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退休的散文

2023/02/08经典文章

关于退休的散文(精选12篇)

等我退休后,住回乡下去

文/爱折腾的不肯去

等我退休后,就住回湖北老家的乡下去,在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夜空是黑的,天上有星星眨眼,田里有萤火虫跳舞。

那时,自己盖一所院子,粉墙黛瓦的诗意,土坯茅屋的朴实,怎样都行,房间不需太多,院子一定要大。院里种上四时的花草——这是老婆所喜的——红的、黄的、白的,每一天都有花朵在阳光里笑啊笑的。

顺着院墙到屋后,种上一大片竹子,春夜,蹲在地上倾听竹笋拔节的声音;起风的时候,听竹叶沙沙的呢喃。

还要养一群耀武扬威的鸡,早晨听着公鸡叫了三遍再慢悠悠起床;白日里,身旁放着一碗谷米,等着母鸡下完蛋,“咯哒、咯哒”叫着过来表功时,撒一把在地上,看着它们欢快地一粒粒叨起吃完。

乡下有老鼠,喜欢啃咬我的书、偷食老婆挂在房梁上的肉——那就养一只猫吧,肥懒懒的那种,总爱在出太阳的时候趴在你脚边匀匀地打呼噜。还要养一条土狗,没有样子,只有撒不完的欢儿,满院里追着猫、撵着鸡,老远都能听出火火的生气来。

左近要有一方小池塘,塘里有荷叶,水中有杂鱼。拎根钓竿,带把小凳子,有一搭无一搭地钓着鱼,老婆在一旁看着闲书,小猫在一边追着蚂蚱,蜻蜓在荷尖上停着,时间跟着闲云溜达着……

屋后傍着一畦菜地,黄瓜、茄子、豆角、辣椒,丝瓜的藤蔓翻过篱笆,顺着墙探进窗户来;入了冬,还有肥绿的泡泡青、水嫩的小菠菜、包心的大白菜。现采现吃的蔬果,现温现喝的小酒儿,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黄昏,在田野间漫步,闻闻青草的香味,看看稻子的长势,听听青蛙的欢叫,数数归林的飞鸟,和晚归的农人搭几句家常,天际的火烧云变幻着模样,星星点点的农舍上升起袅袅的炊烟……身心都要融化进如此的恬淡里了。

这里的夜,没有了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清爽纯粹的黑笼罩天地,星光璀璨,银河蜿然,牛郎织女演绎着永恒的对望。小虫在草窠里低吟,萤火虫提着灯笼四下里找寻……这样的夜晚,连梦都是水一样的顺滑了。

春天赏花,夏日纳凉,秋天摘果,冬日晒阳。有的是时间,再也不用看着秒针奔日子,鸡叫花开,朝晖夕阴,和天地一起慢慢地享受着时光,生命就这样踏实起来,充盈起来。

静听花落,闲看云飞,扶竹逗狗,月下对酌,就这样终老,也就真的老了吧。

退休,与岁月静守

文/樊荣华

退休的日子,岁月已迈向蹒跚。

早有打算,迟早会有这天。退休,我与岁月静守,心情安然。回到故乡,回归田园,满目苍翠空念远。从此,我自举杯临风,饮尽壶中日月,遁在田园……

退休的日子,牵手老伴,迈入深径残垣,生起老屋炊烟,倦鸟栖巢,让静谧把孤独填满。“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我于老屋后开辟一块菜地,亲近泥土,种下四季,让灵魂在返璞归真中清宁于禅定的安闲;让衣衫在汗流浃背中,濯洗去一身的疲倦。暮色四合时,于茅屋点亮一盏心灯,茶一杯,书一卷,安静在鸡鸣狗吠里,静成照壁疮痍里岁月寂寥的一幅古轴画,静成斑驳墙壁上风雨留痕的一挂旧蓑衣。

堂前无需宾客满座,桌上没了输赢龃龉;少了觥筹交错、喧哗笑语,更无推杯换盏、曲意奉迎;不用为苟合取容而言不由衷,不用为迁乔出谷而谄媚阿谀。这是繁文之后的简洁,缛节之后的简约,无欲之后的简单。

