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扶贫资金项目预算和绩效目标情况。
20xx年度海口市秀英区教育局收到教育扶贫资金,截止20xx年12月1日,财政共下拨208.57万教育扶贫资金,此笔预算数包括109.82万惠及936人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44.115万惠及3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4.64万惠及农村低保户子女409人其余为农村低保发放金额,无结余资金。
(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已全部按时精准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保障资金208.57万元。
二、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范围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户家庭,对象为全区幼儿园至中职生936名建档立卡学生;3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9人其余为农村低保,通过我局自查及各镇村帮扶责任人上报是否有漏发情况等方式进行自评。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项目资金情况分析。
20xx年共计下拨教育扶贫资金208.57万元,已经使用208.57万元,发放率100%,资金支出进度100%。其中家庭贫困学生发放109.82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44.115万元及农村低保户子女发放54.64万元。
(二)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此笔预算中的109.82万惠及936人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44.115万惠及3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4.64万惠及农村低保户子女409人其余为农村低保发放金额,无结余资金。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项目的.执行使得建档立卡学生辍学率为0%和受益建档立卡 936人。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率为0%和受益366人.使得农村低保辍学率为0%和受益409人,无结余资金。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项目的有效执行,使得建档立卡家庭小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上学资金负担相应减轻,受资助家庭满意度达100%。
四、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公开
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篇2
一、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
1.衔接资金下达预算及项目情况。20xx年根据项目的实际建设需求,共计申请衔接资金2498.73万元,分别用于高卓路卓圩段项目、顶锢路项目、朝阳路和朝黄项目以及薄杨路项目,所有衔接资金已下达。
2.衔接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所有项目,根据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进行设定。其中,产出指标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和成本指标;效益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满意度指标主要是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二、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自评工作的对象包括使用衔接资金的所有项目,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的施工单位、建设情况、所在地的收益对象等,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来测评衔接资金的绩效目标完成度。
三、绩效目标自评完成情况分析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20xx年县交通局申请衔接资金全部到位。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目前,所有的衔接资金已完成拨付,拨付率10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根据各建设项目的合同约定,按照序时进度,每到支付节点,由施工单位完成申报材料,经审核后,拨付项目资金。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根据设定的项目绩效目标,所有项目均完成了建设任务,项目(工程)验收合格率为100%,项目完工及时率为100%,同时,项目实际投资额不高于项目控制价。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提高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缩短居民出行时间;道路硬化后,极大的降低了扬尘,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所有项目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均大于5年。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通过对受益群众的走访和调查,满意度达到100%以上,符合设定的.绩效目标。
四、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因为20xx开工时间较晚,加之受雨季影响,前期工程建设相对较慢;后期,我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前完成了20xx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下一步改进措施:早谋划、早启动,与各乡镇(开发区)政府全面对接,掌握镇村两级急需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需求,进一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五、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农村公路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督、企业自检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落实了“七公开”制度,实行项目公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农村公路建设实行项目公示制,在施工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开项目实施的时间、规模、技术标准、资金来源、项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监督电话等情况。
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篇3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xx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预算指标的通知》(豫财农水〔2019〕68号)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xx年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部分政策任务清单的通知》(豫农文〔20xx〕86号)文件精神,现对20xx度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自评。现就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工作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决策投入情况。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减少焚烧秸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动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实现“藏粮于地”。商城县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以上年度各地计税面积内的实际种植面积为主要依据,测算安排当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
