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总结 > 工作总结 > 正文

科技处工作总结

2024/09/15工作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科技处工作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处工作总结 篇1

科技减灾处紧紧围绕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下达的目标考核要求和省局的重点工作认真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公共气象服务

(一)强化管理,创新思路,切实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规范了上报省政府的各类服务材料的格式、发布规程,政府领导批示数量明显增加。建立了全省决策服务产品库,实现了全省决策服务产品的共享。设立了气象服务首席,成立气象服务联席会议办公室,优化了服务产品制作的工作流程,较好地整合了业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科学建议,及时预警,重大气象服务效果良好

1、科学应对春季干旱。按照科学抗旱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与农业、水利等部门沟通协商,周密部署抗旱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抗旱督导组、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报送《重要气象专报》等材料40余期。组织实施全省人工增雨(雪)作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

2、做好初冬暴雪气象服务。预报准确,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适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连续发布7次暴雪预警信号,8次道路结冰预警信号,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免费发布预警信息2000余万条,组织制作相关科普宣传片,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应对建议。

3、做好关键期气象服务工作。春秋季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防火期气象服务材料,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做好用火安全宣传。麦收期间,与农业部门联合召开麦收气象服务启动会,深入田间地头给麦收一线的农民群众送去最直接的气象服务,为我省连续第六年小麦丰收做出了贡献。

(三)需求牵引,不断开创气象服务新局面

1、建设新农村现代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座谈及调研,编制了河北省新农村现代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方案,与保定市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共同启动了示范县建设,为探索新形势下现代气象为农服务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2、做好各项应急工作。与省局应急办共同制定了《河北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河北省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参加了长城6号和 霹雳3号反恐处突紧急拉动演练。国庆期间,组织省局派员进驻联勤指挥部值班备勤,受到反恐办表彰。

3、公众气象服务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中,河北省公众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以91.9分的成绩列全国第一。在第七届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中,河北省获团体第一名。

4、组织实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按照新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在充分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业务框架+核心业务插件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的思路,并在满城农业示范县业务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5、积极推进风能项目建设。全省35个风塔全部建成,并按时传输数据,风能资源评估、数据库、数值模拟等专项建设进展顺利;向省政府提交了《河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报告》,受到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

6、气候可行性论证取得突破。制定了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资料管理的规定,召开了河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研讨会,为曹妃甸装备制造标准厂房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燕山石化大炼化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设计、建设提供了气候条件可行性论证。

7、历史资料档案上收工作圆满完成。历时8个多月,对全省142个观测站,19个撤销站,共计161个站,平均每个站40多年的资料进行了20%的抽查检验,并达到100%合格。截至10月29日全省档案陆续移交省气象档案馆,四改二工作顺利完成。

二、预报预测业务

(一)开展了全省预报员业务能力考察工作,结合不同季节的主要影响天气过程不定期进行考察,建立了预报员档案库,充分调动了预报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二)组织了第二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从优秀预报员中选拔9名同志参加集训,在12月中旬举行的第一届华北区域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目前集训队员正在做最后冲刺,力争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引进了奥运气象服务成果短时临近交互预报平台(VIpS),加强了雷达、自动站等新资料的应用,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应用,并于汛期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组织编写新版预报员手册。成立了河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编写领导小组、编写组和专家组,召开了研讨会,目前手册部分章节已经完稿,其他各章也基本完成了概述、统计特征、影响系统及天气形势演变特征等内容。

三、科技创新工作

(一)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1、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跃上新的发展平台。近三年,实验室共争取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8项,经费1303.5万元,获得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70篇,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

