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的散文
关于青年的散文(精选20篇)
美丽的青春
文/鲍丽波
青春,多么美丽的字眼!提起她,便会联想到一片片灿烂的云霞,初升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但我要提的是一个人的青春,因为青年时期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它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
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呢!确切地说,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一切的青春最美。凡是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都是青年时代立下远大志向,进行过不懈努力的。
人民领袖人物毛泽东,青年时代目睹了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青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他们的青春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青春是最美的。
可是,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人生就是吃喝玩乐。整天三五成群、结伙到处游逛,歌厅、网吧、游戏室,他们是常客。比吃比穿,游手好闲,有时还打架斗殴扰乱公共秩序。这类人,他们拥有的只是躯壳的年轻,而不是青春的美丽。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样,短暂的青春才能为祖国的腾飞放射出光和热。
努力吧!朋友们,青春是短暂的,但青春是美丽的。
青年中国梦
文/吉木布哈
论青年中国说:青年,乃华夏儿女之继承者,其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梦。我们青年不能置身事外,应积极响应建设“中国梦”之中。
我们青年一代人之梦,都希望中华之教育,经济,科技发展而领先;都希望国土完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都应为中华之崛起而奋然起来;都应把“青年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起来;都盼望是“中国梦”的创业者和享受着。只因如此,我高举右手说
青年在,则国在;青年志,则国志;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梦,则中国梦。
青年中国梦之一,振兴教育。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青年者,应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提升思想文化知识面,来振兴中华教育。邓小平亦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因如此,青年们的心,熊熊燃烧,面向全方位之学习,认识教育之重要性。然而,青年者,以“科教兴国”战略理念为主体意识,以坚持教育为本,托付起振兴中华教育之梦。
青年中国梦之二,经济建设。经济乃决定上层建筑,国之主脉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经济发展之根本也。何为经济之发展,其论国民之全体的经济追求力度,国民之身心素养。只因这样,青年者,乃经济建设之栋梁主,所以,应把“青年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用党章引导自己的行动,用团组织为我们引领道路,用我们的热血染红整片中华大地。这样,中国经济就能稳步而发展。
青年中国梦之三,研发科技。论起科研,青年者脑海里隐现出邓稼先“两弹一星”核试验图景,他使中国从自卫队武装国防带入核武器保卫国防之奠基人;他那永垂不朽的科研精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告诉我们,努力学习科研技术,为民族,为中华,为世界做贡献;他的精神启发我们,加强钻研科技,哪怕献出一点点热血,中国之科技活源不会停息。因为,科技乃国力之组成其重要,所以,青年者,应置身于科技研发事业之中,来不断发展中华之科技事业。
青年中国梦之多,当前,国土并不完整,国家并不富强,社会并不和谐,青年者,仍还需努力奋斗。在此,宣中国青年者,今天台湾问题尚未明了,周边岛屿骚扰现象依然存在。知此,青年者,更应发挥精神力量,奋然而前行,努力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科技,青年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来保卫和建设昔日前人用鲜血换回的江山,来建设这片曾经流血成河的大地,来建设“中国梦”之伟大事业。青年者,此乃义务乎!
青年者,绝不能置身事外,既然我们坚守扛起重任--中国梦。那么,我与其应该同在
青年在,则国在;青年志,则国志;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梦,则托起中国梦。青年们
来吧!请伸出双手,用我们的热血染红中华大地,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事业吧!
来吧!我们是创业者,亦是享受着!
来吧!用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来共创“中国梦”之伟大复兴事业吧!
青年们,这便是如今之青年中国梦也。
灿烂
文/蔡澜
在交通灯前停下,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头发剪成冬马赫克印第安人状,并染成部分粉红色,身穿皮质背心,中间有铁链串联,裤子钉满了发光亮片。皮靴是一只白一只黑。
我真为他羞耻。
但是,这青年很温柔地用手扶着他身边的一位老太太,她穿唐衫裤,头上打了一个髻,几条灰白的长发被风吹乱。青年用手指为她梳好。老太太感激地摸摸青年的手,眼中充满了无限的爱意。
似曾见过,这份感情出自我奶妈的瞳孔。我站在她身边,额前留着个头发梳成的肿包,学足东尼·寇蒂斯。花纹衬衫的短袖还要卷起来,裤子狭窄地包着瘦长的腿,跟随着脑中猫王的音乐颤抖。
影像与站在我前面的这位青年重叠。我怎么会忘记去欣赏他?他化身的孔雀,彩色比我当年灿烂。
我为我自己羞耻。
青年作家陈昂评论彭书锦的诗歌作品
文/陈昂
彭书锦诗歌中的光与闪电
文/陈昂
以文学为载体,用认知与情绪来结构化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探寻生命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多维度地呈现出普世的存在,热烈地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情怀。彭书锦将诗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将生活锻造得多姿多彩,诗意盎然。
我与彭书锦起初是在网上的文学群里面认识的,时常交流。近日,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文学栏目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明星计划,彭书锦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繁星计划,我在“顶端新闻”App上又读到了彭书锦的众多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彭书锦的思想新奇而特别,他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式样的诗歌表达。
通过和彭书锦交流,我了解到他从小在书香氛围中成长,整日与书为伴,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素材。
