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研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中药调研报告(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药调研报告 篇1
一、药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是最近几年来我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药物创新与中药现代化”《紫菀等三个品种规范化种植项目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菊花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的研究》,承担了省科技攻关指导项目《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承担了保定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争取国家星火计划三项,国家火炬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及国家重大专项中药材种植研究项目两项。20xx年我市承担的“一县一业一园”工程建设模式,受到了省专家验收组的肯定和赞誉,20xx年3月市中药产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基地。20xx年药都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市道地中药材脱毒复壮、提纯选育及组培工厂化种苗生产与应用示范。近几年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药业科研攻关项目8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我市药业企业荣获省科技成果15项。市惠农中药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和昌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承担了省中药材三大基地建设。我市科技部门承担了省财政项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发展中药产业项目。
二是搭建了产业科研平台。一是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采取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保定市中药材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二是为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搭建了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和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三是为促进制药企业的发展,我市搭建了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是积极引导药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机构,我市规模药业企业均设有厂办科研机构。在逐步完善现有厂办科研机构建设基础上,组织药都集团、金木集团申报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企业的技术中心20xx年通过验收成为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药都集团的中药材产品检测服务公共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是建立了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核心区5000亩,示范区50000亩,辐射区15万亩。20xx年被命名为“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通过大力支持和扶助以农技协、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中药材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中药材研究所4个,中药材专业协会6个,中介组织8个,科技进村服务站6个,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为广大药农提供种植信息和技术支持,平均每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项以上,在药农种植、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五是中药材产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建科技培训基地。我市建立了国家级中药材星火培训学校、省级中药材技术传播站、省级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保定市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同时建立了县级科普示范村15个,保定市级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企业12个。
二、影响市中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在中药材生产上,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药材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与中药现代化的.需求远不相适应。
2、中药材栽培技术不规范。对大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种植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缺乏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3、中药材种植区域混乱。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滞后,对地道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随着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推行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药材质量要求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满足《中国药典》和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中药材产业是药业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推行药材标准化生产已成当务之急。
4、科技支撑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的实施,制约着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科研落后于产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药业科技投入不足,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市制药企业除药都集团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了年度销售收入的6%以上,其余其余不足3%,企业的厂办科研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
三、建议
(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药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技术推广等上下结合、纵揽关联的服务网络,逐步形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贮运、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加快药业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制约我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在成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祁菊花进行组培脱毒的基础上,逐步对紫苑、地黄、南星、白芷等1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进行培脱毒,以提高我市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培育知名品牌。
(三)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核心区和万亩示范区建设,到“十二五”末期中药材核心区达到1万亩,中药材向规范化种植达到18万亩,推进我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进程。
(四)加快科技兴药步伐,抓好科技成果推广。搞好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中药材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20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种植。
(五)、进一步搭建和完善药业产业发展科技平台,推进全市药业产业的整体升级。采取专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科技种植园区)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保定市中药材科技专家工作站及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实现专家与制药、加工企业、药业流通企业、中药材GAP种植园区的有效对接,整体推进产业升级。
(六)加快药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组织药业规模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到到“十二五”末期组织药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0项;组织药业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10个,培育药业高新科技企业5家。推动我市药业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七)对省百强科技示范企业和省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及“聚集区”内药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人才引进,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强。
