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2024/11/04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高中语文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1

在离高考仅剩不到半年的临考阶段,除了发愤图强、手不释卷之外,许多考生都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该如何以最佳状态迎战高考,把考生应有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最终考出理想的成绩。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语文复习效率,谈几点体会。

一、心理辅导,培养自信,提高复习效率

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每个考生的迫切需要。合理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培训自信的同时,拥有一种较稳定积极的情绪和自信、愉快的感觉。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以成见看人,更不能横眉冷对、侮辱体罚他们。总之,语文老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高三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影响下,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效地调控心理压力,放飞想象,展现自我。

二、强化目标意识,紧扣教材,精读深思,提高复习效率

语文总复习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就会方向不明,产生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因此,要搞好语文总复习,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高考所有题型,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到精读深思,提高复习效率。

三、分类训练,促进复习高效

语文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知识归类,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1.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

2.古诗词的复习抓基础,重实效。

3.文言文复习抓阅读和理解语境,重翻译和分析文意。

4.多角度狠抓现代文阅读训练,达成高考复习实效性。

5.作文训练系统抓,提高语文复习质量的保障。

四、卷面整洁——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语文考试而言,卷面也是很重要的。有时,细节会决定成败。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卷面整洁,能够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的心理,以致影响主观题的判分。

总之,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合理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2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3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平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习、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习、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4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5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6

在离高考仅剩不到半年的临考阶段,除了发愤图强、手不释卷之外,许多考生都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该如何以最佳状态迎战高考,把考生应有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最终考出理想的成绩。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语文复习效率,谈几点体会。

一、心理辅导,培养自信,提高复习效率

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每个考生的迫切需要。合理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培训自信的同时,拥有一种较稳定积极的情绪和自信、愉快的感觉。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以成见看人,更不能横眉冷对、侮辱体罚他们。总之,语文老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高三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影响下,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效地调控心理压力,放飞想象,展现自我。

二、强化目标意识,紧扣教材,精读深思,提高复习效率

语文总复习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就会方向不明,产生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因此,要搞好语文总复习,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高考所有题型,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到精读深思,提高复习效率。

三、分类训练,促进复习高效

语文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知识归类,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1.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

2.古诗词的复习抓基础,重实效。

3.文言文复习抓阅读和理解语境,重翻译和分析文意。

4.多角度狠抓现代文阅读训练,达成高考复习实效性。

5.作文训练系统抓,提高语文复习质量的保障。

四、卷面整洁——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语文考试而言,卷面也是很重要的。有时,细节会决定成败。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卷面整洁,能够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的心理,以致影响主观题的判分。

总之,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合理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7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重要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明月。

——题记。

伟大的古罗马皇帝曾说:“不管任何人说什么或做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那心中的善意便是真我。它就如同一弯明月,照清浊世,照清来时路,照清追梦人。

“世间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东坡在境遇不佳时记下这首《西江月》。那时正是他被一贬再贬的时期,可纵观全词,“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去眉头鬓上。”哪有郁郁寡欢?哪有沉闷忧伤?失去得越来越多,但苏轼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这无限的不幸中体悟到人生的本来面目,在仓皇中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既是东坡对人生的感慨,也是他守住心中那轮明月的秘诀。

不管他人说什么或做什么,人生如梦,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他是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却是最没争议的词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他不是运筹帷幄的皇子,不是满腹踌躇的储君,不是心机沉重的阴谋家,更不是睥睨天下的枭雄。他只是天边一缕闲云,路边一朵野花。“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这是李煜钟情山水的渴望,是他恣意人生的追求。李煜的光芒无关于外物,他是自己的宝石。任世事变迁,春去秋来,他始终保持自己的色彩,守着那轮明月。

不管他人说什么或做什么,明明如月,守住内心,活出真我。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守着那弯月亮而受伤的。一个人,也不会因为追求真我而迷失、沉沦。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做一个看守月亮的人,不迷茫、不犹豫、不慌张,任它照亮心间的清泉。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8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9

