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精选6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
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感悟梅花精神老华侨的'爱国心。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认识生字(正音)。
2、以“梅花”为题,是写梅花吗?
(通过梅花来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
3、默读思考: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二、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事件或哪些语句是你感受最深的,表达外祖父怎样的情怀,把这种感受和情怀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三、汇报反馈。
1、通过质疑和反复读文中引用的诗句,弄清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原因。
2、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总结全文。
用“魂”点结合课文。
五、拓展。
背诵古诗《咏梅》。
六、作业。
1、练习册。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学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同伴互评】本设计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没有机械死板地讲诗。在教学方式上,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形成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小组学习的指导,将小组学习要做什么,清楚地罗列出来,让小组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并通过评比等激发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2个偏旁“八、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
2、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形象思维,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图上的动物和文中的12个生字,学习句子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猜谜语(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激趣导入,学习生字
(一)森林里,小动物们要进行一次特殊的比赛,它们想请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当评委,你们愿意吗?(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课件出示图片和带拼音的动物名字。)
和你最喜欢的几个动物朋友打声招呼吧!
1、找找你喜欢的动物拼一拼它们的.名字。(
2、火车认读词语,注意正音。
3、去掉图片和拼音认读词语。
4、出示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猴、松、鼠、公、鸭,其中新认的偏旁“八、鸟”用红笔写)
(二)小动物们到我们班里来要开展的是什么活动呢?(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课题)
过渡:请小评委们仔细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怎么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训练说话能力。在说中学习生字“短、把、最、扁”)
三、学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过渡:小动物们分成两组比尾巴,你知道是哪两组吗?
你想参加哪一组的活动呢?(以多数学生的意见为主)
(二)细读课文,学习字词句。(可以先学一、二小节,也可以先学三、四小节)
1、学习一、二小节。
(1)说说猴子、兔子、松鼠它们分别提出怎么比尾巴?引出问句。
(2)试读问句,教师点拨。(第一句重点指导)
(3)看图试回答每个问题。(你是评委你来说说谁的尾巴。。。。?)
(4)采用赛度读形式朗读课文。
(同桌对读;分组赛读;男女生对读;自愿请朋友对读,互相正音)
3、师生对读。
4、学习课文第三、四节。
(1)说说“公鸡、鸭子、孔雀”它们会提出怎样比尾巴?
(2)采用赛读形式朗读课文。(分组赛读;男女生对读;自愿请朋友对读,互相正音)
(3)分组对读三、四节
过渡:小动物们比完赛,都去休息了,我们打开课本来读读课文吧!
整体感知课文。
过渡:小动物们休息回来了,咱们去看看吧!
游戏:贴尾巴、名字(出示六种没有尾巴的动物)
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丢了,这可怎么办啊?咱们帮它们找找吧!
语文教学方案 篇4
课题:《画风》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这7个认读的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3、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上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7个要求认读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辨声音引入风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画。(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听听画上的声音,都是什么声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师:对,是公鸡的叫声,再听听。
⑵点击“鸟”的声音,学生猜答。
⑶师:这个呢?(点击“风”的声音)
师:对了,是风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了。(板书:风先生的简笔画)
2、揭题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他藏在哪儿呢?有三个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风,还能把风画出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2: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再把文中这7个认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能做到吗?
2、学习七个认读的生字
师:文中的小朋友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来了!(出示课件3)
⑴与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问声好。
⑵师:谁能借助拼音读出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齐读)谁还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注意:“赵、陈”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课件4
师:没有了拼音,还会读吗?(全班齐读)
⑷出示课件5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哪里见过?
“陈”:耳东陈(是识字的好方法)
“涛”:海涛、波涛(哦!“涛”跟水有关系)
师评:原来这些字你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呢?(拿出“显”的卡片,让学生接读)
⑸识字巩固环节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含有“显”字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指名读)
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卡片,还想要吗?(想)想,就看你们的本领了!
