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土壤学实习报告

2025/04/12经典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土壤学实习报告(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时间:2018年5月7日

指导老师:王XX老师

实习工具:铁锹、PH指示剂、口盅、瓷块一块、卷尺、比色卡、采样袋两个、刀。

我们的行程为一天,路线是:学校—孟津县平乐镇—孟津县会盟镇--孟津黄河大桥--洛阳奇石交易中心--洛阳一苗圃园。在上午,我们挖掘了两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获益匪浅。

原始记录:

地点一:孟津县平乐镇一田地边

时间:2018年5月7日上午

基本特点:褐土,坡度约15度。

基本属性与剖面特征:土壤发生层次明显,上部为深厚的熟化层,中部为黏化层,下部为钙积层。土体结构为上虚下实,表层粒状,下层多为棱状与拟柱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土壤呈微碱反应,PH值7.0-8.0.新土石灰反应明显, 老土不明显。黏化现象明显,再黏化层往往有铁锰胶膜,结核等新生体出现。土壤通透性良好,总孔度50%左右,大小孔隙比例适当,供肥保肥性能良好。

地点二: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黄河大桥

时间:2018年5月5日上午

土壤类型:潮土

基本特点:土层深厚,质地层次明显,中间有明显的夹层。土层上部为砂壤,下部为沙层。表层有明显较多的红褐色锈斑绣纹,红色的角膜。下层有较多的青灰色低价氧化物。

剖面位置;孟津黄河公路大桥东50米黄河南。

地点三:洛阳奇石交易中心

时间;2018年5月7日下午

洛阳奇石宝典。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十二个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并进而影响到海外诸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赏石渐成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并成立了国际爱石协会,国际自然艺术石爱好者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 奇石溯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定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就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文化现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二、假山用石

(一)湖石

湖石即太湖石,因原产太湖而得名,实际上是经过风化的石灰岩,呈灰白色,在我国分布很广。湖石经风化溶蚀后,色泽光洁润腻造型美,线条浑圆而柔和,给人以纤秀优雅之美感。湖石因色泽、纹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又分为:

1、太湖石 原产苏州太湖西山,质坚而脆。由于风浪或地下水的溶融作用,形成美观的纹理及“弹子窝”等,观赏价值较高。还有宜兴石、龙潭石、青龙石与太湖石相近。

济南有一种少洞穴、多坚纹、形体顽夯的湖石称仲宫石,豹突泉、黑虎泉都是用这种湖石叠成假山。

2、房山石 产于北京房山,也是石灰岩。但因红色山上的作用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也称北太湖石。

3、英石 原产广东英德县一带,质坚特脆,用手指弹有较响的共鸣声。淡青灰色,有的间有白脉笼络,多为中小形体。分为白英、灰英和黑英,灰英居多,白英、黑英均甚罕见。

4、灵壁石 原产安徽省灵壁县。石产土中,常沾满赤泥,刮洗方显本色。手指弹也有共鸣声。石形干变万化,常要借人工全其美。

5、宣石 产于安徽宁国县。有积雪般的外貌,也有带赤黄色者。要刷净方见其质,故越旧越白

(二 )黄石

是一种带橙黄颜色的细砂岩。产地很多,以江苏常熟虞山的为著名。其石形体顽夯,见棱见角,节理面近乎垂直,雄浑沉实。

(三)青石

青石是一种青灰色的细砂岩,产于北京西郊洪山口一带。节理不像黄石规整,形体多呈片状,故又称青云片,在北京较多见。

(四)石笋石

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的总称。产地很广,石藏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又分:白果笋,青灰色的细岩中沉积了一些卵石,尤如白果嵌在其中;乌炭笋,是一种乌黑似炭的石笋;慧笋,是一种青灰色或灰青色石笋;钟乳石笋,是经熔融的石灰岩钟乳石倒置。

盆景用石

山石盆景的用石主要从种类、质地、纹理、神态、形状、色泽进行选择。我国岩石种类繁多,适宜制作盆景的岩石也很丰富。现常用制作盆景的岩石有30余种。多以产地、外形、加工难易等命名,与岩石学上的名称不相一致。

(一)软石

这类岩石便于加工,吸水性强,易生长植物。缺点是怕冰冻风化,软硬不均匀,有的有硬石块,有的太疏松。主要有:

