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总结 > 总结范文 > 正文

《深度学习

2024/09/04总结范文

老地方整理的《深度学习(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深度学习 篇1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年长而睿智的老者对话,观历史变迁,叹岁月亘古。初次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相识,是在刘秀艳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同读共研”活动中,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本书,只是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聆听名师解读,对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才发现书中提出的理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指南。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都很高,如何引领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从而获得发展,体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一个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通过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内容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三、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四、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学习主题的策略以及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单元学习主题的选选择、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持续评价的开展,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详尽的介绍为老师们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与指引。

读完这本书,再回忆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太多。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教学1分、2分和5分这种已经停止流通的小面值货币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却以“货币与我们"这样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小面值货币包含在学习内容中,也把那些已经不流通的货币,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货币引入历史的回顾,不但解决了我以前遇到的难题,也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提高了学生对货币的意义及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这样打破原有的以人民币知识为线索的课程,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更广。深度学习点燃了我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读完之后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而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它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达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

奥苏泊尔曾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内容要达到的'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学生如何以学习主体的方式开展深度学习。听起来复杂又繁琐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却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给出了明确又具体的指导,看过案例之后对书中的阐述恍然大悟,原来深度学习中的诸多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展现的。反思自己的以前的教学设计,虽然努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没有读懂学生又如何实现有灵魂的教学。

读过此书,让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进步了一点,对自己有了重新定位,更鞭策我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成长。在教学中,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很难,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借鉴,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这片园地里!愿我们都能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教学的旅途中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深度学习 篇2

近几年,在专家讲座、学术期刊或专著中都能看到“深度学习”的论述。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和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深度学习是国家教学改进的选择?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阅读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田慧生主任和刘月霞副主任共同编著的专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对于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及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深度学习的定义,书中第32页写了非常长的两句话:“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两句话描述的就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精华的概括、提炼和命名。

一、为什么说“深度学习”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

从育人的目标看,教育需要主动应对时代的发展。如今数字时代需要人才的素养与以往要求有着极大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普及,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只需要简单记忆和机械应用程序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所不具备的设计、创造和共情等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

从学习的本质看,人的学习不仅是抽象个体的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还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因此好的教学需要触及学生的心灵,需要让学习者将学习与他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思想水平及想象力等关联起来,例如“这些知识我觉得好奇吗?与我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关联吗?我学完之后能用来干什么?”等。因此,好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是深度学习中的“深度”的内涵。不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是怎样的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段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不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就像“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没有活跃起来,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对世界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书中提到,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因此,深度学习并不神秘,也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教学。教学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具体来说有5个典型的特征。

1、 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课堂上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一块白板,而总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的。约翰·D·布兰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中借助一个隐喻来描述学习者已有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说:“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的一个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后,回来跟这条鱼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它身体巨大,有四条腿,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身体巨大、有四条鱼鳍的鱼。青蛙又说我还见到一种动物叫人,人会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用两条鱼鳍走路的鱼。”这个隐喻说明对于鱼来说,它对外部世界的所有理解都是基于它的前知识或前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小学老师教孩子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请孩子们画地球的模样,结果孩子画出了一张煎饼。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照、重视学生个体经验,通过教学活动对经验和知识的整合与结构化。例如在讲原子机构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时,关于4s和3d能级交错的问题时,并不是生硬地按照课本说根据光谱学事实电子就应该这么排,因为学生没见过光谱,根本不知道光谱学事实是什么,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起,按照学生的已有经验分析电子应该怎么排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 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的学习不能说独自面对静态的文字符号,而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活动,通过听讲、实验、探索等方式去弄清这些文字所蕴含的原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硬知识”(即“干货”)之外,体会到更深刻、复杂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法。

书中利用“两次倒转”来描述教学中“活动与体验”的重要性。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并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而是直接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学生的学习具有高起点性,直接学习某一内容的最高成就。由此,教学走向一条捷径,即直接将那些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客观事物以及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进行描述的符号及符号系统直接“灌输”、“平移”给学生。但这些浓缩了的知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学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倒转”,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把文字结论及其隐含的意义变成自己的认识对象,变成自己成长的养分,变成自己成长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符号去感受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与意义,理解知识最初发现时人们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发现者可能有的情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这也是现在主张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教学理念。比如最近在讲的原子结构,学生直接接触到的就是该领域的“最高成就”,即量子化的玻尔模型,若教师直接把波尔模型转述给学生,学生虽然能理解或记忆,但并不清楚科学家建构理论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到后期学习到“电子云”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为什么一会儿是分层的圆形轨道,一会儿又变成电子云了,为什么核外电子排布一会儿是按能级排,一会儿又是按构造原理排,还有不符合构造原理的排法,学到这,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玄幻”,进而失去主动创造的兴趣。上述教学方式的典型的只完成了“一次倒转”,教师还需要讲教学内容转化为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由此课件,对于该教学内容,基于原子结构化学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成“二次倒转”,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