田园夜幕落,人静如孩婴。灯光下,我用笔尖倾听村庄的鼾声,安宁、静谧;夜幕里,荷塘用笑靥亲昵着月光的乳晕,甜蜜、娴静。《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渐渐于一片空灵中入静,梦呓般想起以前写的句子:一树的果摘完了,只剩下一树的空枝;空枝静荫在屋檐上,与“咿呀”千年的风车对语……

等鸡鸣来唤醒,凭朝霞来推身。一牛哞,一鸟鸣,一猪哼……都是来自于熟悉乡村清旷中的田园好声音,“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恰如刘禹锡的诗歌所唱吟。老农披着彩霞荷犁牵牛,悠然自得而自给自足;学童身背书包,眼眸清亮,脸蛋红红;鸭儿、鹅儿“嘎——嘎——嘎——”扑棱着翅膀直往河边冲;小狗在篱笆边这里闻闻,那里嗅嗅,翘起后腿撒泡尿,地上刨刨低头行……乡村的早晨是慵懒的、漫长的,像晨曦中小木屋烟囱上的袅袅炊烟,舒展、悠长,静美、安宁。

身居此境,几声鸟鸣一羽凉意,降落于身心,无一不让人熄却心头躁热,获得前所未有的祥灵;一幅画卷在蛙鸣里徐徐展开,环绕平铺于周围:山峰弥漫着晨雾,河边窈窕着淑女,篱笆罗缀着蓓蕾……如此,愉悦和谐,将一个喧嚣的世界推到遥远的山外头。退休的日子永远的放下一楼烟雨中的烦忧,收敛虚妄,镇定思绪,理顺所求,让纷扰的欲念简至极致,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让心地澄明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退休的日子,花开花落之中,春风已将金迷吹醒,春雨已将纸醉淋湿。我携手老伴对她说:择一日,趁着燕雀啾翠,花满山头,去往春天里,约来一溪山泉叮咚,会到千山杜鹃红透,与岁月静守。

身边的暖春

文/张维民

这真是个暖春。时令上的春天,还没有唱响春的序曲,踏着马年的脚步,“小阳春”赶早来到江南原野,温暖成了这个冬春的代名词。身边的温暖,如一幅幅剪影,也在心头升腾开来。

春节前,总会想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晶莹亮洁的冰凌,但马年春节好几天都维持着十几摄氏度的气温。穿着更是跨越季节,有人穿着厚实的棉衣,有人穿着单薄的外套,姑娘们更是大胆,有的穿上裸颈毛衣,披件短款红色羽绒衫,着实轻松蓬勃,有的更是“反季节”,流行的服饰多样、轻柔,一点不逊夏秋。

最能感受春意的,还是人情美。妻子退休一年了,春节前,竟然接到工厂的电话,让她参加职工迎春宴会。对于普通退休女工而言,也许只是一份小小惊喜,但包涵的总是对劳动者的敬重。宴会上,企业员工争相表演节目,总裁把多名退休人员请到台前,向他们致以美好祝福,送上春节贺礼,还颁发了一个“光荣退休”水晶杯。对退休女工来说,也许不需要政治色彩的荣誉,但亮晶晶、光灿灿的“光荣退休”,折射出的是劳动者暖春的内涵。

看吧,“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暖意,又在乡村、城镇亮起一抹抹春回大地的喜气。春节来临之际,有文化古村美誉的金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张灯结彩,一派冬日丽阳。笔者会同书法爱好者,多年前往古村写春联,许多村民对我们已熟悉,摊子刚摆开,即有乡亲前来要春联。墨香伴着风味小吃味,飘开淡雅的清馨,也荡漾着礼貌的问候,也有村民自言自语:“如今,政府真好,还派人来送春联”、“样样都要钱,这春联却免费,社会真的在变”。