中药调研报告 篇2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对本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和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省湖口县、**县隔江相望,西同**省**县、**县接壤,北和**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xx.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工作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专门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明确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2、极大推动广大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县只用长康公司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生产,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规模生产,效益逐年提高;其他乡镇药农均靠有限实践经验自行种植,管理松散,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均难以提高。
(三)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紧缺是所有药农面临共同难点。分散种植农民多为山区、丘陵、畈区贫困农民,家庭条件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尽管政府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资金,发展基础产业。
(四)政策支撑不够
1、原有山场、丘陵等可种植药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当然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将有新布局、调整,土地、山场可以流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够
民族中药事业发展是我国传统优势,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中药发展政策导向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够,使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2、政策倾斜,各级金融、财政、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从资金、政策、国计民生各角度为药农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项目支持,国家从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和传统文化角度,设置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分步实施,有了国家项目,将有利于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是民心工程、造福工程。
(二)集约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给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福音,土地、山场可以流转,这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只有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才能形成实力形成拳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实现科学发展
中药材产业发展应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单一的传统的种植理念、发展思路、生产方式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科学发展,富于科技内涵和技术支撑才有出路。拟将组织由药监局牵头,有医药、卫生、科技、农业、水产、药农等多方参与的中药产业协会,定期对中药产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引导科学种植、科学生产、科学管理,从而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中药调研报告 篇3
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于9月15日赴安徽亳州做了为期一天半的实地考察,现就考察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1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概况
1.1 主体经营模式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交易大厅的摊位销售:交易大厅分为两层,有数千个摊位,商贩多为当地居民或来自各地的药农、药商,主要进行各类散装药材的批发销售,基本不接受零售。交易大厅二层除固定摊位商贩外,还有部分零散药材销售人员,交易时间短。交易大厅一层均为固定摊位,交易时间较长。二是围绕交易大厅外四周的商铺销售:与交易大厅摊位不同,各商铺有自己独立的店面和商铺名,通常为某药材的直销店或专营店,其销售大多为冬虫夏草、藏红花、鹿茸、人参等名贵中药材,该类店铺提供不同规格和质量的某种或某几种中药材的批发或包装零售,也提供异地发货服务。此外,在交易市场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展示厅、中药材信息服务部、中药药械器具经营单位、中药材包装销售点,以及搬运、寄存、饭店、旅社、金融、邮政等其他服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贸易体系。
1.2 市场管理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由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开办。20xx年,亳州市政府依据“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规范经营、政府监督”原则,建立了中药材市场管理体系,后与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签订责任书,成立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直接管理责任单位,确保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规范有序经营。
1.3 药材情况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以其全国南北地理中心的特殊位置容纳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种,规格各异。交易大厅以各类药材切片为主,包括统货和各级别的选货,个子货(根茎类中药)较为少见或仅作为样品供参考鉴定。因亳州为芍药重要栽培产地,所以,白芍在交易市场的出售量较大。
受药材质量、规格等因素影响,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药材售价虽存在一定摊位差异,但平均售价较其他地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售价低。以甘草为例,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平均售价较河北安国低约1.9%,且品质更好。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市场布局
从交易市场摊位布局看,同种药材销售摊位分布过于零散,既不便于药材采购人员寻找和对比药材的质量和价格,也不利于市场监督人员对药材流通信息的监管和对药材质量的控制。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应进行合理规划,集中或相对集中同种药材的销售摊位,如按药材出售量统一规划固定销售摊位等。
2.2 市场管理
交易市场人多杂乱,除药材商贩外,还有不少贩卖各类餐饮食品的商贩,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与一般的集贸市场不同,中药材作为交易商品有其特殊性,故应在各方面注意其他物品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另外,整个交易市场虽偶尔可见市场管理人员走动,但并未见其发挥真正作用,市场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建议管理部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药材市场商贩多为非专业人员,他们对中药的了解存在一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材的流通与市场正常发展。建议市场和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适当提高药商进驻市场的门槛,也应为药商们提供方便可行的`学习机会,普及中医药知识。
2.3 药材质量
据调查,交易市场上很多药材都经过熏硫处理,但药商并未标示,甚至将熏硫的药材标明为“无硫”。在传统药材采收加工过程中,有的品种会用硫熏来防腐或改变药材色泽,但其中残留的硫对人体有危害 [2]。因此,监管部门应对此做出相应检测规定。在药材规格上,虽有统、选之分,但各摊位标牌上并未明确标注规格。部分有产地、年限的药材,很多药商对相关信息却并无确切掌握,或故意将不同质量和产地的药材混杂在一起,以次充好。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部分药材的伪品和禁用的药材,如关木通。作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各类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原料由此流向全国各地药厂、药店、医院,其药材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督执法,确保药材质量。
3 结语
中药材市场是中药流通的一个节点,对中药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笔者建议加紧合理规划管理中药材市场,强化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为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药调研报告 篇4
根据辽果蚕[20xx]4号文件《关于开展果蚕花卉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市认真开展了果蚕花药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现将中药材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中药材生产情况
20xx年末,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77万亩,比上年增加1.63万亩;产量1.36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其中,人参12.77万亩,辽五味2.64万亩,辽细辛2.04万亩,玉竹1.5万亩。