1、砂积石 即上水石或称石灰华。产于石灰岩地区。当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沿石灰岩缝隙下渗时,不断溶解碳酸钙,当这种水进入平坦地段,水流速度减缓,水分蒸发,碳酸钙和泥沙胶结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形成一定厚度的砂积石。其中常有泥沙、砂石、植物残体,由于雨水继续溶蚀,植物腐烂,常形成芦管、孔穴等构造。由于自然的差异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砂积石,如芦管石、粗砂积、细砂积、硬砂积等各有特色。砂积石有灰白色、棕黄色、土黄色等。除石灰岩外,有些钙质砂岩在河床上经河水长期冲刷也能形成砂积石。

砂积石产地以安徽、浙江、江苏、江西、云南、四川等雨水充沛的石灰岩地区为好。

2、石珊瑚 又称海母石,是一种生物石灰岩,由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虫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个体小,喜群居,繁殖快,死亡后表面附生新的珊瑚虫,如此不断交替,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海水下面的珊瑚礁。一旦露出水面就形成珊瑚岛。盆景中的`石珊瑚是六射珊瑚,白色,含石灰质,水分多,不易干燥,盐分含量较多,需要淋洗盐分后才能适宜植物生长。

3、浮石 盆景常用的浮石有两种:

(1)玄武岩浮石 玄武岩中比重小于1的能浮于水中称浮石。颜色有黑色、暗绿色、红棕色等。组成矿物为隐晶质。

(2)沸石浮石 火山喷发后期,大量灼热的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冲天而出,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加快冷凝,形成不同圆形及丝状气孔的疏松物。能浮于水面,颜色有灰黑色、灰黄色等,易于加工。

4、鸡骨石 是含有硫化物的石灰岩露出地壳经流水等化学溶蚀作用,将硫化物、方解石带走,形成不规则孔隙,骨架是硅质的,孔隙中含有泥沙。其颜色、纹理很像鸡骨髓,故称鸡骨石,其骨架较脆,不易加工。有棕红色、土黄色、白色、红褐色等。

(二)硬石

硬石硬度大,加工困难,一般只采用天然形态,吸水困难,种植植物要精心护养。硬石天然形态持久,神态是软石难以达到的,是山水盆景中较高级的石种。

1、硅化木 又称树化石。在地壳变动时将大片树木陷于地下,在成煤条件不够时,树中的碳元素逐渐被SiO2所代替,变成十分坚硬的氧化硅。有黑色、棕红色、棕黄色等。又可分为竹化石、松化石、柏化石等。质坚而脆,加工困难,一般只取天然形态。

2、斧劈石 含泥质的石灰岩,水平层理明显,有浅灰色、深灰色、土黄色等。可呈片状、丝状等断裂,如夹有白色方解石、白云石带,可选作雪山、瀑布用石料。产地有江苏常州地区、浙江、安徽、江西、贵州等,以常州产最佳。 硬石还有英石、石笋石、钟乳石等如前所述。

除假山、盆景外,园林中的石雕艺术多为纯白色大理

岩,有的为白色隐晶质石灰岩。园路常用卵石铺成各种图案。卵石即各种岩石在海边、江边、河床上的无棱

角、似卵圆形的石蛋。由各种石灰岩、砾岩、砂岩、岩浆岩、变质岩等形成的。台阶、栏杆等用石不一,多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

从工作人员的讲解中,我认识了一些园林用石,怎样去用想象的思维去欣赏奇石。

地点四:洛阳一苗圃园

时间:2018年5月7日下午

盆景用土;蛭石、泥炭、珍珠岩、陶粒、青苔、扦插牛粪稻壳

三、实习内容总结与划分

褐土:为河南第二大土壤,主要分布于豫西北黄土丘陵及潜山丘陵,南以伏牛山北坡坡麓,北以太行山东南麓为界,东北以京广线为界,西达省境。

环境条件;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温13.5--14.6度。年降水量:640--805.2毫米。

地形:潜山丘陵,阶地,缓岗等地形部位上。

主要为农业用土,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山地为岩石风化物。

植被:中生绿阔叶林为主,并有旱生林与灌丛,代表树种有侧柏、辽宁栎,灌丛有黄栌、荆条、酸枣等。

褐土与碳酸钙反应明显,钙鉀镁丰富。

影响农业主要因素:干旱(灌溉、降水)、水土流失(粘化过程、钙化过程),旱耕熟化。

措施;1.水土保持,2.发展灌溉与防旱保墒相结合,3.合理耕作,4.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潮土:河南第一大土壤。位于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西以京广线为界与褐土相接,南以淮河干线为界与水稻土相接,东和西达省境,与安徽、山东、河北三省潮土接壤。

主要母质为河流沙冲积母质即冲积母质。地下水为降水,土层深厚,质地层次明显,中间有明显的夹层,上部为砂壤,下部为明显的沙层,表层有较多的红褐色锈斑锈纹,红褐色角膜,下层有较多青灰色的低价氧化物。主要地形,平原。

