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高考的故事

2023/02/25经典文章

关于高考的故事(精选10篇)

家有高考生

文/钟芳

儿子是今年高考大军中的一员。为引导儿子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期,以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参加高考,我特向单位请了年休假,专门在家做好他的“后勤部长”,陪他一起备战高考。

每天早上6点,我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关键是营养丰富、热量充足。儿子平时爱吃的早餐是馄饨鸡蛋粉丝,把水烧开,打入鸡蛋,鸡蛋凝固成型后,下馄饨入锅,馄饨漂浮后,加进粉丝、青菜,待开锅沸腾后,撒上葱花、香菜、生抽、食盐调味后,一碗美味可口营养全面的馄饨鸡蛋粉丝出炉了。去上学时,我还给他带上一块巧克力或两块饼干和一瓶酸奶,在上午10点钟下课时吃,补充体力。

除了强壮的身体,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必需的。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外面散散步,打打羽毛球,相互沟通,让儿子把压力和苦恼说出来,但为了不给儿子增加压力,很少提及考试和学习。

有一次,儿子模拟考试没考好,回家后脸色一直不好。于是晚饭时我故意和他找话说,还特地讲了一个笑话。儿子笑过之后,对我和老公说:“爸爸妈妈,这月模拟考试没考好,如果我高考也像这次月考一样发挥失常,连二本都考不上,那怎么办啊?我会觉得对不起你们的。”

这时,老公附和说:“是啊,这次成绩好像不太理想啊。但没事,一次小考算什么呀!”我也故作轻松地说:“孩子,一切只要尽心尽力,就无怨无悔。现在你只要放下‘怕考砸’的心理包袱,以正常水平发挥,就一定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来。再退一步说,就是高考没考上也没关系,你仍是爸妈的骄傲。爸妈想让你考上大学,但更希望你平安快乐。”

儿子终于很开心地笑了,笑得灿烂阳光。第二天放学回家后,儿子自信地对我和老公说:“高考并不可怕,用平常心对待,我有信心面对高考。”

几回梦里又高考

文/汤云明

我的高考已经过去25年了,我也从青春年少变成了头发斑白,在中年里奔走的人了。

尽管时间如此的快,它可以掩埋和遗忘很多的东西。但高考,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却时常会在睡梦中把我惊醒,让我无法释怀。

1992年的那次高考我没有考好,最喜欢、最有实力的科目也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所以,悲伤的离普通专科录取分数线少了无法抵达的5分。后来,尽管一些面向本地的师范专科生、定向委培生下降了10多分录取,但我当初什么志愿也没有报过,当然也就不可能被录取。这样,我几乎与大学失之交臂了。

其实,那时的高考还真是不容易,即使在县上最好的高中,一个班也就10多人能考上大学,其中还大部分是复读生,也就是说,本来三年制的高中几乎被变了四年制。要想考上大学,就要读第四年,应届毕业生中只有尖子生才能有机会拼得出来。

认命吧,就在我交了补习费进入下一年的班上复读时,转机又出现了。父亲给我找了个自费生大专学校。我害怕高中生活的没日没夜,更害怕再次落榜的无奈,所以就答应了父亲的好意安排。那时候刚刚开始尝试实行大学招生自费与公费双轨制,一般公费生叫全国统一招生,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自费生就叫国家计划内自费生,按政策是“可工可干”。看各人的情况,毕业后可以和公费生一起由地方政府安排工作,也可以由父母所在单位内招,还可以是自谋职业。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就这要看各人的门路、造化和机遇了。

我所上的学校虽然不好,也没有名气,但我不敢辜负父母的期望,还是认真学习,几乎成了班上最刻苦的学生,也成了学校图书馆的“编外管理员”,管理员把图书阅览室的钥匙给我,让我可以随时出入,还顺便帮忙照看阅览室。所有学科成绩也还算优异。也就在这段较为苦闷的时间,我研读了很多关于文学和写作的书籍,开始了文学创作,上学期间,除了发表几十篇作品外,还有一点小稿费补贴生活。