时代变了,春联也在变。以往写春联,老百姓大都要“老式春联”。而今,百姓要的春联内容五花八门,“财源”、“生意”、“平安”、“幸福”、“文明”、“勤俭”、“孝顺”以及“马到成功”、“美丽乡村”、“幸福小区”等等词汇应有尽有,无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向往。红红的春联,出现在文化古街、传统乡村、居民社区,升腾起的自然是春节的火红,早春的暖意。

温暖也在消融着陌生、隔阂。春节到来前,笔者所在的胡同社区邻里中心,一派喜气。社区邻里在志愿者陪同下,早早来到邻里中心。昔日或对门,或同一楼道,或同一社区,熟悉与陌生的邻里走到一起。志愿者提前准备了馄饨皮与馅,边与邻里同包馄饨,边聊家常。志愿者与邻里共玩抛掷皮球、击鼓传花、马年成语接龙等游戏,共同唱响一曲曲“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美丽声音。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分外忙碌,有的煮馄饨,有的推餐车,有的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馄饨,端上邻里餐桌,有的现场拍摄“邻里守望”照片,文化志愿者向邻里捎上一对对大红春联,并按下快门,一幅“红红的春联、浓浓的亲情”左邻右舍合影,让团圆有了新的意境。春日来临的暖意,在邻里守望、志愿真情中,飘散开米酒般醉人的甜意。

这个春天,就叫暖春。这是自然的暖春,是文化的暖春,更是人情的暖春,身边总有温暖在。

憧憬我的退休生活

文/知足常乐

网上有本《四十岁开始考虑退休生活》的书在论坛里炒得挺火,作者是一个美国哥们儿,一直没机会拜读,不过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作者想要阐述的理论,想想自己,今年已经44岁了,还没有为自己今后退休的生活做出一个像样的规划,觉得是不是有点晚了?

在整日奔波忙着工作的时候,我偶尔也会感慨一下,要是能早早退休该多好,是啊,压力大了就想放松。一段时间以来,常常提醒自己,日子越来越好了,没必要总是回忆心酸的过去和那些青涩的生活了,多憧憬一下今后的美好吧。年轻人可以憧憬未来,我们这些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还有未来吗?都说人这一生,有两个黄金时间,一是少年时代,青春活泼犹如朝阳;另一个就是退休后这段时光,被称为黄金夕阳时段,经验阅历丰富,时间经济充裕,无负担无压力,仔细想想还真是。

此时此刻,下午刚上班,办公室安安静静的,闭上眼仰卧在舒适的办公椅上,如果退休政策不变,16年后我将退休,那时候的每一天必定都会像星期天一样的悠闲……

退休了,我的家庭安定幸福,生活从容自在,不必再来回奔波,按照现在的家庭收入剔去通货膨胀的因素,到时候估计手里最少也有几大捆钞票,应该衣食无忧。干嘛呢?要不和宋丹丹一样也旅旅游,去一些大一点城市,去趟铁岭,嘿嘿!带着亲爱的老婆,背上心爱的相机,收拾行囊开车一路向西(如果退休前还不能实现进藏心愿的话),沿着青藏线经青海、甘肃、宁夏……回陕西、河南、东北老家看看,把转过没转过的地方都走一遍。如果身体允许,最好是沿着国境线转上一圈。那时候,我估计也改换新车了,十五年后,SUV还会像今天一样火吗?国产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是否可以挺起脊梁?油价会不会涨到房顶?不过到时候,坚信新能源车早已大行其道了。

退休了,更有时间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可以尽情的多愁一下善感两下,或者整理一下这么多年来的文章。那时候再看今天写的文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哑然失笑?如果觉得合适,就整理一下出书吧。十五六年后,我的故事应该更丰富多彩,孩子们都长大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老婆变成老伴儿了,我和老伴儿会很知趣的和孩子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不受待见。退休后,我不会主动去给儿子带孩子,也不会把孩子们留在身边凑热闹,常常想我们了就回来看看,忙了一辈子要轻松要自己做主,忙不过来就雇保姆吧。