经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使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新高考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注重语言的应用和表达,还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把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三维空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开放、自由的学习,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组织形式要更丰富性,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目的应试化、学习内容狭隘化、学习过程模式化、学习方式被动化,学生不可能真正爱语文。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包括课前预习准备、课中学习交流、课后总结拓展),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考表达过程。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语言开发和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也要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扬和书面赞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尽量让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

三、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就非常关键。学校尽可能的提供学生多远语文课程的选择,就必然需要语文教师的积极作为。在上好基础型课程外,有意识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具体来说,教师要认真分析本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特点,立足地域特点、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时代背景,加强团队合力,展示特长教学。开发活动体验性课程,诸如《实用调查报告》、《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影视欣赏》、等。也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开设各种人文主题的讲座。让学生通过体验,从教材和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并且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访视多样化,并且积极进行考试命题研究和实践。

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得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语文作业设计也要因课制宜。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更有不同,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保证目标清晰、数量适宜、层级分明,形式灵活。评价标准要具备全面性、鼓励性和差异性。

考试命题和评价在整个课程建设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教学检测和激励导向,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命题评价研究也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以个体或备课组形式学习和研究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摸索其命题的思路和规律,探究其命题的方式和方法,反思和改进自己命题的问题和不足。命题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课文,同时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时代,兼顾文本的经典性和时效性。

五、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学生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原著阅读。

阅读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加以检测,在班上可以进行好书分享会等活动,这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馆,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同时鼓励学生读写结合,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为语文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样就不怕学生无话可写。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新高考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严格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关注高中语文学科命题研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10

参加工作已经第三年,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高中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如何教越来越迷茫。面对这种情况,重新拾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后,似乎有了那么一些感悟。

一、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同时,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在高中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学习生活中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语文作为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汉字,学会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下,高中生学习任务中,压力大,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被动学习,有时借助手机网络,抽烟酗酒等来释放压力。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自立自强,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愿意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从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整合目标,重视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语文课程新标准从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注重能力的'时代。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认识与思考。面对一些社会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从中有所启发。当前的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媒体等的传播往往给学生造成误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评价这些问题。

三、以课本为载体,关注其他资料。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课程,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实施。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提升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而是要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实践。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等方式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通过重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教学上又有了新的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将新课程标准的众多理念付诸实践。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11

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此次机会去宜昌参加“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此次学习中,我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再次了解到了“课改”的趋势,并学到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而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疑惑。

一、对“课改”的认知

无论是在荆州的观摩课,还是此次的优质课竞赛,展示的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其特征大致有以下四点:由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由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学生从倾听型转向言说型。

这说明“课改”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认可,自己今后的教学也应该朝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我认为在认可“课改”的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去荆州学习,好像只有三位老师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所有的课程下来,都没有偏离“课改”的核心思想,至少在教学设计上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次的优质课竞赛,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教师都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感觉比较生硬,似乎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在此,我没有要评价某种教学方式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何种形式教学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

此次所听的课程全部是作文课,所讲的主题几乎都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所配备的学生的实力也大致相当,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我想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好的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有亲和力,能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当的点评和归纳。这几乎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基本素质。而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要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因为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尊重学生,那么他的教学就必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实际操作时,一旦学生的发挥超出了他的预设,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种种方式把学生硬拉回自己预设好的轨道,使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这个,评委往往很容易就会发现。所以,我认为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应具备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不人为遏制学生发挥的素质。这不是说要老师一味的迎合学生,而是说要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削弱课堂的预设性,当学生的观点并不错误,只是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要懂得灵活处理。

三、教学方法

在所有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课。那位老师的作文课,以对一张白纸的感触入手,由小见大,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观点,畅所欲言,再从学生的发言中去归纳打开写作思路的具体方法,然后再依据所归纳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写作,并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中进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

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始终围绕着写作教学中的“怎么写”这一主题。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另一方面,整堂课又有实在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流于形式,图个表面热闹。这也给予了我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做题方法的总结,同时倾听和思考学生的做题思路,给予学生实际的应用指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实在。

