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时间:20**年**月**日—20**年**月**日
调查地点:**小学生食堂、教室
调查目地:
1、为了了解同学们在食堂就餐、教室浪费的情况
2、提醒他们下一次不再浪费
3、同学们懂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调查对象:校园内、食堂就餐的同学
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调查,我发现学校食堂浪费严重。经过几天来的观察,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大约300人中, 70%的同学经常没有把饭吃完。更离谱的是,有些同学仅仅吃了几口就把饭菜倒掉了。当我询问其原因时,有些同学就说:“没胃口,吃不下。”还有些同学说:“菜烧得不好吃,吃不下去。据了解,食堂每餐大概有500多名师生用餐,如果70%的人每餐浪费0.05千克大米,那么,食堂仅仅一天浪费的大米就有25千克了,一个月31天就得浪费775千克,一年的浪费就可想而知了。同学们在吃课间营养餐的时候,有些同学随手就把豆浆、面包扔进垃圾桶,还有些同学吃了一口就扔掉。面包和豆浆是工人叔叔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不应该浪费。
调查建议:我认为学校应该在醒目的地方竖立警示牌提醒同学们不要浪费粮食,可以在班会上开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一系列活动,还可以用演小品的节目让同学们更加懂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要珍惜劳动成果。课后,让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制定节俭方案,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调查结论:看着这些浪费现象,我作出了一系列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勤俭节约却渐渐被我们遗忘,认为浪费一点粮食算不了什么。如果每个人都浪费一点,那就不敢想象了。让我们记住“节俭光荣,浪费为耻”这句话,把这句话作为我们今后行动的指南。
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上有20亿人面临着缺水的困难,而我国的平均水量只占世界的平均水量的四分之一。而且,我们的国家的水库每年以10至20毫米的速度下降。
二、对用水量的调查
用水量最多的还是洗车店,而且用的都是自来水。一天每家洗车店大约有15至30辆车,而每洗一辆最少要5千克水。一年(按365天)来计算,每家洗车店就需要73000千克水,相当于一个小城镇一年的用水量了。而廉江(一个小城市)就有30多家洗车店,何况是那些交通发达的大城市呢?
三、资料的收集
除了洗车店的用水量惊人,我们平时一些浪费水的现象也非常常见。
1平时有些人洗完菜就倒掉水;
2公园的喷泉不是循环的;
3公园水龙头出不了水,有些人不拧回就离开了,等到有水是,水流了出来,没人关;
4有些人洗一洗手就要七八分钟;
5有些人用完水不关;
四、调查结果:
家庭用水其实存在不少隐性的浪费。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节水办调查显示,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严重超标,用水量超过8吨/月的家庭占总用户的50%至80%,其中家庭洗衣用水浪费占很大的比例。 据统计,洗衣用水占到全部家庭用水的1/3。一般普通洗衣机洗一次衣服用水多在150—180升之间。以每周3次使用频率粗略估算,全部洗衣机每年耗水量至少30亿立方米。如把这些洗衣机全都换成节水洗衣机,一年大约能节出93个怀柔水库。可见,洗衣机的浪费是不可忽略的。
根据北京节水管理中心的资料显示,家庭因为水龙头没关紧而“跑冒滴漏”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据统计,“滴水”在一个小时里就可以集到3.6公斤水,一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如果是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个月可集水12吨。推广节水龙头在内的节水器具刻不容缓,但情形不容乐观。目前全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的总普及率只有30%,市场上仍有节水龙头“睡大觉”的情况存在。 所以,洗完手后一定要关好水龙头。
五、根据走访,作出以下结论。
普通家庭中不良的费水习惯很多。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再削皮;冲洗后再摘择蔬菜;用水期间去开门、接电话、换电视频道不关水龙头;停水时忘关水龙头,来水时水流没人管;洗手、刷牙、洗脸时不关水龙头,等等。根据节水专家分析,只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这样做不仅为自己省了钱,也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
总结:根据这次生活调查,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家庭用水情况明显超标,还存在不少浪费水的现象。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注意到一点一滴的水,并好好珍惜,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因为多个地区缺水而发愁!
