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有效教研活动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我校按教育局工作要求,制定了有效教学活动方案、计划,并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相关工作,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效教学工作中重点中开展有效教学教研听课活动。
本学期有效教学听课活动月从3月x日开始到4月x日结束,共听课38节,听课达521人次。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都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把自己课堂教学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讲课教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听课教师是相互学习的好机会。现就有效教学教研听课活动总结如下:
1、每位教师都能在讲课后主动与教务人员进行沟通,对课进行反思、评议,促进提高。特别是一学年、三学年、科学、英语等学科以学年或学科为单位,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集体研讨,交流中大家坦诚沟通,需心好学。
2、四位科学教师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及自制的器材,让科学实验走进我们学生的课堂,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动生能力。(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很难得)
3、一年级的四节语文课最大亮点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无论是读课文、写生字、还是质疑、回答、讨论,表现出学生的高素质,这是平时老师注重养成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结果。
4、聂振英、张春梅、贾玉岩的音乐课生动、活泼。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课堂教学亮丽的一面。
5、梁丽娟的数学课制作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活动角,白秀丽的数学课准备了求容积实验学具,让每个孩子动手实验。教学效果好。另外这两个班的学生个人素质极高,学生训练有素。
6、最精彩的是岳环老师的语文课《小猫咪鞋子》,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记忆犹新吧。巧妙的问题设计、精炼的讲解、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彰显岳老师深厚的课堂教学经验。
7、林常影、王艳春的美术课也上得认真细致。
8、三学年课堂教学整体有提高,衣秀萍语文课有了长足进步;三年三班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三年二班钟亚芹老师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强的个人能力,设计、板书、讲解、组织教师课堂教学游刃有余,学生课堂纪律也有好转。
9、曲红太社会课尝试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0、杨桂云语文课、安丰翠、刘立红的数学课、高金伟英语课很有实效性。于文杰作文课注重指导。
11、刘桂杰品德与社会课收放自如,将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良好性格的培养并重。
不足:
1、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效的讲解、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在我们的教学中时有出现。
2、要注重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如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教学理论……我们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
3、极个别教师不注重组织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管理不到位,这就不只是能力问题了。
4、备课不深入,教学抓不注重点,讲得很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5、缺少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课堂教学没有激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有效教学相关活动,逐步实现低负、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目标。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篇2
追求有效,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是减轻师生教学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推进活动,让我们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我们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全面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研有效性。
为进一步做好教研区有效教学推进工作,积极推进有效教学活动,教研区于09年3月底召开预备会议,确定本次论坛主题为“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推进工作”,各成员校小结有效教学推进工作情况,并将下阶段工作计划进行交流。4月22日教研区举行教学研讨暨有效教学论坛活动,本次论坛活动有三个亮点:
(一)论坛与课堂研讨相结合,首先观摩了探讨有效教学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和综合实践5节研讨课,研讨课为论坛提供了直观的讨论参照物,论坛上大家对讨论到的教学案例鲜活,为高效的讨论提供的基础载体;
(二)论坛活动多元参与,市教育局领导、各校领导、全体教研组长和相应学科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论坛活动,专家与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学校的有效教学的推进和课堂实施,论坛气氛热烈,与会者各抒己见,或分享研读的'相关理论,或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深刻剖析存在的不足,或将新的教学理论和自身教学经验与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展开热烈的讨论。
(三)论坛重在小结和反思。论坛上将各成员校有效教学推进工作小结和下阶段工作计划集结交流,积极探讨交流有效教学推进工作中感触和困难,各学校均高度认识到推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此项工作的基本原则,紧抓核心,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与会领导和老师们一致认为,(一)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需要我们不断以更新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为指导,加强研究提升水平,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使师生共同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二)有效教学应立足于教研,扎根课堂,不能仅在升学科目,所有课程全面实施;(三)有效教学的推进必须从行政、教研和学校工作密切配合,有效教学才能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四)有效教学必须全员参与,应作为每个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做到有效,才能使自己不厌教、学生不厌学。(五)有效教学的“有效”更应突出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有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效。
市教育局范育新科长等领导对论坛给予高度评价,肯定论坛很有效。通过讨论,加强了认识,引发了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范科长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有效性等三个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强调推进素质教育,其落脚点就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次论坛对教研区有效教学的有效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我们教研的脚步会走得更加有效、踏实。论坛讨论中闪耀着智慧的光彩,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类似“探究”、“探求”、“探索”等词语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频繁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掌握其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已经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几乎到了无课不探、不探不成课的地步。因此一种观点认为探究已经过了头,探究式教学用得太滥,应该降温。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当前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中得出的结论。但观摩课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代表不了真正的日常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观摩课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缺失。实际上,还有很多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极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固然有某些客观的原因,但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的陌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以“引导学习有效探究”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期望通过活动使参与的教师提高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能力。
把眼光放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是我们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的目标。
二、活动过程。
围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课题,以数学中心组成员为主,分四个阶段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准备阶段——学习思辩;实践阶段——实践探索;研讨阶段——研讨交流;总结阶段——总结反思。