“赵、宋”:要求学生能说出识字的方法
“艺、丹”:要求学生能组词
3、写字教学
⑴出示“丹”的错别字图,让学生进行纠错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
⑵出示乌云图,让学生认读(老师故意把“乌云”写成“鸟云”)再进行纠错
⑶范写“丹”和“乌”
注意:“丹”的“一”要写在横中线;“乌”的“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⑷师巡视辅导,相机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师:生字会认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读完评价)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理解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过渡:请一位个同学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⑴指名回答(出示课件6),再指名读
⑵用动作表现“眨”字,注意正音。
⑶理解赵小艺为什么这样画风
师: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这时候,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全班再交流)
师评价:赵小艺真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个说“我能!”
⑷师示范三种“我能!”的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⑸全班表演读
(6)出示课件7,问:赵小艺还画了什么?
(7)指导朗读
(二)理解陈丹和宋涛画风的句子
⑴出示课件动画
师:风先生来了,三个小朋友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贴出旗子、风车图)
⑵指导朗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8
师:噢!老师听出来了,小树弯弯的!(贴出小树图)
②再指导朗读
⑶指导朗读宋涛画风的句子
①师:宋涛也把风画出来了,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出示课件9)
②读好“斜斜的雨丝”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10)
3、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看到风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七个认读的生字,还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4、说说风,培养想象力
过渡:让我们把风车转起来!
⑴指名玩风车,在玩中观察风
师:其余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看谁能在他们身上找到风?
⑵想象风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别的地方找找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风来时你看到什么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11)
师口述:风先生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他躲在我们的教室里,他藏在小朋友的身上,他在你家的阳台上,他走在碧绿的田野上,他来到无边无际的大海!
⑶说说风,指名回答。
四、作业超市(出示课件12)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喜爱观察的你:找一找生活中的风。
喜爱想象的你:想象一下风还会是什么样的?
喜爱画画的你:把你找到的风画下来。
语文教学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ɡ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ɡ(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三巩固识字
1、展示课件中出现的词语,先展示的课文中的词语,在展示汉字,慢慢地学习。
⑴ 指名读。
⑵ 同桌读。
⑶ 挑战读。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四、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大家找找课文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学生反馈阅读情况。
2、看来,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让我们边听边看吧!
⑴ 课件演示称象过程,伴有相关内容录音。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曹冲称象分了几步?每步是怎样做的?
⑶ 选代表模拟试演曹冲称象的过程。
五、拓展延伸、引发深思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看、议、演,已经感觉到曹冲称象的办法很
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下节课老师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来称象!
花蕊里应该填什么?
áo ǎi ēng ōng
曹操 宰割 称象 曹冲
你来帮帮她吧!
yì lùnzhù zi guān yuándào lǐ
官员 道理议论 柱子
练练笔
一头 一艘
一杆 一个
你对自己做的试题满意吗?
语文教学方案 篇6
一、说教材理解
1.教材特色。
《少年聂耳》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作者怀着对我国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祟敬心情,用简洁明白而又略带诗意的语言记叙了聂耳少年时代非常喜爱音乐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仅2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聂耳的身份———杰出的音乐家和他一生的重大贡献。第2—5自然段分别叙述了聂耳少年时酷爱音乐的两件事。描写了少年聂耳被木匠师傅的笛声迷住,拜木匠师傅为师学笛的情景。描述少年聂耳在西山游玩时,独自出神地在大青树下吹笛,连下雨都似乎未发觉的事。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简洁,用词比较准确、形象,字里行间饱蘸作者情感,隐隐地告诉人们: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勤学苦练紧密相关的。此文被编入第7册第2单元第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有其一起点,即都是记事写入的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都为了使同学认识到“要下苦功夫才干有效果。”从语文知识能力上看,其重点训练目标都要求教师以课文为例,对同学进行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但在这方面,此文与另两篇比较,还有不同之处,即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缘于: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它是首次提出对意义段的认识。这标志着,从本文的学习开始,对同学不只要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还要开始进行篇的训练,这是一种质的飞跃。②此文是打头课文,具有以篇带篇的范例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这既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又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并品评有关语言。此文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如“每当……总是……却、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似乎”等,看似乎谈,却极能传神。协助同学掌握住这些重点词句,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本册第1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得到迁移巩固训练,还能借此培养同学边读边思的习惯和训练语感。
