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的日记
关于老人的日记(精选12篇)
山的那一面
文/太行道
每一次,走进山的那一面,我仿佛回到了我心里很久就认识的地方,媳妇说,我也许前生的佛性,但也只是也许。
前两日,媳妇说,那边姥姥托梦让去烧些银钱,她在阴间太苦了,我说那就去吧,几十里,车子却快,姥姥把媳妇十多岁就带走,养到初中毕业,感情极深,我因此也极敬重她,若干年前,他们家是大户,却因为国民党军败退台湾而掠走了外公,守了一辈子寡----
常听老人说,善良的人忠厚的人,逝去后都在山的那一面修炼成仙。
这样日子,我愿诸位逝去的老人在山的那边成仙。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文/李梓灿
花儿是蝴蝶的舞台,漆黑的天幕是星辰的舞台,洁白的宣纸是墨笔的舞台。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也有自己的舞台。
正是午后,太阳越发刺眼,热得人想躲进屋子里。我受妈妈之托出来买盐。走在蒸笼似的大街上,我挥汗如雨。我后悔我为什么为了一杯果汁,而往火炉里跳。我对自己说:“买完盐后,一定要奖励自己一瓶冰冻的矿泉水。”
终于,我来到了一个小超市的门前。忽然发现这么热的天,居然有个老人坐在超市门的旁边。只见他穿的是又脏又破,上身穿着打着补丁的上衣,下身穿着一条露着膝盖、脏兮兮、皱巴巴的破裤子,光着脚,头发像乱稻草。他身前的一个瘪得不成形的小碗里只有两枚硬币。我看了看手里的五元钱,又看了看他碗里的硬币,迟疑了。我又想起了那瓶冰冻的矿泉水,就咬了咬牙,绕开他,走进了超市。
我拿了一袋盐后,来到了冷饮柜前。手在拿到矿泉水的一刹那,我忽然想到了门外的乞丐,想起了妈妈平时的教导:做人要善良,要有爱心。我抽回了自己的手。付完钱后,我来到了老人的面前,弯下了腰,毫不犹豫地把买盐剩下的钱,放入老人的碗里。老人微微地笑了一下,我对他点了点头,他似乎很感激我,身子又向前微微一欠。
回家的路上,我不再感到那么的炎热,心里美滋滋的。这是我生活舞台上的一次精彩表演,这场表演让我回味……
孝老,人人应为之
文/费南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着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孝老,更是华夏大家庭的“必修课”。
当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我们更要尊老、敬老、爱老,让孝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从小就要懂孝道,明事理。中国古代有句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尊老爱老,就很难想象他会如何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如何去关爱他人。在祖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也出现过许多尊老、爱老的人,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是孝老。
我相信,孝,它会以飞快的脚步遍布全世界,快速地占据人们的内心。不久的将来,孝,会成为每一个人的“心”常态!
孝老,人人应为之。是啊,孝敬老人是我们芸芸众生应做的事。如果我们不尊敬老人,嘲笑老人,恐吓老人,就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今天起,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筑孝老爱老敬老的“友谊村”吧!
年前回家
文/一方泥土
每年临近春节都要回老家看看爸爸妈妈,敬一份孝心。一到家,老人已经盼着了,在门口内向外张望,是在看过往的街人中有没有我们的车辆;临走时,老人会站在冷风中看着我们走远后,再回大门里,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和老人主要就是聊天和谈心,更多的是回忆,有苦也有乐。妈妈信基督教,心地善良,朋友也多,我喜欢看着她们在一起聊天,打扑克。虽然妈妈患病,但在不知的情况下心态还是蛮好的。看到老人气色尚好,身体无不适,我心就踏实多了。
一位老嫂子,与妈妈年龄相当,70岁了,身体很好。她说孩子们给她买了很多保健品吃着,但她就是喜欢吃野菜包子,孩子们也喜欢吃,每次孩子们来看她,她就蒸上几锅,让她们带回去忆苦思甜。老嫂子和我妈妈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回忆起她们年轻时,讲起来充满感慨。老嫂子说她是远处过来的,正是挨饿的时代,结婚时带了三个窝头骑着马嫁过来的,没有人看新媳妇,也没有人闹新娘,没有一丝欢乐的气氛,因为那时村里的人们都已经饿的没有力气了,地里没有能吃的东西了,树皮也都被扒光,凡是能咽下去的东西都吃光了。过了门儿,吃完三个窝头就回了娘家。每次回来她都自己带干粮来,因为丈夫家里实在太穷了……最后她说:“现在讲起这些事儿来,小孩儿们就跟听瞎话儿似的,等我们这帮老家伙死了,就都不知道了”。
这帮老人们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啊,在最艰苦的年代熬过来了,肩负着重建祖国家园的重任,吃尽了苦头,现在真是他们应该享福的时候了,但却都老了。