二、20xx年-20xx年中药材生产计划指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林下参、辽细辛、玉竹、辽五味等品种,搭配种植羊乳(沙参)、天麻、当归、山药等品种。“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材面积将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达到3.3亿元。
三、野生中药材资源状况、保护及利用情况
我市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野生及人工种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122科、601种,居全省县级首位。
中药材生产历来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近年来,野生资源近于枯竭,收购量逐年减少,人工种植势头强劲。目前,我市主要栽培品种有五味子、细辛、刺五加、羊乳、人参、天麻、龙胆等。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原因,传统的优势品种如人参、天麻等生产萎缩,而辽五味、刺五加等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又引进了韩国食用枸杞、地黄、白术、丹参、辽槁本等新品种种植,为我市中药材提供了充足的品种储备,使中药材生产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大梨树五味子基地建设:20xx年,大梨树村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开展辽五味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20xx年,建设20xx亩辽五味生产基地,开创了我国辽五味人工大面积种植的先河。目前达到666.7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3.5%,成为全国最大、标准最高的辽五味生产基地。20xx年,该村注册了“大梨树牌”辽五味商标;同年,辽宁省五味子协会在大梨树村成立,是我省首个省级协会落户村级单位;20xx年,该基地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GAP(无公害)标准认证工作;20xx年开发出了五味子酒、五味子饮料等系列产品。大梨树村已经成为全国辽五味优质原料和种苗的集散地,五味子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国以及国内各大药市、药厂。
林下参发展情况:
四、中药材主要品种销售渠道、产品去向及价格走势
辽五味主要以原料形式销往韩国、日本及国内各大药厂和安国、毫州等药市。其价格由最高峰20xx年的干品每公斤160-180元下滑到20xx年的每公斤20元。20xx年下半年触底反弹,到目前达到每公斤40元以上。
细辛也是我市传统的大宗药材品种,销售渠道同辽五味。20xx年水洗根干品为每公斤60元,20xx年为80元,目前价格为每公斤100元左右,为较高的价格水平。
五、名牌产品注册及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名牌产品主要有玉龙湖牌天麻、大梨树牌五味子、森参牌短梗五加系列产品等。无地理标志产品。
六、中药材深加工
主要有丹东神农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丹东五加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主要加工制品中药酒、饮料、茶及中药切片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工品种都是初加工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小。再一个就是规模小,每药材吞吐量千吨左右。
七、中药材市场建设情况
全市没有专业药材批发市场。20xx年,大梨树建成了辽五味大市场,到目前,没有正式运转。
八、出口情况
辽五味原料年出口300吨左右,创汇200万美元左右,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
九、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做大做强以辽五味、短梗五加为主的药材产业。要创建大品牌,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开拓大市场,把中药材生产当做今后五年稳定发展的产业,在稳步提高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的农户靠发展中药材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药材生产要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基地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优势品种如辽五味、短梗五加、辽细辛、天麻等价格波动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生产无计划,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容易造成劳民伤财,形成新的恶性循环;更主要的是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深加工企业,仅能加工酒、饮料、茶、切片等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少,加工能力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三)促进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做好组织保证。各级领导要把中药材生产当做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农户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物资、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二是要加大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要抓好典型,利用典型示范,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
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中药保健品及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争取并促成北五味子及短梗五加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域内外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到我市开展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业务,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方便条件。
中药调研报告 篇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市场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赵康镇赵豹村璐琳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业调产示范户同时带动周边村民获得了比较大的利润,带领周边村民共同奔向小康。
赵豹村位于赵康镇正南,村庄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部分农田位于沟壑之中,造就了中药材独特的生长,因地势较低,气候湿润,种植的中药材大多品质好,质量高,药用价值极好。种植品种主要包括黄芩、桔梗、柴胡、毛母单等,尤以黄芩居多。
一、 种植现状
1、种植规模。赵豹村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辐射周边几个村子,总面积在1万亩以上,其中黄芩种植面积最高,达到一半以上。大多数中药材为两年生植被,加上气候适应,在春秋各成熟一次,产量较高,一亩平均产出1200斤至1800斤,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2、产值状况。该合作社现有人员80人左右,均为周边村子居民,现有4个晾晒场地,总面积在30亩以上,年收购药材达1000吨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达600万以上,年平均利润在100万以上。合作社现有各种大型设备,可以做中药材的中加工,提高药材的品质,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药材销售。由于品质优良,尽管收购的商贩很多,但合作社的主销方式是直销,直接进厂,以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为主要厂区。
二、存在问题
1、资金周转不足。秋冬季为药材主要产出时期,此时村民源源不断将新药材送入合作社,还要经过筛选、加工、晾晒等环节,时间较长。此时对资金的要求极为严厉,赊销成为主流,但是这样下去会导致周边种植户的怨言和担忧,所以合作社采用现金结算,这样的话需要的资金较大,一时间合作社无法承担,会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
2、村民种植水平不高。尽管该地区发展中药材已有数年,但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只能依靠传统种植,这样对土地不能更好的利用,产出相对不高,同时缺乏先进设备,对中药材的收割还需人工,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利润不高。
3、缺乏具有规模的厂区和设备。该合作社虽现有4块晾晒场地,但是这些厂区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社的大型设备,年代已久,加工速度较慢,导致其效率不高,同时,经过加工的.药材,需要长时间的晾晒,大量堆积会导致药材的品质降低。
三、农民心声。
1、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中药材产业前景光明,农民迫切希望国家重视,政府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加大对种植户和收购户的培训,扶持农村合作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种植户对药材种植的信心,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药材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户权益。
2、投资建厂和设备。一方面,药材市场需要面积较大的厂区,方便晾晒,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同时,大型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对药材进行深加工,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规模的厂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采购商,村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销售品质好的中药材,保证中药材的供应,提高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