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3
摘要:衣服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可对于这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造成了不少的浪费。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对服饰的消费和使用观念也不断地变化着,但也随之而来了不少的浪费现象,这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减少或避免浪费,发扬节俭的风格。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今社会,我们更应将其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世界的丰富表现在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服饰的变化尤其大,人们的穿着告别了以前的简朴单调而得多彩时尚,并且人们对衣服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但与此同时,难免也有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本次实践调查就是诣在了解人们在生活中对于衣物的一些浪费现象,希望能发现一些问题并能找到些良好的解决浪费的措施,共发放了100份问卷。
从调查问卷来看,受调查人群中有三成半左右的人在衣服上的年花费在1500~3000元之间,另有3成的人是在500~1500元之间,而在3000元以上的占了两成,500元以下则是相对最少了,并且大家每年所添置的新衣数与衣柜中的衣服数基本与买衣服的费用成正比,这说明在相对于富裕的我国东部地区来说,人们对于服饰的费用还是不太吝惜的。在换衣服速率上大部分人对于春、秋、和冬装是2年一换,夏装一年一换,我们认为在这其中就会有不少的浪费现象,衣服的使用年限大大小于人们的更换速率,造成许多的还可使用的衣物资源的浪费,甚至有许多新衣也被搁置着;在被问到“你认为一些落后地区人们的换衣服速率是多少?”时,超过7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3年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大家普遍对于落后地区的人的生活状况是有所认识的,但是对于那种简朴清贫的生活却大都是不大容易接受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人们挑选衣服时大多以实用、美观和搭配为主要标准,并不盲目追求高档高价;在旧衣服的处理问题上,只有3成多点的人选择了直接丢弃,其余的都会将其送人、捐赠或收拾好保存着等。
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生活中确实存在了许多浪费衣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有不少人买衣服过程中花费不少金钱,买的衣服数量较多但有些却穿的次数很少;
(2)、大部分的衣服淘汰速率比较快,但淘汰后得到衣服没有很好的处理,有一部分人选择直接丢弃,另有相当一部分人则是将旧衣服保存着,而没有让其产生2次利用价值;
(3)观念上人们更是与以前有着极大的差别,老一辈口中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简朴风格,现在已没有多少人认为还适合现在的社会,在调查问卷中也只有2成左右的人赞成继续这样的节俭。
我们认为造成了上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富裕,收入不断增加,人们有了更多的钱,对于衣服的购买能力大大增加;
(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解放,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蓬勃发展了起来,数量众多及风格花样百出的服饰充斥了人们的眼球,选择余地成倍得增加,大家很容易能买到自己心仪的衣服,铺天盖地的漂亮衣服极大的刺激的人们的购买欲,但服装的生产与新品推出率的快速也使人们对衣服的更新率变得很快;
(3)、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外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追求时尚的观念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爱美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对于穿衣打扮也变得讲究起来,许多人愿意在服饰上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而与此同时,节俭的观念被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渐渐的淡忘了。
勤俭节约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发展迅速,富强而昌盛,人民不必过着紧巴巴的生活,可以尽情追求着美和物质享受,但是节俭的美德我们更不能舍弃。服饰穿着只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个小的方面,但是每个人都有一点小小的浪费的话,那积少成多的结果就是社会资源的巨大不必要的损耗。在这次的实践调查中,不少暴露出来的浪费现象让我们感到惋惜不已,我们为此也努力思考和寻找了一些解决浪费现象的比较实际的方法:
(1)、购买衣服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要盲目追求时尚、盲目攀比,也不要见猎心喜,购买大量衣服而却根本穿不了几件。当然,值得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追求穿着的时尚美观与节俭是并不对立的,我们反对的只是衣服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铺张浪费。
(2)、对能很好使用的旧衣物进行2次利用,可以转送他人,也可以捐赠、转卖等等。这是普遍并且最好的方法,衣服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自己动手,将旧衣服再次裁减做成新装,如将裤子改成短裤、短裙,t恤改成背心,大人的衣服改小成小孩的衣服等。
(4)、旧的衣服还可以用改做其它很多的用途,可以改造成坐垫,靠枕、背包等。除了上述的实际做法外,思想上我们也须树立“简朴实用、勤俭节约”的观点,在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的现今社会,我们确实已不必再将一件衣服补了又补,然后穿个五、六年甚至十来年的,可是节俭的思想却是更加必不可少,奢侈浪费只会使社会变得糜烂,唯有节约朴素才能使社会发展清明。