两年以后,大专毕业,我的同学们,一些家在较为落后、边远地区的,由于本地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少,自费生就可以和公费生一起由政府统一安排工作,当然,大多数是内招进入了父母的单位。我呢,父亲去找过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他们都不打算要,并以种种理由推辞。看着那些冰冷面孔,我也不想再为难年迈的父亲了,就和一家国有化工企业签订了入职协议。

九年后,我所在的国企改制成民营,又六年后,由于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我咬牙辞职,并且招考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合同制招聘人员。在企业的这十五年里,我当过车间设备维修工、生产操作工、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厂报编辑,最后这几年又当生产管理人员。这些年,工作辛苦,生产生活环境又差,待遇低下,我的大好的青年时光就这样留在了这里。好在我一直坚持文学和新闻创作,让我在苦闷和无聊的生活中有了理想和精神寄托。这也成为我后来能顺利进入政府部门当办公室文员的优势和敲门砖。

也许,人的性格和命运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做一些争取,去创造改变命运的安排下的时间、机遇和空间。有几句话说得好:机遇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就算有人想拉你一把,还得先要找到你的手在哪儿。

二十五年前的高考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发挥也不好,没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为了我一辈子的痛。这些年来,我甚至于有些耿耿于怀。所以,时常会在梦里又进入了那个紧张的高中生活、考试中。好多次,我会在做题、考试或成绩中惊醒,等回过头来,那已经是过往烟云,今生今世不可能再重来、再企及。

擦干眼角的泪水,现实就在眼前。只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恩在当下,好好的工作和生活每一天,关爱自己的亲人和家庭,修身养德,锻炼身体,做一个好人。这样,才对得起我流逝的青春时光和来过的高考岁月。

被优待的高考

文/蔚新敏

高考被优待,有的加分,有的优先录取,1994年我高考,优待睡竹躺椅。

高考前,邪门了,白天下雨晚上晴天,潮乎乎的热。我家有一个躺椅,竹板做的,躺上去,倍儿凉快,那是我爸的宝椅,平时谁都不能躺。7月6号晚上,我爸说:“明天你高考,今晚上躺椅归你,想躺到几点就几点。”我受宠若惊呀,这“小灶”开得别具一格,可能是我爸表达对我高考重视的唯一途径。

那天晚上,我和衣躺躺椅上看书,我爸把落地扇脑袋调成对着我呼呼吹,我是大暑天下河,凉快透了。

那么一躺就睡着了,一夜都没翻身。

早晨醒来,我的胳膊、脖子、腰、腿都好像坠着沙袋般发沉,各个关节都不活泛了,第一是让躺椅的竹板硌的,第二是电扇吹着了。我也不敢说,就那么去参加考试了。

我的座位在最后一排,我屁股上扎着蒺藜似的,坐不住凳子。腰酸,我就把腰挺得倍儿直溜,直着不舒服了我瘫桌上,过会儿再脖子拉长了腰板挺直了“眺望远方”……总之,人家都低头答题,我摇头晃脑可忙乎了,字都没写多少。

监考的老师走过来,也不问我怎么回事,给我脖子上抹了点风油精,以为我是被蚊子咬了呢。见我还不“老实”,估计是以为我偷看左右同学的答案,也不经过我同意,提溜起我的身体,直接把我的凳子往后拽,桌子往后挪。另外一个老师走过来,身体挡在我前面,恰好头顶一个吊扇,忽闪忽闪转,吹得我更难受。俩老师配合默契,瞅着我,意思是“这下你可凉快了”。我何尝不知道其实是防着我抄袭。那天的考试,我成了药店的抹布,苦透了。

第一天的考试不怎么好。可也不敢跟家里人说啊,吃罢晚饭,我爸说:“你辛苦了,今儿晚上,躺椅还归你,电扇还归你。”我赶紧溜到自己的床上,佯装睡着,待我爸叫我去睡躺椅,我假装睡得死死的,呼噜那个响哦,睡得那个沉哦,怎么叫都叫不醒。那天晚上,真热,我整夜大汗淋漓,第二天,浑身酸疼的感觉没了。

后来我就总结,把高考平常化,别给孩子太特殊的待遇,万一不适应,反而弄巧成拙。

陪儿子冲刺高考

文/吴建

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三,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真的进入了倒计时。