退休了,再不会有借口不锻炼身体了,那时候,不知道我的头发会不会花白,白就白吧,我不会去刻意的染成黑色,银发飘飘估计更帅,嘿嘿。每天早上一定要出去散散步、打打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外面的空气好,家里的也要打理才行,阳台不大,但花花草草不少,我要把我的大鱼缸挪到阳台上,不行,要再买两只水族箱,一大一小,全安放在花草掩映下。一整天很漫长,现在午觉一个小时,退休后,一个小时够吗?不想起床就睡两个小时吧,不用定闹铃,午觉也可以睡到自然醒。醒了,泡上一壶茶吧,喜欢淡淡的茶,闻着茶香坐在书桌旁细细的品,何等的悠闲惬意。晚餐做几样可口的小菜,倒一杯甘冽的水酒,吧嗒一口菜,滋溜一口酒,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会不会长胖?

退休了,应该选一个更适合养老的城市,深圳空气湿润,绿化好,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服务业发达,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很适合养老,但是湿气太重,还有打不完灭不尽组团到家参观的“小强”,实在忍无可忍,从对我的腿脚负责任的态度出发,应该找一处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三四线内陆城市,铜川?小城市很安静,但是有点污染,暂不考虑。也不喜欢武汉和重庆,西安更不必讲,不喜欢那灰蒙蒙的天和沙尘。我觉得陕南汉中不错,寻块儿风水宝地,开半亩方塘,载几株桑榆,种种菜养养鱼,怡然自乐,相信亲爱的她想法和我一样。

“铃--铃--铃”讨厌的电话,吵醒了我憧憬未来的梦,不行,我要拔掉电话线,关掉传真机,要不晚上回家早早上床躺好盖好重新开始接着憧憬……

时光与心愿

文/陈志宏

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

一直以来,“捡瓶子的老人”是作为一种苍凉意象,牢固地留驻于我心。

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勤俭辛劳,老来,儿子孝顺,把她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好吃好喝照顾。老人家却带着孙女四处捡塑料瓶卖,挣些小钱,也算是做环保。儿子觉得脸上无光,屡屡劝阻,她却屡犯。后来老人家被送回了乡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然而,不到老之将至,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老人,哪怕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

一次回老家,田间偶遇一位邻村老人。他动作慢而有力,清瘦且有神,举手投足间透出不一般的气质,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与他闲聊,果不出所料,他年轻时通过招工进了铜矿,退休后月收入两千多。在村里,这绝对是高薪。

我问他:“你收入那么高,怎么还要在田地里忙乎呢?”

他的回答很有哲学味:“做人呀,做人不就是要做吗?不做事怎么行?天天呆在家里抱着手玩,那会憋出病来的。这一辈子,做事做惯了。”退休后,他从矿区回到村里,二十年来,栽菜种稻,帮儿子带孙子。退而不休,一样颐养天年!

看不出眼前这个老人,快八十岁的人,居然那么健硕,背着喷雾器在田间打药,毫不踉跄,一步一步,走得扎实稳健。面对我的赞叹,老人说:“不行了,不行了。现在老了,手上没力气,耳聋眼花。”

回到城里,老人的形象久久在我心间盘旋。有个疑问,我一直没能搞清楚,他有收入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近八旬还不离田地,风里来雨里去,忙东忙西呢?存疑良久,直到我的叔叔退休后,那个疑结才得以解开。

叔叔在一家央企上班,有深重的恋土情结,嚷嚷着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陈坊村去养老。真退休了,他再不提回村的事,无他,只因要带孙子。

我问:“叔,你什么时候回村里去生活几天呢?”

叔叔乐呵呵地说:“没有空了,一刻也不得闲,现在比上班还要忙……”

一次陪叔叔在河边闲逛,路边有一空矿泉水瓶子,他像鸬鹚见了水里的鱼一样,迅速捡拾起来,身手敏捷。什么时候,叔叔兼职干起了拾荒老人的活计了呢?可要知道,他的退休工资比我们退休的副教授还高出一大截呢?

又是捡瓶子。怎么和那位老母亲一样呢?