四、自己的困惑

两次的外出听课,让我觉得上语文公开课时老师注重的基本上只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这次的优质课竞赛,大部分老师的课堂内容与应试无关,有的甚至只是某个话题的讨论会,仅是表面热闹。

中学语文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教考分离。理科学科,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教学,我猜想,无外乎老师把书本知识先弄懂,并有适当的拓展,然后尽量让让学生弄懂,最后通过做题巩固。但是语文的教学,一篇文章,老师懂了,学生懂了,却不一定就能考出好成绩,而且高考除了默写题也不会考书上的文章。所以单就一篇课文去讲课文容易(教参上有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学生上课只要是听了的,一般也不存在有谁听不懂);进行课外的延伸,使语文教学更丰富、有趣,这也不难(依靠自己的学识或在备课时查找相关的资料即可);难的是如何对一篇课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虽然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不直接考课本内容,但我相信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毕竟考试的文本赏析也无外乎课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体裁,这种体裁上的相同,让我相信只要能够按照体裁分类,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结合相应的考试题目类型,弄清楚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学生需要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日积月累,这些看似高考不考的课文也终将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这也是我今后要探索的方向。

高中语文心得体会 篇12

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此次机会去宜昌参加“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此次学习中,我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再次了解到了“课改”的趋势,并学到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而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疑惑。

一、对“课改”的认知

无论是在荆州的观摩课,还是此次的优质课竞赛,展示的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其特征大致有以下四点:由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由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学生从倾听型转向言说型。

这说明“课改”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认可,自己今后的教学也应该朝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我认为在认可“课改”的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去荆州学习,好像只有三位老师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所有的课程下来,都没有偏离“课改”的核心思想,至少在教学设计上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次的优质课竞赛,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教师都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感觉比较生硬,似乎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在此,我没有要评价某种教学方式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何种形式教学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

此次所听的课程全部是作文课,所讲的主题几乎都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所配备的学生的实力也大致相当,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我想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好的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有亲和力,能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当的点评和归纳。这几乎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基本素质。而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要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因为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尊重学生,那么他的教学就必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实际操作时,一旦学生的发挥超出了他的预设,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种种方式把学生硬拉回自己预设好的轨道,使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这个,评委往往很容易就会发现。所以,我认为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应具备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不人为遏制学生发挥的素质。这不是说要老师一味的迎合学生,而是说要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削弱课堂的预设性,当学生的观点并不错误,只是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要懂得灵活处理。

三、教学方法

在所有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课。那位老师的作文课,以对一张白纸的感触入手,由小见大,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观点,畅所欲言,再从学生的发言中去归纳打开写作思路的具体方法,然后再依据所归纳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写作,并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中进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

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始终围绕着写作教学中的“怎么写”这一主题。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另一方面,整堂课又有实在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流于形式,图个表面热闹。这也给予了我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做题方法的总结,同时倾听和思考学生的做题思路,给予学生实际的应用指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实在。

四、自己的困惑

两次的外出听课,让我觉得上语文公开课时老师注重的基本上只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这次的优质课竞赛,大部分老师的课堂内容与应试无关,有的甚至只是某个话题的讨论会,仅是表面热闹。

中学语文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教考分离。理科学科,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教学,我猜想,无外乎老师把书本知识先弄懂,并有适当的拓展,然后尽量让让学生弄懂,最后通过做题巩固。但是语文的教学,一篇文章,老师懂了,学生懂了,却不一定就能考出好成绩,而且高考除了默写题也不会考书上的文章。所以单就一篇课文去讲课文容易(教参上有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学生上课只要是听了的,一般也不存在有谁听不懂);进行课外的延伸,使语文教学更丰富、有趣,这也不难(依靠自己的学识或在备课时查找相关的资料即可);难的是如何对一篇课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虽然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不直接考课本内容,但我相信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毕竟考试的文本赏析也无外乎课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体裁,这种体裁上的相同,让我相信只要能够按照体裁分类,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结合相应的考试题目类型,弄清楚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学生需要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日积月累,这些看似高考不考的课文也终将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这也是我今后要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