1、学习思辩。
学期初,中心组成员集中讨论。根据目前教学实际中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依然占主导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确定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研讨课题。针对这一主题,要求每个组员搜集相关资料,分散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积累。通过学习加深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明确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关于这一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作好认识上的准备。在学习思辩的后期,每个组员写出了一篇学习的心得,这也是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小结。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学习了相关内容。(《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等)
2、实践探索。
在学习思辩的基础上,中心组成员各以自己所以年段选定一节课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低段的xx、xx、xx老师实践课是《解决问题》(第四册),高段的xx、xx、xx老师的实践课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第十册)。选定教材以后,各自分析、研究教材,寻找相关资料,反思以前在教学本课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写出教学本课的教学设想,教学设想紧扣“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中心课题,然后写出教案并进行课堂教学。这些阶段都是各位教师独立进行,以保持各自的独特见解。教学以后,同一年段的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反思自己的实践得失,并写出课后反思。
3、研讨交流。
经历了学习思辩和实践探索以后,我们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但是这种理论准备和经验都是较为肤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揉合不同教师的认识,也为了使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够进一步的融合,我们的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即研讨交流阶段。我们确实第四册《锐角和钝角》一课作为尝试课,要求全体教师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备好课,并确定由xx老师执教。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试教,每次试教,中心组教师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失,不断改进。几次试教和集体研究以后,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本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月17日,我们与东方外国语学校联合在本校进行了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主题的全市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柳永平老师介绍系列研究活动概况与要求→陈红辉老师执教《锐角和钝角》→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本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东方外国语学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各校教师围绕本主题点评两节实践课→东方外国语学校宋煜阳讲座→教研员柳永平总结本次活动。活动获得了教研员和各校教师的好评。
4、总结阶段。
总结是实践的升华,我们要求中心组每位教师认真反思一学期学习、实践的体会,写出总结文章。
三、关于“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探究之重要,前述已经说明。那么什么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运用探究法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有效探究。
(1)合适的内容。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合应用的条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探究法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被新课程标准大力宣扬的学习方法,我们对它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解决目前教学种种弊端的最佳方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又成为形式主义而贻害教学。因此清醒认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陈述性的知识、一些数学上的人为规定、一些学生容易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应用探究法的必要性不大。而一些学生有一定生活基础的全新型知识、一些通过学生自主努力合作讨论能够解决的后续型知识、一些规律性知识等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2)教师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学思想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很多时候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时候是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左右。我们常说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行为的习惯,而是思想的习惯。不改变深入我们内心深入的教学思想,单纯想从教学行为上改变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仅仅想从行为上改变教学,往往容易造成探究的泛化和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却不仅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主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
(3)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常用的方法。没有问题,无所谓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是探究式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提出,关键的问题往往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设置合适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4)主动性、自主性是探究成败的关键。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探究学生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有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主性的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只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完成规定动作的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也就是无效的探究。
2、关于引导。
引导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和课堂即时情境作出的促使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语言、动作等的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更多地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也可以在根据教学的即时情境提出。
(1)引导的预设。
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实践证明,一节好课,必须要有比较全面的问题预设。不要认为预设就是规定学生的思路,没有预设就是给学生以自由。事实上,好的教学预设不是规定学生的思路,而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作出的反应的预测,是顺着学生思路所预先作出的教学对策。这种预设虽有规范学生思路的作用,但却不是规定。在教学中适当规范学生的思路也是必要的,可以使教学变得经济有效,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可以避免那种漫无目标的猜测,避免课堂教学的拖沓。那些关乎课堂教学全局性的问题、环节的中心问题等,教师必须预设。
(2)即时引导。
预设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在教学中更多的则是生成性的教学情境,在生成性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不达意的表达迅速判断学生的思路、理解学生不甚成熟的解释或者一闪即逝的创见,并紧紧围绕本课作出适当的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思索,在探究中成长,探究本身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这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实质。避免对探究地神化,也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的泛化。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类似“探究”、“探求”、“探索”等词语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频繁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掌握其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已经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几乎到了无课不探、不探不成课的地步。因此一种观点认为探究已经过了头,探究式教学用得太滥,应该降温。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当前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中得出的结论。但观摩课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代表不了真正的日常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观摩课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缺失。实际上,还有很多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极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固然有某些客观的原因,但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的陌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以“引导学习有效探究”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期望通过活动使参与的教师提高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能力。
