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1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
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
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
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2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3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5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