我从农田里长大,对村子充满感情,虽然近年电厂已经占了村里很多土地,原来的池塘也被垫平了,没有了芦苇、没有了野鸭,没有了荷叶,更多的是遍地的垃圾了,空气中弥漫着电厂的灰尘,一夜之间车上就会被盖上一层尘土……,但这里有我全部的童年,满满的都是美好的记忆,我对这里的土地依然充满敬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些土地养育了一些朴实的人们,并支撑着我们这些70后走出村子,走向城里,老人们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少孩子们能体会到。
傍晚,要返程了,拿上老人包的包子、蒸的馒头和窝窝头,又回到这喧嚣繁华、灯红酒绿的城里。
老有所依
文/sophia路过人间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赚钱奋斗,留下老人在农村生活,甚至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奋斗那么久,有的在城市买了房子,过起了房奴的生活,年头忙到年尾,手头不宽裕,回家看望老人成了奢侈的事情。父母安好的时候倒也还好,父母身体不好,连身边照顾的人都没有,真可怜。有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我们都有谁做到了?反正身边的人都是没做到的。一年四季漂泊在异地他乡,只有春节的十几天假期。父母养育培养了我们那么多年,到头来想要见面都难。
这篇文章感想由来是这样的。柴先生外公外婆养育了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到年老的时候事情多多。在年纪还可以劳动的时候在大舅舅家帮忙干活,按他们那里的习惯,养老问题理应由大舅舅负责,生活费医药费兄弟姐妹平均负责。问题来了,现在外公外婆八十好几,小病不断,久病床前无孝子,大舅妈已经不乐意伺候,当然大舅要听大舅妈的。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候行为类似小孩,或者会出现很多偏激的行为不好相处。后来去三舅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三舅在城市,老人在城市总是住不习惯的,然后又回去大舅那里。养老问题成了大问题。家婆是他们的女儿,有时候也很无奈,五十大几身体也不大好好,做过手术,无经济来源,想要照顾也无能为力。家公家婆住在大哥家,大哥大嫂一家人住一起,接来也是不方便的。并且中国的老一辈总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这个问题上家婆与大哥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吵架了。最后家婆回到原来村里的家,收拾收拾把外公外婆接过去照顾二个月,两个月后再说。幸好家公还能劳作,每年也能收入三四万元够他们生活。其实我很能理解家婆的做法,不忍心不管父母,希望他们能在有生之年,尽自己可能的力量照顾好他们。只是有时候身不由自。
现在的我们要多赚钱,多存钱,在父母更加年老的时候有能力照顾父母。时间都去哪儿了,一转眼感觉身上的负担那么重。马上而立之年,马上过上上有老下有小的坚信生活。
无论如何,为生活奋斗吧,为我们的家人好好努力。
平凡人
文/王云旭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孝星钟辣椒。2012年,安徽省老龄办公布“第五届十大孝星”评选结果,我们新河镇敬老院终身名誉院长钟辣椒榜上有名,这也是青阳县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钟奶奶,今年73岁,1990年开始扎根新河镇敬老院,20多年来,她像保姆一样,照顾敬老院里多个身有残疾的老人。他们有的是半身瘫痪的人、有的是盲人。她每天为这些老人洗脸穿衣、送水喂饭,日复一日,无怨无悔。20多个春秋轮回,她更像一个女儿那样贴心,除夕夜都在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没和家人吃上一顿年夜饭。为让老人们有家的感觉,她在自己房间墙上贴上这些老人的生日表,定时为他们过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20多年来,她先后为38位老人尽过孝,为22位五保老人送过终。
2010年下半年,钟奶奶因患动脉瘤病倒在岗位上,但她病情稍有好转,她又赶回到敬老院工作。已到退休年龄的她,仍在不辞辛苦地为五保老人服务着,她的行为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因此被上级授予终身名誉院长的称号。“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这儿”,她经常这样饱含深情的对那些五保老人说。
钟辣椒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她先后被评为池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安徽省第二届“十大好心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
钟奶奶的故事虽然平凡,但正是有无数像钟奶奶一样的普通人传承、发扬着中华精神,这就是平凡人的中国梦。
