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优秀方案 > 正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2025/01/09优秀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课题实施方案(精选23篇),希望这些优秀方案,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

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

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3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

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 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 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

然而,教学现状却是,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走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践,教师应该作学生生活的引导者,让他们觉得平淡生活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可供写作。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我班学生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全新的具有农村小学特点的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撑下,确立相应的课题目标。

一是进一步确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端正写作目的,由“应试”走向“应需”;

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改变以形式为训练体系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直接参与,感受生活;阅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等,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作文的真实环境;

三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说出最富有情趣、最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四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摸底,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子课题等。时间:9月份

实施阶段:根据课题的基本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调整方案、注意积攒过程资料等。时间:10-12月份

总结阶段:根据实验过程资料,进行科学总结。时间:1月份

四、研究策略

1、作文题材的研究开发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开发身边的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题研究,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实验中要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阅读与应用结合的研究

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极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3、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

按照“生活作文”基本概念,作文的成败得失,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生活的主人的作文评价思路。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5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6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企城,学生95%为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

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7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8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小学美术课堂”这里指的是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的美术课堂教学,即在以40分钟为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要求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学生集中、内容集中、目标性强、环节紧凑。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不能照本宣科,还必须根据本地学情、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具、制定教学方法和采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理论依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为了尽快改变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养成教育进行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去主动的学习,才能探究出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课堂状态:学生工具准备不够充分,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率低,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就以此为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探讨小学生美术课堂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构建“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

(1)掌握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2)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养成课堂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3)构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不喜欢美术教学活动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

(3)制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并付诸实践。

(4)小学生喜欢美术活动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学习材料的好习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练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带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他们逐渐体会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听课,并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段适时检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生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慢慢得到培养。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认识,想法,见解,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激活课堂。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张扬自己,接受别人,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交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5)借鉴别人的做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联系卡。

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研究,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研究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

(2)行动研究法。在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方面不断实践,通过上教研课、主动听别人的课、评课、编写导学案、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4月)严格按照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实施本课题的研究。采取阅读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等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种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期结果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长。

2.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4.形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理论体系。

5.撰写结题报告。

6.撰写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论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0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1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

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 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 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2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意义:

1、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而言,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事实上勿用讳言,仍然停留在升学应试考试的教学层面上,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围绕着高的升学率及考入更好的学校。但是就目前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却是:一小部分学生奋力挤入了重点高中,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而进入高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肩负着考试机器的重任,仍为考分奋斗。而进入社会的这部分学生在接触生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却不能应用,遇有问题不能分析解决。即缺乏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缺乏科学素养。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与学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尽管如此,教师在中考的重压下,严重缺乏这样的改革精神与改革精力,更缺乏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2、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要从培养对社会直接有用人才,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选择这一话题的意义在于:

①以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不能仅仅充当“教书匠”,而要当好导师、导演和演员和不断学习的学员,以课本为素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

②力求在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地理课的教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尽而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③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直接服务于高中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新型初中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念。

1、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是极有限的,尤其在初中阶段。初中地理教师不能评书本、讲书本,更重要的要教学习化学的方法,学习地理的思维,重过程、轻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初中地理教师不能仅有初中教学的本领,仅有初中的地理知识能力。要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彻底转变观念。即强调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通过研究,要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

3、初中地理课教学虽然仅担任了整个地理教育中的启蒙教育任务,但是本学科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学科,有着十分优越的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理论推理、演绎结论、举一反三、多学科渗透等,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侧重点

1、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系统的方法,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操作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分部实施。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特点及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拟采用热点讨论、活动表演、听写自查、多媒体导入等方式方法开展研究,积累资料。并侧重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进行实验,加强个案研究与阶段成果总结。

3、在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逻辑的方法与经验筛选的方法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树立新型教学观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的要求与精神,通过实践、研究、彻底破除“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教师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的局面。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的境界。

2、树立新型学生观的需要。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也是独特的人,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应用一套陈旧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让他们只学会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

3、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4、新形势下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借鉴的主要理论:

新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系统论、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理论

六、预期效益

教师论文集、教学课件集、优秀教案集、教学展示课等。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20xx年11月――20xx年7月)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进度,基本情况如下:

(一)20xx.11——20xx.3准备阶段;

(二)20xx.3——20xx.3实践阶段

(三)20xx.3——20xx.7总结阶段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好实施的充分准备。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将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并召集全体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做到:

1、每学期单周周五下午定为我们的集体活动时间(与其它活动时间安排有冲突时,为双周周一进行),加深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理解,共同探讨研究方法。在对上一周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具体活动,及时交流感想体会。

2、进行理论学习,集体研究《走进新课程》、《科学素养的基准》《探究教学论》《研究型课程》等先进理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认识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目前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研究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

4、讨论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确方向和方法。

5、明确研究人员分工。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研究与实践,总结阶段成果。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交流。具体实施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听课,交流讨论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写一篇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会和感想。

2、每人设计一节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

3、每位教师公开展示一节课,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进行反思,集体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实践。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组织制作适合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课件。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做到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2、深入体会探究教学模式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作用,设计体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评选,交流设计体会。

3、选出优秀的课件及教学方案,进行公开展示,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集体交流,适合农场中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广实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进行集体交流,完成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实施校本研究课,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教师互听互评,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

2、力争在校本教研活动或其它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

3、整理学生反馈意见。

4、总结经验体会。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报告。汇编教学论文、优秀课件、研究课教案。在这一阶段中,具体工作包括:

1、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2、课题组成员总结归纳研究心得,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3、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资料,整理文件,总结成果,汇编结集。

4、撰写研究分析报告。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3

一、实施背景

新颁布的20xx版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在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决定在全校二年级和五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五年级数学为主,二年级数学为辅助实验年级进行课改实验,在有了初步经验和成果后全面铺开。

二、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20xx版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尝试教育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为目标,力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品牌。

三、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用来给学生们来展示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口算比赛、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或者诵读数学公式和定律等等形式多样。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通过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和表现带给学生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组织的好的话会成为师生的最爱。

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也就是课前要完成的前置性作业。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话,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

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

1.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2.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

3.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

4.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

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不要让一个问题没完没了扩展出去,注意收局)“放”(比如有些重点或难点可以拓展)“引”(引导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往本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方面作点拨)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口述式、文字式、评“星”式、称号式等,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上述的流程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4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扭转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我校教、科研课题项目,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适应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课题的实验操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课题的确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进修和教科所的指导下,以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改进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与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赤松乡的自然状况,确立我校的教研课题为写作教学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1、有针对性,注重实效

2、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加强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

4、形成教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教风。

四、教研工作实施细则:

1、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教研管理,课题研究,参谋咨询,师资培训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2、加强教育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稳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师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评比、奖励制度

(4)经费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4、加强教育科研资料档案的建设

教育科研信息资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广大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教研信息资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务工作和科研档案建设工作,以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

五、具体实施步骤

1、20xx年10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科研兴校意识,确定各课题人员配备,调查学生现状,建立科研档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3、20xx年3月,单项课题结题阶段。

4、20xx年10月,课题规划总结阶段。

5、20xx年下半年,对适宜的优秀课题,在全学区推广,并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5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

然而,教学现状却是,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走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践,教师应该作学生生活的引导者,让他们觉得平淡生活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可供写作。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我班学生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全新的具有农村小学特点的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撑下,确立相应的课题目标。

一是进一步确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端正写作目的,由“应试”走向“应需”;

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改变以形式为训练体系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直接参与,感受生活;阅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等,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作文的真实环境;

三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说出最富有情趣、最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四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摸底,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子课题等。时间:9月份

实施阶段:根据课题的基本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调整方案、注意积攒过程资料等。时间:10—12月份

总结阶段:根据实验过程资料,进行科学总结。时间:1月份

四、研究策略

1、作文题材的研究开发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开发身边的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题研究,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实验中要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阅读与应用结合的研究

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极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3、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

按照“生活作文”基本概念,作文的成败得失,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生活的主人的作文评价思路。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6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7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总校跨越式教学方案为指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课题实践,确保学校教研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教研质量。

二、主要任务:

1、认真学习贯彻县教研室铺开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课题实践的精神,学习课题实践的实施方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认真学习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理论,立足以

“口语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理透

“1∶1∶1”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跨越式教学”的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使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研究处理和使用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推行

“1∶1∶1”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爱护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课题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理论认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案设计,初步定型教案以备后者学习和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健全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和任何教师为组员的校课题实践小组,由教研组长主持、召集教研组的活动。