我问:“你捡这个干什么?”

叔叔说:“卖呀?一毛钱一个呢。”

我说:“你的收入那么高,怎么还在乎这点小钱?”

叔叔说:“退休工资是单位发的,现在我又没挣到钱,捡瓶子卖一个钱是一个钱。”

谜底揭开了——叔叔捡的不是瓶,换来的也不仅仅是一毛两毛钱,而是用这样一个举动向世界证明,自己还有挣钱的能力。人老了,还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经历了这事,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那位母亲的孝子。他有所醒悟,连夜开车回到乡下,把老母亲重新接到城里来。再遇见老人捡瓶子,她对我说:“我儿子真好,现在不管我捡瓶子啦。”

人老之后,不挑剔衣食,不在乎自己收入有多高,更看重的是自己是不是有用。也许,每个老人心里都潜藏着一个愿望:我不是老而无用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对这个社会,自己还可以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

“猫好婆”

文/余仁元

徐家好婆今年80多岁,出生于江南书香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在政府机关做文秘工作,直到九十年代退休。她从小就喜欢养猫,退休后更是以猫为伴,家中常年养有十多只猫,阳台上、沙发上、电视机上、到处都躺着猫咪,横七竖八的。

徐家好婆的猫没有一只是名贵的,都是最普通的黄白、黑白、纯黑……这些猫大都是她家的老猫生的,一代接一代,不知传到了多少代。

没退休前,徐家好婆家里也就只有一二只猫,生的小猫大都是送给人家养,退休后,徐家好婆就不舍得将小猫送人了,于是,家里的猫越来越多。为了养猫,徐家好婆每天早晨都要去菜场买小鱼小虾,回来后养上几天,就生怕这些小鱼小虾有什么不洁或污染。养过几天就可以做给猫吃了,煮熟冷却再将鱼骨剔净,再放些作料拌上米饭。家中的猫儿们吃饱了,徐家好婆还不忘街边的流浪猫。8点整从家出发,拎一只竹篮,放进几盆猫食,送到家周围的三个垃圾收集房,这些垃圾收集房简直就是流浪猫们的餐厅,每到早餐时间,它们都会准时来就餐,等徐家好婆转一圈回来,早餐差不多也吃完了。下午3点,徐家好婆会再送一次“下午茶”。“天天这样的,一天也没落的”,邻居们这样说。

这几年,徐家好婆岁数一年比一年大了,为了养好这一群猫,徐家好婆还特意请了个猫保姆,专门负责伺候这些猫。每天买鱼虾,外出给猫送食,给猫洗澡……就是猫保姆的活儿。

徐家好婆喜欢抱着猫儿们玩,“猫儿们也和小孩子一样的呀,你抱了这只,其他的也要过来让你抱,你不抱,它们就有意见,喵喵直叫”,徐好婆常对人家说。所以,徐家好婆就要将猫儿们轮流抱过来,有时候左手挽着一只,右手抱着一只,脚上窝着一只,肩膀上还趴着一只,标准是个猫好婆,这时是徐家好婆最开心的时候了。

徐家好婆的老伴是个教授,退休后在家着书立说,对老伴的养猫爱好也不反对,“她就这个爱好,只要她开心就好”,马教授这样说。两个女儿也都由着徐家好婆,每月还要贴些钱给她,就生怕她的退休工资不够用。

人家问徐家好婆,养这么多猫做啥?她说,自家的猫生下来的小猫,从小看它长大的,送人吧,一是不舍得,二是不熟悉人家不敢送,生怕人家亏待了它们。真要把猫儿送出去,也要像嫁女儿一样,先要看看新主人家好不好,信得过的人家才肯送,走时还要备好猫窝、猫衣服、垫的、盖的、猫食等“嫁妆”,还要横关照竖关照的,弄得泪水婆娑,过几天还要上门看看。