儿子学的是文科,经常要背一些课文,看着他念念有词的样子,说实话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很是紧张。儿子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孩子,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在班级中总是遥遥领先,所以他对自己一直比较自信。为了不把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在他背书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去打扰他。但儿子还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故作轻松地说:“我都不紧张,你们担心什么?”这下,我和妻子焦躁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二人悄悄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决定”:要给儿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复习环境,不给他太多的心理负担。我还特别跟妻子强调:“和孩子交代事情,嘱咐可以,但别唠叨起来没完。”

以后我们极少提到“高考”二字,只是在平时注意收集和考试有关的信息和经验。每天上班时,我都会买上几份刊登有高考经验的报纸,然后将其中对儿子有借鉴作用的内容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讲给他听,讲多少看儿子的情绪。如果儿子情绪好,我会多介绍一点,否则会立即打住。在饮食上我们也没给儿子搞特殊化,我认为自家的伙食一直都不错,每顿饭都有荤有素,每天都有新鲜水果,营养搭配,假如刻意改变反而会给儿子敏感的心加压。

二模考试,儿子发挥得不好,有点闷闷不乐,开始对自己产生一些怀疑。看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不用问也知道考试没考好。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我觉得儿子的这种自我怀疑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我安慰他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高考只是对于你高中学习的一次检验,只要你真正努力了,不管结果怎样,爸妈都不会怪你,你自己也不应该觉得有什么遗憾。”说完就拉着他去吃晚饭,然后聊聊社会上的事,给儿子的坏心情“打了个岔”。后来每次碰到儿子做试卷不顺利的时候,我都告诉儿子,“从来都没有常胜的将军,偶尔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即使最后考砸了也没关系,无论你上什么学校,你都是我们最优秀的儿子!”这样的“语言疗法”对于儿子非常有效,儿子的心态一步步得到了放松。

为使儿子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考场,我有时吆喝儿子出去打球、散步。儿子上完晚自习回家后,也不像以前那样还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拼命复习了,而是打开电脑听着歌、看着动漫,悠然自在。这哪像要高考了,分明是在休闲。但我们从不阻止他,因为我们知道,儿子从早晨六点就到校学习,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去掉吃饭时间,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呢。每天经过高强度的学习,回家后如果还硬逼着他再复习到深更半夜,如是睡眠不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这就得不偿失了。

再过几天儿子就要走进高考战场了,我想对儿子说,爸爸相信你早就准备好了,高考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所要经历的一次考试而已。与高考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这场经历,经过即是获得。给自己一份挑战,树立一份信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

陪儿子应战高考,我们紧张并快乐着。

二姐的高考

文/王丕立

二姐从小就想当老师,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成分不好,14岁的她只得回乡当了农民。两年后,她在高中班主任老师邀请下,去了最偏远的山村小学代课。

父亲复职重新走上讲台后,自学几年的二姐向父亲提出了请求,她想读一年高三,然后参加高考。二姐入学后,学习比谁都刻苦,但英语、数学仍跟不上。总分上不去,作为普通考生考大学是有难度的。体育老师看到了二姐的大长腿,建议她考体育专业。

就在体育专业测试前20多天,二姐受伤了。一次训练跳鞍马,她越过鞍马扑到了地上,脸、前胸血肉模糊一片,鲜血染红了身上的白色短袖衫。父亲接回二姐回家休养,母亲一边不遗余力地给二姐补充营养,一边心痛地劝二姐放弃高考。二姐用力咬了咬下嘴唇,倔强地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她都不会放弃高考,母亲看着二姐肿得变形的脸,无奈地摇了摇头。

二姐知道,父亲让她重返校园是多么不易,家里多年的负债生活,再加上我和三姐都已进入中学,全家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早已举步维艰。虽说在向父亲请求返校时,二姐请求父亲给予她两年时间备战高考,可早一年考上,父亲便可早一年减轻负担。

伤口还没愈合的时候,二姐参加了高考体育测试,出人意料的是,她的专业成绩达到了本科线。专业考试后,她满面血痂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每天都早起,在操场跑几个圈后回到教室早读,同学们不解地说:“体育都考完了,还要锻炼?”二姐告诉他们,自己养成了早晚训练的习惯。其实,二姐由于长期缺营养导致了严重的贫血,头总是发晕,只有多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大脑才能清醒一点。