2、制定计划

在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讨论制定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对本学期教学研究的目标、重点课题、活动方法做出统筹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方案有利于课题实践的实施。

3、活动要求

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题实践为主线,每次教研活动实行严格考勤,必须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一般也不得请假。活动必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

4、活动内容

学习新课标、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研究小学英语跨越式

“1∶1∶1”教学模式的备、教、辅、改、析、评等活动,并对各项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实验班设置:英语实验班为三年级和四年级。

四、教研活动制度

1、全体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满腔的热情,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参加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课题实践的教研活动。

2、学校实行领导分管制度,以促课题实践的更好实施。

3、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英语教研组长应以课题实践为主题负责组织领导本组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4、以“课题实践”为主导思想,制定好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和英语组教研工作计划。计划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好实施。

5、活动安排:

(1)活动地点各组按需自行确定

(2)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同时进行理论学习,参与教师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有事先请假,并经有关领导人批准后方可,对不能遵守活动时间和无故缺席者做好记录。

(3)教研组长提前准备,安排好下次活动主讲人、内容,并做好记录。

(4)活动时每位教师需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6、为了更好的推行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课题实践,为了更好的实施

“1∶1∶1”教学模式,英语组全体教师应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积极支持、积极鼓励、积极帮助实验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7、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评课是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英语组应组织教师多听实验班的教研课,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向实验教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整改措施,让实验教师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好的推行课题实践。

五、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学校跨越式教学实施方案

2、跨越式教学培训

四月份:

1、跨越式教学研讨活动(三年级英语)

五月份:

跨越式教学示范课观摩

六月份:

跨越式教学阶段总结

七月份:

1、跨越式教学工作总结

2、所有资料归类装档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8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1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0

一、课题的表述: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二、课题涵义: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标: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五、研究方法:

1、运用测验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验证该教学法的实验成效;

2、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均衡分组,并创设系统民主的小组管理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六、研究步骤:

1. 研究分组方法: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 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组方法,总结出具体成熟的经验论文。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3.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论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1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2

一、问题提出

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让我步履维艰的还是作文教学。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地反应。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把身边的事情忽视掉,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

2、顺应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各科教学纷纷在研究创新教育的切入点;“研究是作文”旨在突破传统作文教学重回忆、重记叙的倾向,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回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呼唤。要想让教学获得全局性的突破,应把大力花在如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上。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4、“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体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教学措施;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研究思路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纵观小学习作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错别字多,语言贫乏,词不达意,无话可说,无事可述,说假话、空话、套话、胡编乱造等等,因此,我们组织了一部分有志于改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利于提高校学生习作教学效率,使习作教学走出困境。

1、课题研究试验班级为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儿童成长中的需要,让学生写作文起就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接触作者的畏惧心理,坦诚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初步学习并研讨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素材收集的途径及方法。

5、有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应研究水平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和其他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低年级看中练习与片段。要求是:“低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个阶段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 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习作教学的内涵、特征做初步的概念界定。

2、 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定课题并进行论证。

3、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 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 如何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 定期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4、 在生成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习作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xx年7月)

1、 汇集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 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 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进行课题成果展示。

六、研究对象、方法与人员

对象:永坪镇第二小学学生

方法: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人员: 刘靓

七、课题研的究任务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鼓励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目前学生习作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过“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效果。

3、本课题的研究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

八、参考文献

1、《走进研究自主作文》

2、《小学语文评价标准》

3、《现代汉语词典》

4、《现代教学论》

5、《小学作文教学论》

6、《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3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阅读教育及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学校和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和作文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7.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将吸收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学校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语文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二)技术路线:

1.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和现状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

3.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探讨中小学生“群文阅读”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建设“群文阅读”资源包;

4.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步骤

本项研究初定时间为三年以内(20xx年3月―20xx年12月),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xx年3月)

(1)课题申报(20xx年3月):组建研究队伍、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研究规划、组织落实与前期研究;

(2)课题开题(20xx年3月―20xx年10月):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寻求启发。

阶段成果:《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指导手册》、《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等。

第二阶段:模式建构(20xx年6月―20xx年12月)

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并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

阶段成果:《“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阅读力”理论探析》、《“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效果。

本阶段研究与前两个阶段研究并行。

阶段成果:《利用“群文阅读”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20xx年9月―20xx年12月)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所有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样本不小于总体的20%,主要调查内容为三项:实验效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广情况,学生阅读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