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希望人人都能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共同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的节约型社会。
大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穿、住、用上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社会中开始流行起一些不好的风气,讲排场,铺张,挥霍浪费的现象层出不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似乎早已被大家彻底遗忘,学生中的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学生把吃不了的剩菜剩饭毫不怜惜的倒入泔水桶中,有些甚至没吃上几口;还有一些学生在卫生间、教室里玩起了水。这种种现象令人深思!于是我们决定就研究我们身边的这种校园浪费现象。
二、调查分工:
课题组组长: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问法、上网查询法、分析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制定问卷,分发给部分同学认真填写,再统计出调查的材料。目的是了解同学当中的浪费现象以及他们对浪费现象的看法、想法。
第二阶段: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校园其他地方进行蹲点拍摄,捕捉校园中的浪费现象。
第三阶段: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询问了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有关情况,如一天可以收集多少剩饭等,还采访了部分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问了他们关于浪费的看法及他们是否也有浪费情况等。
第四阶段:由全体组员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作出适当取舍,经讨论,撰写调查报告。
五、校园浪费现象:
1、粮食浪费: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校园里浪费最多的是在吃的方面,主要是在食堂里。食堂每天开餐三次:早餐主要供应包子、粽子、鸡蛋、面包、蛋炒饭等;午餐、晚餐主要供应米饭、荤菜、素菜。荤菜一般如炸鸡腿、红烧大排、清蒸鱼、辣鸡腿等;素菜如大白菜、冬瓜、豆腐等。绝大部分同学用餐时都选择买一荤一素,只有约3%的同学选择了买二荤一素。很多同学在购买的时候都希望食堂工作人员能多给自己盛一点,可是不管盛得多还是盛得少,却未必都能吃得完。据调查,有77%的同学经常不把饭吃完,有些同学只吃了几口就把饭菜倒掉了。当我们上前去询问他们为什么只吃了这么点,有些同学说,“今天胃口不好,吃不下。”我想既然明知道自己胃口不好,吃不下,何必还要买那么多呢?这不是白白浪费嘛!也有约28%的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太难吃了,实在勉强不下。可是这一头刚把饭菜倒掉,那一头马上跑进小店里买各式各样的零食吃了。据管理食堂的高老师介绍,我们学校目前中午将近有1100多名师生是在食堂吃的,早上和晚上有900多名学生在食堂用餐,食堂一天要用掉700多斤大米,菜的话光中午一餐就要二三百斤了。我们食堂共有二层,食堂的工作人员分别在楼梯口各放了2个泔水桶,每天早、中、晚餐过后,这4个桶中就装得满满的,用电瓶三轮车运到外面。我们问了运送的大伯,他说一个桶装满一次足足有25斤吧,一天起码要浪费300多斤!那一个月、一年要浪费多少粮食啊!
2、水电浪费:仅次于粮食浪费之后的就属于水电的浪费了,特别是用电上。如有些班级出早操时,教室里灯却亮着。有时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教室里空无一人,灯却没有关;有时候,天气特别晴朗,可是大家依然灯火通明。我们细细算了一笔:我们学校里有28个班,将近25个办公室,106个寝室,每个教室差不多有8盏日光灯,每个办公室又有4盏日光灯,每个寝室又有2盏灯,差不多要有550盏,还有教学楼、办公楼、校园其他地方的一些照明灯等,每盏日光灯是 40瓦,所以光教室里点一个小时就要用二十多度电,再加上其他用电设备,如电脑(电脑房里的、办公室里的)、饮水机、空调等等。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小时的,那么一天,一个月,一年呢?其实,除了粮食,水电浪费之外,还有一些浪费也较普遍,譬如纸张、粉笔的浪费等。
六、背后原因分析:
(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改善。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就说“现在生活好了,倒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让我们调查者痛心的是:我们学生对这种浪费现象的冷漠态度。当我们问到“你倒饭时会感到惭愧吗?”,有将近20%的同学竟不觉得惭愧,还有29%的同学从没想过是否觉得惭愧。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的社会,从没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吃不饱的痛苦。俗话说得好,饱汉不知饿汉饥嘛。尽管还有50%的同学在倒剩饭剩菜时会觉得很惭愧、很可惜,但是下次他(她)还是照倒不误。
(二)、我们学生的素质还不够高,节约意识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检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几乎每位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勤俭节约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对他们的行为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却很少,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自己曾受到过的节约教育真的对自己有用。很多时候老师、家长也多次强调,但是有些同学依然我行我素。古语讲得好“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许现在的我们就是因为缺少了劳动的锻炼,体会不到农民们耕种粮食的辛苦,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我们学校竟有35%以上的学生从没见过农民耕种的情景,另有62%的同学经常能见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那么这些同学就更加不应该浪费了,说不定你倒掉的饭菜里面就有你爸爸妈妈的汗水呢,让他们的劳动果实附诸流水,岂不更加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