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6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1
活动设计意图:
在干燥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现象,如:幼儿会发现梳子梳过头发后头发飘起来了;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灰尘;脱衣服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并有小火花。但他们对其中的奥秘还不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实验物品。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
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楚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实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实验并记录,观察静电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1、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幼儿用书)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把纸屑吸起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吗?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幼儿实验,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集体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有谁的结果不一样?
4、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再次进行实验,分享结果。
5、师总结,简单解释静电现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不能呢?能吸起来的说明他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四、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常用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1、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静电现象吗?感觉怎样?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脱衣服时,用梳子梳头发时,刚关闭的电脑、电视等)
2、师总结:我们要尽量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勤换衣服。天气干燥的时候要注意擦护肤霜,及小朋友说的香香。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2
目的:
1.引导幼儿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通过复制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准备:
1.平面模型和笔。
2.复写纸、拷贝纸和笔;印泥和油墨。
3.具有凹凸图案的物品模型,如印章、铅字等。
4.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腔形物品(如装巧克力等食品的凹型塑料盒,装小汤匙、杯子等用品的凹型包装盒,印糕模具),用于复制的橡皮泥或面粉团。
5.表示“生物克隆技术――动物的复制”的挂图。
6.带领幼儿参观文印室,了解蜡纸油印的工作过程和复印机的工作过程。
过程:
一、认识复制现象
1.出示各种相同的物体,如一片片相同的饼干、一支支相同的笔、一本本相同的书、一件件相同的玩具等,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相同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2.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制的办法?(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二、学习复制平面物体
1.出示平面模型,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图样。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示范复制的方法:一手按住图样,一手沿图样画出轮廓,然后剪下。
2.出示幼儿喜爱的卡通图案,引导幼儿思考可用什么办法复制。(用复写纸或拷贝纸复制。)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分别示范这两种复制方法。
3.出示印章和铅字,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复制。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示范用印泥和油墨印画的复制方法。
4.出示一张幼儿感兴趣的玩具说明书,启发幼儿思考复制的方法,引导幼儿回忆复印机的复印过程和结果。
三、学习复制立体物体
1.结合挂图,向幼儿介绍工业上利用空腔模具复制零部件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复制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2.出示印糕模具,示范用面粉团填充模具复制糕点的方法。
3.生活中许多东西可以复制,动物可以复制吗?(教师利用图片简单介绍“生物克隆技术――动物的复制”。)
四、操作活动
1.提供五个组的操作区域,引导幼儿按意愿选择操作内容,学习各种复制方法。这五个组的活动分别是:①复制平面图样;②用复写纸、拷贝纸复制卡通图案;③用印章、铅字复印;④用面粉团复制糕点;⑤用橡皮泥、规则模具复制小用具等。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尽可能去各个组活动。
3.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动情况,体验复制活动带来的'乐趣。
4.展示幼儿的复制作品,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3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
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磁铁都有不同的两端,磁铁间存在相吸、相斥的有趣现象。
2、能用较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长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各17块,柱形、园形、 蹄形磁铁各一块,、纸盒16个、纸板一个,小汽车与幼儿人数相等;
2、集体记录表一张,幼儿记录表16张,记号笔17只,√ ×标记各一。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二、尝试操作,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大胆猜想,学习记录方法。
四、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五、再次操作,进一步感受有趣的磁力现象。
六、游戏:奇妙的小车。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产生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第6号。
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8页。
了解本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情况。
活动过程
找汉字。
――出示挂图一。图片上有什么,这些文字一样吗,有谁知道是哪些国家的文字。
――找出图片中的汉字,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的文字。
看图猜字。
――出示挂图二(遮住汉字部分)。以游戏方式启发幼儿辩识象形字。
――引导幼儿观察汉字“火、口、山”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猜一猜,认一认,并说说这些汉字是怎么认出来的。
――帮助幼儿了解我国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
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你看见过这些字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会认汉字吗?
――教师记录幼儿所说的汉字。认读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尝试看图识字。
――请幼儿翻开活动教材,自己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汉字。
――鼓励幼儿和同伴互相讨论、交流。
――鼓励幼儿在活动室、园内和各种场所寻找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