“我想写一封情书/在那永不褪色的信笺/刻下此时的黄昏/里头装满星河呢喃/用唇尖包裹起我的情思/随着浪涛飘到远方”。这是彭书锦的诗歌《一封久违的情书》,诗人以信传情,表达出对远方佳人的想念,“星河呢喃”是个人理想,“随着浪涛飘到远方”是情感撞击后与他人产生的共鸣,结尾处将个人的情思转化为对众人的爱,这正是彭书锦诗歌的特点的具体呈现。
生命和死亡也是彭书锦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如彭书锦的《在闪电中重生》,“行至配有绳索的峡谷/上方满是蛇、蜥蜴与狼/我爱那追寻没落,过桥的人/他们探寻牺牲,而后射向彼岸/我也要用舌头舔舐闪电/昭示这山间的一切/自一朵黑云中沉重地降落”,两座山峰中间是幽深的峡谷,但没有桥或桥上充满着死亡。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离开,不再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了。然而,彭书锦是属于过桥的人,他要追寻没落。因为这样,他便可以像箭一般射向山峰、到达彼岸。之后,他变得更加勇敢,他要与迅猛的闪电为伍,照亮山间迷茫的事物,随后从一朵充满雷电的乌云中降落。
又如彭书锦的《在黎明下刷新》:“无数个夜晚,无数场风暴/席卷着过往的尘埃与云烟/无数次黑暗,无数盏灯光/追赶着心中的闪电与黎明/我在黎明下诞生/又在黎明下灭亡”,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地,“死去”只是手段,重生才是目的。这种意涵,在他的《在闪电下死去》表达更为深刻。
“巨龙匍匐在东方/等待着红星的照耀/它腾飞在唐古拉山脉/巴彦克拉山脉/黄河的泥土上/来到劳动与朴实铸就的麦地/汗水与镰刀汇成的稻田……我们跳动在松软的土地上/用勇气与智慧击碎了黑暗屏障/我们生于红色的火焰/高举一支不灭的火炬/用光明与怒吼迎接那凛冽寒风/燃烧着整片华夏大地/最终成为那一颗耀眼的红星”。这是彭书锦的诗歌《红星照耀着中华每一方土地》,这首诗歌格调激勇,磅礴有力,描绘出华夏大地的变革,展现出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光与闪电”是彭书锦诗歌写作中常客,作为青年先锋,彭书锦身上有对诗歌的执着和热情,他敢于冒险和挑战,也敢于打破和重建,彭书锦在自己构造诗歌异域里自得其乐,那里太阳铺洒、向阳花开;那里交嘴雀亲吻着山岗;浪漫、新奇富有活力。
丰子恺在《无用之美》中引了这样一个故事,1824年伦敦举行诗人拜伦葬礼的时候,伦敦街上的商人们望见了这大出丧的威仪,惊叹之余,私下相问:“诗人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人?”这种大概是形容过分的笑话吧。诗人不是做生意的人,这是大众的一种普遍认知吧,现实生活中谁会做如此愚蠢的发问呢?不过,“诗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一般人心中常有的疑问。
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时常有人问我:“诗歌到底有什么用?”这时,我会告诉他:“大有作用”。“有何作用?”我认为诗歌是直指人心的光明之象,也是造物主留给人间的自救药方。人这一生是自我心境体悟的修行,诗歌恰能带给我们美与思,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成为更高尚的人,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诗歌的作用。
世界,可以给我一首诗的时间吗?文学如浩瀚星空,我们如漫天繁星,用自我的孤独点燃思想,照亮黑夜。长路漫漫,多一个人,便多了一道风景,每个心怀梦想的诗人都应当得到尊重,“光与闪电”是青春、是激情、是誓言、是梦想,彭书锦会像箭一般到达彼岸,如闪电般照亮自己的文学征途。
陈昂2022年10月14日写于北京香山
作者简介:陈昂,1992年出生于山东枣庄,现居北京,诗人、学者,先后供职于高校、文联等单位,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兼及中国哲学、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诗集《陈昂诗选》《半面夕阳半面海》《漫天飞雪的日子》等;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机智过人》等栏目录制,2018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作家简介:彭书锦,男,汉族,湖北黄石人,现居武汉,中国青年作家、知名诗人,“大诗主义”代表人物,倡导世界诗歌运动。系《文学视角》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书刊及网络平台,已被译为英、俄、日、西等版本,并多次获奖。
365文艺青年的日常
文/木耳琦琦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一个《傲慢与偏见》的书摘里。下面立即说,这是席慕容写的。
但是,我早已联想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这个热爱文学又坚韧的女子。电影《成为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是的,她当之无愧,亭亭,无忧无惧。
想起她早晨在钢琴前欢快活泼地模样,充满了童真。一晃儿,一个独立于窗前的古灵精怪的女孩又慢慢咬着笔在构思写作,一个圆满而充盈的精神世界搭建起来。但是对与爱情,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又无比坚毅柔韧。拒绝不爱的高富帅,爱一个人时又绽放出炙热的光芒。去私奔,但是又拥有着理智,自尊自爱。精神上的独立与天生的浪漫结合,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灵魂。
她不断地写作,以文字为职业,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不屈服于礼教。是的,也许我们是同样的年纪,但是我们却又相差如此之大。她有着文学的天赋,我却碌碌无为地在不喜欢的专业课上挣扎。她虽然没有写出,但思想中暗含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而我却放荡形骸,无拘无束,不问世事。
然而,我无意于去摧折那些独一无二、尚未成熟的花朵。她们可以娇弱,可以默默无闻,但是不要责怪一朵花的花瓣为什么不饱满。一朵花的花蕊为什么没有成熟的蜜糖。也许简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榜样,也许我们离她太远太远,但是,我的心里始终满含着一个温柔的期盼,那就是,走在那条路上,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就像是《四月物语》里的女孩。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周末,以及,一个人的爱。有什么不好吗,当你走在空旷的荒野上,你毫不畏惧前路的迷茫,毫不担心自己的孤独,而是去欣赏那绝处的风光,收获自己的精神独立。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家有“老青年”
文/蒋平
年逾四旬,标志着我正式退出青年行列,但家里依然有位欢蹦乱跳的“老青年”。不过不是我,而是年过七旬的母亲。
母亲年轻时酷爱文艺,这种爱好通过遗传深深影响了我。母亲退休那年,我正式参加工作,很快成为单位的文艺骨干。母亲退休不退志,经常踊跃参加我们的文艺活动。每回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表现得比年轻人还要积极抢眼。一次青年作家聚会,母亲绕有兴致地听我们座谈,一位老师当众开起母亲的玩笑:“在座的全是青年作家,请问您老怎么称呼?”母亲乐呵呵地回答:“我也属于青年,是老青年。”一席话,将大伙逗笑。