2、加强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环渤海飞蝗气象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应用和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推广,在华北进行了推广,成为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利工具。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 河北省农村重点雷击区域防雷技术研究及应用、河北平原大雾能见度与生消时间预报系统等成果在省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效益。河北省灾害性天气信息预警技术开发等30项区域中心和省局科研课题通过了结题验收,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省气象业务中得到较好应用。《电力负荷预测与精细预报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和《城市气象灾害短时预报系统》两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加强联合科技攻关,国家级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华北、东北暴雨发生发展特点及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列入2009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支持经费241万元,项目规模、研究经费数额均达历史最高水平。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项目、河北省重大气候事件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 2009年度省科技攻关课题;河北省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关系的研究课题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专家讲课活动被列为省基金委讲学专项。

(三)加强立项与跟踪管理,发挥科技投入的效益

省气象局继续安排5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设立了17项研究课题,以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组织了科研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交流会和科研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会,印发了业务系统开发规范性文件。

(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团队初步形成

确定了天气、气候、生态、人影、服务等11个科技创新研发及创新团队,并吸纳市局的业务骨干参与项目的开发,切实增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四、20xx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框架平台。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制定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规划。继续加强满城农业示范县建设,将成熟的做法和机制进行推广。继续加强主要气象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将气象灾害和服务需求的调查机制常态化,了解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和培训。推进气候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工作,在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评估基础上,开展发电量预测工作。深化全省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完善预报预测业务

继续组织预报员手册的编写。加强预报员的业务培训。完善预报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加强中尺度的天气学分析。优化天气预报会商形式,加强各类重大气象服务和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总结工作。着力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预报预测方法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三)强化科技管理

发挥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平台作用,完善管理,建立科研单位与业务单位、省级与市级科技人员交流的机制,利用对外开放课题,扩大对外合作。加强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完善科技项目的信用考核机制。

科技处工作总结 篇2

科技减灾处紧紧围绕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下达的目标考核要求和省局的重点工作认真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公共气象服务

(一)强化管理,创新思路,切实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规范了上报省政府的各类服务材料的格式、发布规程,政府领导批示数量明显增加。建立了全省决策服务产品库,实现了全省决策服务产品的共享。设立了气象服务首席,成立气象服务联席会议办公室,优化了服务产品制作的工作流程,较好地整合了业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科学建议,及时预警,重大气象服务效果良好

1、科学应对春季干旱。按照科学抗旱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与农业、水利等部门沟通协商,周密部署抗旱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抗旱督导组、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报送《重要气象专报》等材料40余期。组织实施全省人工增雨(雪)作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

2、做好初冬暴雪气象服务。预报准确,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适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连续发布7次暴雪预警信号,8次道路结冰预警信号,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免费发布预警信息2000余万条,组织制作相关科普宣传片,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应对建议。

3、做好关键期气象服务工作。春秋季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防火期气象服务材料,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做好用火安全宣传。麦收期间,与农业部门联合召开麦收气象服务启动会,深入田间地头给麦收一线的农民群众送去最直接的气象服务,为我省连续第六年小麦丰收做出了贡献。

(三)需求牵引,不断开创气象服务新局面

1、建设新农村现代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座谈及调研,编制了河北省新农村现代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方案,与保定市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共同启动了示范县建设,为探索新形势下现代气象为农服务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2、做好各项应急工作。与省局应急办共同制定了《河北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河北省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参加了长城6号和 霹雳3号反恐处突紧急拉动演练。国庆期间,组织省局派员进驻联勤指挥部值班备勤,受到反恐办表彰。

3、公众气象服务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中,河北省公众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以91.9分的成绩列全国第一。在第七届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中,河北省获团体第一名。

4、组织实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按照新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在充分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业务框架+核心业务插件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的思路,并在满城农业示范县业务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5、积极推进风能项目建设。全省35个风塔全部建成,并按时传输数据,风能资源评估、数据库、数值模拟等专项建设进展顺利;向省政府提交了《河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报告》,受到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

6、气候可行性论证取得突破。制定了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资料管理的规定,召开了河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研讨会,为曹妃甸装备制造标准厂房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燕山石化大炼化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设计、建设提供了气候条件可行性论证。