难点:
对逻辑段的认识。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先前“自然段”影响,同学要把这一概念构建到自身的认知网络中去,需要进行一番笼统思维和比较和概括。
根据聂耳成才的事实,体会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因这一思想情感因素并未在课文中直截了当地点明,需老师点拨,让同学从中领悟。
3,对教材和件的理解;
此文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示聂耳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笛声的情景;另;幅表示聂耳在大雨中出神地吹笛的情景。教学中,结合指导同学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协助同学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可作为同学分段的提示。文后的三道练习题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第2题的分段训练,它提供了2—5自然段的段意,旨在协助同学理解“把邻近的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的操作方法,让同学不只知道这一课该怎么分,而且从中学到一种分段方法,即阅读方法。
4.教学目标。
课文总体教学目标(略)
根据此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文拟用两教时教学。第一教时的目标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正确读写22个新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谱写、诞生、夜幕降临”等词语。
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初步理清文章脉胳,能说出第1自然段的段意。
初步感知少年聂耳很喜欢音乐,并能勤学苦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却……、似乎”等,并能用“每当……总是……”造句。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能边读边思,划出具体描写少年聂年非常喜好音乐的句子,初步背诵第5自然段。
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教育目标,既考虑了知识、能力 也考虑了情感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同学的可接受性。
二、学情(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较浅显简明等特点和同学实际,课时运行的教学模式为“激情导学——目标导练——积累迁移”主要采用“目标导学、读读议议法”,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协助同学进一步掌握词语比较法,初步学会“自然段归并”分段法。
四、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课时教学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这一板块中,主旨是协助同学巩固生字和一些新词,这一字词的基础训练在四年级仍木可忽略。同时通过引导同学自读“单元学习提示”,让同学明白这一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即尝试运用按自然段归并给课文分段,和运用这一分段方法一般需要掌握的三个操作步骤中的第2、3步。第二板块为研读、讨论、自悟,并让同学进一步积累词句,巩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板块采用以下两大环节: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运用“读、思、划、品、说、读”方法,先个体自学后再小组、全班交流、研究。此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①边读边思边划:哪些词句表示了聂耳喜欢音乐?②借助插图,品读重点词句。③说说自然段段意。④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反馈讨论中,教师重点组织同学研究:①感悟“每当……总爱……”的句式,并要求同学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加以仿说。如“每当木匠悠扬的笛声传来时,聂耳总爱跑到木匠师傅跟前”。这样布置,主要是让同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促使同学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同时也能防止教学内容游离于课外,防止教学支离破碎。②“忙、一眨不眨、侧耳倾听”等、表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同学演示体会,并从中理解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看出聂耳对笛声喜爱迷恋。③交流段意。
2.迁移学法,学习3—5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同学布置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以“伙伴学习法”展开自学。学习的步骤仍按“读、思、划、说、感情朗读”进行。之所以把3—5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一气呵成,主要是考虑文字较浅显,同学的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同时力图突破逐段讲解的定式,让同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在这一环节的反馈交流中,教师重点组织研究。①“恳求”一词的用法,用抽词比较,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②对“……却……”句式的理解,教师提供情景,让同学用“却”说话。如“哥哥跑过去替聂耳撑雨伞,聂耳却……”让同学体会一个“却”字突出表示了聂耳多么喜欢吹笛,多么勤奋吹笛,从而理解“却”字的转折作用。③“聂耳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用删词比较法,让同学理解“似乎”一词看似平谈,却能形象地表示少年聂耳对音乐的喜爱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④在启发同学质疑中研究:第5自然段描写聂耳在雨中吹笛,为什么还要写上“哥哥从龙门下来,忙替他撑雨伞”一笔?让生感悟到,这样写,是从侧面烘托聂耳对音乐的痴迷,因为哥哥知道每当聂耳吹笛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重点主要放在第5自然段。因此段是本文语言描写比较精彩的一段,其中有不少值得让同学积累。
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采用引读、指名读、评读等方法,让同学反复诵读。这样,协助同学读书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境地,同时也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为背诵此段奠定基础。在同学熟读的基础上,可指导同学边观图边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初步掌握“自然段归并法”的第3个操作步骤: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有的自然段单独讲到一个意思的,就独立成段。 此板块主要环节如下:
1.根据板书出示5个自然段段意,先让同学尝试做“作业练习7”填空,组织4人小组讨论分段,并要求依—‘定句式说出为什么这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