为让自己70岁的身体跟上30岁的心脏,母亲不忘为自己“充电”。她改换了智能手机,注册了QQ,添加了亲朋好友的微信,还建起家庭微信群。逢年过节,用一个个大红包,美死一票儿孙。父亲去世后,儿孙们轮流邀她过周末,每此时,母亲会带上羽毛球拍,不时约我们兄妹仨给她当陪练。和她打羽毛球,节奏比一般人慢。与其说是当她的“陪练”,还不如说她在找理由陪我们锻练。母亲是通过特殊方式,强迫我们从长时间的“低头族”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劳逸结合,远离疾病。
母亲不光喜欢和年轻人娱乐,还用一种年轻的心态,参与我们的各种沙龙。70岁生日那天,不少跟我年纪相仿的朋友,用不同方式向“老青年”表示祝贺。母亲幽默地回答:“感谢你们这些70后,我今年也正式加入‘70后’,咱们有共同语言了。”
家有“老青年”,老少俱欢颜。
老街琐忆
文/刘向东
冬日午后,阳光和煦。陪同初中时的王老师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生活过的天马老街。街上人来人往喧哗热闹,却无曾经的整洁、有序和温馨。一些墙体斑驳的老房子和青苔漫漶的小巷子依然如故,似乎在等着我们抹去岁月的烟尘。
老街也就百余米,街面并不宽阔,以前可让两辆拖拉机顺利交会,而今却被杂乱的商铺和无序的搭建蚕食得像条梗阻的鸡肠子。
那时我住街西头,房子是典型的江南庭院式粉墙黑瓦二层楼。宽大的门框是石条装饰,黑漆的门上坠着光滑的门环。进门是阳光普照的大天井。青砖地面上间隔嵌有石雕地漏,楼上是木条地板,还有转弯木楼梯和雕花格子落地窗。如此排场和讲究,据说以前是资本家的房子。政府接管后由某部队驻扎。我作为随军之弟也住营区,天天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子弟兵们在一起。那时只要连队打靶,我就逃课跟着去。络腮胡子连长每次给我几颗子弹和战士一样握着半自动步枪或冲锋枪爬着瞄准射击。那种过瘾和刺激常常是我在同学中炫耀的话题。如今房子不见片瓦踪迹。挽着老师的阿三说部队撤走后房子空关,后来因属危房被拆除便成了现在这片拥挤驳杂的搭建区,唯有一棵葱郁的老樟树默默地坚守着。
营房后门临街是家茶馆店。我每天上学经过时会看见几张老面孔围着八仙桌喝茶聊天。天天如此有什么好聊的呢?疑惑之中又感到他们满脸的笑容已分明告诉我他们是最开心的人。旁边的老虎灶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冒着腾腾的热气,时而还发出水开的“咕嘟”声。油桶般的锅炉上有个玻璃管子,里面的水总是停留在100度的红线上。我每次拎着竹篾外罩热水瓶,递上烙有“壹分或贰分”标价的竹制筹牌打水时,收筹的老头总要掏出几张比扑克牌略大的背面是年历,正面是杨子荣、郭建光、柯湘等彩色剧照的“年历片”问我换不换军帽。还说知道我是隔壁营房里的人,弄顶军帽应该不难。可我每次的答复都让他一脸失望。因为那时的军帽实在是一帽难求。就连我的军帽也经常要被同学借去神气几天。而今茶馆店和老虎灶的门面已是外地人的杂货店,屋内的晦暗和嘈杂的乐曲再也无法还原昔日的茶客们的悠然和惬意。
街东有点陌生了。今日的某厂和仓储曾是人民公社和大礼堂,一段老墙上依稀可见光芒四射的红五星,仿佛响彻着解放军进行曲的八一电影厂片头。有次,礼堂里放映《列宁在1918》。由于没能抢到位子,我们只好在通道上挤得一脚之地。不料,在看到伟大领袖列宁同志向工人们挥手演讲“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时,片子突然中断。趁着接片的微弱灯光,我们无意发现两个陌生青年交头接耳后,用肩膀故意贴靠两位女青年。尽管女青年极力躲闪,可他们仍旧不时地故伎重演。等片子一放完,眼看他们又紧跟其后,我们抢先拥向门口,学着影片中特务的样子一边拦住他们,一边喊着“不要挤不要挤,慢一点,让列宁同志先走。”女青年回头瞥了我们一眼急忙脱身远去。而两个陌生青年却被我们挡在了门内眼巴巴地望着门外黑压压的人群。
两月后,我们在向阳大队参加“三夏”农忙劳动,意外见到那两位女青年时,才知她们就是大队的“知青”。不久,我们赴约去大队吃西瓜时,她们还送给我们一挎包糖果瓜子和几本小人书,说是感谢我们的仗义。至今我还珍藏着两本小人书,就像珍藏那个快乐有趣、懵懂茫然的特殊年代。
劝阻
文/蓬怡月
我们的港城富饶美丽,年年被评为“文明城市”,但是,有些人还是会干出一些让我们张家港人羞愧的事。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人们的心情仿佛也灰暗无比。在大街上,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开心地笑,我和同伴也一言不发。
“喂,让一让,让一让,这里不能停车!”一位看管车位的老爷爷说道。“这轮得到你管吗?我可是比你大的上级!”一位长得像小混混的青年人说。老人反驳说:“瞧瞧你这个样子,不务正业,还不讲理。”青年回应:“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着吧!”
听在耳里,一位中年妇女看不下去了,大声嚷道:“明明是你的不对,怎么能说这种话呢?何况,那位老伯确实是管这儿的,他是收费员,他不管这儿,管哪儿?”“他爱管谁管谁,反正他管不着我!”青年很无赖地说了几句话,车子照样没动。
我也看不下去了,心想,这事要是按照这样闹下去,不得把整个步行街给闹翻啊?于是,我很正义勇敢地提醒他说:“叔叔,您干吗非要停在这儿呢?那边不还有一个空位吗?何必要吵得鸡犬不宁呢?”青年表情骤然一变,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时,老爷爷又说:“你看,小孩都知道这个道理,你呢?”
事后,我身边的同学说:“嘿,你可真厉害,我吓得要死,多亏你啊!”
假如我们的港城有更多的车位,那该多好呀。所有有车的人,都不用为停车而烦恼了。
人有好有坏,谁知道下次那位叔叔还会不会做出这种事呢?总之,我希望大家都做个文明人,为港城作出一份贡献。
想起青年读书时
文/贾载明
我庆幸自己在青年时代读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书的情节是多么吸引人!从这时起。我也养成了背诵诗词和对词汇感兴趣的习惯。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一首诗。那种意境和画面很美,刺激我当时就记下来了,直到现在还没有忘记。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杨洪基唱的那首雄浑、壮阔、悠远、苍凉而震撼观众的主题歌,也在看小说的时候就记下来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些横跨历史时空美丽的句子,能引发读者的无限思绪。当然,还有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那首诗,也令人终身不忘。当曹操手拿筷子,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呀。”曹操这话一出口,刘备惊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刘备心里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是英雄,要与人家争天下,正在行使“韬晦”之计,过着种菜的生活。小说用诗概括了这个情节:“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吓人。巧借惊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曹操问刘备筷子为何掉了?恰好在曹操“说破”英雄那一刹那间,天空突然炸响惊雷。刘备说自己手中的筷子是被惊雷吓掉的。
当然,年轻时读小说主要是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只要是情节比较紧张和有悬念的长篇小说,就必然会进入如痴如醉的状态。初中快要毕业的时候,我借来《说岳全传》,在上课的时候,将书放在课桌下“二楼”上,埋着头看,被故事抓住了,头不知不觉长时间埋着。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的刘蔚青走来逮个正着。书被收了。这书是借的乡卫生院一个姓向的女医生的。一些日子后,向医生见我没有还书,便追问,同路的同学帮我回答:“书被刘老师收了。”向医生对我说:“你去给刘老师说,书是我的,要他拿给你。”我找了刘老师,书没有拿到。后来,是向医生亲自向刘老师索要,物才归了原主。据说,开头刘老师也不给,后来向医生生了气,还和刘老师争吵了几句。因为这次借书,我记下了向医生的模样,中年,略胖,个子不高,还吸烟呢!