高考如期来临,在她去县城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母亲去镇上搬回她的行李,看着母亲噤若寒蝉的样子,她还安慰母亲说,她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母亲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时不时望着远方发怔,她特别放心不下二姐。

三天高考终于结束了,二姐投入到了紧张的双抢劳动中,母亲跟在二姐后面,想打探一下二姐的高考情况。二姐对母亲说:“我学习、考试的时候都已竭尽全力,现在考过了,我彻底地放下了。”可能正是由于二姐良好的心态,她考出了自己的水平,文化成绩出来后,二姐的文化成绩也上了本科线,后来她上了师范大学。

二姐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多少年来,我总是记着二姐的做事原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全力以赴,事后再不纠结。这使我受益良多。

女儿上大学了

文/武艺

三年前,女儿参加中考,我有感而发写下了《陪女儿中考》。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今年迎来了她人生又一重要时刻——高考。

回顾女儿这三年的高中学习,可以说很拼。从高一普通班的前几名,到学理科上火箭班,特别是进入高三,学习抓得非常紧,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十点放学。高三第二学期,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确实很辛苦。

高考时女儿在太原五中考场,离家也不远。考前,我特意置办了一身新衣服,寓意“开门红,状元红”。生活需要仪式感,就是要把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我和妻子分工明确,我接送孩子,她在家做饭。6月7日、8日那两天,太原温度不算高,时不时还有阵雨光临。全社会都关心高考,车辆限行,公安、医疗、电力等部门都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实力是说话的底气,成绩是平时状态的客观反映。两天顺利考完,终于松了一口气,孩子开心地出去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放松一下,喝了顿快乐的大酒。

高兴两天后,又焦虑等待出成绩,忐忑不安。成绩发布时是深夜,不知不觉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凌晨查到孩子成绩,心中石头总算落下来,随即又急切等待山西一本分数线的划定。一本线出来后,又转入填报志愿关键期。选学校,选专业,找老师,问专家,咨询去年高考过的考生家长,真是过了一关又一关。

盼望着,等待着,录取通知书到了。拿到通知书那个瞬间,喜悦的同时,突然反应过来,一张录取通知书,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同时也意味着与孩子的一种离别。

通知书预示着孩子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与父母与故乡长时间别离。于是想到了20多年前,我们离开家乡去求学时,父母送行的样子。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

写下这段文字,孩子已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送孩子报到,想起一段话。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未来的路很漫长,相信她会越走越好的!

那年表哥去高考

文/马晓炜

那年,表哥要参加高考了,这对于我们整个家族来说,可以说是件大事、喜事,因为爷爷七个子女中,唯有姑姑家的表哥读了高中。

高考临近,为了给表哥增加营养、补身子骨,不用爷爷奶奶提醒,兄妹之间谁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毫不保留给姑姑家送去。连平时很少出门的奶奶,也拄着拐杖到姑姑家,变着花样给表哥做些美味佳肴。而且做出的菜品,都取了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比如,包裹的粽子,称作“高中(粽)金榜”,炖的猪蹄,叫“金榜题(蹄)名”,煲的鱼汤,名字是“鲤鱼跃龙门”等。闻着那些寓意吉利的喷香营养餐,我和弟弟妹妹们馋得直流口水,奶奶安慰我们说:“要像你们大哥哥一样,好好读书学习,‘状元餐’保准以后管你们吃个够。”

待到高考时,爷爷号召儿女们将手上的农活缓一缓,去城里为表哥加油助威。平素我和表哥关系特铁,这个节骨眼,俺不能缺席。

还记得那天一大早,在亲人们地簇拥下,表哥风光无限地往城里赶,一路上长辈们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哪儿没提醒到,误了他的前程。而性格开朗的表哥,突然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少言寡语。我想表哥是被这盛大的场面搞晕了,若真考砸了,不好向亲人交代,压力山大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表哥进了考场后,与众多陪考家长一样,我们寸步不离在考场外守着。随着火辣辣的太阳升高,那树上的蝉,像被惊醒了似的,撩开嗓门拼了命地叫了起来,叫得家长们不时跷着脚往校园张望;叫得人们焦躁不安、汗流浃背;叫得姑姑老天护佑的话,祷告了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的时间,原以为就这么顺顺当当地考完,做梦没想到的是,到了最后一天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了瓢泼大雨,一些家长由于忘带雨具,站在树下,任凭雨淋,场面令人动容。

