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优秀方案 > 正文

课文教学方案

2025/04/01优秀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课文教学方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教学方案 篇1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正赶上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课文教学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

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4、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教具:

投影片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

和善良。

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

穷人

2、你了解穷人吗?他们的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简单地说说周

围的穷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A、出示b、自由读c、指名读d、齐读

3、读完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读一读。

4、你明白了什么?

三、精读领悟。

1、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的穷人有哪些?

2、相机板书:

桑娜、渔夫、西蒙

3、速读课文。

画出可以看出穷人贫穷的句子,仔细地读一读。谈谈你的

体会。

4、自渎思考。

5、小组交流。

(交流所话句子及感受;一人说,其余人听,然后补充)

6、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读读所话句子,读中体会,然后再交流。最

后朗读领悟、提高、巩固。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3、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难点:

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探究深读。

1、师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穷人》这一课讲的是……这节课将重

点研究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心理、行为,体味他们的个性特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填空:

西蒙

( ) 的 桑娜

渔夫

要求:

1)、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

2)、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以自己

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欢迎填几点

3、找合作伙伴交流

4、集体交流。

二、重点研读 随机点拨。

师: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语句,请大家重点研究“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渔夫回来这部分内容”

1、找一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可以自己研究;可以找合作伙伴研究。

2、研读交流:

—3—

(1)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重点语段 (2)交流“桑娜的矛盾心情”

(3)朗读体会。

(1)出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重点词语 (2)交流对“熬”字的理解和感悟。

(3)朗读体会。

(1)出示:“我嘛……缝缝补补……风喉的这么凶……”

重要标点 (2)交流对省略号的用法的体会。

(3)朗读体会。

……;……

3、分角色朗读。

三、质疑研读 感悟品质。

1、提出几个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2、讨论填空:

西蒙

( ) 的 桑娜

渔夫

(要求:括号中填入的词语,可以概扩三个人所具有的品质。)

3、读一读最让你动感情的句子,与同学交流读后感受。

课文教学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语调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理解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并大体复述课文。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谁能猜出来?(学生应该不难猜出是雨)。

你都知道哪些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雷雨。它是夏季常有的天气。同学们齐读课题。能说说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子吗?(本环节趣味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这里让学生对雷雨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学生观看雷雨动画,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代表交流。

2.本篇课文的作者就是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记录下来的,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场雷雨的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注意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记录再与课文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会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三、熟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共8个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内容,大体复述课文。

1.小组合作完成:

A.哪些自然段是写雷雨前、中、后的。

B.雷雨前、中、后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C.找出课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并体会它们的巧妙用途。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指导朗读。(雷雨前读的低沉,紧张。雷雨中读的急促。雷雨后读的声音高昂,读出空气清新、充满生机的美感。)

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根据雷雨动画提示,大体复述课文。

(本环节让学生有目标的合作学习,在多次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那么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动画提示复述课文也就不难了)

五、巩固练习。

1.仿写词语:越来越亮

2.仿写句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小了, 也小了。

3.按照雷雨前、中、后顺序,把下列词语重新排序:

①太阳出来了②雨越下越大③天亮起来了④满天的乌云⑤雨声小了

⑥下起雨来了

(答案: ④ ⑥ ② ⑤ ③ ①)

六、拓展练习

1.多媒体出示两幅画面,让学生观察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并简单加以描述。(本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雷雨天气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提出今后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八、课后作业

课后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天气变化的日记。

课文教学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机教学§1)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4、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9:(指名读课文)

(1) 这段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课文教学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dí),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

⑴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⑶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⑷ 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

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

明确: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三、总结、扩展

布置课后作业及课文第三部分的自读要求。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和思考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中的疑难词句。

1、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小结: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小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归纳: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问: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归纳: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评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扩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