至于那些流浪猫,她说:“那些猫没有主人家,已经很可怜了,饱一顿饥一顿的,都是生命呀,说不定里面还有我家的‘猫外孙’。”这也是大家叫她为“猫好婆”的原因。

“猫好婆”不仅对猫有这种爱心,对有困难的人也乐意慷慨解囊,无论是水灾、地震、希望工程、党员关爱基金……她每次都踊跃捐款,徐家好婆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退休达人老雷

文/朱百平

单位行政办公楼,老雷在三楼的最西边,我在三楼的最东边。老雷是妻子在农村的“一头沉”,我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知饥的尚未成家的单身汉。晚上,当其他人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巢时,长长的三楼就剩下我们两个人共度寂寞,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没多久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之交。

老雷名叫雷学权,大我二十多岁,论年龄我比他儿子大不了多少,但老雷却很谦虚,他当时是保卫科长,我是宣传干事。当时我从事宣传工作没多久,对于文字工作是个“半瓶子醋”。但在老雷看来,我在文字方面有一技之长,所以遇到起草文件等方面的事,他总喜欢与我一起探讨。我也是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合盘托出。听了我的想法,老雷不但不反感,反而更加喜欢我。偶尔他妻子从乡下来,做什么好吃的,他总忘不了让我一饱口福。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合阳人吃饺子馅是不放盐的,做馅时一边剁肉一边放酱油,馅剁好了咸味也就均匀地入到馅里了。

后来我调入西安,单位几经变化,我们也中断了联系。但每当想起原单位的情况时,我总能想起他。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又惊又喜地接到他的电话,他已退休,本应在家里享享清福,可闲不住的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又干上了工程监理,恰好工程所在地就在我家附近。老雷过去是学地质的,在单位搞了多年行政,所学专业知识想也忘得差不多了。现在退休了,要干工程监理这个新行当,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何况老雷已经是退休的人了。可老雷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不怕苦,认真学。考监理资格证,听说他也报了名,单位一些年轻人都笑了,笑他也不知自己有多大岁数了。四个报名考试的人中只有老雷一个是退休返聘的人,可最后怎么着?只有老雷一个考试通过并获得了证书。现在工程上如遇难啃的硬骨头,领导总是第一个想起老雷,觉得凡事交给他放心。他一是业务精,二是责任心强。如果我没有算错的话,老雷今年已是七十四岁的人了。

老雷家境并不宽裕,儿子没有固定的工作。过去工资低,妻子儿女又在乡下,所以攒不下钱。后来好一些了,可攒下的钱全拿出来给儿子买房了。这还不算,平时每月的退休金还要拿出部分贴补孙子的开销。平时省吃俭用,可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老雷十分热衷为社会公益事情出力。那年省电视台一位记者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被作案的小偷刺伤。他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后,立即带着五百元捐款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四川汶川大地震,退休在外打工的他,急急赶回单位捐款一千元。今年,省市多家媒体开展让贫困学子也能上大学的活动,他又捐款一千元。

老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多年来,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只管自己做什么。他不在乎别人说他傻,认准了的事就会认真踏实地去做。有道是工作使人年轻,年过七旬的老雷红光满面,看起来也就六十挂零。作为老朋友,我衷心地祝福老雷,也为能结交老雷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养鸟之乐

文/张小六

退休前,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技术精良,勤学苦干,多年来,一直被单位当成重点人物对待,许多新来的年轻人都拜我为师,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热爱,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可是,突然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变得言语少了,周围围着我的人也少了,从一个备受领导与学徒关注的人,突然间变得冷清,说实在话,我真的有点不适应,然而,退休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我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起初,面对漫长的退休生活,我真的有点担心,顾虑重重,毕竟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变化太大了,热闹已经不再属于我,寂寞是让人难熬的。不过,一切终于有了改变,缘于我养鸟。一天下午,我独自来到单位附近几百米外的一片小树林,还没有走近,我就听到各种各样动听的鸟叫声,它们的声音混在一起,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听,却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妙。我很好奇,慢慢地走近了小树林,走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聚集了许多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手提一个鸟笼,各种漂亮的鸟尽收眼底,也有一些闲逛的人,专门来看鸟和听鸟叫的,这一次,我在这片小树林里待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才离开,以后我天天去那片小树林,除非下雨。看我这么喜欢鸟,一位养鸟的刘姓老人对我说,你不如也养一只鸟,挺有趣的。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不会养,怕养不好。经过老人一番劝说,我最后决定自己养鸟。我养的是画眉,因为画眉鸟的叫声我最喜欢。