我们拥挤在一家小卖部门前,埋怨着鬼天气。姑姑却担心得抹起了眼泪,说表哥从小到大怕打雷,这震天响的雷声,影响了做题如何是好?亲人们不时宽慰她说:“这是及时雨、喜雨,天凉爽了下来,更便于答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下,姑姑还是心有余悸地不时望着考场。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考生们一身轻松飞奔了出来,溅起欢快的水花,让整个校园都沸腾了。表哥也恢复了往日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我们有说有笑。看着他阳光自信的样子,大伯说,表哥考得有准头。恰如大伯所言,表哥没辜负亲人的期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若干年后,每当我探亲休假,与在家乡中学任教的表哥聊起当年高考的往事,他还沉浸在被亲情包围的幸福中。遗憾的是,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参军入伍,没能像表哥那样,亲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也没机会品尝到家乡舌尖上的美味“状元餐”。

我家的高考故事

文/宋莹

2018年6月7日,我的小侄子参加高考了。

高考,现在已不再被视为成功的唯一标识,但21世纪的新一代们,并没有松懈,他们要“我的高考我做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们可以同前辈一样,在高考的路上走得更潇洒、更漂亮。

时光穿越。1993年7月7日这一天,我在高考考场里奋笔疾书。这一年,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入学率不断攀升;高校招生和就业,逐渐摆脱计划体制束缚,人才流动更加多元。我感谢高考,是它让我能够踏进大学校门,让我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让我能在温暖的阳光下,记录我们家老中青三代的高考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成人礼。高考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不能否认,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

我们已经习惯,每一年的高考如期而至;每一年,又一届学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但是,在高考的日历上,有最为特殊的一年,罕见地迎来了两届学生——1978年,从118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62.7万新生涌向校园,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就此改变。

我的母亲也是这62.7万分之一。1978年春天,已近而立之年的她,走进了曾经一度以为今生再也无缘的大学校门,开始了她的又一段人生。

母亲曾经学习优秀,曾经豪情万丈,作为一所小学里的临时代课老师,她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她带的班级成绩最优秀,却无法改变事多、钱少、人累的状况。父母总是会以调侃的口吻聊起这段时光,然而,话语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当时的迷惘和担忧。为了生活,只能如此。

母亲永远都记得,197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父亲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冲回家,报纸头版头条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刚刚结束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消息,并宣布当年即恢复高校入学考试,同一版面上还发表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正所谓“门外忽传又高考,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学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很快地,她又转喜为忧:“我能行么?我已经很久没看书了,我已经有2个孩子了,我还可以么?”这时,是父亲坚定地说:“想想你曾经的梦想,想想你当年的壮志,未来怎样,不用去管它;为了你自己,为了孩子,咱们拼一次!”

母亲的大学梦被唤醒,母亲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再次被启动。她相信,这来之不易的希望,就像那漫漫长夜里一盏豆大的烛光,摇摇晃晃却也坚毅决绝。随后的2个多月里,她全力以赴,夜以继日。1977年12月10日,她走进久违的考场。母亲依然保存着当年的准考证,已经有些泛黄,她仍视如珍宝。她用心守护的是励志的记忆,是对这个时代的致敬,是对这个国家的热爱。

1978年,注定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一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集结号。这是一场迄今人类最宏大的砥砺探索,它体现的智慧、勇气和胆识,也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即将再次起航、崛起的信号。网上流传着一张清华大学77级新生上课时的照片,没有人发呆,没有人睡觉,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聚焦在老师身上,每个人都像一块块海绵,迫切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振奋昂扬的雄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发展的加速度。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栉风沐雨,他们筚路蓝缕,齐心协力把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推进了主航道,进入了潮平岸阔的新时代。

