间关系的二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教育管理学的出现恰逢其时,弥补了其上位学科(管理学和教育学)之间的裂隙和空洞。随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补充,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理论体系。进入$%世纪中期,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标准的教育管理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涵盖若干教育管理现象的统一理论体系的学科,甚至包容了古典管理和人本管理、现代管理和后现代管理、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这样多流派、多观点并列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就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来说,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即将结束教育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在内心历经百般锤炼破茧成蝶洋溢着喜悦的同时,亦感到有一丝不舍。欣喜的是孙绵涛教授的每一堂课,所讲授的每一分钟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忧伤的是孙绵涛教授在我们研究生三年学习过程中所主讲的两门课程——《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管理学》也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还记得孙绵涛教授在一年级伊始的学术论坛上讲过研究生学习要“上得来,下得去”,我想如果没有孙绵涛教授谆谆不悔的悉心教诲我们这些“入室弟子”是断不会取得学术研究上的成绩的。孙绵涛教授三十余载如一日,孜孜不倦耕耘在三尺杏坛,细语琼浆教导自己的门生,在老迈花甲之年仍笔耕不缀,时常工作到深夜。正是孙绵涛教授的勤勉劳苦,身教重于言传,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磁场吸引着络绎不绝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孙绵涛教授卓越深厚的学识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时而如涓涓溪水流淌滋润心田,时而又如同万丈瀑布应声而落给人以心灵震撼。此般学习了《教育管理学》课程后,使我在思维品质提升、智慧人格养成上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个人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孙绵涛教授的《教育政策学》到现如今的《教育管理学》,在经过一年的蜕变的疼痛后,我逐步有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孙绵涛教授每上一堂课总会指定一些参考书,正是从这些参考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反刍孙绵涛教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反思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尝试独立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特别是孙绵涛教授课堂上别具特色的课堂复述环节,一方面使自己掌握了课堂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我内在的逻辑思维以及学术言语表达能力。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看似将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凝练为教育管理学科论、活动论、体制论、机制论、观念论以及人论,然而孙绵涛教授的六论恰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透过教育管理学六论,社会其他现象也能一一呈现其中,我们通过孙绵涛教授的相关理论也能找寻出社会现象的诸多理论范畴。
第二,智慧人格的养成。孙绵涛教授认为智慧人格是人在智慧形成发展过程当中,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智慧人格的核心就是个体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感到自由、愉快、幸福,而不是被他人左右,孙绵涛教授就是典型的学术和谐发展的人。通过智慧人格的'学习,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同时也明白了人活着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不断追求智慧人格,在智慧人格中保持自我和发展自我。一段时间我曾经遭遇到一些挫折,是孙绵涛教授在关键时刻提醒我,告诫我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想正是有舍才有得吧,选择自身也是一种智慧人格的具体展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求知和践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智慧人格的升华,丰富和完满自我的人生境界。
最后,我还想说在孙绵涛教授的课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孙绵涛教授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陶行知有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最真挚、最朴实、最可亲可敬可爱的学者形象。一方面他是大学者,有着令人敬畏的一面,然而却又有诸多与常人一般质朴、真挚的情感倾注其中。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得博士招生权后的喜极而泣,每当讲课讲到精彩激动之处不禁吟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有与同学作诗吟唱的雅趣,还有讲到某种不好的现象也会当头棒喝予以严厉的斥责……,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世界,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感情以及远见卓识的学者,思维逻辑深邃而又风趣幽默,却也谈笑风生皆学问;孙绵涛教授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在他的学术世界里学生全然都是他的孩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对于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人生导师,我自是万分欣喜若狂。我爱真理,但吾更爱吾师。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谨祝XXX教授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自从事教育行业以后一直都有这种说法: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心想:不是你当老师,直接面对学生,脱离实际。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我们有什么办法,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前些天,学校的校长和主任一起给我们80后的年轻老师做了一下交流。听了田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中的技巧》后,我觉得有些地方确实是很实用的,他能让我们能更好的加强课堂管理和更好地解决师生间在课堂上的矛盾。就学习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感受:
1.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这一学科,确实是基于教师没有吸引力。有一天中午,我没有回家,在办公室时发现有个学生在办公室,就随便和她聊聊,得知她是很乐于学物理,问其原因,她说:"物理要是学不好就觉得对不起田老师"一句话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田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学习的话,还怕学不好吗?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
2、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那么他就会对这个老师产生抵抗心理,进而就会影响学习。我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在中学的时候物理可以说是学的比较不错的,经常研究一些题目的新解法或者是较为简单的解法,我也经常找物理老师去探讨,有时经常和老师争论。后来上课时老师总说自己讲的是最笨的方法。后来我经常是他讲课的时候,我不听讲。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愚蠢。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某某同学,你回答一下我我的这个问题。"明明知道他没有听讲还故意让他回答,这样做可以说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如果再跟上一句:"我刚讲过的问题怎么就不会呢?"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师生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下去。
4、如果课堂过于死板,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做excel中的`用公式法和函数法计算的时候,刚开始是我也是按照教材中练习开始的,我发现,有的学生始终都是用函数法进行计算的,用公式法计算只知道"求和"的利用,简单操作后,学生的操作兴趣明显下降了,尤其是利用公式法。我灵机一动,把某单位工资表格给学生让他们计算每个成员的工资,很明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因为这个练习既讲明了公式法的好处,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还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必须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练习;还有就是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穿插法、停顿休整法、个别提醒法以及幽默调侃法都值得借鉴的。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为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在肯定中才会的更快、更好的成长。
只有努力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教育教学想必应该不算是件难事了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我们这一届兄弟姐妹们多是80后,在很多人眼中,80后背负着很大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内心总是徘徨与挣扎,我们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消逝以及我们心理的成熟,我们不得不深思,教育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是什么?我们又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记得小时候,自己义无反顾的参加学校为响应党的号召而举办的游行,自豪而天真的认为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冒着细雨喊着响亮的口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现在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实现像政策说的那样,但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教育投入仍旧徘徊不前,中国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的教育停滞于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仍是一个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究竟教育把我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想,作为被试者都相当的清楚,我们可以说在考试能力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在中国占了多年止风的“应试教育”也渐渐的被人们认为是“坏教育”的代名词,我们一直在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可以说,我们是应试教育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兼有夸赞与批评的教育呢?