7、历史资料档案上收工作圆满完成。历时8个多月,对全省142个观测站,19个撤销站,共计161个站,平均每个站40多年的资料进行了20%的.抽查检验,并达到100%合格。截至10月29日全省档案陆续移交省气象档案馆,四改二工作顺利完成。

二、预报预测业务

(一)开展了全省预报员业务能力考察工作,结合不同季节的主要影响天气过程不定期进行考察,建立了预报员档案库,充分调动了预报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二)组织了第二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从优秀预报员中选拔9名同志参加集训,在12月中旬举行的第一届华北区域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目前集训队员正在做最后冲刺,力争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引进了奥运气象服务成果短时临近交互预报平台(VIpS),加强了雷达、自动站等新资料的应用,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应用,并于汛期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组织编写新版预报员手册。成立了河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编写领导小组、编写组和专家组,召开了研讨会,目前手册部分章节已经完稿,其他各章也基本完成了概述、统计特征、影响系统及天气形势演变特征等内容。

三、科技创新工作

(一)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1、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跃上新的发展平台。近三年,实验室共争取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8项,经费1303.5万元,获得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70篇,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

2、加强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环渤海飞蝗气象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应用和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推广,在华北进行了推广,成为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利工具。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 河北省农村重点雷击区域防雷技术研究及应用、河北平原大雾能见度与生消时间预报系统等成果在省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效益。河北省灾害性天气信息预警技术开发等30项区域中心和省局科研课题通过了结题验收,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省气象业务中得到较好应用。《电力负荷预测与精细预报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和《城市气象灾害短时预报系统》两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加强联合科技攻关,国家级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华北、东北暴雨发生发展特点及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列入2009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支持经费241万元,项目规模、研究经费数额均达历史最高水平。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项目、河北省重大气候事件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 2009年度省科技攻关课题;河北省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关系的研究课题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专家讲课活动被列为省基金委讲学专项。

(三)加强立项与跟踪管理,发挥科技投入的效益

省气象局继续安排5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设立了17项研究课题,以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组织了科研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交流会和科研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会,印发了业务系统开发规范性文件。

(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团队初步形成

确定了天气、气候、生态、人影、服务等11个科技创新研发及创新团队,并吸纳市局的业务骨干参与项目的开发,切实增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四、20xx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框架平台。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制定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规划。继续加强满城农业示范县建设,将成熟的做法和机制进行推广。继续加强主要气象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将气象灾害和服务需求的调查机制常态化,了解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和培训。推进气候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工作,在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评估基础上,开展发电量预测工作。深化全省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完善预报预测业务

继续组织预报员手册的编写。加强预报员的业务培训。完善预报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加强中尺度的天气学分析。优化天气预报会商形式,加强各类重大气象服务和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总结工作。着力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预报预测方法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三)强化科技管理

发挥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平台作用,完善管理,建立科研单位与业务单位、省级与市级科技人员交流的机制,利用对外开放课题,扩大对外合作。加强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完善科技项目的信用考核机制。

科技处工作总结 篇3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部署,在吴校长领导下,在洪鹏志处长带领下,科技处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经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完成了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不足,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就20xx年我处科研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项目及经费

到目前为止,20xx年全校在研科研项目共656项,新增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96项,其余为市厅级及横向课题。现到账经费4769万元,还有省海洋与渔业局约1500万元、农业厅约300万元、教育厅约200万元将陆续到账,预计总经费约6000万元。

二、科研成果

1、奖项:20xx年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3项。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市厅级奖9项(含3个农推奖)。人文社科类:市厅级奖17项。

2、鉴定、验收

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有2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4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共验收结题项目11项。

3、专利(知识产权)

20xx年我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共98项,授权31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0项,授权13项;申请实用新型11项,授权11项;计算机软件登记7项。目前我校累计申请知识产权总数415项,已授权105项。20xx年进入实审的有191项,预计未来几年我校将出现专利获授权高峰期。我校作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

