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题课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专题课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专题课总结 篇1
今年11月20日到11月22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上好课”专题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以及学习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新技能,新方法:。方的。学习中,我努力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其中,并找到了好的问题解决策略。下面就我的学习收获进行以下总结: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最终目的。
对于英语课程来说,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教授,轻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倾向,提倡课程要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及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方的,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主动,独立的学习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二、让“疯狂英语”进入课堂,让学生喊出自信。
疯狂英语的倡导者李阳这样解释“疯狂”对于他的意义:“百分之百全身心的.投入!追求忘记自我,忘记事物,忘记时间!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
国内英语学习者的通病是怕丢面子,导致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学生还是张不开口表达自己,无法“疯狂”英语。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大声朗读可以促进口腔肌肉和发音器官的运动,进而在肌肉运动感,大脑听觉反射区和记忆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如果反复的强化这一联系,关于英语的神经连结得到巩固,能使人的外语意识达到或者接进母语发展的水平,这种机制和儿童学习母语是的机制很相似。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开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实现人与人之间意义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取小组朗读或者。体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获得多次朗读的锻炼机会,一旦学生比较熟悉课文内容,他们就可以尝试着自己独立朗读课文,不需要再混在一帮学生之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熟读词汇,句子,小对话和课文,要求学生在多读,大声朗读中领悟和掌握英语知识,让学生喜欢和尽情的享受朗读的乐趣。
三、是否应该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语法?
众所周知,儿童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不用学习语法,就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其原因是他们身处一个众人都说母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在大量接触母语的情境下,能逐步地,自然而然地习的自己的母语。然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要学的是一门外来语言,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自然的习的英语。正因为如此,适当的给儿童英语学习者讲解语法知识是必要的,语法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英语教学者必须思考的更为实际的一个话题是: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促进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全面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新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做更大的努力!
小学专题课总结 篇2
今年11月20日到11月22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上好课”专题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以及学习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新技能,新方法:.方的.。学习中,我努力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其中,并找到了好的问题解决策略。下面就我的学习收获进行以下总结: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最终目的。
对于英语课程来说,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教授,轻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倾向,提倡课程要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及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方的.,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主动,独立的学习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二、让“疯狂英语”进入课堂,让学生喊出自信。
疯狂英语的倡导者李阳这样解释“疯狂”对于他的意义:“百分之百全身心的投入!追求忘记自我,忘记事物,忘记时间!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
国内英语学习者的通病是怕丢面子,导致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学生还是张不开口表达自己,无法“疯狂”英语。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大声朗读可以促进口腔肌肉和发音器官的运动,进而在肌肉运动感,大脑听觉反射区和记忆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如果反复的强化这一联系,关于英语的神经连结得到巩固,能使人的外语意识达到或者接进母语发展的水平,这种机制和儿童学习母语是的机制很相似。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开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实现人与人之间意义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取小组朗读或者.体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获得多次朗读的锻炼机会,一旦学生比较熟悉课文内容,他们就可以尝试着自己独立朗读课文,不需要再混在一帮学生之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熟读词汇,句子,小对话和课文,要求学生在多读,大声朗读中领悟和掌握英语知识,让学生喜欢和尽情的享受朗读的乐趣。
三、是否应该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语法?
众所周知,儿童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不用学习语法,就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其原因是他们身处一个众人都说母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在大量接触母语的情境下,能逐步地,自然而然地习的自己的母语。然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要学的是一门外来语言,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自然的习的英语。正因为如此,适当的给儿童英语学习者讲解语法知识是必要的,语法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英语教学者必须思考的更为实际的一个话题是: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促进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全面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新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做更大的努力!
小学专题课总结 篇3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
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小学专题课总结 篇4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
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