因为看了些小说,在同学中做作文就冒出尖来。文化大革命时学校也要开“批林批孔”斗争会,我是写批判文章上台宣读的学生之一。有一次刘老师安排学生写作文,题目是记一个人。我的题目是:《记一个生产队的管水员》。信笔写去,没有尽头。该交作文了,我跟刘老师说,还没有写起。他对我说:“你继续写,完成后交来。”后来,竟将一个作文本写完。刘老师看了,并未表扬我,而是批评我的文章“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原来我的文章中有“匹马单枪,冲上前去”等突出“个人英雄”的话。不久,在早春里又写了一个作文,内容是写农民不惧寒冷,农业学大寨,改造土壤,开山打石,造梯田的事。背景为下雪之后。开头来了一段风景描写,其中有“一些不知冷的麻雀,来往飞翔,停在树上,喳喳直叫”等描写风景的语言。刘老师看了作文后,把我喊到办公室谈话,说我不该写风景,不该写树儿鸟儿,甚至还说:“你写麻雀不怕冷,是在影射农业学大寨的农民群众。”接着,刘老师在班上讲评我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当作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进行批评,向同学们讲的话就是给我谈的那些话。最后他还向同学们宣布:“贾载明是一个烂秀才!”于是,我这个“烂秀才”的“歪号”就在全校传开。现在想来,在那种政治气氛下,不能怪刘老师。
初中毕业了,就因为“派性”,公社的一些人卡住了我进进升学的门坎。只有弃笔扛锄头“修地球”了。愁愁苦苦,哀叹彷徨了好些日子。我选定学中医。当时盘算,学医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学技术,二可以学文化。中医必须首先将“药性”、“汤头”、“脉诀”熟读记诵。由读小说转到读无情节、无故事的枯燥科学技术文字很困难。当时痛下决心,再不看小说了!强制自己走进中医这座神奇的殿堂。我从“药性”开始,并弃易就难,即选最难背诵的药性反复强记。比较容易背诵的一种是:“人参甘,大补元,止渴生津养胃元”。比较难记诵的一种是:“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胃。”这叫“保元药性”,一共有四百多味。我就是背的这种药性诗。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在劳动之余,抽时间每天背一味“药性诗”。看似容易,实则较难。难在巩固,要不断反复温习,直到在大脑里刻有“痕迹”为止。为了记读方便,我将“药性诗”写在手背上,甚至写在小腿上,在劳动中休息的时候瞧瞧记记。后来,我拜万县市中医校的牟之沛(又叫牟沛然)先生为师。提着见面礼去到他家。他当场对我测试,问了我的文化基础,又叫我写字。牟老师说:“基础还可以,字也还勉强。你和一般学医的应不一样,他们是从基础开始,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那就先背‘杂症’。” 背“杂症”是学中医中比较难的一关。厚厚一大本,要我六个月背记完。我背记了五分之二,时逢招生制度改革,我考学走了。但对中医的兴趣未减,和牟老师时有通信。他在信中对我说:“你热爱中医很好,但医古文是一道铁门坎,翻不过这道门坎是学不好中医的。所以你应该爱好古典文学。”于是,我爱好文学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起来,直到现在仍未衰减。后来我读成都中医学院才知道,老师说得对,没有古文基础,怎么去读《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经典呢!牟老师不仅是中医专家,还是书法家,篆、隶、真、草等各种书体皆通。给我的信都是毛笔书写,活脱遒劲,疏朗俊逸,行云流水,有王羲之之风骨,是很美的行书啊!现在我还保留着他给我的每一封信。
那时候的读书生涯回忆起来的确值得玩味啊,他竟然能改变人的生活道路!
青年托起中国梦
文/野渡无痕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关于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我认真地学习感受到了力量之大振奋人心,体会深刻,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责任的重大。
在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只是日益激增,竞争力更是激烈,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一会深刻,要想有立足之地必须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务实的态度,这才能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九零后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奋斗的意义!更能用知识把我们把我们武装起来,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务实地规划人生,创造未来。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成为一个强国也是不容易的,需要经过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从而来实现。中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想实现强国,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则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才能不断的实现。在以前,我国曾是经济大国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经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忍受了百年的屈辱,让中国人醒了,自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便站起来了,后在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的努力下,一个新的中国形象——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上。这个成果来之不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珍惜和发扬,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有力量创造中国的历史。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国家也有梦就是中国梦,而这个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小梦组成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才能一步一步的实现。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更是肩负重任,我们生长在红旗下在无数伟人的光辉下茁壮成长。肩负着强国兴邦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站在中国梦的战斗一线,把中国梦视为进取梦奋斗梦人生之梦,才无愧于我们青年的历史使命。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志,而青年则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在兴盛时期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老年如残烛如夕阳。所以我们青年责任之大由此可见。历史上还有许多有志之士像三国的周瑜13岁就官拜水军都督;汉朝的霍去病19岁为将军;毛泽东34岁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们都是一邦一国的中流砥柱,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讲话指出,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时代条件下规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可见青年人历史使命之大,责任之大。
