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句 > 文案句子 > 正文

论语说说

2024/02/15文案句子

老地方整理的论语说说(精选145句),共7篇,请欣赏。

论语说说 篇1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0、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11、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1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16、好学而不贰。—《左传》

17、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19、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论语说说 篇2

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7、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9、学不可以已。—《荀子》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1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4、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15、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16、知耻近乎勇。—《中庸》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9、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0、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23、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论语说说 篇3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5、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7、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8、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1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宋·陆九渊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9、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论语说说 篇4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8、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0、三思而后行。—《论语》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6、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7、【注释】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斯:就。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论语说说 篇5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0、【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注释】曾子:即曾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3、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孟子·尽心上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9、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0、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论语说说 篇6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3、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4、【译文】

5、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6、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8、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9、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0、【译文】

11、【评析】

12、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13、【注释】

14、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5、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1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17、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8、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19、注重复习

20、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1、【评析】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24、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说说 篇7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3、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0、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1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yi)》

13、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4、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三思而后行。—《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