把眼光放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是我们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的目标。
二、活动过程。
围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课题,以数学中心组成员为主,分四个阶段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准备阶段——学习思辩;实践阶段——实践探索;研讨阶段——研讨交流;总结阶段——总结反思。
1、学习思辩。
学期初,中心组成员集中讨论。根据目前教学实际中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依然占主导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确定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研讨课题。针对这一主题,要求每个组员搜集相关资料,分散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积累。通过学习加深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明确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关于这一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作好认识上的准备。在学习思辩的后期,每个组员写出了一篇学习的心得,这也是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小结。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学习了相关内容。(《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等)
2、实践探索。
在学习思辩的基础上,中心组成员各以自己所以年段选定一节课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低段的xx、xx、xx老师实践课是《解决问题》(第四册),高段的xx、xx、xx老师的实践课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第十册)。选定教材以后,各自分析、研究教材,寻找相关资料,反思以前在教学本课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写出教学本课的教学设想,教学设想紧扣“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中心课题,然后写出教案并进行课堂教学。这些阶段都是各位教师独立进行,以保持各自的独特见解。教学以后,同一年段的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反思自己的实践得失,并写出课后反思。
3、研讨交流。
经历了学习思辩和实践探索以后,我们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但是这种理论准备和经验都是较为肤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揉合不同教师的认识,也为了使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够进一步的融合,我们的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即研讨交流阶段。我们确实第四册《锐角和钝角》一课作为尝试课,要求全体教师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备好课,并确定由xx老师执教。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试教,每次试教,中心组教师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失,不断改进。几次试教和集体研究以后,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本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月17日,我们与东方外国语学校联合在本校进行了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主题的全市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柳永平老师介绍系列研究活动概况与要求→陈红辉老师执教《锐角和钝角》→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本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东方外国语学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各校教师围绕本主题点评两节实践课→东方外国语学校宋煜阳讲座→教研员柳永平总结本次活动。活动获得了教研员和各校教师的好评。
4、总结阶段。
总结是实践的升华,我们要求中心组每位教师认真反思一学期学习、实践的体会,写出总结文章。
三、关于“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探究之重要,前述已经说明。那么什么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运用探究法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有效探究。
(1)合适的内容。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合应用的条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探究法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被新课程标准大力宣扬的学习方法,我们对它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解决目前教学种种弊端的最佳方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又成为形式主义而贻害教学。因此清醒认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陈述性的知识、一些数学上的人为规定、一些学生容易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应用探究法的必要性不大。而一些学生有一定生活基础的全新型知识、一些通过学生自主努力合作讨论能够解决的后续型知识、一些规律性知识等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2)教师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学思想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很多时候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时候是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左右。我们常说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行为的习惯,而是思想的习惯。不改变深入我们内心深入的教学思想,单纯想从教学行为上改变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仅仅想从行为上改变教学,往往容易造成探究的泛化和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却不仅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主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
(3)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常用的方法。没有问题,无所谓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是探究式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提出,关键的问题往往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设置合适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4)主动性、自主性是探究成败的关键。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探究学生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有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主性的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只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完成规定动作的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也就是无效的探究。
2、关于引导。
引导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和课堂即时情境作出的促使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语言、动作等的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更多地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也可以在根据教学的即时情境提出。
(1)引导的预设。
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实践证明,一节好课,必须要有比较全面的问题预设。不要认为预设就是规定学生的思路,没有预设就是给学生以自由。事实上,好的教学预设不是规定学生的思路,而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作出的反应的预测,是顺着学生思路所预先作出的教学对策。这种预设虽有规范学生思路的作用,但却不是规定。在教学中适当规范学生的思路也是必要的,可以使教学变得经济有效,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可以避免那种漫无目标的猜测,避免课堂教学的拖沓。那些关乎课堂教学全局性的问题、环节的中心问题等,教师必须预设。
(2)即时引导。
预设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在教学中更多的则是生成性的教学情境,在生成性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不达意的表达迅速判断学生的思路、理解学生不甚成熟的解释或者一闪即逝的创见,并紧紧围绕本课作出适当的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思索,在探究中成长,探究本身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这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实质。避免对探究地神化,也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的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