作为一个有志的社会主义青年,给予了我巨大的鼓舞和振奋,因此,我们要在光荣的使命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目标,用于追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于自己实现自我的飞跃和发展。其次,要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戒骄戒躁,要真抓实干,积极主动地投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为中国梦助力。
再次,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质的飞越。最后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实干,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是一种源泉,给人以力量,希望是一种期盼,给人以激励,希望给自己一点力量也是给家人一种力量,更是给社会国家一份力量。
青年人承载着中国梦,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相信圆梦的时刻会很快到来的。
我最亲爱的文艺老青年
文/徐亭晚
据说,老爹那年信手翻了一本诗集,偶见一句“数声风笛离亭晚”颇为欣喜,取其中“亭晚”二字,于是,他的女儿被冠以此名。
当时的老爹还是一个文艺小青年。
老爹还是小爹的时候,就离家去寻求生计。儿时关于老爹的记忆,都是妈妈说给我听。那时的老爹很宠我,是那种不计后果的宠爱。三四岁的时候,我感冒了要喝娃哈哈,老爹背着老妈偷偷给我喝。而后果是我咳嗽到哮喘,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我至今没有问他当初为什么那样做,这种不具远见的事,不像是老爹那样整日思考人生的人做出来的。因为他说过,他希望我快乐。
老爹出门在外,每年暑假我都和老妈到各个地方去找他,河南四川上海,老爹在外的时间比在家多。那时的我不懂乡愁不懂思念,理解不了老爹端出一碗自己做的西红柿鸡蛋面的欣喜。
过年回家,他总抓着对诗词一窍不通的我用纯正的汉中腔讲某诗如何转韵,或者背朱自清的散文,说让我学习这种清丽质朴的语言风格。或许是因为相处时间太少,我始终没有被培养成一名文艺青年,至今还在惊异,在汉中话发音与普通话迥异的情况下,他是如何知道这诗在转韵的。
在外打拼这么多年,老爹始终没学会标准的普通话,他的所有吐字发音都带着家乡的味道。漂泊让小爹变成了老爹。他最终还是回来了,带着未改的乡音,和淡淡的乡情。
那年8月,下了一场可以算是初秋的雨。
我和家人吵架,赌气跑去汉江边。静下来,才觉得冷,却固执地不肯拭去头发上的雨水。我站在路边望着前方,期待老爹来找我,也不知道去躲雨。如果不是好心的路人借给我手机让我给家里打电话,我或许永远也不会意识到,我背过的手机号码,原来只有这一个。
手机上的号码本,“爸爸”永远是第一个的。曾经,我从未向这电话本上的第一个人掩饰过自己的落魄、孤独、彷徨,现在却将打出的数字一个个删去。在岁月里,原来我一直在模仿他的造型,用力快活,用心寂寞,在不经意间向对方掩饰自己的不堪。
因为他说过,他希望我快乐。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班长问,咱这算不算远游。我笑笑。十七岁的我们太娇纵,尚未意识到曾经被称为青年俊才的父亲现在已是中年俊才,曾经算不上貌美如花的母亲也开始对镜叹息。他们,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步履蹒跚。
——写给我最亲爱的文艺老青年,在那些充满阳光的长长的午后,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我知道,挫折会来,也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长长的一生,有你的陪伴。
青年突击队往事
文/林椿
那是37年前的一件往事了,由于自己亲身参与,此事历久弥新,仿佛昨天,此番回味,算是对自己工厂生活的怀念吧。
我所在厂为杭州新丰塑料厂,主产塑料编织袋,是替代麻袋的新型包装产品。由于是当时的创新产品,政府支持,产品畅销,厂子里显得生机勃勃。那年我23岁,在拉丝车间做机修工。
1978年盛夏的一天,自来水公司通知要停水一周抢修。一刹那间,平时机器轰鸣的车间顿时安静下来:拉丝车间冷却水是一刻也不能停的啊,一停即不能拉丝并将导致全厂停产。在大家异常焦急的议论中,厂长来了,技术员来了,我们包围着他们,听他们紧急商量对策,车间主任陈雁提出一个方案,由他组织青年突击队去厂外池塘拉水,人工冷却保持生产。厂长凝重的脸色稍有放松,但旋又皱眉:“那可是三台拉丝机,一天要五六十吨的水啊”。陈雁:“没有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就像电影在现实中重现,男女青工们纷纷报名拉水,我也积极参与。平时表现比较“老油条”的小袁高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红工兵、红小兵跟我上啊。”我们觉得这不但是工作,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陈雁主任决定,20个男青工,分3班倒拉水,女青工们负责注水。
厂区外200多米处,有一个中型池塘,经与生产队协商,允许我们拉水。3辆三轮车,3只大圆桶,这是我们的装备。突击队员二三人一车,往返舀水并拉回。当年的陈雁只比我大一岁,是72届高中生,中等身材,结实干练,圆圆的脸上一对不大的眼睛常是笑眯眯的,平时他对我们青年工人尤其是一帮机修工,时而声色俱厉,时而好言相哄,倒也镇得住,因为他自己带头干,技术硬、人品好。
骄阳似火,汗湿衣裤,真正8小时不停地拉水,就没有电影中那么轻松浪漫了,但我们这些队员们一个都没有退缩,咬牙坚持着。从车间到池塘,三轮车经过的路面形成一条湿湿的“水道”,油嘴滑舌的小袁跟我一组,边喘边说:“据新华社江干分社报道,新丰塑料厂在断水的严峻考验下,组成青年突击队拉水抗旱,大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其中林某中暑因公殉职,向他表示沉痛哀悼。”我笑着一拳向他打去。还别说,三四天后,包括小袁在内的好几名青工真的中暑了,这时其他车间的精壮小伙迅速顶了上来。
拉水抗旱结束后,我们又来到池塘边。池塘的水际线明显下降了许多,我们一群人鸭子般嗷嗷叫着下水洗澡,其中叫得最欢的,是队长陈雁。
一年后,在全国同类编织袋质量评比中,我厂的编织袋荣获全国第一。
我们遗失了什么
文/李婷婷
从蹒跚学步到加减乘除,从饭前洗手到阅读写作,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去感受、去体会。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天气阴沉,冷冷的。我独自一人去书店买书。书店门前跪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乞丐。