如今,我养画眉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我正沉浸在养画眉的愉快时光中,原来我担心退休后自己无所事事,心情郁闷,这会好了,我学会了养画眉,心情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有一种爱 永不退休

文/胡建丽

潮州西湖后山脚下,有一处乱堆乱倒的垃圾带,一个老人在那里铲除清运垃圾、种下花草,摆上石椅。每天从家里煮了凉茶提来这里,免费供给过往行人解渴,从此,周边群众少了一个恶心的垃圾堆,而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个组织叫“关工委”,这里的成员多是担任过各级领导职务的老干部。他们常常活跃在各个校园、社区。举行报告会、讲革命传统故事、与孩子们游戏谈心,坚持用正能量帮助中小学生扬起理想风帆。

在集德福利会等民间慈善组织,这里的工作人员多是退而不休的老同志。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城乡各地,走家串户访贫问苦,或送粮送油,或发动捐款,把社会大爱及时传递到困难群众心中。

饶平联饶镇十多位老人自发成立环境卫生整治义工队,每天清晨准时出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日复一日,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工队壮大到六十多人,还带动了许多年轻人积极参与。

就在上月初,市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市直、湘桥近百名老同志,身着荧光色马甲,头戴小黄帽,手持小黄旗,在市区一些路口、马路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交通文明劝导,引导群众、商铺共同遵守、维护交通秩序和保护环境卫生,营造文明、卫生、有序的城市环境。

这么一些人、一些群体。他们银发白首,花甲古稀,本可以沉湎在天伦之乐的幸福里,却不计报酬,放弃休息,甘当义工。他们图的是什么?

他们什么都不图,而是因为有一种爱。就像一首老歌唱的那样:因为爱,所以爱!这种爱,是对他人,对家园,对这个世界和它的过往及未来的一种爱。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他们,这些老年志愿者心中,都有这样的“远方”和“人们”。这种爱,是一种博大、深厚的爱。

或许有人不懂这种爱,或不理解这种爱。但对于这些老年志愿者来说,这样的爱就是他们的快乐之泉、力量之源。在他们看来,职业工作可以退休,但志愿者的这种爱可以永不退休。因为它无关薪水高低、无关职务升迁,而只要服从自己内心的这种爱。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爱,就是最好的理由。自然,这种爱可以永不退休。

老年志愿者们忙碌着辛苦着,但分明也快乐着幸福着。他们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并借以丰盛了自己的晚年人生。因此,他们不会抱怨、不会退却。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人带动一个人、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

向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年志愿者致敬,愿爱心永不退休,让文明代代传承。

老王的三个“三分之一”

文/刘国学

隔壁老王是公务员,前几年退下来,还忙个不停。我也是个快要退休的人了,好奇心驱使我去打听老王的退休生活。

老王说,他退休六年了,日子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回顾起来,他这六年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三分一:三分一为家庭,三分一为自己,三分一为社会。

三分一为家庭:退休不能放弃作为丈夫、父亲和爷爷的责任,搞好一个家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他基本上每天下午做家务、搞卫生,晚上辅导孙女做功课。

三分一为自己:他自己有很多爱好和心愿,有很多自己要办的事。他除了锻炼身体看病治疗外,退休后还学了三年服装设计,为自己和同伴做过一些时装。学习经络保健知识,去年又学英语,还参加老年大学合唱团,不时练唱和演出。每年还有一两次外出旅游,平时闲暇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报纸杂志。