我个人认为,“应试教育”主要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上,“应试教育”违背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以考试分数作为人的全部评价结论。在教学上,“应试教育”的重点是解题步骤的训练,以固定的解题程序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以记忆和背诵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可以说,“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尽管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看到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教育的手段被当成目的。同时,由于考试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如由于现行高考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考查,高考试题多记忆性题目,多选择题等,能力测验、分析型题不多。尽管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但它与人的多方面潜能,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相比,则显得非常次要。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盛行。“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座大山,使一些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据报载,20xx年1月17日,当许多人脸上还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时,在浙江却发生了一起值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深刻反思的事情: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打死其母亲。这件事情发生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少人,把它归之为学生的负担太重。当然,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负担太重,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竟会干出如此的暴行呢?难道只有负担太重?这些问题不能不使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也必然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教育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近年来,由“学生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司空见惯,有不堪重负而患精神病的,有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的,有不堪重负而沦丧堕落的,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都以我们把教育目的看成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有关。
教育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即将结束教育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在内心历经百般锤炼破茧成蝶洋溢着喜悦的同时,亦感到有一丝不舍。欣喜的是孙绵涛教授的每一堂课,所讲授的每一分钟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忧伤的是孙绵涛教授在我们研究生三年学习过程中所主讲的两门课程——《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管理学》也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还记得孙绵涛教授在一年级伊始的学术论坛上讲过研究生学习要“上得来,下得去”,我想如果没有孙绵涛教授谆谆不悔的悉心教诲我们这些“入室弟子”是断不会取得学术研究上的成绩的。孙绵涛教授三十余载如一日,孜孜不倦耕耘在三尺杏坛,细语琼浆教导自己的门生,在老迈花甲之年仍笔耕不缀,时常工作到深夜。正是孙绵涛教授的勤勉劳苦,身教重于言传,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磁场吸引着络绎不绝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孙绵涛教授卓越深厚的学识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时而如涓涓溪水流淌滋润心田,时而又如同万丈瀑布应声而落给人以心灵震撼。此般学习了《教育管理学》课程后,使我在思维品质提升、智慧人格养成上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个人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孙绵涛教授的《教育政策学》到现如今的《教育管理学》,在经过一年的蜕变的疼痛后,我逐步有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孙绵涛教授每上一堂课总会指定一些参考书,正是从这些参考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反刍孙绵涛教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反思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尝试独立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特别是孙绵涛教授课堂上别具特色的课堂复述环节,一方面使自己掌握了课堂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我内在的逻辑思维以及学术言语表达能力。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看似将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凝练为教育管理学科论、活动论、体制论、机制论、观念论以及人论,然而孙绵涛教授的六论恰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透过教育管理学六论,社会其他现象也能一一呈现其中,我们通过孙绵涛教授的相关理论也能找寻出社会现象的诸多理论范畴。
第二,智慧人格的养成。孙绵涛教授认为智慧人格是人在智慧形成发展过程当中,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智慧人格的核心就是个体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感到自由、愉快、幸福,而不是被他人左右,孙绵涛教授就是典型的学术和谐发展的人。通过智慧人格的学习,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同时也明白了人活着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不断追求智慧人格,在智慧人格中保持自我和发展自我。一段时间我曾经遭遇到一些挫折,是孙绵涛教授在关键时刻提醒我,告诫我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想正是有舍才有得吧,选择自身也是一种智慧人格的具体展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求知和践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智慧人格的升华,丰富和完满自我的人生境界。
最后,我还想说在孙绵涛教授的课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孙绵涛教授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陶行知有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最真挚、最朴实、最可亲可敬可爱的学者形象。一方面他是大学者,有着令人敬畏的一面,然而却又有诸多与常人一般质朴、真挚的情感倾注其中。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得博士招生权后的喜极而泣,每当讲课讲到精彩激动之处不禁吟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有与同学作诗吟唱的雅趣,还有讲到某种不好的现象也会当头棒喝予以严厉的斥责……,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世界,孙绵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感情以及远见卓识的学者,思维逻辑深邃而又风趣幽默,却也谈笑风生皆学问;孙绵涛教授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在他的学术世界里学生全然都是他的孩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对于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人生导师,我自是万分欣喜若狂。我爱真理,但吾更爱吾师。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谨祝孙绵涛教授身体康健,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