(二)过程管理情况。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用于确保耕地不撂荒,确保耕地地力不降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项目资金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建立专账,专款专用,补贴资金采取财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补贴到户,补贴资金已于20xx年9月30日前拨付到位。
(三)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20xx年我县补贴标准为150.87元/亩,实际安排的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情况如下:长竹园乡185.604046万元、达权店镇210.282606万元、冯店乡172.900792万元、余集镇269.318640万元、吴河乡173.882503万元、鲇鱼山办事处200.060409万元、汪桥镇453.544655万元、观庙镇372.338259万元、鄢岗镇890.292470万元、双椿铺镇632.736409万元、河凤桥乡428.577163万元、上石桥镇1029.977571万元、丰集镇382.199725万元、李集乡515.854704万元、苏仙石乡118.387669万元、金刚台镇237.321075万元、伏山乡212.722174万元、汪岗镇165.354123万元、赤城办事处63.007612万元、汤管处15.855834万元、国营农场6.259596万元、黄柏山管理处46.735754、产业集聚区56.181281万元。
(四)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市财政分配我县资金,县财政按照每年下达我县的农作物良种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数额,同比例将补贴资金分配到各乡镇(处)。各乡镇(处)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结算后形成的剩余资金,统一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为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商城县主动作为,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广泛宣传补贴政策,抓住关键,精准核定补贴面积,加强督导,全面兑付补贴资金。县级财政部门通过惠民补贴“一折(卡)通”办法兑付给农户。
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一)项目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资金到位情况:根据安排,商城县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专项资金为6836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6836万元,县财政补贴3.395081万元。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资金使用情况:20xx年度财政将补贴资金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实际发放6839.395081万元。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依照省级测算方法和统计数据确定各乡镇应分配资金计划,严格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位,实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安全,建立耕地地力保护激励长效机制。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根据年初绩效目标及指标逐项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项目总补助面积453330.356亩,补贴标准:150.87元/亩,补贴资金6839.395081万元,涉及全县23个乡镇(处),覆盖156190户。
(2)质量指标。支持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生产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管理模式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支持我县农业做优做强,促进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时效指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在规定时间内工作量完成率为100%。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经济效益。增加粮食生产总量。多年来,我县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地膜等增产,截止目前增产潜力有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助项目的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提高了土地产出比。
(2)社会效益。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优质稻米的品牌化生产、加工,稳定种植效益,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生态效益。优化了劳动力、机械和土地的资源配置,使被动的秸杆禁烧转化为主动的秸杆资源化利用,实行秸秆还田,缓解了“秸杆禁烧”问题。同时改良了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生态环境。
(4)可持续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和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和优质小麦生产,推进粮食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并重。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区域布局及品种结构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及种植户生产效益提升,群众满意度高于85%。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一)绩效评价目的。为了落实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惠农政策工作要求,切实提高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总结项目的建设成效,查找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累资金项目管理的经验,探索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的办法、制度,逐步形成绩效评价的.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效益。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根据通知要求,主动作为,立即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梳理本单位的项目,组建了绩效自评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20xx年度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认真开展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如实填报,加强审核,按时报送绩效自评报告和自评表,如发现问题要认真整改。项目科学合理,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监管到位,项目完成较好,项目质量较高,运行保障有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补贴的发放,增强了农业“三项补贴”指向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确保耕地地力补贴政策的落实。