三分一为社会:退休不等于衰老和无能,还应照顾别人。退休后,他不断义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例如,他担任过老干支部的书记,组织退休人员活动,慰问病号等。多年来担任校友会会长,和同伴们一起把校友会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他们还发起筹集教育基金,每年给边远山区幼儿教师送上数万元,鼓励他们奋斗在山区教育第一线……此外,十多年来,他还不断地照顾一位患精神病学生。这些工作虽然都花去了他很多时间,但他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心情舒畅。

是的,有些人认为,好容易熬过了几十年,退休后就要安享晚年,有玩就玩,只要自己潇洒,什么带孙做家务,一概不做;有人曰:主要是料理好身体,老来安康,将来“走”得无憾……

我想这些见解是片面的。很多人退下来时,不少人身体基本健康,仍有余力,就像老王这样的人,这就是常说的“第二个春天”。退休是以年龄划线的,而人的精力和能量则因人而异,不能认为从职务上退下来就什么都得退了。

养鸟之乐

文/张小六

退休前,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技术精良,勤学苦干,多年来,一直被单位当成重点人物对待,许多新来的年轻人都拜我为师,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热爱,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可是,突然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变得言语少了,周围围着我的人也少了,从一个备受领导与学徒关注的人,突然间变得冷清,说实在话,我真的有点不适应,然而,退休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我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起初,面对漫长的退休生活,我真的有点担心,顾虑重重,毕竟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变化太大了,热闹已经不再属于我,寂寞是让人难熬的。不过,一切终于有了改变,缘于我养鸟。一天下午,我独自来到单位附近几百米外的一片小树林,还没有走近,我就听到各种各样动听的鸟叫声,它们的声音混在一起,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听,却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妙。我很好奇,慢慢地走近了小树林,走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聚集了许多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手提一个鸟笼,各种漂亮的鸟尽收眼底,也有一些闲逛的人,专门来看鸟和听鸟叫的,这一次,我在这片小树林里待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才离开,以后我天天去那片小树林,除非下雨。看我这么喜欢鸟,一位养鸟的刘姓老人对我说,你不如也养一只鸟,挺有趣的。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不会养,怕养不好。经过老人一番劝说,我最后决定自己养鸟。我养的是画眉,因为画眉鸟的叫声我最喜欢。

如今,我养画眉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我正沉浸在养画眉的愉快时光中,原来我担心退休后自己无所事事,心情郁闷,这会好了,我学会了养画眉,心情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读写养老健脑力

文/梁曦

退休生活,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书之快,令人忘我。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与不快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不知不觉就把自己融入了书中。坚持读读写写,赢得健康快乐。

退休前,我对玩扑克、摸纸牌、打麻将,素不感兴趣,人家鼓励我当个“股民”,我却无缘分,被“风险”吓住了,不敢迈进“招财进宝”的大门,唯一的嗜好是读书看报,以及陪伴我几十年的笔杆子。读书之重就如吃饭。一日无书,心便觉得空落落的,好像悬浮着,没有了方向,没有了依附,精神总是难以集中。书报是“良药”,让我心态亮丽;书报是智慧,点亮了我的思想火花,让我年轻;书报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为我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致的“粮食”、优质的“弹药”。一句话,读书看报,为我铺设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夕阳路。

写作,我有40多年了。在职时为了工作,是一种责任的担当;退休后为了享受,是一种嗜好。退休以后,闲暇的时间多了,每读完一篇文章,深有同感却意犹未尽,乃至浮想联翩;有时则对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不能苟同,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奋笔疾书。可见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继续,读写是分不开的。

我们天生都有说的欲望,只是说的范围总是有限。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乃至一些杂想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抒发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畅快。然后是稿子寄出后的焦急期待和刊登后的喜悦。读着变成铅字的文章,与看原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如此多年,晚年生活倍感充实快乐。偶尔闲着没事,翻一翻从报刊上剪裁下来的几大本个人作品集,成绩虽然不大,却也滋生出少许的满足,这些“萝卜条、豆腐块”,毕竟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有人认为写东西,动手动脑,费神费时,太辛苦了。我倒觉得写完一篇文章,比看一场NBA球赛还带劲,比听一次音乐会还过瘾,是一件心情愉悦的快事,促进身心健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