1978年彼时彼刻,2018年此时此刻,我家高考的主角,从40后变成了00后。40载春秋,高考的人生神采飞扬;40个寒暑,改革开放诗意酣畅。

回首过往的40年,历届考生的汗水和希望,凝结成祖国日新月异、厚积薄发的变化;展望未来的40年里,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各家的高考故事,仍将继续。前方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只要我们不甘沉沦,不惧风雨,终将使我们自己更加不凡,终将使我们的时代更加生动荣光。

孩子高考 家长牵挂

文/洛水无痕

儿子参加高考那年,前一天晚上,我和他爸已经把该带的文具、证件等都准备好了,早上起来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才送儿子到考场门口。看着他和同学说笑着进了考场,我们才离开。

上午考语文,我担心儿子考不好,回到家后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下午考数学,这是儿子的强项,我很放心,可他爸又担心起来,和我上午的症状一模一样。一天下来,儿子到家该吃吃、该睡睡,哪知道父母受尽了折磨。

第二天下午,英语考试结束的铃声响后,孩子们走出考场,家长们笑着迎上去,到处是关切的问询声,有的父母还给孩子送上大捧鲜花。

遥想20多年前我参加高考时,带队老师带着我们一大帮通过预选的考生,提前坐长途汽车到县城,找个旅社住下,吃大锅饭,住六人间。两个晚上我都是吃过晚饭,在县城里散散步,然后回到旅社呼呼大睡。第一天考完后,在县城的二哥来看我,简单问了几句就走了。看着别人的父母对考生嘘寒问暖,我当时还真有些怪父母不把我参加高考当回事。

后来听母亲说,高考结束后,她心里着急,还特意跑到集会上找“算命仙儿”给我算了一卦。原来,母亲以这种方式牵挂我参加高考。

又到一年高考时,回想我和儿子参加高考的情景,相似之中又有不同,但天下父母牵挂儿女的心是一样的。

我的高考故事

文/王超

2020年的高考就要来了,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那个属于自己的高考是难忘的,心怀感激的。

21年前,我还是一名19岁的高三学生,发生了一件至今我记忆犹新的事。有一天我应同学之邀,一起去看望一位曾经教过我们的语文老师。到了之后,大家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

“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薛老师一边把一个削好的苹果递给我,一边微笑着对我说,语气里充满关心与担心。那一刻,听到她对我的“点评”,我只觉脑中突然“轰”的一响,眼前也随之一片黑暗。“她怎么能这样说别人呢?”我在心里愤愤地说着。可是,我清楚地知道,她说话向来是有几分依据的。她曾在初中教过我们一年,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潜力了如指掌。但是我极不明白,自己一向尊敬喜欢的薛老师,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对我说那样的话,她难道没有考虑过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我没有想太多。只是从那次之后,更不知疲倦地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做好的事:努力,进步;再努力,再进步……终于,那年夏天,我考上了大学,而且成绩高出分数线不少。一块无形的巨石终于从心头落下,我终于解放了!“黑暗的高三,见鬼去吧!”心中反复恨恨地喊着,“薛老师,你不是说你的学生今年要走有点儿危险吗?哈哈……真不好意思,学生让你失望了!”

不知过了多久,不知飘飘然了多久,突然之间,我开始问自己:你考上了大学,是怎样考上的呢?“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21年后的今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又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狠话”。但是,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真正用意。当时的一句话,既让我看到希望又让我感到压力,无形中成为我高考路上的牵引力和推动力,让我努力拼搏,勇往直前,堂堂正正迈进大学校门。

薛老师,你知道吗?就是你那一激,使当年的我有了一个倔强而奇怪的想法——“一定要考上大学,绝不能让老师的话应验!考上大学,看她还有什么话说!”我抛除一切杂念,安心学习,只想着自己多努力点就会有进步,坚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靠着这股“执拗”劲一路前行,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亲爱的薛老师,请原谅学生的无知,曾对您一时的误解吧!

尼采曾说:“如果你低估一个水手的能力,那么就祝他一帆风顺吧!”2020年高考,我只想对参加高考的蓬勃而可爱的青年说一句:“你为自己高考而流的每一滴汗水一定不会辜负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