3、 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深度学习中,教师需要合理处理学习内容,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如何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呢?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我们发现: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有比较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学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该理论也称作“变异理论”,即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外,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比如在原电池分析模型的建构中,必修阶段旧教材聚焦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这一“标准正例”,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水果电池、金属片食盐水电池、锌锰干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非标准正例”,我们在教学中还会引入“生铁腐蚀”等“非标准正例”以及“乙醇代替稀硫酸”等“反例”,加强学生对原电池构成要素的深度认识。

4、 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在深度学习中,利用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像真实世界中各领域的“原型”那样有序地解决问题,初步尝试未来将要从事的社会实践。这也是项目式学习主张的学习方式。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8章中的《豆腐的制作》研究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制作豆腐,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加深对胶体和蛋白质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应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微项目,例如必修第二册的《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溴》、《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自制米酒》等微项目,不仅帮助学生体验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还给学生提供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使学生领略化学的魅力。

本学期我根据深度学习的特征,设计了一个《技术工程视角下的电池设计与制作》微项目,学生通过自制实用化学电源,驱动塑料小车跑起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中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化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研发新型、满足人类需求的电池的有效途径。

5、 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深度学习将教学的“价值与评价”自觉化、明晰化,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还包含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教学评一体化”的功能和价值。

三、深度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在倡导“学生本位”理念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深度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有难度、有挑战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材料”。什么样的教学材料能促进学生自觉发展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教师怎么做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呢、展开深度学习呢?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机会,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例如本学期我实践的《技术工程视角下的电池设计与制作》微项目中,在学生学习完原电池的原理之后若直接让学生制作一个真实的化学电源驱动小车跑起来,并不是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此时需要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例如设计1.0版、2.0版、3.0版由体现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室电池”逐步走向具有实用价值的“化学电源”,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电池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教学内容的意义以及教师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篇3

盛夏时节,有一种抗热的绝佳方式,就是阅读。

这个夏天,在欢欢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我们一起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记得书里的第三章在谈到团队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时就指出教师要集体进行专业学习,这一次我们的共同阅读,应该就算是小范围的集体专业学习了吧。

听闻深度学习这个理念已经有好几年了,南沙区在深度学习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自己曾经也上过深度学习的示范课,但较为深入的走进深度学习,这次应该还是第一次。以前我肤浅的认为深度学习更适合理科的学习,细细研读下来,其实不然。

读罢全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一:逻辑

“逻辑”是书中多次提及的一个词,关于核心素养的各个点之间如何推进融合的逻辑,教材编写中单篇与单元,单元与整册书,整册书与整个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的逻辑,学生如何认知、如何思维、如何学习的逻辑,学科与学科之间融合关联的逻辑,都是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这些内在的逻辑,或许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打通融合,做到选择好单元学习主题,确立好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好单元学习活动。

关键词二:学情

历经多次教学、课程改革之后,从双击目标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有没有学会,学生是否会学,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引导者,不再单一的关注和表述为教学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如何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情境和体验中习得新的知识,并能迁移运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就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而这一点是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如何以有效方式迅速掌握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对于不同能力层级水平的学生学情的掌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校为例,一个班最起码可以分为三到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那么相对应的学情就会有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的有效性方面我们都要立足不同能力层级的学情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不然就会出现有的孩子吃不饱,有的孩子是在陪读的情况。

关键词三:融合

书中举了很多学科打通了单元主题、打通学段后的学习主题的例子,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我们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记叙文写作,我们就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业标准表现,在立足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打通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在这条主线下设计好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写作教学体系。当然,在文言文教学、古诗文教学方面都可以做这样的整合尝试。

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也在变,做为教师也必须跟着做出改变,而改变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在教学的这条深邃的长河里,我愿始终撑一支长篙,向学习更深处漫溯。

《深度学习 篇4

20xx年5月份开始,河东区教研室组织了教师同读活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通过领导推送,今天我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第一期的内容,颇有感触。

第一期同读内容为第一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意义》中的第一节—什么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对于学生的持续性的评价。所谓的“跳一跳摘一个桃”,教师适当的指引,可以让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里面以“数的认识”为例说明,要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确定学习主题,把核心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具有共性;通过对小数意义这一主题,来说明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确定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通过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分析来完成,而且需要对于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以问题情境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教学的深度学习具有层次性,因此要采用持续性评价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及时反馈,从而调整学习进程。

通过对本期内容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在今后的的数学教学生涯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关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前情往往关注太少,不注重过程,而去追求结果,慢慢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时,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