这时,一个青年男子走来,那乞丐连忙拉着男子的裤脚,用一种乞求的眼神望着他,伤心地说:“求求你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求求您了……”没有等那乞丐说完,男子就一脚把他踢开了,用轻蔑的语气说:“走开,走开,脏死了!”。
忽然,乞丐发现地上有个钱包。呀!这不是刚才那位男子的吗?里面的钱该够这乞丐饱餐一顿吧!可我万万没想到,乞丐居然捡起地上的钱包,向那个青年男子奔去。他一边跑,一边喊:“先生、先生,您的钱包掉了。”男子回头摸了摸口袋,立刻从乞丐手里夺过钱包,他的脸红了。望着那个乞丐,眼神里露出了内疚和惭愧,急忙丢下一张十元人民币,头也不回地跑了。
在我的记忆中,乞丐都是一些好吃懒做的人,而他却改变了我这一看法。
那位男子虽然从头到脚西装革履,穿得光鲜亮丽,但此刻的我忽然感觉他是那样的令人厌恶。老乞丐虽然从头到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被生活所迫的他却没有遗失自我,一颗诚实善良而又宽容虔诚的心灵使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此时,我打消了一开始远远地绕开这位乞丐的念头,把手中妈妈给我买书的二十元钱放到老乞丐的手中……
这天天很冷,但我心里却很温暖。
游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记
文/徐靖晴
不论哪一处名胜古迹,总会有着属于那片区域和那段历史的气息,纪念堂不外如是。青砖,布瓦,灰顶,褪色的漆红色木窗。门匾下穿过,似乎能嗅到长沙第九军区的硝烟气儿,在那个只欠一卷纸烟就能引发战争的年代,我不得不敬佩这些生在折戟多年的中国,出身贫寒而心怀信仰的青年。
踏上石阶,穿过门楼,步入青砖墁地的四合院,松柏苍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静清雅。看着眼前一幕幕的相片和记载介绍,我无法想象这些青年是如何在全然不熟悉的大洋彼岸生活,甚至“勤于工作,俭于学习。”那不是平民耀语的资本,也并非华贵的荣光,而是无数有志青年缔造的信仰,为中国崛起而缔造的信仰。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这些青年人在自由旗升起的地方汲取了先进的思想,汲取了民主和自由的观念,随后荣耀归来,扯开自由旗,覆盖中国大地;这些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青年,为祖国科技事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财富。他们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在令我们敬佩的同时不由引我们深思。我们如何报效祖国?凭借没有信仰的躯壳,刻薄刁蛮的性格,偏执狭隘的知识或是浑噩挥霍的青春?我们应当努力拼搏,解书为剑,以扬国威。
青年曲
文/顏小惜
窗外,无际暗夜的伴侣唯有那稀疏不依的各家灯火。跳过这零星的灯火,则只剩那无边的黑氲。我是这高高夜里的孤星,渴望着探明梦的足迹。梦,究竟是那儿时的咦语,还是这如今的空寂。疲惫中摘下眼镜。视线顺着黑夜直去,渴望着探明这暗夜里无边的梦迹,依稀间连接心田是哪五色光氲。暗夜里,许是摘下眼睛,却又是另一番风韵,一番足以照明吾心的瑰丽。我明了,我又何苦去探明梦的足迹,那绚烂的光斑似早已驻进心季。只需得坚定,哪,我的中国,我的梦以及吾心,原似这一切早已是在吾心,唯需的便是坚定。在此,献上我心中的坚定,一家开在心季的店;
开家古怪的店,隐藏在黄山脚边。店前挂着<青年曲>,店后刻着名与金钱。也不知何时起家,这只收梦与金、权。
我接任这家店,渴望梦与华年,厌恶那名与金权。渴望着青年昂首挺进,青年却迷失于金、权。前任说;青年,刚来的青年,你妄着证明梦之绚烂,却使得金、权消散了华年。
固执着坐立店前,渴望这梦与华年。任青风挑弄鼻尖,听细雨倾诉哀怨。青风识趣卷走细雨,细雨随风带来木笛。木笛,青年的木笛,充斥着青年芳香的木笛。可你带来的青年何苦徘徊山间。
“青年,你何故徘徊山脚尖
是想获的哪梦的华年
还是只为那金钱与权”
徘徊,徘徊的青年,呆滞的青年。
“若是前者,我只取你胸前的伪玉
却还你梦之华年”
上阶,难得的青年,我许你华年
下阶,可恶的青年,你怎敢放手梦与愿
”若是后者,我鄙视你到心尖”
却赐你金钱与权
上阶,可恶的青年,赐你金、权
下阶,难得的青年,可还要梦与华年
任青年徘徊山尖,其后老者以大步向前
“店主,仁慈的店主
我愿以往昔的金钱
换回往日梦的华年
已祭葬吾的残年”
“智慧的老者啊
往昔的梦已在年轮中翻滚数圈
需得数倍的金钱”
下阶,可恶的老头怎忘了华年
上阶,难得的老者,还你梦与愿
“唉,若我还年轻十年
定拿这金钱享得华年
青年,难得的青年
休教金、权消散了华年”
下阶,可怜的老者,愿安然晚年
“修教金、权消散了华年”
上阶,难得的青年
吾愿坚定你我,梦在心尖
五月是朵花
文/张春波
五月,和着春潮,伴着夏韵,美丽如花。五月的花,丽如春花之娇艳,生如夏花之绚烂,奇株异葩汇集,万紫千红齐俱。五月花海,繁花似锦,朵朵寄情,总有一朵属于自己,芬芳心扉;总有一朵将和许许多多别人的鲜花汇在一起编成耀眼的花环,献给劳动者、青年、母亲、护士……
五月,劳模们胸前的大红花绽放出光荣与自豪。为此,我想握住所有开满“茧花”的双手,深情地道一声:“劳动最美丽!”茧花,好漂亮的名字,虽没有绿叶的衬托,但经过汗水的浇灌,开在每一个劳动者的手掌心里。赞茧花、颂劳动,无论是挥汗的工人、躬耕的农民,还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知识分子,一切皆因劳动而美丽。花开花落结果实,这是自然的法则;茧花不是花,却也能孕育出收获,那就是劳动的硕果、劳动的幸福、劳动的尊严……五月,缀满茧花的双手拍响,掌声中荡漾起“劳动创造了人”的名言。
回味起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耳畔便响起团歌《五月的花海》之旋律:“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年轻,真好!“青”,《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青,东方色也。”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明媚的阳光下孕育着希望,于是青年便秉承朝阳之气,如百卉激情绽放:青年,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年,释潜能,“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青年,爱奋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五月花,青春潮,浪尖击水不轻狂。
五月,石竹花开。石竹花,一种普通、毫不起眼的草花,但宋朝王安石却深爱石竹之美,写下了诗句“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芬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叹息它不被人们所赏识。可是,当石竹花换了一个名字,被人叫做“康乃馨”时,娇小的花朵、坚硬的叶片犹如刚柔合济的母亲品质,成为“母爱之花”,受人敬重。可以说,母爱如花,不惊艳,但爱的光芒四射:母爱像朵棉花,裹在被褥里,嘘寒问暖;母爱像朵野菊,遍布大地,无微不至;母爱像朵油菜花,大片大片的,汇成爱的海洋……五月,赠一束康乃馨,母亲有节。
品味五月,花香四溢。国际护士节,献一朵花给白衣卫士,她是我们的“天使之花”;汶川地震纪念日,献一朵花在废墟遗址上,寄托哀思;全国助残日,送一朵花给残疾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世界无烟日,送一朵花给自己,让“生命之花”更加美丽多彩!