4、论文、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我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8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86篇,著作(编著)10余部。

三、学术交流

20xx年我校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共297场,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校还积极参与协办20xx年水产科技论坛,成功承办了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影响。

四、成果及推广

我校多次参加大型科技成果推介会,如广东省农业博览会,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玉林博览会,首届广东省海洋博览会等,推介我校科研成果。另外,我校还与省内外地市局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参与产业联盟,签订多项成果转让协议。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我省科技下乡活动。目前我校拥有农村科技特派员138人,企业科技厅特派员101人,为我校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科研实验室建设

今年我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新增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获得了滚动支持。

六、修订科研管理文件

去年三月学校成功的'召开了第四次全校科技大会,修订了七个科研管理文件,新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为我校科研工作顺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七、存在的不足

1、项目获得不够稳定,缺少标志性项目。

2、各学科发展部平衡,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科研管理水平不高,课题实施不够规范。

4、取得的成果不够丰厚,缺少高水平论文、高层次奖项。

5、成果转化率太低。

八、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做好科研规划与布局,培育团队,鼓励学科交叉,重点强化科研管理与创新。

2、巩固现有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开拓新的科研项目途径,重点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与管理工作。

3、20xx年力争在国家级项目上、高级别奖项上、高水平论文上获得突破。

4、加强学术交流,强化成果转化。

5、利用政策激励,科学引导,积极广泛的调动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校建博增硕做出贡献。

科技处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科技处工作总结 篇4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部署,在吴校长领导下,在洪鹏志处长带领下,科技处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经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完成了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不足,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就20xx年我处科研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项目及经费

到目前为止,20xx年全校在研科研项目共656项,新增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96项,其余为市厅级及横向课题。现到账经费4769万元,还有省海洋与渔业局约1500万元、农业厅约300万元、教育厅约200万元将陆续到账,预计总经费约6000万元。

二、科研成果

1、奖项:20xx年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3项。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市厅级奖9项(含3个农推奖)。人文社科类:市厅级奖17项。

2、鉴定、验收

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有2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4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共验收结题项目11项。

3、专利(知识产权)

20xx年我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共98项,授权31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0项,授权13项;申请实用新型11项,授权11项;计算机软件登记7项。目前我校累计申请知识产权总数415项,已授权105项。20xx年进入实审的有191项,预计未来几年我校将出现专利获授权高峰期。我校作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

4、论文、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我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8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86篇,著作(编著)10余部。

三、学术交流

20xx年我校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共297场,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校还积极参与协办20xx年水产科技论坛,成功承办了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影响。

四、成果及推广

我校多次参加大型科技成果推介会,如广东省农业博览会,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玉林博览会,首届广东省海洋博览会等,推介我校科研成果。另外,我校还与省内外地市局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参与产业联盟,签订多项成果转让协议。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我省科技下乡活动。目前我校拥有农村科技特派员138人,企业科技厅特派员101人,为我校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科研实验室建设

今年我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新增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获得了滚动支持。

六、修订科研管理文件

去年三月学校成功的召开了第四次全校科技大会,修订了七个科研管理文件,新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为我校科研工作顺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七、存在的'不足

1、项目获得不够稳定,缺少标志性项目。

2、各学科发展部平衡,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科研管理水平不高,课题实施不够规范。

4、取得的成果不够丰厚,缺少高水平论文、高层次奖项。

5、成果转化率太低。

八、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做好科研规划与布局,培育团队,鼓励学科交叉,重点强化科研管理与创新。

2、巩固现有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开拓新的科研项目途径,重点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与管理工作。

3、20xx年力争在国家级项目上、高级别奖项上、高水平论文上获得突破。

4、加强学术交流,强化成果转化。

5、利用政策激励,科学引导,积极广泛的调动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校建博增硕做出贡献。

科技处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