去养老院
文/史诗涵
今天是妈妈和好朋友们一起去养老院献爱心的日子。
清晨,我和妈妈在小区门口上车,共有两辆车,大大小小十几人,我们带着礼物满怀兴奋的心情一路直达目的地。下了车,哇,这里树木成荫,空气清新,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一位穿着朴素,一脸慈祥的院长阿姨前来迎接我们,把我们领进了接待室。院长阿姨说:“这里住着的老人,有的没有亲生骨肉,有的身体有残疾,有的身体有疾病……”我听着心里酸酸的。院长阿姨又说:“国家政策好呀,为他们提供吃住,看病也不用花钱,这些老人怕的是孤单和寂寞,他们最缺的就是亲情的陪伴。”
爷爷、奶奶们听说我们来了,高兴的合不拢嘴,他们把我当成他们的孙女了,拉着我的手不放。我和阿姨们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他们,跟他们谈笑,帮他们按摩,安静的敬老院里变得热闹起来……
妈妈和几个朋友帮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我也去帮忙,不一会儿卫生搞好了。院长领着我们去食堂用餐,我为爷爷奶奶夹菜,他们慈爱地望着我,我的心里暖暖的。
吃过午饭我们要走了,老人们个个流露着依依不舍的表情。我们忙对老人们说:“我们有时间还会再来的!”今天真的很难忘!我们给老人带去了欢乐,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爱在路上
文/班温倩
“铃……”放学铃按时响起,同学们都拿起书包,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出教室,操场上随处可见奔跑的身影。
但我和两位同学还在收拾书包,十分钟过去了,我们才出校门。
都这个点了,公交都走了,我们只好步行回家。
书包像一座大山似的压在我们身上。还没走多远,就已经累得不行。路过的车一个个都点上了灯笼,我们也慌张得很,急忙跑到马路中间拦车。可根本没有人理我们,都开着车扬长而去。
可就在我们欲哭无泪,感到“绝望”之际,一辆白色三轮车向我们驶来。透过挡风玻璃可以看到,开车的是一位老人。
结合“三轮车”、“老人”这两个特征,我判断,这是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三无车”,他在我们身边停了下来,摇下车窗对我们说:“要不要坐车?”我本想拒绝,但现在除了这辆车,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回家了。
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坐他的车。我们朝他点了点头,意思是我们要坐车。
他询问了我们的地址后就发动车,送我们回家。
从后座打量老人,他的样貌就被我记在了脑海里——不是很茂密的头发,从脸上的皱纹可以看出,他已经上了年纪。他说他住在另一个离这有一段距离的村庄,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听到这,我们觉得有些愧疚,如果我们没答应乘车,老人这时已经到家了。
老人像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放心吧,这天还早着呢。”我看了看车窗外,云层中漏出几点星光。
老人又问了我们其他的问题,我们也都一一回答了。
三轮车的稳定性不是很强,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老人就减速慢行,我们才没有受伤。
三十多分钟的车程结束了,下车时,我们把钱给老人,但老人却笑着摆手道:“你们误会了,我不是送客的车,我只是来这走亲戚的。”说完,便开车离开了。
看着车影渐渐离开我们的视线,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复……
路灯与老人
文/琳琅小神
在一座深山野林里,有一个十分偏僻的村庄,在这个村庄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由于这座村庄的偏僻,因而家家都没有点上点灯。家家都是靠煤油灯供能自己夜晚的光明,幸好有一条电线从这座深山通过,这村庄中央有一盏路灯给过路人照明。
说起路灯,是一位老人修建的。这位老人深懂电力技术,他以前曾是个电力工人呢。以前的村庄仅靠点煤油灯提供夜晚照明,如果是狂风暴雨天,就无法照明。这位老头以前还是个电力工人,他懂得电力技术,他便向省领导指出架一条电线到这座村庄,省领导就派许多人开始架起来。此外,这个年轻人还要求修许多盏路灯,省领导怀着疑问的口气说:“修路灯要水泥柱,这么偏僻的村庄怎么运去?”年轻人又要求一根水泥柱,自己和其他人运回去。领导答应了,派了几个人。
年轻人和这几个人在路上走走歇歇,经过几个月才运到村庄。到了村庄,他们看到自己村庄的电线架好了,心里十分高兴。年轻人就和别人竖电杆。随后,他就装路灯,路灯装好了,现在的夜晚比以前的夜晚灯火通明,人们常常在路灯下读书写字。
时间一天天过去,年轻人也老了,村里的人个个都感谢这位老人,他给村庄增添了光彩。老人也以完成自己一个电工的心愿,他微微点点头向人们笑了笑。
深深的遗憾
文/陈佳瑶
完美是生活的偶然,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从出生到现在,我虽行不远,但是或多或少总有一些遗憾留在心头。