五月是朵花,无论是绽放还是含苞,无论是具体还是抽象,朵朵都温暖着你我他。
寄存时光轴册
文/小冉zi
1——青年如至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经典的言论:“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16字粗放的将茫茫一生勾勒,简约不失精华的道出了人生各阶段的状态。
年龄铸成的现实就是我再也回不到潺潺溪流般的少年时期了,而是成长在汇溪成河的青年时期。昔日少年风范一去不复返,可是美好的记忆却镌刻在深海里,需要时,便在时间记忆轴里翻寻。
少年的年龄已不再,俨然成立了青年进行社。青年如旭日朝阳喷薄而出,这个阶段我离外面的世界那么近,近到一跨门槛就可以走进社会体味生活的无奈与希望,近到我已是半个社会工作人,离职场不远了,近到过年回家亲戚都说要工作喽!也可能是我还未正式的走进工作岗位,所以爱生活爱热情有憧憬的我就无限的遐想美好的未来,但就业又好像是需要邮寄几年的光景,近在咫尺,于是又害怕即将一个人孤军奋战执掌职场,与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涯郑重其事的说声“再见”,憧憬希冀未来又夹杂着徘徊犹豫无奈。在就业与上学青黄苗交接处,可能突然会对三点一线的上学日子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怅然若失,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适应亦或是面对,就像离别时跟老友告别那种场景,就像年过上学,父母送行时一路上的喋喋不休,你已随启动的车前行而父母在车窗外,手作byebye的手势,嘴嘱咐着你根本听不清楚的话语,但你肯定知道他们想要说什么一样。
2——青年忆少年
青年过了少年幼稚的年龄,理所应当承担一份成熟稳重。青年的状态就像音乐符,波澜起伏;心情就像大浪卷沙,澎拜汹涌,激扬豪迈;个性就像时尚潮流,张扬不羁,标新立异。
青年,脱身于少年时稚嫩的脸庞、发型、穿着。如果我现在转过头翻阅曾经含情脉脉蒙着纸偷着写的有性别、无性别之差的“情书”,就会忍不住一笑,并感慨曾经的自己原来文笔这么好,写的文字这么有煽情力,并怀疑那些字是自己写的吗?不会吧!这么丑!但又自我满意的安慰,丑是丑,但都是整个少年青春在时光的沙漏里存活下来的宝贝,恨不得细细亲吻我的少年。
翻看稚嫩表情的相册,动情话语,可能我们早已不惦记某些人了,也许我们早已断了联系,甚至不知少年款款深情对待的那个人在何方,也许我们的关系已经模糊得只剩在婚礼上礼节式的送上一个红包和简短的祝福了。尽管平日里的思绪不在荡漾,但一看到这些记忆册,仍旧激动不已,感怀不已,因为哭不一定是不快乐。
时间让记忆有了重量的积淀,每走一步,每纪念一件事,现在的以后在翻阅,就会给自己注入一种奋不顾身的努力,不努力就好像对不住纪念的时光。
3——青年的纪念物,给未来存味道
年前,大学挚友在我空间留言:“我发现好多人都喜欢在留言板上自言自语,当然,包括我自己”,我回复说:“留言板就是给自己的,在意的人自然会点进来看”。欣喜若兰,我会在空间留言板里精选语言留一个脚板印;心情低潮时,我也会在空间留言板里给自己加油打气。人越长大,越不喜欢将生活的柴米油盐小事都晒在空间,朋友圈里,心情不好,自己消化,心情好,自己享受。无论晒与不晒,都与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为尺度,任何一种生活人生,只要不违法,不额外伤害他人,无旁敲侧击枷锁,晒幸福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我们需要给未来寄存点什么东西,不然未来中的回忆证据就好像欠缺什么。喜欢拍照的就多拍点有创意或有含义的照片,纪录生命绽放的动态美;喜欢文字的就多写点真情的文字,敲打心房;喜欢运动的就多运动,减轻岁月的捆绑;喜欢的就去尽力实现,青年的我们,是一个没有包袱的世界,可以随意的享受纪录静美人生。不是说,心和脚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嘛!其实我认为这句话不完全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要同时进行,不然走再远也是一个邮差。带着心带着皮肤的温度去旅行面对意外的感动才会像腊肉那样有独特的味道,锦上添花。
红点长
文/杨云香
前几天,我回到村庄歇息。太阳出来时就闲步溜达,跟着太阳,走我熟悉的道。牛儿拴在木桩上,慢悠悠地嚼苞米秸,花猪躺在圈里,大肚皮摊着,懒洋洋地哼哼。东张西望,难得看到人影子,完全是生面孔,搜刮着依稀的印象,一片茫然。
我从后趟房子一直往西走,右边是土豆地,秋天收完土豆,三齿挠子耙平了垄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就妆成了天然的画布。风掠过脸颊,我早忘记了寒冷,欣喜地猜想那些脚印:驴子的脚丫小巧,一踮一踮地,斜斜地穿过,像是追着伴儿,柔和地呼唤呢。那几串是猪的,瞧它们,喝醉了一样,晃悠悠地拱着,带出一抹抹嘴巴子的影。还有狐狸的,这些精灵般翘蹄子的痕迹,快得眼神跟不上,倏忽地逃了。那个青年点里就经常惹来狐狸骚扰,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聚在那里,哭笑着,歌唱着,在岁月里走远了。他们的点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难忘自己的第一个老师,想起她,我就有向前冲的感觉,好像她在那站着,我要不跑着过去,就不敬啊。脚下的雪被踩得咔嚓咔嚓响,走一截路,才慢下来。记忆里,村子西头是小学校,小学校前边对着大队部,大队部又矮又小,房顶苫着黄黄的蒲草,大山连着泥烟囱,和住家户没区别。旁边赫然接着一溜红砖瓦房,十几间,竖着五个明晃晃炉筒子烟囱,是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我走热了,怎么碰不到孩子呢,小时候,在这样的冬天里,总会有一伙孩子,三五十个或者二十来个,甩着鼻涕,扬着冻红的小手,呼朋引伴,嗷嗷喊叫着,从东屯窜到西屯,一路上佯装鬼子和八路军,打打杀杀,汗水横流,哪还有冷的意识?现在的村庄静悄悄的。我绕过一面砖墙,是小学校的大门,学生放寒假了,校门紧闭,没一个人影。又接着绕,围着小学校走大半圈,到大队部了。白泥抹面的铁皮盖砖房子,在雪地映照下,亮得刺眼睛。大窗玻璃对面是成片的粮田,没了青年点了,连一块砖头都不见了。一垄垄苞米根子从雪里扎出来,整整齐齐地延伸着,直通大片的田野,风卷着雪粒子撒欢地跑,田野在视线里匍匐着,天边处星星点点,有模糊的树和房盖儿,那是另一个村庄了。
我向前丈量着脚步,走进雪地,只有我的一串脚印。这该是麦草垛的地方,那里是一大堆马粪,还有个大猪圈在南壕沟那里。我去西村供销社给妈妈买咸盐,背着白面袋子,里面装了五斤的样子。中午时,走到这里,走累了,放下面袋子,抹着汗水。那个麦草垛很高,像一个金色的窝头,风一吹,就飘来麦子香味。我拽着面袋子向麦垛靠近,刚坐下来,就从屋里出来一个好看的、大眼睛姑娘,我连忙怯怯地站起来。她操着怪怪的口音,温和地问我叫什么名字,上学没有?我害羞地低头,不敢出声,看见自己劳动布的裤子膝盖处漏了个大洞。那些男青年和女青年纷纷出来了,都称呼她高点长。那年秋天,我被送到生产队的大屋子里上学,几块长木板子垫起来,几个长条板凳,挤了三十多个像我一样大的孩子,老师一进屋,我就认出来了,是那个高点长!她在木头面黑板上写字,举着手臂,抑扬顿挫地读着:“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喜欢看她,脸总是红红的,生气时大眼睛像在笑,一点不吓人。我把字写得歪歪扭扭,弄得手指肚沾满铅笔沫子,黑亮黑亮的。她就把着我的手,顺着她的劲儿挪动铅笔,她的手热乎乎的。原来学习这么好啊,得好好学呀!那个时候爱做的事情,这么多年都没改变。
