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优秀方案 > 正文

语文教学方案

2025/04/01优秀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语文教学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学习认读字。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山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山路的蜿蜒绵长,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理解山路是盘旋、时隐时现的,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山寨

注意撜瘮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1)指名认读。读正确,大家跟读;读错误,第二个同学帮助纠正。

(2)同桌互读检查。

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认我们把它们送回家。

2、自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标画小节。

3、指名读诗歌。想想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

(三)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什么?

⑵、请两个学生分别读两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⑶、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第二小节

⑴、自读第二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围绕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摿终谑餮跀是什么意思?)

⑵、借助观察插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绿树掩映,找不到寨门。

⑶、补充山路的插图。学生边理解边画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配乐,学生自己练。

2、指名汇***读,师生评议。

3、同桌互相试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㈠、检查复习

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㈡、教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接龙读。

2、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集中交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及时进行反馈。

㈢、扩词练习

鼓励学生充分说。

烟:烟花浓烟烟火

弯:弯腰弯月弯路

唤:呼唤唤起唤醒

挂:挂号挂件挂面

四、板书设计:

炊烟袅袅

山寨

山路曲折

急切、欣喜

绿树掩映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古诗《华山》,自读短文

二、教学过程

㈠、学习古诗

1、观察图画。画上有谁在干什么?

2、利用拼音自学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师巡视辅导。照顾个别学生,帮助他读准生字的读音,安排学生开展互动学习。

3、检查自读情况。

4、讨论:这首诗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组内讨论解决。

5、组织学生进行提问,解疑,理解诗文。教师从旁点拨,指导朗读。使迅速理解华山奇拔俊秀、高入云端、气势磅礴的特点。

㈡、自读短文

师:你们爱山吗?美丽的大自然总是吸引着人们,给人以无数的蒙。古时候的人爱山、写山、赞美山;现代的小朋友也爱山、写山、赞美山,想看看一位住在山里的'孩子笔下的山吗?

1、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可做引导和点拨。

3、范读

4、朗读比赛,思考作者看山时想到了什么?

5、你喜欢这座山吗?喜欢山里的哪一季?想对它说点什么吗?愿意把它画下来的孩子可以画。

㈢、发散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撋綌字的词语或写山的古诗和文章?

㈣、本课小结

咱们一起欣赏了两篇和山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宋代寇准对华山的描写,一篇是现代作家贺兴安小时候对山的向往。孩子们收集了好些和山有关的词语或文章,相信你写出来的山也一定很美。

㈤、板书设计

华山

夏天满山苍翠

只有天在上,

冬天白雪覆盖

更无山与齐。

看山

春天郁郁葱葱

举头红日近,

秋天红叶点缀其中

回首白云低。

语文教学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11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语文教学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第一至三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语文天地内容(板书:语文天地) 二、练习第一题:学写字。 1、指导写字 出示投影:奶、候、常 (1)指名认读。(学困生) 这几个字应该怎么写?指名书空。(中等生)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书写这个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这几个字最后一笔分别是什么?(优等生) (3)想一想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组交流) 小结: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三、练习第二题:给下面的音节补上声母。 1、复习声母 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w 2、认读下列字出示投影 办法高兴喂牛野果事情 (1)学生自读生字 (2)自己练习给生字补上声母。 (3)小组交流。(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 3、全班交流。 4、指名学生拼读生字(中等生回答) 5、全班集体朗读。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卡片,让学生回忆这些偏旁。(全班进行) 2、以ィ为例,进行教学。 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我们学过的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让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3、你能试着给写出带有其他偏旁的字吗?(全班进行) 4、补充练习: 教师说一个偏旁,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让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提出没有学过的字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并给予表扬与鼓励。 五、作业 你还学过或认识哪些偏旁,你知道哪些字带有这样的偏旁吗?把它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四、五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二、三题。 二、练习第四题: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词语投影 时候伙伴打扰 事情重要抚摸 2、读课文《我长大了一岁》、《马莎长大了》。(中等生、学困生) 3、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看看它们用在哪里。(全班进行) 4、学生自己找词语。 5、你能不能也像课文那样,自己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个词语吗?(小组交流,指名发言) (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对精彩的语句大力表扬。) 6、你能不能把自己说的这个句子记录下来。 五、练习第五题: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朗读学生说出的话,你认为从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互相讨论一下。(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优等生) 4、反复朗读。(全班进行) 5、你认为会做哪些事情说明你长大了?你们长大了吗?所以你会自己做哪些事情了呢?(中等生、优等生) 六、作业: 必作题: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节日》。 选作题:你能不能把自己认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六、七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你一定和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好东西,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吗?当你喜欢时是不是也回家向爸爸妈妈要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出示投影一只漂亮的手表。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想要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中等生回答) 2、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中的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指名学生朗读文章。(优等生回答) 4、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并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 7、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全班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意识不到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8、能够考虑到爸爸、妈妈的难处或他们工作的辛苦,这也是长大了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长大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喜好,更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难处,处处替别人着想。 三、练习第八题:读一读。 1、说一说哪天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 2、我们节日这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3、指名读一读《我们的节日》。 4、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5、齐读。 四、练习第八题:自查。 1、看书,指名读自检的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我们已经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了,下面你们自己把前几个单元看一看,你觉得自己在: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能够的几朵小红花。如果这几个方面你做的都很好,请你奖给自己六朵小红花。

语文教学方案 篇5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课文一篇选自《左传》、一篇选自《国语》、两篇选自《战国策》,它们都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记事全面翔实,写人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本单元这些历史散文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又具体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但由于时代的隔阂,文中所记载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文言词语音义变化很大,学习时会有一些困难。

3.本单元课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关常识。

2。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了解并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判断句、疑问句及宾语前置句的某种规律。

5.区别疑问句中设问与反问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比喻和委婉语的用法。

6.通过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背诵其中重点段落。

7.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8.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9.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0.能够学习古人,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写出作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语言材料方面古今变化较大,有些文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职人称等,这些比较冷僻的词语学习对参照课文注释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去记忆,有些词语意义虽未消失,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换成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修(长)、服(穿、戴)谓(说、对说)以及公、君等尊称。这类文言常用词是学习积累的重点。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多大变化,而现代汉语常作复音词语或成语中的一个成分,如形形体、容容颜、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积累时应举一反三。

2.随时注意积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要善于总结一般语法规律,从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文言句中的宾语常置于谓语动词前边?要摸索出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选人的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内容生动有趣,篇幅也不长,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自己串讲课文,教师只做重点、难点的点拨。

2.《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是教读课文,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是白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别段落。

3.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这几部历史著作在结构层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