四、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该项目实施时间较长,资金总额大,受惠农民广,群众关注密切。下一步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等各方面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使用绩效,项目预期目标完成100%。项目完成后对绩效自评结果在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加强涉农资金支出管理,增强资金绩效理念,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水平,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明确撂荒地和改变用途等耕地不纳入补贴范围,促进农民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维护“藏粮于地”的政策初衷,有助于推进农村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机制,提高绩效意识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亮点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实施,支持壮大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规模,为转变我县农业生产方式,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向好发展,以再生稻、稻渔、稻鸭综合种养为抓手,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突出表现在“四增”:一是推广面积在增长;二是产销在增加;三是示范作用在增强;四是生态效益不断增现。
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据调查,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攀升,劳力成本偏高,产出效益与一季产出效益基本相当;并且随着粮食托底收购价格下滑,种粮效益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二是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区,土地面积比较分散,核查时间相对较长,补贴资金支付时间紧、工作量大。
(二)建议
1.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粮食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逐步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支持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管理模式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支持我县农业做优做强,促进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农业补贴资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县城或中心城镇产业为重点,引导相关产业布局乡村。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
3.统筹用好用活农业补贴资金,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支持力度。加大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实化细化支持内容,重点完善田间地头冷藏保鲜设施,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
4. 采用补贴的形式,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积极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支撑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实现优质优价。
农牧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篇4
为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提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上级通知,我局对20xx年度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进行了自评,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
20xx年人居环境整治,我区共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全区6个村、两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人居环境的美化、亮化、空心房整治、污水治理等工作。
二、农村改厕资金投入
(一)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xx年,我区共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28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全区28个村的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整村推进及后期管护。在资金使用上先规划后使用,做到计划在先使用在后;在资金奖补上先上会后奖补,做到“三大一公”,集体研究杜绝腐败;在资金拨付上先公示后拨付,严格按照工作进展及时拨付到位,做到公开透明,杜绝优亲厚友;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专账,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挪作它用和超范围支出。
(二)地方配套资金。20xx年,我区财政从预算资金中统筹安排800万资金用于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整村推进的奖补、后期管护和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厕的问题厕所的摸排及整改经费。
(三)社会资本投入。20xx年我区各行政村和农户投入1300万。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整村推进上积极发动群众,动员农户主动参与投工投劳投资(或出资100-300元),确保改厕资金的足额到位,让村和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改厕的主体。
三、农村改厕项目管理
(一)制定实施方案。我区严格根据中央农办等8 部委《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农社发2号)和省、市《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赫山区20xx年度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实施方案》(益赫改厕【20xx】01号),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二)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并下发了工作相关文件;成立全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任双组长、区委副书记和区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一名副处级干部具体主抓,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农业农村局、两办效能室、区住建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管理监督管理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民政局、区乡村振兴局、益阳市生态环境局赫山分局、乡镇街道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农业农村局,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相关街道)应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三)强化责任落实。我区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坚持以“党政主导、部门主管、镇村主责、村民主体”的原则,落实乡镇(相关街道)主体责任及部门职能职责,落实行政村“四议两公开”制度。乡镇(相关街道)是厕改实施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对实施效果负责。特别是在改厕全过程中多次组织督查、农业、纪委等部门开展督查,加速全区户用卫生厕所的改(新)建工作进度,确保质量,确保首厕负责制落到实处,真真实现赫山改厕又快又好。
(四)强化资金保障。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户自筹”模式:先由村集体和群众自行建设,再整合用好涉农资金、专项资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的村,按每户1210-1230元进行奖补,其中奖补到户1030-1050元或等同价值的玻璃钢化粪池产品、奖补到村150元进行维护、奖补到镇30元进行维护,改厕农户自筹100—300元,主要负责挖坑安装。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资金使用台帐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公开透明、无截留、挪用和超范围的支出,做到了专款专用。