高点长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就召集了许多社员,讲夜课。爸爸妈妈时常去听课,回来就说点长讲得好,句句是道理,我听了他们的夸奖,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时,上课的地方离青年点很近,一有课间或放假的时候,我们就跑去老师的宿舍玩。那房子里有两张大通铺,男的一张在东屋,女的一张在西屋,挨排的行李和小架子。中间是灶房,十几印的大锅,木头锅盖上钉上了拐弯的木头把,拎起来时像大磨盘。烧起火来轰隆隆穿过东西屋的火龙炕,那些大通铺就搭在火龙炕上,一端拿砖或土坯垫上。吃饭时,木板并凑的大桌子坐一圈人,高点长---我们的老师总是张张罗罗最后吃饭。由于高点长领着那群知识青年不断地帮助社员们学习,积极参加地里劳动,宣传党的理论和国家政策,青年点和村里人民群众关系融洽,社员们都称高老师是红点长。
后来才知道,红点长---我们的高老师是上海人。她一直教完我们三年级,才最后返回上海。
我站在雪地里,走不出记忆的情景,风过无痕。
喜欢文学的青年
文/韩浩月
时常想起少年时一起喜欢文学的一位朋友,他姓顾,我们彼此交换自己读过的书,互相阅读对方笨拙的文字,在同一个县城内通信,穿着拖鞋去参加文学活动……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太过短暂,突然有一天他就消失了。
消失了的顾朋友在一年多后给我寄了封信,说他已经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是一个遥远又辉煌的城市,哪怕顾朋友告诉我说他每天在脚手架上辛苦工作,也觉得他拥有了理想的文学生活——想想看,在路灯亮起的时候收工回到工地宿舍,写一写惦念了一天的文字,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认为顾朋友的生活很幸福,是觉得他拥有了更开阔的生活体验,这对挣扎在小城的文学青年来说,走出去就是最开心的事。可是后来顾的信越写越沉闷,他说他从脚手架上跌落下来,腿受伤了;他说工头卷款逃跑,工钱没着落了;他说来到大上海后,一个喜欢文学的朋友也没遇到。
再后来,顾就彻底失去了消息。我曾四处问询他的名字,但都没有结果。今年年初的时候,终于见到了他,他回到县城,成为一家工厂的老板,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媳妇比他年轻,也漂亮,问当年是怎么追来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当年的文学功底帮了忙,凭借满嘴的甜言蜜语追到的,我说,你看,喜欢文学的男青年运气不会差吧。
我还有一位姓李的同学,也保持着漫长的文学爱好者身份,只是他的文学爱好太辛苦了,他一点点地写,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往他理想的方向奔。可是这一点点、一点点地与文学苦耗实在太辛苦了,突然有一天就放弃了,他烧掉了自己所有写在纸上的文稿,发誓再也不碰文学一下。
前些年,他一直流浪在南方几个城市的工地上,做建筑工人,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错觉,是不是所有的文学青年,都得有过一段工地打工的经历,才算是那个年代真正的文学青年?社交媒体上的文学青年,不都是穿着帆布鞋、每天早晨喝咖啡的小资吗?后来想明白了,文学青年也分两种,一种是像顾朋友和李同学这样,想要借文学改变命运的,另外一种才是当下的小年轻们,把文学当成生活方式的。
自从去年在微信上加了李同学后,发现了他的秘密,在所有能发现他踪迹的网络空间中,都能看见他在张贴以前他写过的文章,那些文章精心地排了版、配了图片,还加了最新写的按语。这一切的种种,虽然还是年轻时的青涩腔调,但每次看上去,都会产生清新的感觉,到了中年,还能让人有不腻烦的形象,已经很难得了。今年年初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在酒桌上,他牛仔裤、白衬衣,没有鼓鼓的中年肚,还是一副潇洒的少年郎模样。同学们追问他是如何保持身材与气质的,我抢话说,喜欢文学的男青年运气不会差,大家都笑,那几位秃顶大肚子的男同学,笑得尤其激烈,泪花都出来了。
还认识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商人,每年几千万元的买卖,都换不来他的笑容,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你说我现在还写不写得出来诗啊。真让人怀疑他的钱是怎么赚来的,一个每天惦念着写诗的商人,一个有着文学青年式的矫情与任性的中年人,竟然还能在商场上有所成就,这样的例子真不算多。但喜欢文学的男青年运气不会差,总会有合作伙伴,因为主动或被动地知道了他的爱好,反而有了更积极的合作意愿。作为乙方的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时常摆出甲方的傲气,他说他的底气来自文学,不知道是吹牛还是真的。
因为我是职业写作者的缘故,身边最不缺的就是文学男青年们,有时还乌泱乌泱地扎堆儿,这堆早年以文学爱好者为名走南闯北的小伙子,如今变成各负责任、各有抱负的中年大叔。虽然在形象上如同八仙过海各有姿态,但在精神气质上多数都还未萎靡,文学那口气还憋在肚子里,时不时地还想意气风发一下。每每这时,心头就会涌起那句话,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差,爱文学的男青年,运气也不会太差。文学不养人,但爱文学不是罪,乃是一辈子的幸运。
放飞思念
文/谢雨森
在街角的梧桐树下,一个头发蓬乱的青年倚着树干,单薄的身子在瑟瑟寒风中微微颤抖。他已离家出走有段时间了,寒风呼啸着,对他猛烈地吹着,毫不留情地拍打着他苍白的脸。外面又黑又凉,而他却独自倚着树干,打算在这里过夜。
这天是除夕夜,街上张灯结彩,路上的行人有的带着老人一起逛街,有的是一对夫妻说笑着一边走一边看,还有几个小孩在街道上跑着。整个街道热热闹闹的,临街摆着各种美味的小吃,这个青年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出走前那个幸福的家。他曾经也很幸福,因为高考失利,被父亲一顿痛骂,他感到十分委屈,只是失误而已,离家出走了。
他十分后悔,又感觉对不起他的家人。
终于,他再也受不住心里的思念,打算起身回家,他鼓起勇气,缓缓地朝家里走去。到了家门口,刚想敲门,又把手缩了回去,害怕被父亲再骂一顿。刚想走,突然,门被父亲推开了,把他带到了屋里,没有责备,反而对青年道了歉。这对父子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