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和几个小伙伴照常去游乐场玩,一疯就是四五个小时,非得肚子咕咕叫了,才去“觅食”。我们决定去旁边的饭馆里吃碗牛肉面。
面很快端了上来,香气扑鼻,看一看那细薄的牛肉片,点缀一些葱、香菜,再配上清香酸辣的汤,真是人间美味呀。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突然传来了一阵缓慢的推门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胡子拉碴、背着一把破旧二胡的老人。
老人颤颤巍巍地问正在看电视的服务员:“一碗面多少钱?”服务员斜了一眼老人,不屑地说:“八块。”老人犹豫了一下,从身上翻出一个破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仔细地数着。
“出去,我们不收零钱!”店员粗暴地打断了正在数钱的老人。老人看了店员一眼,将包慢慢放入衣袋里,失落地走了出去。
“这个店员太过分了,人家又不是不给钱,咱们要不然凑一下,看够不够再买一碗面。”我对小伙伴们说,他们点点头同意了。我们几个摸兜翻袋好不容易凑了6元,还差2元,大家犯难了,最后还是无计可施。我只得说:“能帮多少算多少。”说完,我赶紧出去追人。
我攥着6元钱,冲出面馆,左右寻视,只见马路上车流往来如梭,鸣笛声此起彼伏,那位老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一件小事
文/张俊鑫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庄严的气氛让我不禁想到了许多。
我想到了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天气很冷,快要过年了,我们一家四口一起出去玩。突然,阴沉沉的天空洒下了点点毛毛雨,我们没有带伞,只得在路边的公交牌下等候。
避雨的人不少,有的在玩手机,有的望着天空发呆,还有的左顾右盼。我看到了在雨中摇曳的白杨树,看到了川流不息的站台上的车群。公路上原本很干净,没有垃圾,但避雨的人多了,垃圾也多了,有人随手扔掉垃圾袋,有人毫不犹豫的把零食落到地上。
忽然,我的余光瞟到了一个佝偻的背影,我的目光再也移不开了,我仔细观察了那个人,那个老人弯着背脊,手拿一把大扫帚,身上穿着和其他清洁工没有区别的橙色褂子,满头的银丝被雨打湿,老人好像没有感受到雨一样,还在挥动着扫帚,清扫路面,他一路走一路扫,丝毫不顾被雨淋湿。这时,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位老人了,大多数是同样年纪的老人还有一些小孩子。忽然,一个身着花夹袄的老奶奶从长椅上站了起来,然后捡走了自己座位下的一个矿泉水瓶,放进了垃圾桶里,人们愣了一下,很快,有不少老人都主动捡走了身边的垃圾,这些人的行为惊到了还在玩手机的年轻人,一部分人也一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现在想起来还记忆忧新:文明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爱护,才能共享。
慰问空巢老人
文/封皓曦
过年时,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一些空巢老人却因没有家人陪伴,整天闷闷不乐。妈妈单位举行了慰问社区空巢老人的活动,因为好奇,我也随大人参与了。
到了妈妈单位,只见柜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慰问品,有米、油等,全都是送给那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们的。我提着一桶油,踉踉跄跄地跟着妈妈向前走着。走到一半,我累得都站不直了,干脆一屁股坐地上。妈妈说:“快点,老人们还等着我们呢!”听到这句话,我立刻来了劲儿。
到了李爷爷家门口,我们敲了好半会儿,李爷爷才把门打开。我向李爷爷问好,还将油提到了李爷爷家厨房,李爷爷说:“谢谢你们!”谈话间,我发现李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颇多,双手略显苍白,我想李爷爷应该有七八十岁了吧。谁知,当我问起他的高龄时,李爷爷居然已经91岁了!这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如此高龄,身体还那么健康,他还说要带我们去见他的一位战友——“百岁老人”聂爷爷。
我们跟着李爷爷来到聂爷爷家,聂爷爷卧在床上,不好起身,我们将米、油放到床边。他热泪盈眶,嘴里还念叨着:“谢谢党,谢谢你们!”说着,聂爷爷忽然颤抖着从枕头下拿出一沓钱:“这是我今年的党费。”原来他是一位老党员,百岁高龄还不忘自己是一位老党员,多么高尚的品质啊,这就是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啊!
经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空巢老人”的真正含义,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却忽略了对家里老人的关爱。“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多去关心身边的“空巢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