人为活动是加速土壤侵蚀的因素。人类对坡地的开发利用以粗放式经营为主,长期以来沿用的陡坡开荒、毁林(草) 开荒、乱砍滥伐森林植被以及其它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加剧了坡地土壤侵蚀。径流小区试验证明,有的坡地开垦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自然裸地还要严重,特别是经常顺坡种植的旱坡地,由于人为松耕,使土壤侵蚀比自然裸露坡地增加10 倍左右。

应该怎样治理呢

其方法可以借鉴广州火炉山和中山五桂山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A、防治原则: 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③治理措施与农业生产措施相结合。④治理与治贫相结合。⑤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B、防治措施:1、植被措施治理坡面侵蚀;2、植被工程措施治理沟蚀与崩岗;3、坡耕地推广应用保水保土耕作法;4、推广应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如立体农业。

三、个人总结:

对于这次实习来说,我认为收获是巨大的。其一,免费旅游黄河滩景,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其二,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2

几天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户外进行了土壤学实习,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们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土壤学实习。我们学校的后山即是我们的实习的第一站。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的后山,后山有一处天然的土壤剖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学校后山的土壤是属于黄红壤,可以观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有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层次的分割线,但在这处切面我们没有观察到,只能看到各个层次的逐渐递减。

下午我们去了上甘林场,也就是我们实习的第二站。去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外面就开始白了起来,而更让我们措手不及地是我们去的竟然是--墓地。到了那里,经过一条长长地石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据说上甘林场原本是一片荒地,后经我校领导和政府的联合调查发现了其利用价值,于是在其上种树:有南酸枣,元柏等。这里虽是石灰性土,且大多为岩石,但这些树木顽强地从岩石缝里汲取营养,并生活得很好。后被当地的政府看中,将中间一块选为墓址。那里的土为石灰性土,土壤分层明显,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有机质层与淋溶层的分界线。林场的对面生长着一些灌木和一些草本,无明显高大乔木的.痕迹。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青山毛竹林,这里是我们实习的第三站。然而就是这里,成了这次实习最惊险的地方。由于我们的实验点选在山顶,没办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山顶爬,这里的山路非常难走,根本没有向上甘林场那样铺好的石阶,全是泥地,但又由于下雪天,路变得异常的泥泞。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粘性很大,所以才会是这里山路这般难走。我一步三滑,和同学手拉手,才勉勉强强安全到达了山顶,但仍有一些同学不能幸免,摔得一身泥。好不容易到了山顶,这里的风很大,吹得我们的心都凉了。好不容易等老师说完了注意情况,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但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我们组负责带工具的同学,忘记把工具带上来了,只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合其他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富阳。我们乘着校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实习地。到了这里我们首先在农科院的姐姐的指引下来到了铜-镉污染土壤修复的试验点了解情况。那里生长着好多对铜,镉污染的超富集植物如:东南景天,铜草,香根草,海洲香薷等。随后我们来到环山中学对面的农田挖土,那里的土质为水稻土,它的剖面分层很明显,主要可分为有机质层,犁底层,诸育层等,老师要求我们每人挖一麻袋土回去,作为下届学弟学妹们的实验材料。回去的车上,大家都睡得很香,想必大家都累了吧,呵呵~~~我也很累,睡得很香呢!

实习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虽然一路上惊险刺激,但好在大家都完成了实习的目的。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3

姓名:

学号:

专业:xx

班级:

小组号:03

实习单位:

下蜀林场指导老师20xx.12.25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土壤学实习报告。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实习时间

20xx.12.20至20xx.12.26

实习地点学校和下蜀林场

实习的内容及安排:

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实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及调查区资料阅读第二阶段:地形图、罗盘仪的使用训练;土壤路线调查;标准地土壤调查第三阶段:室内资料整理,写小结每班5-6人为一组,分组实习每组3-4个土壤剖面,进行剖面观察记载每组配置的工具如下:铁锹、十字镐、手锄、罗盘仪、背包、PH指示剂、速测盒、布袋、剖面记载表、小刀、皮尺、文件夹,GPS、海拔仪。

【林场概况】

下蜀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19°14′,北纬31°56′。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林场坐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低山丘陵区。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林场的土壤类型大致有:①石质土②粗骨土③薄层土④黄棕壤⑤石灰土