(五)强化宣传报道。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手机报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广泛开展宣传,使农村改厕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全区上下广泛关注农村厕改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政府主持主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同时,以建立固定宣传栏为主要手段,以乡村主干道为主要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厕改工作,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截至目前,累计在村庄、公路沿线等处制作固定宣传标语120余条。
(六)强化绩效管理。我区制定了《20xx年赫山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工作验收方案》,将组织区财政局、区卫健局、区审计局、区督查局、赫山生态环保分局、区驻农业局纪检监察组等部门技术专家对整村推进的33个村进行联合考核验收,完成一村、验收一村,对未达到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限期整改到位。在实施过程中,群众自发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审计部门跟踪审计,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督查部门严格督查考核,将农村厕改纳入区对乡镇年度绩效考核。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纪律监督,杜绝了厕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和贪腐等违纪行为。
四、农村改厕资金产出
(一)确定产品。赫山区在产品的确定上,根据中央、省市要求积极使用国标产品,省改厕任务下达后,按照省里要求在每个厕改村搞好首厕安装制,形成了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并进一步完善了《赫山区厕所革命使用手册》。
(二)加强技术推广。一是培育安装技术能手。在厕改村,依托以农广校、农民培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职业院校为辅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大安装技术能手培育。线上、线下共培训安装技术能手780人次。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坚持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分层施教,采取现场观摩、典型示范、集中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点线面齐抓,进一步丰富培训载体,拓宽培训渠道。共举办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400多人次,现场或上门指导服务与培训达6000人次。三是抓好示范引领,在全区每个厕改村每个示范片先搞好首厕安装制再全面推开;同时区厕改办不定期送技术下乡,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赫山模式。一是组织管理层面:坚持“四个到位”。高位推动到位;群众发动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监管考核到位。二是业务技术层面:坚持“四个统一”。统一标准模式;统一采购程序;统一建设流程;统一服务指导。“赫山模式”、“赫山作法”作为审计的典型案例推向全国。赫山区全面开展“三池”建设,改水改厕一并进行。黑水进新国标的化粪池、灰水进大容积的净化池、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共同进入生态池的粪污处理模式,得到了治污专家的赞许,在全省20xx年厕所革命“首厕过关制”浏阳培训班上写入了湖南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贺爱国博士的教案,在全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赫山做法由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和省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联合上报给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部里给予了高度肯定,准备在全国推广。20xx年5月22日《湖南日报》刊登跑出赫山改厕加速度——赫山区农业改厕进度在全省排名第一。20xx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多达20多条。20xx年省农业农村厅促进处正、副处长多次对赫山区农村改厕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充分的`肯定了赫山区改厕做法,促推赫山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获20xx年度全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转变施工方式。一是坚持村组织施工队施工。我区项目推进村重点依托泥瓦匠、水电安装工、小型挖机等实施安装改(新)建。二是坚持农户自行挖坑,村组再组织人员安装改(新)建,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三是通过实践改进生产力,如泉交河镇就利用植树挖坑机械进行基坑的挖掘,又实用又方便,提高了生产力。
五、农村改厕实施效果
(一)统一标准模式。通过试点,结合我区实际,我区继续推广一体缠绕玻璃钢化粪池,明确统一使用三格式一体缠绕玻璃钢化粪池。该模式具有安装简单、成本较低、防渗和化粪效果好等优势,群众普遍认可。
(二)统一采购程序。为保障厕具质量,在统一建设模式的同时,统一厕具生产厂家。由村集体与生产厂家签订化粪池采购协议,简化厕改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
(三)统一建设流程。统一技术规范,通过不断积累安装施工经验,弄清楚一体缠绕玻璃钢化粪池的安装要点与注意事项,继续完善《实用手册》,方便安装施工队掌握运用。统一安装施工,各村组建专业施工队伍,统一施工、规范操作、确保质量。
(四)统一服务指导。区里组织一线干部、安装施工人员举办政策技术培训班、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并派出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把好安装技术关。组织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兵把口,严把资金关、标准关、采购关、建设关、技术关,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改厕实效。当地群众还自发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施工监督。
(五)统一维护。建立区、乡、村、户、保洁员、生产厂家六级联管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管护100%到位。区级带头开展地毯式摸排,回访改厕户,寻找问题厕所并立行立改,实现了群众100%满意。
六、农村改厕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
(一)成功经验
赫山区改厕工作的主要经验是形成了赫山模式,创建“赫山作法”,该模式和做法最成功之处:
把农村改厕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不断推进厕所革命,即坚持“区级主导、组织推进,镇村主责、宣传发动,部门主管、指导监督,群众主体、共建共享” 的“四级联动”, 推动群众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着力解决“谁来改”的问题;坚持首厕负责找方法、统筹推进做加法、资金保障讲章法三项措施,着力解决“怎么改”的问题;坚持“统一厕具产品、统一采购程序、统一安装施工、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后期管护”的“五个统一”模式,着力解决“怎么改好”的问题。
(二)意见建议
1、牵头主体要明确。一年之计在于春。2022年改厕工作要迅速明确牵头主体。目前计划申报在乡村振兴局而工作尚留在农业农村局。
2、计划申报要科学。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自下而上,精准摸底,科学申报。不要政府包揽摸脑壳,到时强摊任务给群众。
3、奖补力度要加大。农村改厕已开展三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