【实习概况】

我们的主要行程在第二天:上午学校--下蜀林场--武岐山(山脚山腰各取了个典型剖面分析)下午空青山(山腰栎林和毛竹林各取一个剖面分析)沿途指导老师和林场负责人员给我们讲解林场的有关信息,结合实习第一天我们所翻阅的资料,对林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下是指导老师讲解的土壤剖面调查的内容及流程:①挖掘剖面的原则和方法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切面。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它是土壤形成、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结果。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选定、挖掘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该土的特性,鉴定其肥力,再结合室内分析作为合理利用、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挖掘土壤剖面是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手段。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

因此,首先在有代表性的地点(不能靠近路旁或刚施过肥的地方)挖掘土坑,土炕的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一般要有80-100公分,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面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完毕后,将心土及表土依次分别放回土坑中压实填平。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我们在每个观察地点都挖掘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我们小组一共挖了四个剖面,下面是对其简单描述:剖面一:地点:武岐山地形:下坡底部地势:海拔130米以上母质:第四纪沉积物下属黄土排水情况了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下蜀黄土为母质的粘磐黄棕壤,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剖面二:地点:武岐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140米以上母质:石英砂岩的坡积物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粗骨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剖面三:地点:空青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27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毛竹为主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毛竹林下的黄棕壤,植物根系很多,剖面上也有少量的灰白色的网纹;剖面四:地点:空青山地形:山腰地势:海拔22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次生栎林为主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次生栎林下的黄棕壤,土层较疏松,分层不明显。

【工作概况】

在第三小组中,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其中组长和另外两位男组员主要负责挖剖面和测量,另外两位女组员负责协助帮忙,我主要负责剖面的观察分析并记录和后续记载表的整理和总结。对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深了我对土壤的认识,锻炼了我的操作能力。后续材料的整理、剖面记载表的完善,让我对这次实习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对课本知识有了良好巩固。

【感想与体会】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下蜀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

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棕壤。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附:第三个剖面的记载表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4

紫色土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质疏松,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云南重要旱作土壤之一。紫色土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自然植被多为柏木、白杨、女贞等为主的稀树灌木。

(一)石灰性紫色土

石灰性紫色土母质以白垩纪紫色砂岩和紫色砂砾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其特点是土层薄,保水能力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风化快,易吸收,膨胀剧烈;干旱,含水量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低,磷、钾含量高。

石灰性紫色土通气性好,矿质养分丰富,宜种性广。宜种的作物有:玉米、大麦、小麦、甘薯、棉花、油菜、花生、豆类、烤烟、麻类等;宜种的经济林和果树有:香椿、乌柏、板栗、桃、杏、柑桔、油桐、油橄榄等;也可种非喜酸的.药材;还可种柏、恺、刺槐、洋槐、麻栋、榆树、国槐、小叶杨等。但要提高石灰性紫色土的生产能力,必须防旱治薄,增施肥料,合理垦殖。

(二)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母质为非石灰性的红紫色砂页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主要分布在低丘上。其特点是母岩岩性疏松,易于物理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成土作用弱,质地多为粘壤一壤粘土,多砾石,松散无结构;呈酸性一—微酸性反应。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盐基饱和度较低。

红壤

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红壤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北纬24°—26°之间、海拔1500—2400米的残存高原面、湖盆边缘以及丘陵低山。红壤地区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伴随着新构造运动,大面积间歇性均衡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面。以后,侵蚀、剥蚀作用又较弱,使残存高原面和古红色风化壳较多地保留下来。该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红壤土体深厚,剖面发生土层分化明显。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叶层(O)。A层呈暗红棕色,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碎块状或屑粒状结构,疏松,植物根系较多。红壤B层是脱硅富铝化的典型发生层。该土层粘粒含量高于相邻的上下土层,多半是由原生矿物就地风化的“残积粘化层”。其厚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有的甚至可高达1米以上。颜色变动于红、红棕、橙色之间,这与母质含铁、锰氧化物及其土壤的发育程度有关。

红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红壤—可种植物:种红壤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

(一)红壤

具有红壤土类中心概念及赋予的典型特征,大部分已开垦利用,是红壤地带重要的农林垦殖基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

(二)山地红壤

山地红壤分布区气候干湿季分明,矿物质风化强烈,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作用较强,土体干燥,在剖面中,表土有机质含量少。表层呈棕色或红棕色,下层为黄红色或红带紫色。土层较薄。表土为壤土质,团粒结构;底土质地粘重,结构粗糙。呈酸性反应,PH值6、0以下,这类土壤目前多被辟为农田。自然植被除尚有小片云南松外,多为河谷灌丛草坡。在山地红壤种植植被可以改良土壤,引根深生,进而控制雨后径流,保持水土。

(三)棕红壤

上层厚薄不一,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红壤。

石灰土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都比较粘重。

云南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